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農業學科競賽論文篇一
[摘要]以吉林農業大學為例,文章通過對吉林農業大學大四應屆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的勞動合同意識普遍不高。通過原因的分析,從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大學生自身方面提出了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農業院校 應屆畢業生 勞動合同意識 現狀 問題 途徑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尤其是勞動合同意識要求越來越高,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一、應屆畢業生勞動合同意識的基本內涵
合同意識即契約意識,是指合同雙方按照自己的意思依法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時,其合同必須得到遵守,此時合同即是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這也是“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的基本要求。當然對于合同意識的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合同意識和契約意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例如宮艷鋒在《大學生擇業的法律意識及培養》一文中,分析大學生擇業法律意識的現狀時,就分別闡述了大學生擇業中缺乏契約意識以及缺乏合同意識[1];戴伶俐、章毓林在《分析大學生就業法律盲點加強就業指導中法律意識的培養》一文中,就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分別分析了契約意識盲點和合同意識盲點等[2],把契約意識與合同意識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又沒有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具體界定,作具體分析。因為契約本身具有法律約束力,它被國際慣例和本國法律所確認。所以筆者認為,契約意識即合同意識。
應屆畢業生的勞動合同意識,就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在對勞動合同法及其相關的法律了解的基礎上,在自己與用人單位之間依法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時,對于勞動合同得到遵守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
二、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勞動合同意識現狀
對吉林農業大學的500名大四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實際有效問卷492份,回收比例。收回的有效問卷中包括男生256人,女生236人,女生的對勞動合同的了解占,男生的了解情況占。總體上來看,男生對勞動合同的了解略高于女生。調查問卷也從文理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文科生對勞動合同的了解為,略高于理科生對勞動合同的了解。
以下是調查問卷涉及到的具體內容:
從問卷調查表中可以看出,農業院校的大四學生對于勞動合同法律法規有一定的感性理解,如都認為應該簽訂勞動合同,但是對于勞動合同的具體內容所知不多。例如,關于試用期,關于勞動合同的七項條款,關于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的區別等等。通過對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對勞動合同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途徑的調查知道,學校教育在對大四學生的勞動合同意識的影響方面所占比例最小。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的勞動合同意識有一定程度的感性提高,但是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對勞動合同的理性認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也需要農業院校進一步加大其對大學生的勞動合同法律法規的教育。
三、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勞動合同意識淡薄的原因
(一)傳統觀念的影響
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的影響,從古代人們就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因此很多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寧愿選擇忍氣吞聲。而許多用人單位也抓住了大學畢業生的這一心理,不斷侵害大學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合同法是一個新發展的法,發展時間不長,因此還沒有深入人心。這也導致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勞動合同意識淡薄。
(二)用人單位的因素
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畢業就等于失業”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口頭語,大學畢業生工作難已經成為全國普遍的問題,國家也正在積極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個別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的時候,利用大學生找工作難的現狀以及大學生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不簽勞動合同或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制定不利于大學生的格式合同或霸王條款,大學畢業生在無奈之際為了工作只能接受。這也使得大四學生從師兄師姐的找工作經驗中感覺到學習勞動合同法律法規也沒有用,所以懶得積極主動學習。
