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道士塔感觸篇一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全中國人民最激動、最高興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而在這半個世紀之前,中國的文物史上以往歷了一次浩劫。
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古老的中華民族曾幾次跌倒幾次爬起,永不服輸,成就了中國輝煌的今日。想想距此刻一個多世紀的敦煌文物浩劫,中國沒有理由讓外國人把大批大批的寶藏運走啊,可是為什么運走了呢?
是他,是他們。是那個王道士,是那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
我認為,王道士不應當成為罪惡的承擔著,而最大的職責應歸于那些貪圖享樂的官員們,那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是這些無能、無知的官員們,導致了一個弱的政府,一個弱的國家。那個時候,沒有哪一個國家會害怕中國,反而都來侵略中國,正所謂是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有著萬園之園美譽的圓明園最終也可是是這個下場,大火燃燒三天三夜之后留下的不僅僅是廢墟,更是恥辱。
此刻的中國和以前不一樣了,因為我們的國家變強了,如果此刻再發現寶藏,沒有哪一個國家敢來掠奪,因為這屬于中國。中國是沉睡的巨獅,已經醒來。中國任人宰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作為中國人,我感到無比的自豪與驕傲。
中國很強,但又很弱。中國有著強的綜合國力,但在公民素質這一方面卻做得很失敗。有些國家的公園、廁所內竟寫著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這并不是歧視,而是給中國提了一個醒。其實這些都是日常小事,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中國必須會越來越完美的。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是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要讓世界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讓別人看到強的自我!讓世界看到強的中國!
道士塔感觸篇二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從幾座坍弛的來看,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歷來住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從那里也可找見證明。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段落摘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令所有中國人痛心的事情:敦煌文物是如何流失的。
中國近代時,一個叫王圓篆的道士,當時看管莫高窟。他經常到洞窟里轉悠,對壁畫有點不滿意,暗乎乎的,還有點花。于是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用草扎的刷子裝上個長把兒蘸蘸石灰,就開始了他的“杰作”——粉刷。第一遍刷得太薄,他們又來第二遍,石灰很快就干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成了一道道白。王道士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價錢,覺得暫時沒必要再刷其他的壁畫,于是這些文化遺產幸免一難!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顯得過分惹眼。于是又借來幾個大鐵錘,幫手們很快就砸毀了石像。在原有的基礎上,塑了幾個天師、靈宮菩薩。
一天他正在清理洞窟中的積沙,沒想到墻壁一震,裂開一條縫,里邊似乎還有一個隱藏的洞穴。里面滿滿實實一洞的古物!官員們沒有說什么保護,而是索要,然后包裝送給朝廷的大官們。事情傳了出去,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朝敦煌趕來。原先設想好的種種方案純屬剩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筆最簡便的小買賣。
看完這個故事,我也產生了一種恨。我國這么寶貴的文化遺產落到了王道士的手里,真是糟蹋了!優美的五彩壁畫,在他眼里很普通,甚至有些不滿,居然用最狠心的手法毀掉了一部分壁畫,然而他卻“熱衷”于一道道刺眼的白色!華麗的雕像矗立在那里,他卻不會審美,用冰冷的大錘砸碎,微笑的石像被換上了迷信的道像。
然而想不到的時后面發生的事情。他發現了一個“寶洞”,他本想獻給政府,哪知他在平時化緣時很難得到的銀元下,屈服了,在金錢的利誘下,他把我國古代的寶貴經卷和寶貝低價賣給了外國人。王圓篆這個沒文化的人為了小小的一筆錢財,賣給洋人多少珍寶呀,有哪個中國人聽后不會痛心、嘆息呢
誰會不恨呢作者在這也寫道,自我只想跪在王道士面前阻止他的行為,只想攔住一車運往世界各地的珍寶。作者的心境是復雜的,如果經卷留在國內,也許會繼續遭到破毀,但如果洋人拉走,是能保存住,可是我們這個真正的莫高窟所屬者卻失去了這些世界遺產!所以大家的心境都是一個字——恨!
如今我國的敦煌研究者卻只能花錢從外國人手中買來文獻的膠卷,來仔細研究了,他們不吭不響,嚴肅的工作了十幾年。我很敬佩他們,作者的一句話我最喜歡了:文獻的膠卷能夠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鉆研。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就是龍的化身,華麗、堅韌,越是苦越是要強,要進取!
我相信在這種品質下,中國會踏著五千年的歷史再度輝煌!
