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藥膳技術篇一
日常所用的五谷雜糧,豆類、水果及干果類、各類蔬菜類都可用作食療和藥膳的選料。此外在動物類的禽獸、家畜或水產海味皆在選料的范圍。
(二)狹義的藥膳原料選擇
牽涉到中草藥類的藥食并用之品,例如山藥既屬食品,也是藥用的補腎健脾的良藥,貝母、苦杏仁經過炮制,便成了祛痰鎮咳的有效藥膳了。阿膠是驢皮加工而成,配伍烏雞肉具有良好的補血養血和美容的效果。
(三)調料和飲料類原料
糖、酒、油、鹽、醬、醋等均屬藥膳配料,尤其飲料酒類,蜂蜜、蔗糖;蛋白糖、甜葉菊
食物、食品及中醫保健醫療食品的概念
傳統保健醫療食品:系指按傳統食品風味加工制作的具有一定保健醫療作用的食物加工品。又稱“藥膳”、“壽膳”、“御膳”等。
國內外流行的滋補藥膳,這類食品是以滋補藥為主,或以其它特定藥物作為原料,按照一定的組方,經過精心炮制加工,再與特定的食物配合烹調而成。藥膳建立在中醫的理論基礎上,符合中醫的陰陽五行,辨證施治學說。它是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助食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一種食療方法。
藥膳技術篇二
一、濕氣:萬惡之邪
現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郁,所以大便無法正常。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醫里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谷雜糧為食,現在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很虧,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濕氣。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中醫最怕濕邪。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濕氣比較重,寒濕襲人。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干燥的時候來得痛快。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為什么現代人的病那么復雜,那么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里應外合,糾纏不清!以前僅僅盛行于我國西南的川菜,現在風行全國?就是因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濕邪比較重的西南一帶人需要用它來化解體內的濕氣,現在,全國人體內都有濕氣了,都需要辛辣來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愛上了川菜。
二、判斷濕氣的方法
有病的人體內,是頑固的濕邪;貌似健康的人體內,也有濕邪埋伏在那里伺機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1、看大便:
什么樣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黃色的,圓柱體;香蕉形的,很通暢”。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3)如果不便于觀察馬桶,也可以觀察手紙。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干凈了。但體內有濕的人,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三到五張才能擦干凈。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濕氣粘膩性讓大便粘在腸子上,被腸子吸收,而不讓它排出體外。這樣,糞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醫生往往就病論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體內的濕氣,胡亂治療,這是更
可怕的事情。
2、看起床的狀態: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那么,不用看舌頭,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里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干的襯衫似的那么別扭。
濕邪分濕熱和寒濕。如果是濕熱,那么舌苔應該是黃膩的,舌質應該是紅的,而寒濕則是舌苔白膩,最重要的是,舌質沒有那么紅,往往顏色也很淡,是淡白色的。這是區分的方法之一。
濕邪性質重濁而粘膩,它能阻滯氣的流動,妨礙脾的運化。這在中醫叫“濕邪困脾”,如果是外感濕邪,常見惡寒發熱、雖然出汗但是熱不退、四肢困倦、關節肌肉疼痛等癥狀;如果是濕濁內阻腸胃,常見胸悶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癥。
濕邪是怎么來的呢?在中醫里有兩種:一種是外濕,一種是內濕。
1)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長夏濕氣最盛,故多濕病。江南煙雨,路上的人根本不打傘,這樣也會讓濕氣進入體內,如果此時出汗,就更容易出問題了。還有的人在城里身體還好,后來搬到有鄉下水庫邊居住,本來以為空氣好,可是總是有病,其實這也是沒有適應那里的濕氣導致的。
2)另外一種濕氣是內濕,內濕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以致脾陽失運,濕自內生。比如經常喝冰啤酒,冷飲等,導致脾陽受傷,這樣濕氣就重了;還有的時候是人缺乏運動,導致氣血流通不夠,那么陽氣就升發不利,也會導致內濕很重,因為陽氣是控制濕氣的最重要手段了。
三、怎樣去濕?
