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級匯報工作,其表達方式以敘述、說明為主,在語言運用上要突出陳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顯示內容的真實和材料的客觀。寫報告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環境地質勘察院地質環境評價報告篇一
1、認識各類地質現象。
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質技能,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等。
3、現場認識斷層、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4、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建立地質思維,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地質認識實習是地質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訓練的實踐過程,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使同學們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礦山地質》課程的基本內容和方法,為以后的教學和工作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1、采集礦物和巖石標本,進行肉眼鑒定描述,訓練野外鑒別礦物和巖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巖類的特征與區別標志,尤其是沉積巖與巖漿巖的野外判別。
2、由老至新了解華北型沉積地層層序、接觸關系、巖性特征及其沉積環境和沉積礦產,建立地質發展的時、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皺、節理和斷層等主要地質構造的野外觀測方法和依據。
4、結合野外實際地質作用現象,觀察認識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等外動力地質作用,認識各種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
5、初步學會地形圖的使用、路線地質剖面的測量、地質點定點與描述、利用地質羅盤儀測量地層產狀要素、野外地質記錄等基本地質工作方法。
1、本實習屬于教學性質的認識實習,以教師指導方式為主,結合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聯系地質實際認識各種地質現象和地質作用,學會簡單的野外工作方法。
2、實習期間以實習小組為單位,組長為本小組負責人,小組成員要互相照顧、互相幫助;整個實習期間均為集體活動,嚴禁個人行動。
3、實習開始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閱讀實習指導書,明確實習目的和任務,了解實習計劃和安排,準備實習用品。
4、野外實習中,每到一處,學生先集中聽老師講述,然后按實習小組分頭進行地質觀察描述,有問題要及時提出,爭取在現場弄懂。
5、自覺遵守紀律,愛護樹木、莊稼,不亂仍雜物,保護環境,上山嚴禁煙火。
6、上山不準穿涼鞋、要穿長褲;野外工作時禁止相互嬉戲、打逗,避免使石塊墜落傷人,在公路邊工作時注意交通安全。
7、妥善保管實習指導書、羅盤等實習用品,遺失照價賠償。
8、無特殊情況必須出野外,如有特殊情況必須向實習帶隊老師請假并獲批準。
9、要求學會用羅盤實地測量巖層產狀,實地分析正逆斷層和褶皺構造。
1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階段太古代早期(約),在冀東一帶出現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了以遷西群為代表火山一沉積建造。太古代晚期(約)地殼開始分異,形成以阜平群、泰山群等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陸塊。大約—,發生強烈的阜平運動,分散的陸塊粘合形成較大的剛性塊體。
早元古代早期的五臺運動使剛性板塊進一步擴大,奠定了華北板塊的基本構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呂梁運動,使沉積區褶皺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區在內的統一的華北板塊結晶基底。
2中新元古代裂塹演化階段呂梁運動后,華北板塊進入相對穩定的蓋層發育階段,早期由于地殼較薄,具有相當的活動性,廣泛發育裂塹。接受了青白口系長山組、景兒峪組濱淺海沉積。新元古代末期,本區整體上升成陸,在約2億年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中遭受剝蝕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積,早寒武世中期本區再度下降接受沉積,形成府君山組與景兒峪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
3古生代穩定蓋層發育階段古生代伊始,華北板塊作為一個整體再度下降接受沉積。由早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海侵擴大,本區發育以鮞狀灰巖、竹葉狀灰巖、泥質條帶灰巖、藻灰巖為代表的動蕩淺海環境沉積物。早奧陶世海侵進一步擴大,亮甲山期為本區最大海侵時期,沉積巨厚的濱淺海碳酸鹽巖沉積。從晚奧陶世開始,由于受加里東運動影響,本區再次整體上升成陸,長期遭受剝蝕夷平作用達140ma之久,形成了準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積,沉積了本溪組和太原組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使本區自早二疊世開始脫離海相環境,逐步轉入陸相沉積環境。中石炭世一早二疊世,本區處于氣候潮濕、地勢低平、植物茂盛、沼澤廣布的環境,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成煤期。
4中新生代濱太平洋構造演化階段中新生代,本區構造演化進入了新的板塊構造體制發展階段。特別是自晚三疊世以來,地殼活動的動力機制發生了根本轉變,伴隨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仲作用,本區和整個中國東部一樣,開始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