(三)學校因素
農業學科競賽論文篇二
【摘 要】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為進一步做好就業工作,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畢業生的就業取向等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并對如何做好今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畢業生;調查;對策
高校連年擴招導致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面對嚴峻的就業市場,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困難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做好高校的就業工作、發揮好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以及大學生如何擺正自身心態以適應社會,是包括畢業生、家長和高校都要認真思考的現實問題。為了更好地了解學院應屆畢業生對就業的看法和亟待需要學校幫助的問題,我們特別組織本次調查。希望通過調查分析來進一步了解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就業取向,以及他們對于前途的期望和價值判斷,以便今后更好地為畢業生就業服務,推動學院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不斷向前發展。
1.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采用對畢業生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調查對象兼顧性別、不同地區、不同學歷和專業,充分考慮了樣本的廣泛性和代表性,總計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0份,有效回收率為95%,范圍覆蓋學院2010屆畢業生,符合調查要求。采用自編調查問卷“云南農業大學應屆大學生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問卷”,答題方式包括單選和不定項選擇題。根據研究內容和需要,對所有數據采用excel辦公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2.調查結果與分析
對就業形勢的看法
問卷調查顯示,面對2010年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的畢業生認為目前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就業困難;認為就業前景還好,就業不算難;認為很好,就業很容易;表示不太了解。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的看法中,持樂觀態度的有;一般態度的有;不樂觀態度的有;不清楚的有。從問卷中可以看出畢業生對當前就業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就業選擇趨于務實化,總體上比較理性,但面臨的壓力比較大,比較缺乏信心,并且畢業生隨著應聘找工作的頻率增加,就業信心受打擊比較大,這會給就業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同時也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心態。
就業去向和待遇的選擇
就業作為人生的重大選擇,與學校的發展、畢業生本人及家庭利益息息相關。對于“畢業生畢業后望自己去什么樣的工作”的調查顯示有選擇升學(包括讀研、讀博等);選擇到黨政機關;選擇到事業(高等學校、科研設計單位、其他教學單位等);選擇到國有集體企業;選擇到三資企業;選擇到私營或民營企業;選擇到部隊;選擇自主創業。從中可以看出畢業生在面臨嚴峻的就業市場面前,就業選擇范圍比較大,就業心態比較切合實際,更加務實,選擇的行業和崗位體現了一定多樣性;報考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比例仍比較高一方面反映出學生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就業穩定性看好,也間接反映了學生面臨就業壓力大的心態。尤其注意的是今年畢業生選擇企業和自主創業首次超過公務員,表明畢業生對穩定性工作期盼值下降,更愿意接收風險挑戰。
在薪酬方面,畢業生認為就業的理想報酬:選擇800元以下;800~1000元有;1000~1200元有;1000~1500元有;1500~2000元有;2000元~3000元有;3000元以上有。今年畢業生尋求的待遇較往年偏高,可能與當前物價上漲有關,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生存成本。
對就業難及解決的途徑認知
農業學科競賽論文篇三
摘要:通過調查統計,對數據的整理加工得出現階段農村勞動力往城市轉移的明顯變化,對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出現現階段農業勞動力往城市轉移,農民對土地的感情變淡。望天吃飯,造成農民生活的無賴,在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面前農民為農作物收成擔驚受怕,農民就算遇上了風調雨順,農業獲得好收成時,農民又擔心糧價下跌,為買而發愁。無論是豐收還是歉收,農民的收入都難以保證,于是農民就背井離鄉大規模流向收入更穩定的城市。分析出農民離開土地能造成什么影響,對于這個后果,怎樣才能讓農業繼續發展下去給予了幾條建議。
關鍵詞:農民土地調查顯示城鄉差距非農經濟
正文:
從朱啟臻編寫的《農民為什么要離開土地》書中,“風調雨順是無數人祈盼的年景,對于農民來說,秋天收獲的不單單只是糧食果實,還有一年辛勞后的幸福,同時也攢下了美好的未來生活。然而春種到了,未必就會秋收,農民可以決定自己地里種什么種子,卻無法決定秋天是否會收獲種子結出的果實。因為大自然隨時會用它的殘酷將農民辛勤的勞作頃刻化為烏有。沒有了收獲就沒有了收入,沒有了收入就沒有了希望。”[1] 我們深刻地領會到做農民的辛苦和無賴。作為農民子女的大學生,我們來到學校讀書不就是為了脫離農業的束縛嗎?不用在說現階段的農民們,他們更加希望離開土地,離開連溫飽都難以解決的生活。更不用說那些剛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的農村青年,無論什么樣的理由,城市才是他們生活的空間,離開土地才是他們最大的心愿。