最終把一個當代青年寫的詩選來與大家共勉!提醒大家勿忘那段歷史的屈辱。
道士塔感觸篇三
“車隊已經駛遠,他還站在路口。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
是啊,侵略者的車輪已深深的勒進了中華民族的脈搏,他也在雕刻歷史的恥辱與悲愴。
王道士啊!您這是愚昧還是無知啊?墩煌多少燦爛都丟在您的手里。您望著遠去的“客人”,難道就不怕呼嘯的黃沙卷走了您的美夢嗎?
這些千里迢迢趕來的侵略者,他們做好了舍棄生命的準備,為的就是這價值連城的經卷。我們憤恨他們,憎惡他們,就如同那個青年應對已成灰燼的圓明園: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離開如云的戰陣,決勝負于城下。
“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當駛向哪里?那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我好恨!”
攔住的車隊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嗎?任憑狂風的肆虐嗎?
淚也流出了我的雙眼,那就用我的淚水暫且凝固松散的黃沙,讓這可憐的經卷先安寧一會,等待我們這些之后者去保管他們吧!
道士塔感觸篇四
《道士塔》中的王圓絕對是一個愚蠢的主角,但正如作者所說,如果讓他來承擔這段歷史,的確是厚愛他抬舉他了,他是一個小人物,他根本擔負不起這樣的重大的職責,連替罪羊的資格都不夠。可是透過他,我們是否看到了一個愚蠢的政府,一個沒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個愚蠢的民族,一種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個民族,竟然讓這位酷似農民的人來守衛和呵護敦煌的寶藏,姑且不論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論他的道德操守,一個沒有走出故土,缺乏閱歷的人怎樣能夠對自我的職責和職務認識清楚,一個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會把文化當成自我的自留地,王道士夠瀟灑,夠氣派,夠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曉得銀元,他不懂守護,卻明白奉送,這也正如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所寫,一路地送過去,一者見得博學,二者見得大度。
其實王道士也很冤枉,那么多拱手將國土資源送出去的人,都沒有受到譴責,并且堂而皇之地享受著榮華富貴。王道士也很幸運,至少到今日還有人記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拋卻王道士不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不值得我們用很多的筆墨,花費很多的腦筋,我們道士想問,當時的政府做什么了地方政府難道不明白敦煌是一個寶庫嗎不明白這是地方禮貌的標志嗎不明白子孫后代引以為榮和繁衍生息的驕傲嗎
明白,但沒有人研究這些,官員們都在研究自我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關系用什么東西打通,于是捧著金碗的人奉獻了自我的奴顏媚骨,而上官們也名正言順地享受著地方政府官員的孝順,于是一個龐大的腐敗系統悄悄地蠶食了這個寶藏,那個王道士即便真的是一個盡忠職守的豪俠,也會淹沒在這樣的交易洪流中無聲無息直至終了。
今日的中國更不窮,說句實話,我們能夠到世界各地買房購車,我們能夠培育世界各地的品牌,可是我們忘記了自我的名譽,忘記了自我的產品。這似乎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民族,他們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優秀的文化,而惟獨冷淡了自我的文化,他們能夠傾慕時尚任何國家的時尚,而惟獨尋不到自我的時尚,他們能夠走出國門為自我的驕傲,而忽略了自我的深厚的文化積淀,更有甚者,還把自我打扮成一個假洋鬼子,對自我的同胞評頭品足,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數典忘祖。
真的,運走一點東西,不打緊,大不了我們還能夠仿制,但運走了思想和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那時,我們只能是走在無盡的沙漠中去尋找海市蜃樓了。
最怕的,不是丟了的,而是丟過了之后,我們依然在丟失。
道士塔感觸篇五
看到了嗎,那西邊凄艷的晚霞?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孰知,那是我們中國延續到此刻的傷口。
那愚笨的道士總是自作聰明,當他把洞窯壁畫涂成自我覺得漂亮的樣貌的時候,他不明白,他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禮貌古跡;當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滿意為止時,他不明白,他丟棄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古物;當他以貪圖小利送出洞窯里所有東西后,他更不明白,他已成了一個千古罪人……
僅僅一個道士,就毫不吝嗇地把我國千古禮貌送了出去,我們是該批判他的愚蠢,還是該批評當時統治者的短淺目光?一個金光閃耀的石窟,怎會讓一個道士看管?還有那些文人竟然明白這些文物的價值,又為什么單單吝嗇于那點運費?就像作者說的“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明白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相比較外國的那些學者冒著生命危險前來征集的精神,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當看到我國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時,我的感情不單單能夠用憤怒來形容,那種是感情高于怒與恨的。
當日本學者說“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證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時,中國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對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可那些文物卻不在中國。當自我的東西到了別人手里,自我研究時還需經過別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來的膠片去研究。這可謂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傷口總會被撫平的,可那個疤痕,卻無法抹去……
道士塔感觸篇六
初讀《道士塔》和《莫高窟》,感受最多的是憤怒,憤怒王圓的無知,憤怒斯坦因的自私和蔣孝琬的無良,恨不能穿越回那個朝代,以一己之力挽回點什么。二讀就變成深深的無奈了,就算回去,我們依然改寫不了歷史的杯具,清政府的無能,侵略者的野心,戰爭中的朝不保夕,莫高窟的杯具又豈是區區三人造成的。
再次品讀最終冷靜下來,余秋雨先生寫出來應當不僅僅是發泄情緒吧?至少我們應當從中理解點教訓?
