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陜西導游詞的方法篇一
陵園模擬秦國國都咸陽制作,概略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筑有表里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今朝探明的大型地面構筑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級路線,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因為經驗二千多年的風雨腐蝕和工錢粉碎,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國汗青上光輝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齊集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績。秦始皇把他生前的繁華榮華所有帶入地下。
秦始皇陵看點:
天下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古埃及金字塔是天下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天下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汗青上光輝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齊集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績。秦始皇把他生前的繁華榮華所有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構筑的焦點部門,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記》記實:“穿三泉,下銅而致槨秦始皇,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貫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明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附近陪葬漫衍浩瀚,內在富厚、局限空前,除有名遐邇的戎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發明白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事變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門文物;部署有水道展區,重現昔時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辦法;信托跟著考古事變的盼望,必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明。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峻的墓冢之間,為了讓旅客身臨其境的感覺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隊伍換崗典禮”演出和集“聲、光、電”于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子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隱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就,活躍直觀地展現秦陵機密,展示其富厚內在。
皇家陵園
秦始皇陵是中國汗青上第一個天子陵園。其龐大的局限、富厚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陵園憑證秦始皇身后照樣享受繁華榮華的原則,模擬秦國國都咸陽的機關制作,概略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筑有表里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今朝探明的大型地面構筑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門。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路線,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因為經驗兩千多年的風雨腐蝕和工錢粉碎,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秦始皇陵高峻若山”,后經風化腐蝕及工錢粉碎,低落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構筑原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備河道沖刷陵墓,秦始皇還命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對象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筑有表里兩道夯土城墻。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別離象征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事變者發明白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職員的墓室。已發明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__米。經觀測發明,整個墳場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局限的宮殿樓閣構筑。陵寢的形制分為表里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局限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陵制作圖始天子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局限弘大,埋藏富厚著稱于世。1956年陜西省人民當局發布為省級重點文物掩護單元,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第一批重點文物掩護單元,1987年,連系國教誨、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天子陵列入天下文化遺產掩護目次,成為全人類配合的財產。
局限弘大 埋藏富厚
秦始皇陵皇陵是中國汗青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感人民勤勞和智慧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汗青文化寶庫,在全部古代帝王陵墓中以局限弘大、埋藏富厚而著稱于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實,陵墓一向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內里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構造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接近就會被射死。墓室里還注滿水銀,象征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明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統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門,對象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對象兩側還并列著4座構筑遺存,有專家以為是寢殿構筑的一部門。秦始皇陵齊集浮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局限弘大,氣魄宏偉,布局殊特。