從農民對土地意識調查問卷中,我們感受到了農民為什么這么堅定的要出門打工,因為城市里有他們曾沒有的生活,有他們曾經沒有的幸福和快樂,在問卷中統計了25個調查對象,有20個愿意城市里的生活,5個愿意農村的生活,這5個愿意留在農村生活的都是50多歲以上的老年人了,他們不是不向往城市里的生活,而他們是因為懷念土地,他們都曾過著60、70年代的生活,靠土地把他們養活到今天,他們對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不愿離開土地。而愿意城市生活的20個調查對象的談話卻給了我們驚訝的感嘆!“在農村不好找媳婦,在城市里打工的女生真多”,“城市里的教育可好了,小學都開英語課”,“一個月的收入抵得上種地一年呢”等這些從20個調查對象的口中得知。是啊!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太大了,在農村種地,望天吃飯,過得膽戰心驚,在城市收入穩定,工資又高,這樣的差距怎么會不讓我們的農民心動呢?這種差距就是導致我們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最直接原因。
在調查對象中,一些中年人給我們的說法是“城市真是一個好地方,孩子學習成績都要好的多”,是呀,我們也深有體會,在鄉鎮中學和市區中學相比較,教學質量真是差之甚遠。 每一年的中考考生學中,能進重點高中的98%都是縣級市級初中,2%的是鄉鎮初中。城市的教學質量遠比農村的好的多,望子成龍,是每一個做父母的最大心愿啊!有誰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讀書呢。城市里教學好,壞境好,學習當然好。在我們的調查中孩子的教育幾乎是每一個家庭離開農村到城市生活的原因之一。
無論是中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生活目標,作為父母的中老年人為了更好的收入和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他們擁有了堅定到城市打工的決心。年輕人們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讓自己有更好更幸福生活,也都有了堅定到城市打工的意念。可想而知城市與農村的差距是導致農民離開土地的直接原因。
通過對貴州省普定縣城關鎮新林村的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戶家庭的農業經濟年收入4000元人民幣,非農經濟為20000元人民幣。農業的經濟收入與非農業經濟收入約為1︰5,全村的農業經濟收入與非農業經濟收入也約為1︰5,這樣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以一戶農村家庭為例子,新林村第七組村民張貴華,家庭人口10人,外出打工4人,留在家里種地的2人,家有1畝水田,4畝旱地。下面是農業收入的計算情況。
稻米:有1畝水田,年生產稻米300公斤,市場價格為每公斤元,收入為1380元;支出化肥30公斤,市場化肥價格90元40公斤,每公斤元,支出元;支出種子秧苗200元;稻米的凈收入約為1100元。
玉米:有4畝旱地,每畝年生產為300公斤,總的為1200公斤玉米,市場價格為每公斤元,收入為2640元,支出化肥400公斤,折為900元,種子需要5公斤,每公斤30元,和為150元,玉米凈收入為1590元。
油菜:水田旱地都種,年產油菜200公斤,市場價格元每公斤,收入為880元,支出化肥80公斤,折為180元,種子忽略不計,凈收入為700元。
葵花:水田旱地都種,年產葵花60公斤,市場價格每公斤,年收入為288,凈收入約為250元。
黃豆:年產為40公斤,市場價格5元每公斤,年收入為200元,凈收入為180元。 其他農業副產年收入約為200元。總的農業生產凈收入為4020元人民幣。
下面為非農業經濟收入情況:
外出打工的4個人中,兩男兩女,男的每人月收入為1200元,凈收入為700元,年收入約為8000元;女的月收人為800元,凈收入500元,年收入為5500元,4人總的非農經濟收入為27000元。
對于這個家庭來說農業經濟收入與非農經濟收入為1︰7,農業經濟與非農經濟之間的差距甚大。這個很明顯的例子說明了,農民為什么要離開土地,因為非農經濟收入遠大于農業生產收入,農民怎能不離開土地呢。除了這個例子外,幾乎整個村子普遍都是這種情況,因為80%家庭中年輕的都出門打工,20%的家庭中年輕人雖然沒有出門,但在家鄉仍然有其他的非農經濟收入。事實證明,農業經濟收入遠遠低于非農業經濟收入。
由此得到農民外出打工在日夜增長,更不用說2011年的今天了,農民外出打工已經達到80%了,農業的收入更是小于非農經濟收入。由此可見,農業生產經濟與非農業經濟之間的差距是導致農民離開土地的一個重大原因。
通過調查,我們還發現一個導致農民離開土地的原因是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淡化,有的家庭是因為土地少而收入低,才出門打工,但是有一部分家庭的家庭承包土地是相當多的,但是他們仍然離開了土地去城市里發展自己,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種地已經不是80后90后的農村人的任務了,據我們調查發現,好多年齡在18到30歲之間的人都沒有種地的想法,甚至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年輕人呆在家中。這部分人是什么導致他們不愿意種地呢,在我們的問卷調查當中,提到對土地的感情如何時,有下面的情況:“是否沒有土地,一樣可以生活的很好,有99%的年輕人都是肯定的回答,是否把土地看成是一種負擔,也有99%的年輕人是肯定的回答,你覺得做農民好還是做城里人好,有98%都覺得做城里人好”。
問卷表明,年輕人不喜歡種地,并不是因為種地收入少,而是他們已經對土地感情淡化。現在的農村家庭里也沒有那一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兒女在繼續種地。因為種地是非常辛苦的工作,還記得那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農民們在農忙季節頂著烈日到地里去耕種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是多么的辛苦。現階段的年輕人們能去做這樣的活嗎?答案是已經沒有了。從我們的調查中,留在家里種地的80%都是老年人了,老年人是經過辛苦時代過來的人,他們是不忍心看到這一片片的土地被荒著,他們是靠土地養活過來的,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而我們的新一代的年輕人呢,已經對土地沒有任何感情了,在這個溫飽已經解決了的時代里,工業迅速發展,手工業突飛猛進的時代里,哪怕是沒有文化的農民也都能找到一分相當不錯的工作,比起種地要好上十倍以上。