醫生會根據濕邪所在的部位來去濕,比如,如果濕邪傷到了脾胃,會用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等,同時,中醫還有很多的去濕的方法,這往往是根據濕邪到底是結合了哪些其他邪氣為患來決定的,比如有清熱利濕的方法,有利水滲濕的方法,有溫化水濕的方法,有祛風勝濕的方法等。
四、排除體內濕氣十八法
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絕大多數疑難雜癥和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兇。只要濕邪少了,一切所謂的現代病都會遠離我們,一切惡心、慢性的疾病也會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對付濕邪,祛除濕邪呢?
1、喝薏米紅小豆粥(用豆漿機做):
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
還能補心養血,古籍里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夏天正好是暑氣連天的時候,內濕外也濕,用這兩味藥正好能起到一個養血、祛濕的作用。
關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有意思。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腫就是水腫。周圍十個里面起碼有五六個身體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臃腫。在中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淺而已。去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所以,治療水腫必用赤小豆,而實踐證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經常有人自作聰明:“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時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結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個美啊!” 我說:“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為什么?因為大米長在水里,含有濕氣,濕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么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于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都稠了。味道雖然更好了,但對于養生來說并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湯,有禁忌嗎?其實,這個湯是養生佳品,沒有什么副作用,但針對不同的人,則可以適當地做一些加減法。有的人體質偏寒,里面可以加一點溫補的食物,像桂圓、大棗都可以;有的人失眠,體內也有明顯濕膩的感覺,那就加一些蓮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經,可以把薏米去掉,熬點赤小豆湯,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棗、紅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緩解疼痛。關節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養血除痹。
平日思慮傷神、勞心過度而運動量少的人,往往臉上沒有血色,精神也不夠充沛,甚至心悸、貪睡,感覺頭重如裹,心中空虛。這是體內有濕加上心氣不足的表現,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一些桂圓同煮。桂圓甘溫,能開胃健脾、安神補血,能振奮心陽、溫補心氣,使人精神飽滿、中氣十足。而且,單純的薏米赤小豆湯
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圓后,就變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僅驅散我們體內的濕氣,而且給我們的心帶來生機與溫暖。我們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圓粥吧,它特別適合強勞力勞動者,也很適合中老年人。
年輕人容易出現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濕熱內擾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湯洗臉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上百合與蓮子同煮飲用。百合能潤肺、養顏,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蓮茲最能養心、清心火,同時又能健脾、補腎。當然,如果感覺湯沒有什么味道,還可以加點冰糖。
