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一
在書中開頭,傅雷寫給傅聰的幾封中就寫到“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諸如此類的如同對兒子懺悔的話語,可以看出傅雷在傅聰兒時嚴厲的管教。但是如果不是傅雷在傅聰兒時對他的嚴厲管教,哪里來傅聰長大后的輝煌與成就?
傅聰出國后,傅雷則是“每天清晨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地睡不著。”他為兒子的成功而高興,但又無時無刻不掛念著兒子。從書中也不難看出,傅雷具有很深的音樂造詣,在每次兒子的音樂演奏后,他總能在信中給兒子說出音樂演奏的缺點與不足以及改進的方法。
傅雷還是一位善于傾聽孩子心聲的父親。每次傅聰來信說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坎坷和艱辛,傅雷總是耐心的在回信中告訴他解決的方法和對策。傅雷時常在信中給傅聰指出正確的學習方法,如他擔心在國外的兒子一心投入藝術,不關心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就寫信告訴傅聰“單靠音樂來培養音樂是有很大弊害的。”“你需要多多跑到大自然中去,也需要欣賞造型藝術來調劑。”傅雷的愛子之心在一封封書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傅雷家書》,我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的。也許他們不善于用言辭表達,但是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雖然有些舉動微不足道,但是真正的愛并不一定是轟轟烈烈,而是體現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之中。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傳授我們做人的道理,但他們不會叫一聲苦,不會喊一聲累。有時,父母也許對我們嚴厲了點,但是他們對我們嚴厲,其實是為了我們以后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當我們向父母發脾氣時,是否應該想一想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呢?
我明白了,我們應該替父母著想,盡我們所能去孝敬父母,從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去孝敬父母——為終日奔波勞累的父母搬個凳子,端杯茶,捶捶肩,讓他們也體會到我們的愛。
父母之愛都在不言之中,為何我們不用心體念父母給我們的愛呢?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二
《傅雷家書》是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寫給他的兒子傅聰的信集合而成,它包含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彈奏音樂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個父親偉大而又深沉的愛。
我們都不難發現,每封家書開頭都在表達對傅聰的思念,甚至因為沒有按時收到回信,而憂愁半個月。家書中的日常瑣事,沒有華麗詞藻,但經過閱讀,你的心靈仿佛有溪水流過,被沖洗干凈。
傅雷父子二人都對藝術很熱愛,傅雷對此有很高的見解,他認為要藝術有一個純潔的心靈,需要苦思冥想,他希望傅聰可以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在傅聰的為人處世方面,傅雷也為他考慮的面面俱到,無論是傅聰關于愛情的苦惱,還是關于怎樣辭別曾經的音樂老師,亦或是怎樣在自己學習的時候婉言謝絕別人出去娛樂的邀請。每一次傅雷都是抱著商量的口氣與傅聰交談。我們都能讀出一個父親對兒子獨自一人在外邊的那份關心與不舍,都能讀出身為一個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少走彎路,堅強健康的成長的那份體貼與呵護。
傅雷總希望傅聰有一顆赤子之心,“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會落伍”,他希望傅聰具有純潔高尚的心靈。在與傅聰的家書中總念叨著要他為國爭光,當他聽說傅聰代表中國獲勝,更是激動萬分,言語中難掩心中的自豪。在教導傅聰時說道,“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這是傅雷對兒子真切的期望。
我們不禁佩服傅雷對傅聰的教育總是循循善誘,在傅聰成功取得成就時,告誡他戒驕戒躁,提高警惕,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危懼、戒備的感覺;在傅聰遭受挫折時,總是為他打氣加油,令他對未來充滿希望;在引領傅聰走上正確道路的同時,又讓他有選擇的空間。傅雷好似一個老水手教導著傅聰駕駛著人生的這艘船平穩駛過波濤洶涌的江面。
讀到這我們也會感慨傅雷對傅聰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們也不禁感慨父愛的偉大。其實不只是傅雷,每個人的父親都具有傅雷那樣對孩子的一片真心,只是也許他們并不會表達只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你。
這家書不僅給傅聰,也給我們,讓我們體會到父親的艱辛與用心良苦。也給我們告訴年輕一代,做人做事要有條理,不激進,先成人,后成才,在學習上下苦功夫,不負眾望,做新時代的棟梁之才。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三
隨手翻開《傅雷家書》,熟悉的字體映入眼簾,一封封深情的家書里蘊藏著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的感恩之情,這一切不知不覺流入我的心間。