陵墳場宮中心是安頓秦始皇棺槨的處所,陵墓附近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疇廣及56.25平方公里。首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戎馬俑坑等,積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汗青文物出土。1980年掘客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明的體形最大、裝飾最綺麗,布局和系駕最傳神、最完備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戎馬俑坑
秦始皇陵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內地打井的農夫發明。由此安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天下第八事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能等,提供了異常貴重的實物資料,成為天下人類文化的名貴財產。戎馬俑坑現已掘客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分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尚有4萬多件青銅武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制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別離構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全部衛士都是面向東方安排的。據鉆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個中1974年發明的一號坑最大,它對象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閣下,長廊和11條過洞構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巨細溝通、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軍人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安排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處所是在1976年春天發明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對象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構筑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連系聲勢,包羅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應承旅客旅行。南北寬24.5米,對象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揣度,被以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兵器都生涯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明從葬戎馬俑坑三處,制品字形分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武器等文物。個中一號坑為“右軍”,安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淆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英華地址;三號坑有軍人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雄師的批示部。這個軍陣是秦國部隊編組的縮影。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天下的震驚和存眷,這些按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體例、作戰方法、騎步卒設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戎馬俑的發明被譽為“天下第八大事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巨大發明之一”。秦俑的寫實伎倆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繼往開來藝術為天下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創立了秦始皇陵戎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所獲聲譽:
天下第八事跡
秦始皇陵是天下上局限最大、布局最怪異、內在最富厚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戎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天下人類文化的名貴財產,而它的發明自己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績。它們充實示意了20__多年前中國人民鬼斧神工的藝術才氣,是中華民族的自滿和名貴財產。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對它的“天下第八事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眾人所知。天下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色澤。陵園工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這四處贊頌的詩句出自大墨客李白筆下,它歌唱了秦始皇的光輝業績,描寫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蕩氣魄。簡直,陵園工程之浩蕩、用工人數之多、一連時刻之久都是亙古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建筑陪伴著秦始皇生平的政治生活。當他13歲方才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創始。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尚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外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刻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造。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向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完工,二世天子胡亥繼位,接著又建筑了一年多才根基落成。