如果著涼感冒了,或是體內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幾片生姜。生姜性溫,能溫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變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湯里加點調味品,最好放紅糖,紅糖是性溫的。需要注意的是,婦女產后保養時,喝赤小豆薏米湯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點大棗,大棗對溫中、健脾、養血是非常適宜的。
腎虛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一些黑豆。因為黑色入腎,豆的形狀也跟腎十分相似,以形補形,是補腎的佳品。現在人們常說的腳氣病,是典型的濕熱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點碎黃豆,用熬出來的湯泡腳,這是治腳氣的一個小秘方。如果咳嗽,還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見方的小塊兒,加入薏米赤小豆湯中同煮,可以潤肺、化痰、止咳。學會薏米赤小豆湯的加減變化,使用得當可以對生活中大部分常見病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2、用五苓散:
舌苔厚,就是厚膩的一層,滿布于整個舌體,而且舌苔上面還都是唾液。這種舌象,就是體內水濕重的表現。由于水濕的問題主要集中出現在膀胱時,我們可以用五苓散。五苓散的組成是: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枝。茯苓祛濕,白術補脾,桂枝溫陽化氣,豬苓和澤瀉都是瀉膀胱經和腎經的水濕的。在《傷寒論》里面,這個方子治療的癥狀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熱、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等。
3、用藿香和佩蘭:
在調理濕氣重的人的時候,也會經常用到藿香和佩蘭,藿香和佩蘭配合其他的祛濕的藥物,效果非常的好,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把這兩味藥和三仁湯等一起用,一般是各三克或者六克,然后標注藥物快要熬好的時候再下入,這是芳香類藥物的使用方法,一般熬久了,芳香的物質就會揮發,所以最好是“后下”,在閉火的前五分鐘下入,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保留有效成分。舌苔厚膩就反映是濕氣重,注意濕氣到底是在上焦、中焦還是下焦,如果主要是在中焦,他就讓西醫把抗生素停掉,因為抗生
素是寒涼的,而寒涼可能會使得濕氣更加嚴重,用藿香、佩蘭,往往是投藥立效,很快燒退人安。
4、可用振奮陽氣的香料:
可以在做菜的時候,適當地放入一點香料,比如白豆蔻、砂仁、花椒等香料,這些東西有振奮陽氣的作用,比如四川那里濕氣重,所以麻辣類的食品就是很盛行,這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智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5、食用去濕食品:
可以食用一些去濕的食物,比如多吃冬瓜、綠豆、赤小豆、薏米等,這些食品有去濕的作用,可以隔三差五的用點,有些好處,尤其是自己覺得自己濕氣已經很重的時候,食用一下,可以緩解情況。
6、運動排汗去濕:
運動排汗平衡荷爾蒙祛濕: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濕氣;特別是夏天不要開空調、風扇,身體里面的汗一定要出來,否則你的濕氣太重,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的。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7、空調電扇去濕:
好好利用身邊的電器,比如電吹風,空調的除濕功能等,讓自己周圍的環境盡量干燥。
8、食療:熬綠豆、赤小豆湯,來解暑去濕:
綠豆是我們中醫里面最普通的藥食同源之物。綠豆“味甘性涼,能清火,清痰下氣,解煩熱,止消渴,安精神,補五臟陰氣,去胃火吐逆及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濕熱瀉痢,腫脹,利小水,療丹毒風疹,皮膚燥澀,大便秘結,消癰腫痘毒,湯火傷痛,解酒毒鴆毒,解諸藥。(都是熱證)”張景岳的醫方里面,就有個方子,叫“綠豆飲”,這個方子就是一味綠豆,“不拘多寡”,熬湯隨意喝,而且張景岳還說要“略煮半熟,清湯冷飲之”。注:綠豆是性涼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祛暑清熱,所以是在人有熱證的時候才適合,張景岳沒有說脾胃虛寒的時候可以喝綠豆湯。赤小豆沒有綠豆那么涼,但是有解毒的作用,同時也去濕,這兩個豆在一起,可是有很好的去濕作用,對暑熱天皮膚的疹子有改善作用。可以用綠豆和赤小豆一起,量隨意,幾十克就可以,熬湯,然后放點冰糖,當做飲料來喝,如果皮膚問題稍微嚴重一點,可以用當歸苦參丸解除熱毒,如果還是沒有效果,可能就要去醫院求診了。
9、可使用“三子養親湯”:
體內濕邪過重,已經引發了各種頑疾怪病的朋友,可使用“三子養親湯”。用炒萊菔籽、炒白芥子、炒蘇子(中藥店都能買到)打粉沖