然后除草季節就買點農藥去除草算了,到收獲時期也就請幾個小工兩天收完,總的算下來還是賺錢的,至少沒有荒著土地。可見現在的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淡化也是農民不愿意種地,農民要離開土地原因之一。
調查表明,現在留在農村種地的80%都是老年人,農業生產已經老年化了,農民的外出打工和離開土地導致無人種地,留下種地的只是一些對土地有感情的老年人。老年人體力有限,肯定是種不了這么多的土地。那么可想而知,這一代的老年人離開世界后土地不就是沒人種了嗎?老年人有的雖然在外面也能找到一分穩定的工作,但是很多的還是找不到工作,也只能留下來種地了,我通過調查問卷的結果統計,在“是否覺得自己的年紀大,身體不好或文化低,在外很難找到工作而留在家中種地”這一問答選項里有90%的老年人都是肯定答案。
那么,農業生產老年化會帶來那些影響呢?
種上玉米、稻谷、大豆、葵花、四季豆、紅豆等。到冬季都要種上小麥、油菜。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留在家里種地的都是老人了,老人那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種這么多的農作物。調查顯示,老農民告訴我們現在他們一般夏季就種植玉米和水稻,最多種點葵花。冬季種油菜。真的夠單一了,也是人老了那還有那么多的精力呢。
那家的土地啊,已經荒棄兩年了,現在連犁都犁不動”。是啊,現在雖然土地荒漠化不是很明顯,但若這一代的老農民過世后土地不是荒漠化了嗎?還有一些離家遠的土地也被荒漠化了。
對勞動力的短缺會存在一些誤區,第一種看法是認為農村勞動力仍然是過剩的,第二種看法是認為農業勞動力短缺是好事,為機械化、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第三種看法是認為農業勞動力短缺為現代化和工商資本下鄉承包土地創造了條件[3]。
對于第一種看法在我們所調查的村,幾乎不存在可以轉移的勞動力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年人和一些體弱多病的人或者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離開的人。由于在農村,有的農民不僅僅種地,因為種地是有季節性的,不再農忙季節,一般農民都要到城鎮去打工,所以讓人們對農村勞動力統計造成錯誤的調查。
第二種看法在某種意義上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主要的原因是機械化還是需要很高的條件的,比如需要平原地區,在我所調查的這種山區那肯定是用不上的,還有對于這個規模經營同樣需要很多的年輕人,而且需要素質更高的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再說也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能用機械化來種。像蔬菜、水果等。
第三種看法,首先,這種看法誤解了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等同于工商資本下鄉承包土地,這就是許多地方政府感興趣并極力主張的。因為對于一個工商資本家來說,怎樣獲得最大利益才是他們的目的,然而,一旦他們承包了大片的土地過后,他們就會不按季節,不按種植的糧食為主體,而是會想盡一切方法讓自己獲得最大利益,最終導致農業的生產化嚴重單一,比如他們認為種稻谷獲利沒有種大棚蔬菜獲利大,就大規模的種植蔬菜后導致糧食短缺。
農業收入多少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生活,作為政府更應該保障農業的安全,讓農民的收入提高才能保證農業的繼續生產。現在政府通過支持農業補貼使農民在經濟支出上得到幫助,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關注農業的發展和關注愛農民。
經營的規模農業。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礎上讓農民們得到更高的收入,才能穩定農業的繼續生產,才能防止農業單一化。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職業農民就成為支撐中國現代農業的主體。職業農民不僅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而且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高度責任感的農民。職業農民的來源可以是家庭農場的繼承人、可以是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可以是大中專畢業的學生,一切有志于農業經營的人都可以成為職業農民[3]。
參考文獻:
掘分析系統
農業學科競賽論文篇四
【摘 要】當下,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十分嚴峻。本文結合農業院校的特點,分析了當前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針對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緩解就業壓力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 畢業生 就業 對策
一 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1.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方式靈活,就業渠道增多
2.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地區依舊失衡
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大部分人固守大城市、開發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而不愿意去“老、少、邊、窮”地區的傾向仍然非常顯著,就業地區不平衡的局面依然嚴重。另外,性別歧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女大學生的就業。在校期間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的男女性別比例大約是九比一,雖然女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工作搜尋強度都高于男生,但女生的就業率低于男生,失業持續時間高于男生。