首先是莫高窟當時的主人,一個農民出身的沒有多少知識積淀,單純為了謀生的道士,一個一本正經毀壞著無價之寶的道士。這位王道士的日常是化緣,得了錢便把精美的壁畫用石灰刷去,再把塑像搗毀,堆起靈官之類的。他做這些也必須是毫無私心吧,他也許還會感動于自我的付出。這么辛苦的工作和改造,也許也是自我的職責所在吧。只是他太狹隘了,用一個農民道士的審美改造著這個歷代文化碰撞構成的精粹。他的改造最根本的原因是無知。是因為那些精粹在他眼中沒有任何價值。
當發現藏經洞時,他本能是上報官員,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無過錯,但將這個驚天秘密如此輕易泄露,作為莫高窟的主人或許還是因為他的無知吧。倘若他稍微學習一點文化知識,稍微提升一點點修養,或許他就不會如此輕易行動了,不會因為拙劣的謊言就輕易答應斯坦因用四塊馬蹄銀換走走五輛大車文物。
從王圓身上,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知識帶來的力量。我們常常疑惑學習有何用?尤其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升的現代,衣食無憂,不學習照樣能夠過的很好,也有很多人學歷不高的人成為商業傳奇,以此“鼓勵”了多少學子在大好的年華放棄了學業。可是學習真的沒用嗎?不為功利的目的,至少能夠提升我們的見識,提醒我們做事之前深思,不至于犯那么幼稚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就沖這一點,就沖著對王圓的恨意和悲嘆,我們也應當好好學習,不是嗎?
與王圓構成鮮明比較的是翻譯蔣孝琬。從名字上就能看出這是一個生于書香世家的書生,不然不會有這樣動聽有的名字,父母必定是期望他孝順有才華的。有才華,他做到了,但孝就難說了,孝順父母我們姑且不知,但于國家他實在是玷污了這個字。
他必定是深受中華悠久文化浸潤的,所以在借閱王圓隨手遞給自我的幾本經書時,他激動到不能自我,他立刻就明白了這些是無價之寶。于是他秉燭夜談,甄別文物,那么輕易就讀懂了這些歷代傳承下來的精髓。他那么聰明深諳談判之道,王圓的猶豫在他的聰明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替斯坦因篩選最有價值的經書,替斯坦因翻譯,替斯坦因談判,還屁顛屁顛的到這個外國侵略者面前邀功。
我難以推斷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出于什么樣的心理,倘若王圓的破壞和縱容是因為無知的話,那蔣孝琬的助紂為虐又是因為什么呢?被迫?金錢?地位?可是作為一個精通傳統文化,有深諳西方列強的侵略之道,他怎樣不會清醒的意識到自我是在犯一個彌天大罪呢?是在遺臭萬年呢?那他又怎樣能做的那么心安理得呢?
他的學識并沒有成全他的修養,學富五車與低劣卑鄙同時集中在他身上,他犯的錯就這點來看要遠比王圓更不值得原諒,更值得所有中國人的反思。
倘若王圓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那蔣孝琬就告訴了比知識更重要的就是良知。這或許也是我們教師更應當交給孩子們的吧?在這個全民學習的時代,競爭變得更為直接和殘酷,那么堅持一份良知作為做人的底線就變得尤為珍貴。
我們應當對傳統文化有更多的敬畏,懷著虔誠的心欣賞并努力保護好我們的先人歷經滄桑遺留下來的精粹,保留好初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