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東西向構造為中新生代北北東向的環太平洋構造體系所取代,表現為區域構造線方向的偏轉和強烈的構造一一巖漿活動。
(1)印支運動階段以深層構造變形、中深的區域熱動力變質作用和小型巖脈侵入和改造為特點。變形層次較深,構造作用過程中熱的參與起著重要作用。
(2)燕山運動及其區內巖漿活動區內主體構造形成和演化時期,是褶皺、斷裂、巖漿和變質作用均極為活躍階段。本期構造作用塑造了區內現今主體構造格架。
(3)喜馬拉雅運動與現代地貌格局的形成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斷層的活動為代表,是現今北京西山山區和東部平原的分野階段,塑造了現今地貌格局實習地區概況實習區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多座,著名的如百花山海拔1991m,靈山達2420m,南部上寺嶺1307m。區內大多為低山和丘陵區,高程一般為150—300m,總體地勢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東南為華北平原。
實習區內主要河流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區的主要河流,發源于呂梁山北端東部,其上游為桑干河,向東流經山西、河北、經北京西山和平原,在天津匯人海河,然后流入黃海。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游呈樹權狀撒開,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北京西山年降水量700mm左右。雨季為7一8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0%,山洪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每年6一7月為高溫季節,7月平均氣溫為28℃,極高溫度可達40℃;1一2月為低溫季節,1月平均氣溫為一6℃,極低溫度達一22℃。4一10月,日平均氣溫超過11℃,年雷暴日約37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風日(8級)約21天,多在冬季和春季。
區內工礦企業較多,包括燕山石油化工廠、首都鋼鐵公司等,此外還有一系列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煤礦和水泥和石灰廠礦,花崗巖、板巖和大理巖石料的生產也很可觀。農業方面,平原區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丘陵和山區以雜糧為主,山口河灘地多植蘋果樹、梨樹和柿樹等。實習區北京西山位于近東西向的燕山山脈和北北東向的太行山脈的接合部位。
一、地質路線
該路線從下葦甸村西北約300米處至下葦甸村,沿公路向東南至丹里為止。
下葦甸屬北京市門頭溝區管轄,位于北京市西北,有豐沙鐵路、門臺鐵路以及公共汽車至此,交通方便。
二、觀察內容
1、主要觀察青白口系至上寒武統的地層剖面。
2、下馬嶺組至奧陶系下統各組的主要巖性特征、結構構造特征。
3、沉積巖構造特征(鮞粒、竹葉狀、疊層石、斜層理等)并分析沉積環境。
4、觀察侵入巖脈并判斷巖脈的相對地質時代。
5、測量地層產狀。
6、其它褶皺、斷裂等構造現象和階地。
三、資料簡介
本區在地質構造上位于京西著名的髫髻山復向斜、九龍山復向斜和妙峰山復向斜之間的下葦店穹窿的東部(圖3—1)。該穹窿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崗閃長巖侵入體、地層出露由穹窿核部向外依次為青白口系、下寒武統、中寒武統、上寒武統、下奧陶統、中奧陶統、上石炭統、下二選統、上二疊統和侏羅系,以及侵入于上述地層之中侏羅紀的花崗閃長巖。各時代地層大多為整合接觸關系。
只在下寒武統昌平組與青白口系景兒峪組之間、中石炭統本溪組與中奧陶統馬家溝組之間為假整合接觸關系,侏羅系則與下伏地層成不整合接觸關系。巖石實習區可觀察到的主要以沉積巖為主,在沉積巖下部可看到少量變質巖露頭,只有在斷層或斷裂中可看到傾入的巖漿巖。這主要以觀察的地點有關,因為我們的實習地主要在公路旁,看到的巖石以開路時切開的巖石露頭為主。其余地點基本為植被和泥土覆蓋。
一、沉積巖
1、碎屑沉積巖:
區內碎屑沉積巖主要有礫巖、砂巖、粉砂巖、砂質頁巖、頁巖、泥巖和一些火山碎屑沉積巖等,分布廣泛,形成時代為太古代至新生代。
2、化學沉積巖區內化學沉積巖主要有灰巖、白云巖和硅質巖等。在區內主要分布于百花山向斜的兩翼。其形成時代主要是:薊縣紀、青白口紀、寒武紀、奧陶紀等。
二、巖漿巖
京西巖漿巖出露面積較大,主要可以分為深成侵入巖、淺成侵入巖和噴出巖類,均形成于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深成侵入巖是區內分布廣泛,主要為中性到酸性巖體,從南到北都有出露。區內出露較大的巖株有房山巖體、靈山巖體等及與之相伴形成的巖枝。
淺成侵入巖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巖相伴形成的一系列的巖墻、巖床、巖枝等,從基性到酸性均有發育。
三、變質巖
變質巖巖類較為復雜,主要有大古界基底變質雜巖,顯生宙的區域動力變質巖類和熱接觸變質巖類。
太古界變質雜巖大面積出露于實習區南西部,其它地區則零出露。主要巖性有片麻巖、斜長角閃巖、變粒巖組成,并受到中等到強烈的混合巖化作用,形成了各種類型的混合巖。動力變質巖主要發育在各類斷層帶中,主要巖性有各種變余糜棱巖、糜棱巖和斷層巖等。區域變質巖類分布廣泛。主要有板巖、干枚巖、片巖、片麻巖和變質砂巖(礫巖)、大理巖等。在與各類巖體的接觸部位,還發育各種類型的熱接觸變質巖類。
地質構造
一、斷裂構造
1、北東向斷裂主要包括紫荊關深斷裂帶和懷柔淶水斷裂帶及其伴生的小斷裂,是區內主要斷裂。
北東向斷裂主要變形時期為晚侏羅世,后期新生性、繼承活動性明顯。斷裂活動控制了晚侏羅世及白堊世侵入巖體及早白堊世火山沉積盆地的分布和發展。
2、北東東向斷裂
北東東向斷裂與北北西向斷裂相互交切而呈棋盤格狀,一般規模不大,總體走向北東60~70°,斷面緊密、平直,斷距很小,主要形成于侏羅紀末,是上述北東向主斷裂共生的斷裂。斷裂性質呈左行壓扭性。
3、北西—北北西向斷裂本組斷裂一般規模不大,主要變形時期為侏羅紀,是前述北東向主斷裂共生的斷裂,并與北東東向斷裂配套。斷裂性質呈張扭性。
二、褶皺構造
北京西山的褶皺構造較為發育,軸向主要為北東東向至近東西向,主要有:百花山向斜、九龍山(三家店)向斜、馬鞍山(谷積山)背斜和北嶺向斜等。