縱觀陵園工程,前后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同一世界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后睜開了陵園工程的計劃和主體工程的施工,起源奠基了陵園工程的局限和根基名堂。從同一世界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局限建筑時期。最多72萬階下囚來大局限的建筑,根基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首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使命。盡量陵墓工程歷時云云之久,整個工程如故沒有最后完工。其時汗青上發作了一次波濤壯闊的農夫大叛逆。陳勝、吳廣的手下周文率兵敏捷打到了距陵園不敷數華里的戲水四面(今臨潼縣新豐鎮四面)。面對雄師壓境、威逼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熬煉的新天子惶恐失措,召來群臣商榷對策。他一幅喪魂崎嶇潦倒的樣子,向群臣發出“為之若何”的乞求。這時少府令章邯提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博彩通,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連忙迎合,并讓章邯帶領修陵雄師回手周文的叛逆軍。至此尚未完全完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計劃、施工營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長達38年之久,在我國陵寢建筑史上名列榜首,其建筑的時刻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陜西導游詞的方法篇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個天氣晴朗的大好日子,我們將用2個小時的時間,沿著關中道西行135公里,依次經過西安市、咸陽市、興平市、周至縣、楊陵農業城、眉縣,最后抵達太白山,進行旅游觀光活動。旅游觀光活動將持續7個小時左右,午餐在太白山用,晚餐我們返回西安用。我今天會和大家一起努力,帶大家游覽好有“關中八景”之稱的太白山,請大家多多配合,如有問題或意見,不用客氣,請大家及時指出來。
概況
先介紹一下太白山名稱的來歷。有兩種主要說法。其一與陜西方言有關,“太白積雪六月天”是有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山頂6月積雪,在6月炎陽的高照下,皚皚白雪反射陽光成縷縷銀光四射,很好看、很漂亮、很白。陜西的關中一帶,用方言說很白很白,就是白得很、白得太太、太白咧,人們長期叫起來,最后就把它叫做太白山。其二跟一個傳說有關。相傳關中一帶在遠古的時候就是一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這樣好的一塊地方被遠方的一條惡龍看中了,惡龍想霸占,太白金星看到后,就和這條惡龍大戰9天9夜,終于趕跑了惡龍,但是他還是不放心,要永遠守候在這里,最后太白金星的身軀當真變化成一座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所以這座山就被稱做太白山。
提起“太白”二字,人們不免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李太白,李太白的名字是否和太白山有關系不得而知。但太白山從古至今就是詩人、名僧、文豪的游覽之地,李白就有一首“登太白峰”的詩寫道:“酉上太白峰,夕陽窮攀登……舉手可近日,前行若無山……”的壯麗詩篇,表現了詩人對太白山的贊美和熱愛。今天我們就沿著詩人的足跡前去觀賞太白山。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太白山的情況。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峰,高3767米,大家可能都知道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我們平常所說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以此為界;秦嶺也是中國兩大水系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中國主要稻米生產區和小麥生產區的分界線;也是面食區和米飯區的主要分界線。南方人多吃米、多吃魚、多吃菜,聰明、細膩;北方人多吃面,生性耿直、厚道。所以我們沿途多見到的是小麥地。太白山處在我國中部,從山麓至山頂,相對高差很大,動植物都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當地人生動地稱之為“高二丈,不一樣”。白居易有詩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從這些諺語和詩詞中亦能反映出來這些特征。我們今天攀登太白山,隨著我們的攀登、位移,自然景觀會不斷地變化,最下面有側柏林景觀,到達2200米時,就是松櫪林,再向上還有樺木林、冷杉林等,最后還有落葉松林和高山苔原景觀帶。但是最上邊氣候瞬息萬變,忽陰、忽晴、忽霧、忽雨、忽大風,忽冰雹,變幻莫測,很是神秘,很多人迷路、遇險都在此處,但是今天大家不要怕,緊跟著我走,不要離隊。
太白山
現在已經抵達太白山,大家跟隨我依次攀登,沿途會有很多文化遺存,也有很多名勝奇景,我會一一講解給大家聽。前面這個池子叫三官池,池水清澈見底,是當地群眾祈雨之地,非常靈驗,如果你們那兒雨少受旱,也可祈點雨帶回去,但是每次祈雨一定要到這里來。我們前邊這座山峰名叫萬勿山,群壑排列似牙勿,所以稱此名,中間最高的那一處山峰挺秀峻拔、聳人云霄,故名日獨秀峰。前邊兒處地方叫二仙水、望仙嶺、沖天嶺、分水嶺、觀云海等。
我先簡要介紹一下太白湫泉,大家想必看過電視紀錄片太白大爺海潛水探險的片子吧?!兩位潛水勇士從結冰的湖面潛入了我國內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三太白池(海)里,撈了一塊珍貴石頭,供地質研究,創造了潛水史上的一個壯舉,撈出來的這塊石頭,更是珍貴,對太白山的形成等有很大的科研價值。其實,太白山處處都是寶,如果大家今天運氣好的話,還會碰到很珍貴很珍貴的東西,動物方面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錦雞、太陽鳥等,碰到的話千萬不要打擾它們,因為在這兒我們是客,它們才是這兒真正的主人。中草藥方面有很多名貴藥材,比如:太白貝母、雪山一枝花、手掌參、天麻等,不過我們不認識,千萬不能亂采。這里許多植物是有毒的,千萬小心。如果我們團里有懂地質的人,千萬不要錯過機會,這里有引人入勝的第四紀末期的冰川遺跡,有冰斗、角峰、冰川湖、幽谷、羊背石等。
已經到山頂了,這個平臺叫拔仙臺,是第四紀冰川遺跡的一個角峰,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可以俯瞰北邊滔滔之渭水,壯觀至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湖,就是大爺海(大太白海),另外還有二爺海 (二太白海)、三爺海(三太白海)、玉皇池、明星池等,分布如串珠,保存完整,水寒如冰,水穩如鏡,清澈碧藍,巖影波光,繡麗動人。白云藍天映人湖面,隨風變幻,景致萬千,大家好好感受一下這心曠神怡的感覺吧。
大家登山的途中看到許多老太太拿著饅頭、黃紙和香登山,雖然登得很吃力,但從不泄氣,為什么呢?因為當地人認為太白山是一座神山,如果身體有病想康復,想發財,想要男孩,想要夫妻和睦,都可到沿途廟宇中燒香許愿,據說非常靈驗。大家如果有什么要祈求,燒香不燒香無所謂,只要心誠祈求就行,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心誠則靈”,太白山也會祝登過它的人幸福安康,永伴終生!
