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三驚蟄敘事作文字篇一
二月早早地來了。走出家門,卻仍是一片死氣沉沉——門前的草地仍是初冬的模樣,一根根枯草一觸即斷。河里沉沉的死水冰涼刺骨。岸邊一棵棵柳樹仄歪著,一根根枯枝毫無綠意,若有若無地在殘風中搖擺……
這真的是春嗎?
終于,一天早晨,我得到了答案。和往常一樣,迷迷糊糊中聽到外面有人在走動,又昏昏沉沉地睡去……
忽然,窗外一聲炸響,穿過玻璃,刺破我的耳膜。自云霄而來卻撼動了大地的獅吼聲,伴隨著陣陣震顫,一直回蕩了好久才漸漸止歇。我一個激靈——春雷!
這是多么強大的力量啊!我起身向窗外一看,草地仿佛在一夜之間柞干了土地的養分,瘋了一般長了起來,感覺在我注視的幾秒內,這草竟已長高了幾厘米!河邊的柳枝布滿了新芽,這一個個小圓球似乎在下一秒就將爆出綠葉。
驚蟄!
這就是自然的力量!窗外的世界仿佛一支軍隊,一夜間已神不知鬼不覺地兵臨城下。驚蟄是春的先鋒,是它帶來了春的氣息。是它在一夜間一聲令下,將春的景象一股腦兒撒向人間!
是呀,在這奮力進取、生機勃勃的驚蟄后,我們又有什么理由繼續背負陳規陋習?大自然尚能一夜變相,我們又怎么不能舍棄陳腐,迎來一個更好更新的自我!
抬頭看鐘,時間已指向七點。又是新的一天,我精神抖擻地穿上校服,迎接一個嶄新的自我!
讓我們在自己身上也來一次驚蟄吧!
初三驚蟄敘事作文字篇二
民間有諺語云:“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這均為驚蟄節氣的特征。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在公歷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間。其意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蟄”者,藏也。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古人于驚蟄日,多會吟詩賦詞,寄托情懷。
陸游在《春晴泛舟》中云:“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裊裊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曹彥約在《驚蟄后雪作未已陰之湖莊》詩中曰:“甲拆多應滿藥欄,跨縲心已拂輕鞍。正疑陰因仍飛雪,豈有春中卻冱寒。啟蟄候蟲猶自閉,向陽梅子自能酸。誤成嚴冷非天意,說與人心作好看。”
宋朝文人范成大在《驚蟄家人子輩為易疏簾》詩中這樣寫道:“二分春色到窮閻,兒女祈翁出滯淹。幽蟄夜驚雷奮地,小窗朝爽日篩簾。惠風全解墨池凍,清晝勝翻云笈簽。親友莫嗔情話少,向來屏息似龜蟾。”
宋代仇遠在《驚蟄日雷》中留下這樣的詩句:“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惟有石龜并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
流傳較廣的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觀田家》詩,詩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那意思是說,春雨過后,所有的花卉都煥然一新。一聲春雷,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了。農民沒過幾天悠閑的日子,春耕就開始了。自驚蟄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農活了。健壯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門口的菜園子收拾收拾,準備種菜了。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經很晚了,還得把小牛牽到村子西邊的溪溝里讓它飲水。
這樣又累又餓,他們自己卻不覺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潤過的禾苗,心里就覺得很是歡喜。可是即使他們整日這樣忙碌,家里也沒有隔夜的糧食,而勞役卻是沒完沒了。看著這些,詩人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俸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
詩因為接地氣,抒民情,系民心,感民恩,而廣為傳誦。一如鄭板橋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史,一枝一葉總關情。”
初三驚蟄敘事作文字篇三
不知是我的錯覺還是由于愛屋及烏的緣故,我總覺得春天的真正到來,實際上是在于驚蟄的那一聲醒雷。
那雷不能再早,也不能太遲,仿佛一輛準點的列車,轟隆隆地自南方呼嘯而來;而下車的,就是那些淅淅瀝瀝的春雨。
那雨似乎就是客居他鄉的游子,經過漫長的等待,一旦回到久別而熱戀的故土,一個個閃爍著亮晶晶的眸子,喜不自勝地連蹦帶跳,紛涌著奔下云的車廂,各自尋找幸福的歸宿。于是,家家戶戶的窗欞上,都噼噼啪啪地響起了歡快又熱情的叩擊聲;于是,沉睡了整整一個隆冬的鄉村,在今夜,徹底地失眠了。
我也是在睡夢中,被那轟然而至的春雷喚醒的。———那雷,明快嘹亮,亢奮高昂;那雷,最懂得農人的心境和時令的金貴,每次都是來匆匆,去匆匆,只奔放地響過三五聲便嘎然而止;它所帶來的春雨,也倏而短暫,落到半宿便突然打住,全沒有夏雨的喜怒無常,秋雨的'纏綿悱惻。
和著那雷聲的,還有我的懶腰和一個哈欠。臃腫的冬衣不再穿了,皮暖鞋也收進了柜子里,這使身體一下子輕松了許多,精神立刻煥發出來,同時心里驀地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沖動:快到野外踏青去!
田野里除了返青的麥苗,綠色還沒有成為大地的主宰。不過煦暖的陽光,讓我油然升起許多新鮮的感受。首先是覺得那撲面而來的空氣,比昨天的要清新溫馨許多;還有氤氳而升的地氣,如煙似霧,裊裊娜娜的,似乎想給剛剛睡醒的村莊,輕輕地擦把臉,或者淡淡地梳個妝。
推開柴門遠眺,先前光禿禿的樹枝,竟然在一夜之間,披上了一層絨絨的新綠;溝塹和道路兩旁,小草們爭相破土而出,連片的青色像報紙的頭條一樣醒目;當然,這里還有點睛之作,那就是枝頭鳥雀的啁啾、村旁公雞的雄啼、身邊黃犬的高吠……
尤其是那田疇的油菜,早已把所有的苞和蕾,呼啦啦地綻開了,她們擺弄著婀娜的身姿,舉著杏黃的小旗,搖搖地站在山坡上,河岸邊,不時地詢問過路的微風:“你們看見春天了嗎?春天在哪里?”其實她們還不知道,自己就在那可愛的春天里!
有人說,驚蟄不僅僅是雷聲的事情。的確如此,雷聲響了,蠢蠢欲動的還有蟄伏了一個寒冬的蟲子。在泥土里穿梭的蚯蚓,在池塘邊鳴叫的青蛙,在樹林中覓食的松鼠,全都精神抖擻,使春天這張報紙的版面頓時鮮活起來。無怪乎作家葦岸這樣感嘆:“到了驚蟄,春天總算坐穩了它的江山。”
由于遠眺的時間長了,我突然感到自己的雙腳,已經植入到大地的深處,并且長出了粗壯的根來。———有了驚蟄友善的提醒和春雨酥綿的潤澤,我想總有一天,我會長成參天大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