1、百花山向斜百花山向斜分布于北京西山中部,呈北東—北東東向展布,核部地層為侏羅系火山巖,兩翼分別為古生界和元古界;兩翼地層傾角約30°,近對稱分布,軸面直立。褶皺的北翼與西南部為斷層切割及燕山期巖體侵入改造,表明其形成于巖體侵入前,區內零星發育的白堊系沒有卷入褶皺,因此褶皺形成于中侏羅世后,白堊紀之前,是印支運動一燕山運動早期的產物。
2、九龍山(三家店)向斜九龍山向斜分布干百花山向斜東部,呈近東西向展布,與百花山向斜的構造特點極為相似,二者為同期構造作用下形成。核部地層為是侏羅系火山巖,兩翼主要為古生界;兩翼地層傾角約30°,近對稱分布,軸面直立。
3、馬鞍山(谷積山)背斜馬鞍山背斜分布于九龍山向斜與北嶺向斜之間,呈北東東或近東西向展布,核部地層為薊縣系霧迷山組,兩翼分別為青白口系、寒武、奧陶系和石炭、二疊系。在橫剖面上,背斜總體成箱狀,兩翼較陡而頂部平坦,總體向東傾。
這次地質實習,我們結合理論學到了很多實際知識。通過實地考察,對課本所講的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開闊了視野,知識從感性認識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更體會到了野外地質工作的無限樂趣與艱辛。觀察了各種地質現象并積累了許多地質、地貌方面的材料,通過親身實踐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老師以自身豐富的經驗與學識,像我們講述了各種地質知識與現象,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務真求實、精確嚴謹一絲不茍的教學風格和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我學到了寶貴的知識,鍛煉、提高了我們野外實習、考察的能力,為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通過實習,走進了大自然,走進了實地,是我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然的偉大,人的渺小,是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了更大的興趣和好奇。是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到了一起,對理論知識起到了加深鞏固的作用。
環境地質勘察院地質環境評價報告篇二
鞏固和加深第二章關于巖石和礦物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了解不同礦物的分類、形態、顏色、解理、硬度和鑒別方法;學會分析不同的巖石,清楚不同分類巖石的形成原因及構成和結構;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20xx年5月22日
土木工程學院樓 巖土標本室
1)礦物的肉眼鑒定方法
(1)、礦物的形態。包括礦物單體和礦物集合體
(2) 、礦物的主要物理性質。
a)顏色:礦物的顏色是礦物對不同波長可見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應,是最明顯、最直觀的物理性質。
(3)、硬度。礦物抵抗刻劃、研磨的能力稱為硬度,一般用小刀或指甲刻劃來大概了解礦物的硬度。
(4)、解理和斷口。礦物受外力打擊后,嚴格按一定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質為解理。
2)礦物的鑒定步驟
( 2)、其次觀察、鑒別礦物的形態和物理性質
( 3)、最后,根據觀察到的礦物的物理性質,結合常見造巖礦物的特征,對礦物進行命名。
1、正長石 首先找到正長石的新鮮面,然后觀察他的形狀,短柱狀、板狀,顏色是肉紅色(可以確定為正長石),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微弱的反光成玻璃光澤,先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和小刀硬度差不多,所以為6,觀察解理面有兩向完全解理,近似正交。
2、橄欖石 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后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為淡黃綠色至黑綠色,在陽光下觀察,有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劃不動,所以硬度在2以上,在觀察解理面時無解理,貝殼狀斷口。由顏色、硬度、形態可知該礦物為橄欖石。
3、白云石 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后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為灰白色,在陽光下,有微弱的亮光反射為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和指甲硬度差不多,所以為2~3之間,在觀察解理面時有三組完全解理面,斜交呈菱面體。綜上所述可確定為白云石。
4、滑石 首先找到滑石的新鮮面,然后觀察他的形狀,片狀、塊狀,顏色白色、淡黃色、淺灰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反射光亮不明顯,成蠟狀光澤,用指甲刻劃就能刻劃的動,所以硬度比2 要小,即為1(可確定為滑石),在觀察解理面只有一組即完全解理面。可確定為滑石。還有就是在實驗室中,用手摸滑石會感覺有點滑。
5、石榴子石 首先找到石榴子石的新鮮面,然后觀察他的形狀,粒狀、菱形十二面體、二十四面體,顏色為棕、棕紅色,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也刻劃不動說明比6大(也就只有石英、橄欖石和石榴子石硬度比6大在實驗室),最后觀察解理面,發現無解理面、不規則斷口。可確定為石榴子石。
6、方解石 首先找到方解石的新鮮面,然后觀察他的形狀,塊狀、粒狀、菱面體,顏色為白色、灰白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小刀刻劃,能刻劃的動,說明硬度比6小,再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比2大,最后觀察解理面有三組完全解理,斜交成菱面體(有方解石和白云石),綜上所述可確定為方解石。
三大類巖石的總體的步驟是:先觀察構造,再觀察結構,最后觀察成分。
(一) 巖漿巖
1、流紋巖先觀察他的構造,巖石中不同顏色的條紋、拉長了的氣孔, 以及長方形礦物按一定方向排列所形成的流紋狀構造,很明顯發現他是最典型的流紋構造,可知道他是噴出巖。再觀察他的結構,顯而易見是斑狀結構。顏色為肉紅色(正長石)、灰白色(石英),可知其礦物成分為長石和石英組成。