二 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1.傳統觀念束縛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
“望子成龍”“出人頭地”等傳統觀念促使大學生躋身公務員的“獨木橋”。相反,由于政策、激勵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大學生到基層去的社會氛圍還不強烈,基層就業的局面尚未完全打開,渠道尚不暢通。高校缺乏對社會需求和用人單位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的了解。例如,只有部分高校開展用人單位人才需求調查,并及時將相關數據信息反饋給學校相關部門,反饋給一線教師,以增強職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可見,高校缺乏對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及缺乏對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的了解,將導致所培養的畢業生無法符合用人單位在職業能力方面的崗位要求。
2.服務手段落后、信息渠道單一,制約了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
目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仍在沿用傳統模式,以粗放的招聘會和單調的政策指導課來開展畢業生就業工作。而且,信息不對稱、信息搜集的渠道和手段單一,信息不足或信息短缺等問題在高校表現仍然突出。高校部分專業設置忽視社會需求,忽視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從教育部的常規統計數據中可發現,高校文科專業的就業率與高校內部專業結構之間的相關性很低。就業率很低的專業沒有及時縮招或調整,反而存在繼續擴招的現象。這導致了高校畢業生的供給不能吻合用人單位的用工需求。
“理想工作”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在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多大學生在上學期間就開始思考自己的就業意向,但畢業時對于能干什么、適合干什么、喜歡干什么等問題尚不明確,相當多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后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主要體現在薪酬、工作單位和工作區域等方面,因此加劇了就業壓力。不少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很高期望。他們的就業觀念:一是瞄準國有企業;二是不愿到農村和西部貧困地區工作,扎堆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三是不愿從基層做起,不愿干苦、臟、累的工作。受上述觀念的羈絆,許多畢業生在擇業競爭中受挫,由于自設門檻,失去了許多工作鍛煉的機會。
三 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對策
針對以上的實證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緩解大學生就業的對策,希望對大學生、高校和社會提供參考。
1.加強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心理準備
高校可通過開展團隊拓展、朋輩輔導以及就業一對一咨詢等方法,為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提供支持與幫助,建立個性化的職業指導模式。職業指導個性化是指職業指導工作在解決普遍學生的普遍問題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學生個性特征的職業咨詢、服務和指導問題,從而提高職業指導的針對性。
2.提高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專業化水平
高校應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大學生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另外,高校還可成立專家庫,邀請具有社會實戰經驗的專家走進大學課堂,為大學生的專業化提供社會基礎,進一步優化學校資源。職業能力可分為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八個模塊。目前,華南農業大學根據教育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在大二、大三開設《職業素養提升與就業指導》必修課課程。
3.繼續加強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
讓大學生在校期間提前了解就業形勢,結合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及自身特質,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減少畢業后適應工作、社會的時間。目前,高等農業院校已聘請一些校內外的專家學者對學生進行職業咨詢和指導,使學生得到專業、優質和滿意的職業指導。
4.深化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職業素質提升
綜合素質是目前用人單位聘用畢業生的關鍵,它要求大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因此高等農業院校要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化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三個方面來重點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做好求職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