陜西導游詞的方法篇三
各位團友:
今天我們將旅行被譽為“石作蓮花云作臺”的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于西安城東120公里的華陰市以南。
華山古稱西岳,是我國五岳之一,因山峰做作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1992年12月會山被評為全國景致名勝40佳之一。即便沒來有來過華山的朋友也會從一些有趣的神話和掌故中懂得到一些華山的情形,如“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華山論劍”,以及近代的智取華山等,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故事體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華山的憧憬和崇敬。
華南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為“華山如立”,全部山體線條簡練,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為“天下奇險第一山”。
說到奇,它是由一塊宏大的完全的花崗巖形成。古人云,“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削成而四方,其廣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謂之“大奇”。華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東、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立矗立,“勢飛向云外,影倒黃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稱。提到險,其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懸巖鐫刻的“全真巖”,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風箏翻身”以及在峭壁懸巖上開鑿的千尺童、百尺峽、老君犁溝、擦耳崖、蒼龍嶺等處都奇險異樣。“自古華山一條路”。山中途徑僅有南北一線,約10公里,逶迤崎嶇,艱險曲折,不少地方真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西岳除了有絢麗的天然景觀之外,同時又有豐盛的歷史文明積淀,人文景觀亙古未有。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題字、詩文、石刻就會使人流連忘返。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玉泉院,據說因這里的泉水與山頂的玉井相通,水質清洌甜蜜,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緣華山的必經之地。相傳為隱士陳摶所建。院內殿宇亭臺、回廊波折,泉水淙淙,是游賞勝地。玉泉院與我們一會將會面到的東道院、鎮岳宮都是道教的運動場合,現共有殿宇53間。院中建造多是清代乾隆年間從新建筑的。
各位友人,我們現在位于五峰之一北峰腳下,距華山谷口約10公里,這里是華山山峪水流的源頭。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樹,興許是很多人都會意識它,對,就是青柯樹。這里青柯樹在此浮蒼點黛,故名“青柯坪”。
過青柯坪至轉意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從平坦的石板路變為在峭壁上開鑿的狹小的石梯,眼看山路回旋而上,許多意志單薄的游客來到這里都會翻然悔悟望山興嘆無功而返。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達到了北峰。經過前面三關,我想大家已經對華山的險有了必定的認識了吧。北峰雙名云臺峰,海拔1550米,這里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云狀,因恰似一座云臺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卻有著十分主要的地輿地位,它把守的四峰的要樞。我們眼前的這個小亭叫“軍魂亭”,此名起源于景片《智取華山》。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傳說年齡時,華山隱士蕭史,善吹洞簫,精美的簫聲贏得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的傾慕,使她廢棄了豪華舒服的宮廷生涯,隨簫史在此隱居,多年后二人修煉羽化乘鳳而去,山上許多名勝也因而得名。有玉女洗頭盆、捐軀樹等。因為這則俏麗的戀情故事,華山在它博大、肅穆、深厚之后又被賦于了一些浪漫與溫順。
經中峰,我陪伴大家去東峰參觀。
東峰,又稱旭日峰,峰頂有向陽臺,在此是觀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華山據傳是眾多仙人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傳說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山人陳摶老祖在一個孤峰,上有棋臺,那就是他們下棋的處所。陳摶又叫希夷先生,是一個有道行的神仙,二人經由商討,越匡胤以華山做賭注。成果輸給了陳摶,按當時訂破的前提,華山自此成為道家的道場且永有納糧。在東東峰的東崖上,有一自然圖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這只巨掌20余丈,五指錯落不齊,中指直貫高峰,每當日光照耀,五指躍然如懸圖上。這就是所謂的“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岳仙掌”。據說在良久以前,華山跟中條山相連,右足登開中條山,給黃河開出一條通道,當初咱們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華山時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華山最頂峰,海拔2160米,來到這里如臨仙境。正如古詩所云“惟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仰頭紅日近,昂首白云低”。這里四處都是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里,濃陰密閉。現在我們面前看到的是險要之處就是第四險關“長空棧疲憊”。長空棧道懸空半壁,下臨深淵,是華山最險要處之一。不過人的膽量和動搖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頂有“太上泉”,池水青綠澄澈,長年不竭,俗稱“仰天池”。池崖上鐫刻甚多,多為明清和近代詩人所題。武俠小說《射雕好漢傳》中描述的“華山論劍”大略也是產生在南峰。
我們現在來到是華山的精髓局部。西峰,又稱蓮花峰,得名于峰頂翠云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峰奇撥陡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處有“摘星臺”,登臺鳥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此景后曾寫下“華山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涯來”的漂亮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