2、正長巖先觀察他的構造,礦物在巖石中分布比較均勻,無定向排列,為塊狀結構,可知為深成巖。再觀察他的結構,巖石全部由結晶礦物所組成,為全晶質結構。顏色多成肉紅色、淺灰色,可知其主要礦物成分為正長石,其次為黑云母和角閃石。
(二) 沉積巖
1、碎屑巖鑒定碎屑巖時著重觀察其巖石結構與主要礦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結構,抓住這一特征,就不會與其它巖石相混淆了。要仔細觀察碎屑顆粒大小:粒徑大于2毫米的礫巖,2~毫米是砂巖,毫米的是粉砂巖。粉砂巖顆粒肉眼難以分辨,用手指研磨有輕微砂感。對于礫巖,還應注意觀察其顆粒形狀,顆粒外形呈棱角狀的是角礫巖,由磨圓較好的礫石膠結成的稱為礫巖。 其次,看碎屑巖的礦物成分。礫巖類的碎屑成分復雜,分選較差,顆粒較大,一般不參與命名。
2、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最常見的是由碳酸鹽組成的巖石,以石灰巖和白云巖最為廣泛。 石灰巖顏色呈深灰色、淺灰色多成致密狀,用指甲可以刻劃動,所以硬度較小,解理面無解理,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劇烈起泡初步斷定為石灰巖。 白云巖顏色呈淺灰色、灰白色,呈隱晶質結構用指甲可以刻劃動,硬度較小比灰巖略大,觀察解理面為不完全解理,具有刀砍紋,即交叉成45度左右的普遍的裂紋,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不起泡,但加熱或研磨成粉末后則起泡。
(三) 變質巖
1、片麻巖具有清楚的帶狀,麻巖的顆粒較粗,有些含有大量石英和長石。片麻巖上的條狀是由巖石中不同比例的礦物分布形成的,比如深色條帶中含有鎂鐵質礦物,淺色條帶中含有長石、石英物質多。另外,顆粒大小也可產生條帶狀。認為他們是變質沉積巖,根據是一些含石榴子石等富鋁礦物的長英質片麻巖與比較均勻的、含黑云母和角閃石的灰色片麻巖,呈互層狀共生。認為他的主要是英云閃長巖、奧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等深成侵入體經變質和變形作用形成。
2、大理巖各種大理巖除純白色外,有的還具有美麗的顏色和花紋,常見的顏色有淺灰、淺紅、淺黃、綠色、褐色、黑色等,產生不同顏色和花紋的主要原因是大理巖中含有少量的有色礦物和雜 質。大理石具有粒狀變晶結構,粒度一般為中、細粒,有時為粗粒,巖石中的方解石和白云石顆粒之間成緊密鑲嵌結構。大理石的構造多為塊狀構造,也有不少大理巖具有大小不等的條帶、條紋、斑點或斑塊等構造。
經過這次的實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加深了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認識,讓我對三大類巖石和造巖礦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我意識到學到的都是死的,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知識變活,還有就是在實習中,老師通過實物講解,使我明白了許多在課堂上不懂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這次實習時間有點短,學校應該多組織些這樣的實習,把時間延長些,這樣就能更好的學習工程地質。
環境地質勘察院地質環境評價報告篇三
11月24日—11月28日
x府君山及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
為了深入學習了解我國的地貌、地質構造情況和三大類巖石的分類,以及對建筑工程所造成的影響。
10月25日按計劃我們去x中上元古界進行地質實習。早上天還沒有亮的時候我們集合整裝待發,然后等到6:50大巴從學校出發,伴著朝陽的升起我們奔向目的地。盡管溫度很低,有些風,但陽光還是不錯的,同學們心情也舒暢起來。9:30到達x地界時車里的氣氛活躍了起來,大家議論著即將看到的情景。當陡峭的山石映入眼簾,我們很激動,感覺到這里的山與我們平時游覽的相比顯著格外的雄偉和堅韌。山上還有一片片柿子林,接著又出現了土豆、玉米、小山莊等,一種自然親近之感,閑適自在油然而生。10:00進入封山育林區幾公里后我們下車了,太陽已經很高了,陽光暖洋洋的,但山里風很大還是有點冷的。
在老師的帶領和指點下我們出發了,這邊的斷層基本上形成于8億到14億年前,多灰巖、頁巖,砂巖也有一些,有藻類化石、葉蟲化石。老師讓我們從兩側巖石的構造、巖性等方面來觀察。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頁巖,該結構是由粒徑〈粘土礦物顆粒所組成,由粘土脫水膠結而成,有明顯的薄層理,成頁片狀,有多種顏色,一般呈灰色、黑色、棕色,約8億年前形成,每層幾毫米左右,一層形成期1到兩年。之后是瘤狀構造,瘤狀構造顧名思義即是巖層中出現如瘤的團塊、半球形、糖餅狀形態的透鏡狀巖石,其物質成分與上下巖層略有區分,以含瀝青質、泥質為主的白云巖,是由于沉積時水動力及靜壓力等因素改變而成。在高于莊組中上部出現較多。接著我們還看到了泥巖,它的成分與頁巖相似,也是常成厚層狀,有灰白色或黃白色的,據老師說其吸水性強,遇水后易軟化;來也看到了沉積巖巖層面上的特征如波浪、泥裂、雨痕等,這些特征同樣反映了沉積巖生成條件和形成環境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古地貌的標志。
隨著隊伍的前行,沿途我們又看到了更多地貌特征:傾斜——由板塊的造山運動形成的,傾斜巖層的產狀,是用巖層層面的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要素來表示的;斷層是巖體受力斷裂后,斷裂面兩側巖體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它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相對位移大約有25厘米左右;斷層三要素——傾角、傾向、走向;然后我們還來到了未開采的夢礦山,見到了一塊大的巖石,叫做錳方硼石礦(mn3b7013c1)1971年我國在此地首次發現該稀有礦物,且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礦床,屬淺海相沉積錳硼礦。錳方硼石礦在電子工業和原子能工業上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接著我們向前走,經過了一片茂密的山坡林,然后塊莖狀高于莊疊層石挺立在我們面前,上面寫著“由塊莖體或少數粗短的次圓柱體組成,柱體間通常為碎屑白云巖所充填。基本層呈平緩到凸起較高的穹形、帶狀。地質年齡約15億年。”沒走幾步,又一塊土黃色的巖石在等待著介紹給我們藻席及藻屑(algae sheet and algae clast)——“在碳酸鹽巖地層中常見能反映生物有機物的藻架結構,或藻席結構,它們通常由亮、暗紋層交替疊置而成,如早期(準同生)被硅化,有時還可保存藻絲體化石。它們通常呈紋層狀碳酸鹽巖,有時則形成典型的疊層石。這種藻架結構的沉積物若遭沖刷而再沉積,則成藻屑。”其中因面積大而成為藻席,白色的是巖石,深色的是藻類化石。接著我們還來到了大紅峪與高于莊組界線,“此兩組地層在這兒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高于莊組底部為一層石英狀砂巖,層面有波痕,砂巖之下為大紅峪含錐疊層石燧石白云巖,其錐頂被切,表示曾受到侵蝕作用,即代表一次沉積間斷。”接著有一塊大理石向我們介紹了波痕的地質年齡為億年,是由風、水流、波浪交互作用于沉積物表面而形成的。然后看到了海浪巖——海象沉積,了解到平行不整合——斜的斷層被磨平上面繼續沉積形成的巖層構造,特點是年代不連續。
