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致良知四合院去往心得所獲13篇一
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告訴我們,生命并非一張白紙!每個人與生俱來擁有不同的“生命底色”。
生命底色不同,因而人們就呈現(xiàn)出千差萬別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天生就喜歡讀書學習,有的人生來就很勇敢,有的人從小就很膽小,有的人從小就很自私……有的人“命”好,生于豪門且天生麗質;有人的“命”不夠好,出身寒門且資質平平。
每個人生而不同,我們要正視人生起點的天差地別。然而,這并非人生真相,也不是人生本質。
根據(jù)圣賢的教誨,如今我們明白,在這一人生表象背后,有一個驚天的秘密。那就是,一切民眾,生而平等,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
我們生命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生命底色的差別,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說是大海上的幾個氣泡。但相對于大海而言,這些差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大海般的寶藏,才是我們的生命本質。
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這是人生重大的秘密,鮮有人知,少有人得,明白且體證這一人生秘密的,更是寥寥無幾!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后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建設心靈品質從而開發(fā)心靈寶藏主宰行為作用,因而在今天成就的基礎上,將格局境界提升百倍、千倍乃至于萬倍。
如果能夠開發(fā)更多的心靈寶藏,每個人的人生成就都可以若干若干倍地增長!
或許你已經功成名就,你的心中仍然有萬畝良田有待開墾。或許你的事業(yè)還不盡如意,同樣你的心中也有萬畝良田值得開墾。
圣賢為我們揭示的這個人生秘密,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如此充滿希望!
致良知四合院去往心得所獲13篇二
什么是小我?
不愛祖國是小我。講善意謊言是小我,表現(xiàn)自己是小我,好為人師是小我,膽小懦弱是小我,聞譽而喜是小我,聞毀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讓人看不起的品質是小我等等。
問問自己,以下這些“小我”,自己真的沒有嗎?
不信圣賢、不孝父母、指責抱怨、投機取巧……
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襲下之能……
厭惡、嫉妒、攀援、說謊、貪污、賄賂……
傲慢、恭維、懈怠、狡詐偷刻、憂患、郁悶、苦悶……
“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就要從當下開始,下明心凈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四合院主題論壇學習心得范文精選四
何為“仁愛之心”?陽明心學說讓我們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愛。白老師在回答中說:“要擁有這份仁愛,要有這么一份擔當,和報效祖國的能量。”我的理解是,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擔當、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語錄已經廣為流傳:“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因為擔當,因為崇高的使命感,華為才得以快速發(fā)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回歸初心,回歸仁愛之心,才能洞察發(fā)聲者的訴求。
何為“無聲的呼喚”?因為無聲,所以這種呼喚是細妙的、微妙的,很難被覺察到,盡管很難被察覺,但是它卻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戶為導向的思維。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以一顆仁愛之心,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別人感知不到的東西,才能洞察什么是“無聲的呼喚”,才能實現(xiàn)與“無聲的呼喚”進行無縫鏈接。
今天的品牌該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樣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顆仁愛之心傾聽消費者的“無聲的呼喚”。
致良知四合院去往心得所獲13篇三
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不過為了糊口、討碗飯吃,俗氣的很,但不得不為;而修行顯得“高大上”,遠離塵俗,普通人即使想為卻不能也。
但這種修行方式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著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他認為,工作和修行是一體的,工作情境是標榜進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正如知行合一一樣,也正如事上磨練的心學基礎一樣,修行無體,以工作為體,以生活為體。離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變得毫無意義。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yǎng)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王陽明
比如刷牙。
天理正道,是每次要刷三分鐘。
那么每次刷牙,刷夠三分鐘,就是致良知。
很多人都會偷懶,上刷下刷,草草收場;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不要亂扔垃圾。
天理正道,是不能扔到馬路上,而是要扔到垃圾桶里。
你走在馬路上,吃了一個橘子。有橘子皮。你隨手一扔,扔到草叢中。
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在公共場合說話。
天理正道,是不能太過大聲。
你很激動,或者急于表達自己的看法,于是大喊大叫。路人側目,或者影響他人;這個時候,你的良知被遮蔽了。
這三件,都不是大事。
這三個錯誤,都是大家容易犯的,或者大家都犯過的。
格物致知,格的就是平時大家最容易犯的、也最容易改的念頭。
生活小事,就是致良知。
再又比如,花草枯萎,沒有精神。是需要澆水了。那我們就澆水。
花草不夠茂盛,缺乏養(yǎng)分。是需要施肥了。那我們就施肥。
農田里的稗草太長,影響水稻的生長了。那么我們就除草。
頭皮發(fā)癢,頭發(fā)臟了。那么我們就洗頭。
該澆水時,澆水,該施肥時,施肥,該除草時,除草,該洗頭時,洗頭。
順應天道天理,就是致良知。
做好當下的一切,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