服。蘇子和萊菔子有溫中理氣的作用,白芥子主要是化痰除濕。有化痰、理氣、除濕、溫中、降逆的功效。既清除了體內的濕邪毒素,又疏通了經絡調養了氣血,還增補了脾胃功能。對于咳嗽、痰濕、哮喘、濕疹、高血脂、脂肪肝、脂肪瘤、疤痕體質等慢性病有著非常顯著的療效。此方還對乳腺增生、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帶下病等婦科頑疾有很好的療效。
炒萊菔籽150g、炒蘇子150g、炒白芥子100g,在藥店打成細粉。每次服用5g,一天三次,服用一個月為一療程。用開水沖服,這個藥稍有辛辣,基本沒異味。
10、濕熱天不要貪涼:
很多朋友的脾胃出了問題,我一了解,都是貪涼導致的,吃了很多涼的東西,喝了很多的涼的飲料,這樣直接導致了脾胃寒濕嚴重,往往是舌苔白厚膩,上吐下瀉的,脾胃難受,此時因為是大熱的天,很多人敘述病情講得不清楚,就給醫生造成了錯覺,以為是吃了什么腐敗的食物,導致的細菌感染,于是用了很多解熱毒的藥物,其實,不是熱毒,是寒濕,是患者本人采用了違反自然的飲食習慣導致的。夏天可能喝點常溫的飲料比冷飲更好,過度喝冷飲會傷到身體。
11、夏天還要注意空調:
現在腰痛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晚上睡覺吹空調吹的。因為天熱,所以很多人晚上開著空調睡覺,但是,大家要知道,您是睡著了,可是空調那么吹著,這和冬天不蓋被睡覺差不多了,開始的時候沒有事兒,可是時間長了,氣血就開始凝滯了,很多人是一夜之后,腰就開始痛了,有的甚至痛的無法上班。因為吹了空調而腰痛的時候,最適合的方子就是張仲景的腎著湯了,又叫“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這個方子里面,最主要的藥物就是干姜,用干姜來暖中,然后配合上了甘草、白術、茯苓,可是使得濕氣排出,陽氣得復。如果我們暫時找醫生不便,可以先暫時用干姜熬水,喝湯,然后注意不要風吹,微出點汗,一般會很快緩解病情的。
12、用艾草:藥店有賣的,點燃后在關元穴烤即可。
13、少鹽:幫助腎排水。
14、適當午睡
15、戒煙戒酒
16、早上吃上三片姜
17、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18、避環境的濕: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
。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 水分攝取要適量。
藥膳技術篇三藥膳的藥物配伍禁忌,遵循中藥本草學理論,一般參考“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的具體內容是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 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十九畏”的具體內容是 硫磺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以上配伍禁忌,可作為用藥參考,但非絕對如此。在古今配方應用中也有一些反畏同用的,如黨參與五靈脂同用可以補脾胃、止疼痛,這些必須要在有經驗的臨床醫師的指導下應用。
藥物與食物配伍禁忌
藥物與食物的配伍禁忌是古人的經驗總結,后人多遵從于此。其中有些禁忌雖還有待于科學證明,但在沒有得出可靠的結論以前還應參照傳統說法,以慎用為宜。一般用發汗藥應禁生冷,調理脾胃藥禁油膩,消腫理氣藥禁豆類,止咳平喘藥禁魚腥,止瀉藥禁瓜果。這些禁忌主要包括 豬肉反烏梅、桔梗、黃連、胡芡黃、百合、蒼術 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銅、丹砂 狗肉反商陸,忌杏仁 鯽魚反厚樸,忌麥冬 豬血忌地黃、何首烏 豬心忌吳茱萸 鯉魚忌朱砂 雀肉忌白術、李子 蔥忌常山、地黃、何首烏、蜜 蒜忌地黃、何首烏 蘿卜忌地黃、何首烏 醋忌茯苓 土茯苓、威靈仙忌茶等。這些可供臨床應用參考。
食物與食物配伍禁忌
古人對食物與食物的配伍也有一些忌諱,其道理雖不充分,但在藥膳應用中可作參考。這些禁忌是 豬肉忌蕎麥、鴿肉、鯽魚、黃豆 羊肉忌醋 狗肉忌蒜 鯽魚忌芥菜、豬肝 豬血忌黃豆 豬肝忌蕎麥、豆醬、鯉魚腸子、魚肉 鯉魚忌狗肉 龜肉忌莧菜、酒、果 鱔魚忌狗肉、狗血 雀肉忌豬肝 鴨蛋忌桑椹子、李子 雞肉忌芥末、糯米、李子 鱉肉忌豬肉、兔肉、鴨肉、莧菜、雞蛋等,這些禁忌的應用主要是宜使人氣滯、生風、生瘡、發病等。
病人忌口
忌口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內容。主要包括兩類 一是某種病忌某類食物。如 肝病忌辛辣 心病忌咸 水腫忌鹽 骨病忌酸甘 膽病忌油膩 寒病忌瓜果 瘡癤忌魚蝦 頭暈、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另一類是指某類病忌某種食物。如凡癥見陰虛內熱、痰火內盛、津液耗傷的病人,忌食姜、椒、羊肉之溫燥發熱飲食 凡外感未除、喉疾、目疾、瘡瘍、痧痘之后,當忌食芥、蒜、蟹、雞蛋等發風動氣之品 凡屬濕熱內盛之人,當忌食飴糖、豬肉、酪酥、米酒等助濕生熱之飲食 凡中寒脾虛、大病、產后之人,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積冷損之飲食當忌之 凡各種失血、痔瘡、孕婦等人忌食慈菇、胡椒等動血之飲食,妊娠期禁用破血通經、劇毒、催吐及辛熱、滑利之品。忌口之說有些已被證明是有道理的,有些則不合實際,在藥膳應用中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