一會兒我們又發現了:
(1)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氣孔構造是巖漿凝固時,揮發性的氣體未能及時溢出,以致在巖石中留下許多圓形、橢圓形或長管形的孔洞,隨即形成的。而杏仁狀構造是巖石中的氣孔為后期礦物所充填所形成的一種形似杏仁的構造,也即一種巖石中夾雜著其他類巖石。
(2)火山角礫巖——火山爆發時隨著深部巖漿的噴出,由于通道附近圍巖碎片的加入,加上噴發強度及深度諸多因素影響,可出現火山熔巖、火山角礫巖、火山凝灰巖等。大紅峪組火山角礫巖十分發育,分布范圍廣,角礫成分主要為白云巖、燧石、玄武巖等。角礫大者稱為火山集塊巖。
(3)泥裂——當未固結的沉積物露出水面時,會受到暴曬而干涸,并發生收縮和裂開,這時所形成的裂縫為泥裂。泥裂的裂片為多角形,裂縫上寬下窄,大致與層面垂直,其中常充填有上覆沉積物的成分,泥裂多見于湖或海洋的濱岸地帶或者河漫灘沉積環境中。
(4)斷層(fault)——巖層發生的錯斷,斷層幾乎在地表上處處都有,特別是在山脈強烈變形的巖石中,此處兩層堅硬的石英砂巖沿著溝被錯開,它位于斷層面上盤,地質學家稱其為斷層。
(5)侵入構造,中間黑色為侵入體,侵入白色巖石中
(6)格魯納疊層石——一種層柱狀疊層石,其柱體部分多為硅泥質組成,常彼此間密集共生,柱體橫斷面為次圓形到橢圓形。基本層呈薄而平緩的穹形,向上有不同程度的凸起變化,地質年齡約為億年。
下午我們來到了府君山,公園里七個景點,包括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八仙山石英巖峰林峽谷景區,九山頂石英砂巖峰林景區,黃崖關斷崖地貌景區,等等。一進門那個巖層狀的建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種構造神神奇很美觀。還看到了飛來峰的地貌,上面說明了府君山、北嶺等山頂部位都是霧迷山組條帶狀白云巖(12億年),壓在較年輕的地層上,形成的飛來峰。接著老師還指引我們看山脊和埡口,盤山公路在埡口出現,但其需要注意很多安全問題——滑坡等,老師告訴我們埡口的形成有三種方式等等知識。最后我們都登上了山頂,一覽群山,俯看腳下的四界那么的渺小,山石的起伏接合,不禁讓人驚嘆。
通過這次難得的實習機會我們來到了x這個地貌地質特征復雜豐富的地方,我們看到了從地球演化距今約18至8億年間的地質歷史,學習和了解到關于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古構造、古地磁等大量的自然信息以及多種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我們看到了很多地質現象,像元古宙和太古宙分界、泥裂、杏仁、氣孔、波浪波痕等把我們帶入了遙遠的遠古時期;團山子多細胞生物化石和桑樹鞍宏觀藻類化石讓我們嘆為觀止,流連往返。在這里我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地質特征、不同地質構造中觀測考察x剖面的地質奇觀,從而也達到了保護自然珍惜國家自然遺產、學習知識、開拓眼界、陶冶情操的目的。
實習很快就結束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加以理解,增加了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新的認識。我們實際觀察到各種地理特征,加深了對地質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把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學會了一定的觀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了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在這里深深的感謝老師在的認真指導。然而實習也讓我們懂得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去自然界和各個地方去考察實踐,才能更好的了解和鑒定巖石,區分識別常見的巖石,更多掌握我國地理地質方面的特征,為我們以后建筑工程上對地質的選擇和巖石的選用安排打下良好的基礎,還有建議我們學習的時候能夠結合更多的實地和實際圖片等工具來形象的具體的認識和辨認,這樣我們對地質的掌握才能更加深入全面。
環境地質勘察院地質環境評價報告篇四
本次實習的目的是學習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養野外觀察和分別的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和獨立思考等科學素質,體驗野外生活,訓練對野外工作的適應能力,加深對地質知識的了解!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認識常見巖石并對其組成成分、顏色、構造、結構等性質,并且對相應巖石進行采集并且進行描述。
3、學會用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以所處方位。
5、現場認識水平層理、楔狀層理、巖層的尖滅等地質現象。
帶隊老師:王志強老師
小組成員:白培霞,劉倩,楊毅,白斌
實習人員有11級一班、四班全體學生及老師,本次野外地質實習歷時三天,即20xx年5月14日早晨出發到20xx年5月17日中午返校。
陜北地區
本次實習共三條路線,即:
(1)延安市棗園鎮莫家灣
(2)延安市安塞縣肖官驛
(3)延安市宜川縣壺口瀑布分組情況:
此次實習共有我們一班四班兩個班級八十多位學生,我們二個班以小組為單位共分成二十多個小組一位組長帶領一小組(我們油畫四班是我們的輔導員王志強王老師帶領的),另外每四個同學分成一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發一個地質包,包內盛放實習工具。一輛校車乘載一個班級的學生及帶隊老師,路線詳細下面根據實習敘述!
一、地點一
路線:延安職業技術學院—莫家灣后山
實習任務:飽和含油砂巖的描述及其標本的采集,制作信手剖面圖,熟悉使用羅盤儀測量巖層產狀(走向、傾向、傾角),以及了解黃土地貌和地理坡度的測量。
在這個炎熱的夏季,天氣是那樣的炎熱,作為實習的第一天,首先進行是實習前的動員,老師簡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實習的內容,了解了很多不同的地質現象。老師詳細講解了幾種常見巖層、結合實習指導書的內容和聽到的一部分,大致學會了從地質圖上閱讀各種地質現象,分析地質現象的分布規律,并且畫出地質剖面圖,再根據地質圖分析區域和地質發展史的方法。
為了在野外實習時有所收獲,我認真的閱讀了實習指導書,初步了解地質為了在野外實習時有所收獲,我認真的閱讀了實習指導書,初步了解地質勘察之重要以及地質勘察中的各種方法和步驟,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地質勘察報告的內容。
點一:首先我們觀測的是河邊的一些飽和含油砂巖,經過我們小組的細心和認真討論后得出飽和含油砂巖的一些性質,他的新鮮面為黑色,風畫面為紅褐色,具有厚層狀層理,粗粒碎結構,碎屑成分主要有碎屑顆粒,礦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長石等,膠結物為較硬的硅質膠結物,飽和含油,具有原油味,可污手。
點二:距點一向西1000米,進溝距溝口約800~900米,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巖層的剖面,根據老師的認真描述與我們的細心觀察,最后了解到該巖層剖面分為四個層次,最頂層是黃土層,緊接著是中砂,炭質頁巖和細砂巖,并分別進行巖層的描述,黃土層:土黃色,由粉砂組成,含有一定量細砂和粘土,顆粒徑在之間,厚度約1~3m之間,中砂:灰黃色,粉狀結構,含較多的粘土,細碎屑巖,且很單一,厚度約5m。炭質頁巖:灰黑色,層狀結構,頁狀層理,厚度約為3m。細砂巖:淡黃色,塊狀構造,成分較為復雜,厚度約為10米。
(1)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走向
測量巖層走向時,將羅盤的長邊(與羅盤上標有n—s相平行的邊)的一條棱與層面緊貼,然后緩慢轉動羅盤(注意:在轉動過程中,羅盤緊靠層面的那條棱的任何一點都不能離開層面),使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磁針停止擺動,這時讀出磁針所指的讀數即為巖層的走向。讀磁北針或磁南針都可以,因為巖層走向是朝兩個方向延伸的,相差180°。例如巖層的走向為60°或240°。
(2)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傾向
測傾向時,用羅盤的北端指著層面的傾斜方向,使羅盤的短邊(即s邊)與層面貼緊,放平,并轉動羅盤,轉動方法及原則同上,北針所指的讀數即為所求的傾向。傾向僅有一個指向,只能用一個數值表示,例如巖層的傾向為150°。
假若在巖層頂面還是哪個進行測量有困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長測望標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北針受障礙,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s針亦可。
(3)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傾角
測傾角時,將羅盤豎起,以其長邊貼緊層面,并與走向線相垂直,用中指撥動羅盤,使測斜器上的水準器(長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測斜器上的游標所指半圓刻度盤的讀數即為傾角。傾角的變化界于0-90°之間,如一巖層的傾角為35°。
(4)注意事項
在野外測定產狀要素,往往只要測量巖層和一切構造面的傾向和傾角,并記錄下來。記錄的格式:巖層的產狀為150°∠35°,前者表示傾向,后者表示巖層的傾角。由于走向和傾向相差90°,傾向加或減90°即為走向,上述巖層的走向是60°或240°兩個數值。這也是為什么一般不記錄走向的原因。只有當巖層傾角近于直立時才記錄走向。
野外測量巖層產狀時,必須在巖層露頭上測量,不能在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分露頭和滾石,主要是靠多觀察和追索,并善于判斷。
另外,若被測量的巖層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巖層面上當作層面,以便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如果巖層出露很不完整時,這時要找巖層的斷面,找到屬于同一層面的三個點(一般在兩個相交的斷面易找到),再用記錄本把這三個點連成一平面(相當于巖層面),這時測量記錄本的平面即可。
一眼望去,與頂基本平其。
二、地點二
路線: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安塞縣建華鎮肖官驛
點一:河床上河流沉積剖面描述
位置:肖官驛河道走向25度,小橋旁10米處
描述:河流沉積的砂巖顆粒的大小變化,說明分選性差。顆粒由粗變再變粗,說明當時水動力差,水流變化快,河流快速沉降,和水比較濁,河水擺動不定。
點二:巖性截面圖
點三:肖官驛對面溝據點二200米處,方位130度
交錯層理:通常也稱為斜層理。它是由一系列斜交于層系界面的紋層組成,斜層系可以彼此重疊、交錯、切割的方式組合。其特點是細層理大致規則地與層間的分隔面(主層理)呈斜交的關系,上部與主層理截交,下部與主層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層理的傾向了解沉積物的來源方向。
這種層理是由沉積介質(水流及風)的流動造成的。當介質具有一定流速時,底床上可以產生一系列的砂波,這種砂波順流移動的結果,在陡坡加積作用一側形成了由一系列紋層組成的斜層系。
根據沉積巖構造畫出巖層的層理圖點四:鐵質砂巖的描述
位置:肖官驛對面溝據點二150米處,方位115度鐵質砂巖:新鮮面為暗紅色,具有厚層狀層理,粗粒碎屑結構,磨圓度較差,分選性較好。含大量鐵礦物的沉積巖,若其中鐵礦物含量很高達到工業品位時,即為沉積鐵礦。鐵質沉積巖中常見的鐵礦物包括赤鐵礦、針鐵礦、褐鐵礦、磁鐵礦等。赤鐵礦是前寒武紀和顯生宙鐵質巖的重要組分。針鐵礦是中生代鐵質巖的主要組分,磁鐵礦在前寒武紀鐵質巖中大量存在,常與燧石呈紋層狀互層;鐵的碳酸鹽主要以菱鐵礦形式出現,在一些非海相的富含有機質的泥巖中,尤其是煤系中,菱鐵礦常呈結核體或放射狀球粒結構的菱鐵礦產出;鐵的硫化物包括黃鐵礦和白鐵礦。
前寒武紀沉積鐵質巖:主要由碧玉鐵質巖、磁鐵礦石英巖、燧石鐵質巖等組成,其特征是磁鐵礦、赤鐵礦層與碧玉巖、石英巖、燧石巖共生,構成條帶狀或紋層狀構造。我國鞍山式鐵礦即為此類巖石經變質作用產物。
海相沉積鐵質巖:與海相沉積有關的鐵質巖礦床有鮞狀赤鐵礦巖、鮞綠泥石鐵質巖和菱鐵礦巖等。鮞狀赤鐵礦巖常形成大型鐵礦,如法國的洛林鐵礦、美國的_鐵礦以及我國北方的宣龍式鐵礦、南方的寧鄉式鐵礦。礦石主要由赤鐵礦鮞粒組成,形成于濱海環境。
菱鐵礦巖分布于我國貴州、陜西等省,可構成一定規模的礦床,菱鐵礦是典型的成巖礦物,因此菱鐵礦礦床大多屬成巖期形成的層控礦床。湖沼相鐵質巖:產于某些中、高緯度的沼澤與湖泊中,礦石的結構有鮞狀、結核狀、球粒狀、疏松土狀等。礦石成分以針鐵礦常見,其次是菱鐵礦、藍鐵礦。古代的湖沼相鐵礦常與含煤地層共生,礦石成分以菱鐵礦為主。
三、地點三
路線: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壺口瀑布實習任務:了解溯源侵蝕內容及意義
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位于黃河中游,晉陜大峽谷中段,總面積約60平方千米。黃河壺口瀑布聲如雷鳴,氣勢壯觀,它以排山倒海的獨特雄姿著稱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也是偉大中華民族的象征。壺口瀑布,號稱“黃河奇觀”,是黃河上唯一的黃色大瀑布,也是中國的第二大瀑布。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的風景區,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塬村寨為一體,展現了黃河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淀。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2002年,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
環境地質勘察院地質環境評價報告篇五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熟悉與了解,把握了關于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學問,但是書本上的學問與實際狀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熟悉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頭我們的地質實習。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用法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把握褶皺的基本學問和推斷背斜、向斜的力量
6、現場熟悉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1、熟悉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愛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頭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其次層是由石灰巖組成,該層巖石深化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留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稍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表面掩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峻。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其次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三米。
二、徐莊組
由于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連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看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2、熟悉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四周,開頭下午的實習,主要是熟悉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3、熟悉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頭了其次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由于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晰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熟悉。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行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看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看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長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狀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連續上行,在途中老師時常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潔通過直觀的感覺來推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特別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終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簡單造成錯誤推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用法,測得巖層產狀
3、把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熟悉,理論聯系實際。
5、了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熟悉。
環境地質勘察院地質環境評價報告篇六
;摘要:水文地質勘察是污染場地調查中的關鍵環節,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某大型化工廠污染場地調查項目為例說明水文地質勘察的重要性,可以查明場地內土層結構,判斷含水層和隔水層的位置、厚度等,并為建立場地水文地質模型、設計土壤取樣范圍和深度、確定地下水監測井設置深度和濾網位置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有效節約調查經費,提高調查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水文地質勘察;污染場地;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工業企業實行了政策性關閉或搬遷,由于原企業生產過程中早期環境管理制度欠缺、操作不當以及搬遷過程中危險廢物的泄漏等原因,大量有毒有害物質進入了土壤和地下水[1],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且這種污染往往具有隱蔽性、復雜性和難以修復性,對人居環境的安全帶來了一定的隱患。為了保證這些污染場地土地資源的安全再利用,在開展修復治理之前,首先要做好污染場地的環境調查工作,通常采用的調查布點方案有:分區布點法、系統布點法、隨機布點法,這些方法主要以場地原有的各類構建筑物對土壤的影響為主要依據,直接進行樣品采集,而缺乏對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及土壤理化性質系統深入的研究分析。這樣的調查方案可能出現較多的無用樣品,形成的調查結果針對性弱、準確性低,且調查成本高、周期長;容易出現就數據而論數據的情況,很難分析出污染物在場地內富集、擴散遷移的原因和規律,也無法為后續的修復治理技術選擇提供更多的客觀依據;調查范圍多數局限在甲方規定的“紅線”范圍內,調查核心在場地內,該類調查也可能未考慮未來周邊環境的土地功能的變化,實施了對地下水有擾動的工程,將造成污染范圍遷移或擴大的影響,地下水污染源中心有可能隨著流場的遷移方向移動[2],容易遺漏因污染擴散造成的周邊土壤、地下水及下游區域的污染。
因此,在場地污染調查前,開展場地水文地質勘察十分必要且重要,可以通過該過程摸清場地土層結構,查明場地內地下水賦存特征和流向,必要時也可進行專項調查,通過抽水試驗、注水試驗、彌散試驗[3],研究不同深度土層的滲透性,分析污染物在土、水中的移動轉化和衰減變化規律等,建立起場地水文地質模型,為針對性和科學性地確定土壤點位位置和深度以及地下水監測井布點位置、深度、濾水孔位置設置提供依據,減少無目的的采樣和分析費用,縮短周期,保證污染調查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1 場地水文地質勘察的主要作用
1.1 摸清場地土層結構
采用鉆探的方式對場地內不同區域進行取樣,仔細觀察和詳細記錄,輔以觸探試驗和巖土試驗,通過與區域土層的對比分析,準確劃分場地內的土層時代、分層位置及性質,分析場地土層變化規律及其所屬沉積環境的變化,繪制出整個場地地質橫縱向剖面圖、單孔柱狀圖。
1.2 查明場地地下水條件
通過勘察可查清主要賦水層分布、埋深及含水層性質,厚度,隔水底板位置;選擇有代表性的區域設置地下水監測井并開展水文地質試驗,包括抽水、注水試驗,測定含水層的水文地質參數,如滲透系數k、影響半徑r、單井出水量q等;觀測水位變化,獲取地下水流向資料,繪制出場地地下水流向圖,查明地下水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利用軟件進行模擬,建立場地的水文地質模型。
1.3 獲取相關理化性質和參數
采集適量的土工樣品開展室內土工試驗,了解不同土層的含水率、密度、滲透系數、顆粒組成等物理力學指標。結合外業測定的水文地質參數,進一步確定含水層實際參數。室內開展彌散試驗,模擬污染物在土層中橫縱向擴散過程,通過計算分析得到彌散系數,為污染場地調查提供污染物分布依據[4]。
2 相關工程案例
以某大型化工廠污染場地調查項目為例,通過先期開展的場地水文地質勘察,查明場地地質條件,為土壤、地下水取樣方案提供依據。
2.1 污染場地土層分布
通過水文地質鉆探及室內土工試驗,查明了場地內的土層結構,在勘察深度范圍內,自上而下分為3層:第①層(q42ml)人工堆積填土,呈黃褐色-雜色,由含爐渣、碎磚、水泥塊、陶瓷片、砂土、粉土等構成,夾薄層素填粉土,結構松散、組成雜亂;第②層(q41al+pl+l)粉土,局部夾粗礫砂,褐黃-黃褐色,稍濕-濕、稍密、中壓縮性,搖振反應強烈,無光澤,干強度低,韌性低;第③層粉質粘土,紅褐色-褐黃色,中密、可塑、中壓縮性,無搖振反應,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高。利用理正勘察軟件繪制工程地質剖面圖、單孔柱狀圖,見圖1。
2.2 污染場地地下水特征
經勘察,場地揭露出的地下水類型為第一層潛水,主要含水層為第②層,巖性以粉土為主并夾有粗礫砂,以第③層粉質粘土層為隔水層。實測穩定水位埋深7.20~7.30m,標高785.00~786.64m,地下水位標高較平坦。含水層厚度5.80~8.95m。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及側向補給,用arcgis插值法將測得的穩定水位繪制成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圖2),水位由高到低的方向為水流方向,總體為由西至東。
2.3 室內相關理化性質和參數測定
通過室內土工試驗,確定了各層巖土的物理力學指標和滲透系數,見表1。
3 結語
通過先期開展的場地水文地質勘察,可以查明場地的土層分布及物理性質,提供各主要土層的含水率、密度、滲透系數等理化性質,查清地下水位置、分布、水位、流向、地下水補徑排等水文地質條件。根據水文地質勘察結果,建立起的場地水文地質模型,可為污染土壤取樣設計和地下水監測井設置提供詳實的依據,不僅能使布設的土壤點位和采集的土壤樣品深度更具科學性和代表性,設計的地下水監測井深度和篩管位置更符合場地地下水流場特征,而且獲取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深度及范圍更加準確,既能夠起到節約調查經費、提高調查結果準確性的作用,同時也可起到降低后續污染場地修復期間因調查結果誤差而變更工作量和延長修復時間概率的作用,因此在污染場地調查前期開展水文地質勘察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張雷(1987-),男,漢族,碩士研究生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文地質、場地環境調查與修復。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