書中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禮儀要得體;遇到困難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跟國家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的、人格杰出的人。同時對兒子生活,傅雷也進行有利引導,對日常生活如何勞逸結合,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像良師益友提出見解倡導。拳拳愛子之心,溢于言表。
在兒子精神意志消沉的時候,傅雷張開懷抱,安慰傅聰:“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里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傾訴向誰訴說呢?”傅雷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鼓勵兒子勇敢面對挫折,學會堅強,“戰勝苦難才是生活的強者”。在兒子在藝術成就達到高峰的時候,身為父親的傅雷感到驕傲自豪,喜悅之情流露信中:“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快樂,更莫過于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傅雷也不忘提醒兒子保持謙卑,勇于攀登藝術頂峰。傅雷在書信中給兒子的每一段話,我仿佛看見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教誨,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強烈的父愛。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我不禁想到了父母,他們雖然默默無聞,很平凡,但他們給我的愛卻無私深沉,事事為我著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我,自己舍不得,什么都先僅我;他們雖然講不出深奧的道理,但平時小事中的教誨何嘗不做人的準則呢?當我不小心弄壞他人物品時,母親鼓勵我要勇于承擔責任;當我因朋友無意把墨水灑在我身上而氣憤時,母親開導我要懂得寬容大量;當我練習騎車想放棄時,父親教導我要明白凡事堅持不懈才能成功;當我因心情糟糕而撒氣在奶奶身上時,父親教育我要尊老······父愛似山高海深,母愛如細水綿長,給予我力量,激勵我前行。
合書,閉目,腦海中浮現出那個嚴厲慈祥的傅雷——他帶著一副眼鏡坐在身前的桌子上奮筆疾書,桌上摞著一疊疊整齊的文稿與傅聰的回信,也許他正在寫著家書,也許正書寫著稿子,也許······歲月和苦難在傅雷身上留下痕跡,卻依舊阻當不了傅雷對兒子深切的愛。
一封封家書,一份份情,傳遞著傅雷對兒子的鼓勵、期望與那苦心孤詣的愛;一件件小事,一個個道理,傳遞著父母對我的教誨和那深藏不露的愛。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四
疲困的眼光從書本的190頁上脫離,合上雙瞼,此時,我的內心波翻浪涌。端起桌角的綠茶,輕泯間無意發現,杯中綠茶折射出一位盡職的為人父親的形象。
一場道別儀式在1954年謝了幕,傅聰同志出國求學。從此,無盡的思念寫在父母的皺紋上。的確,疇昔的笑語,現在已成為回憶,所以,只有讓紙張和筆削去天涯對海角的牽掛。
在與兒子分別的這二十幾載春秋中,父親對自己過去的過錯進行檢討,對初出茅廬的兒子生活的囑咐,對兒子道德品質的教育,與兒子藝術的交流及母親對
兒子的牽腸掛肚,都只有漫天紛飛的家書才足以言盡。父母對兒子來信的盼望,使得沒有一次來信讓他們感到意外,有的也只是差點若狂的欣喜,甚至信中“親愛的爸爸媽媽”這簡單通俗的七個字也能讓他們對眸而笑,畢竟,他們欲望的極限只停留在“平安”這道坎。
父子二人不但是生活中的朋友,也是藝術研究上的知音,父親以自己資深的學養,真摯的父愛,傾聽著萬里之外兒子的心跳,預想著兒子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傳送著自己的惦念和祖國的聲音。而母親的舐犢之情借風傳遞到兒子耳畔引起兒子思鄉的回應。
家書的文字質樸,如山間潺潺的清泉,碧空舒卷的白云,父愛從家書中與兒子論說藝術,激發兒子的感情,訓練兒子的'文筆與思想,要他做一面忠實的“鏡子”從中體現出來,目的就是希望兒子能成長,報效祖國。終于,兒子的事業更上一層樓,思想上也成熟了許多,也只有懂事的孩子才懂得將家書收藏起來,然而,在兒子終于有所成就的時候,傅雷卻還來不及享福清閑,就擺脫了黑暗的束縛,到天堂享福去了。
迂闊的草原上,一只風箏起飛了,他在天空自由地翱翔,但是,他累的時候,不能放棄,他飛高的時候,不能驕傲,他掉下來的時候不能頹廢,他成功的時候還得執著追求……因為他的線被牽在一個人的手中。
確實,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盡管有時會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難,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齒于人群的絕境,而最后真實的光不能永遠掩滅,還是要為大家所認識,使它的光焰照徹人間,得到它應該得到的尊敬和愛。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個偉大的心靈對話,一個為兒子嘔心瀝血,辛苦付出的父親,你一定有與之對話的欲望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五
《傅雷家書》是傅雷給兒子和媳婦寫的書信。12年來,他寫了上百封書信。他用書信來陪伴孩子成長的幾個階段。
傅雷和他兒子仿佛是一對親密無間情侶無比的朋友。他們雖然在書信上聯系,可是他們無話不談。同時他們有又好似一對老師和學生。兒子對父親最佩服的一點,是他特別善于“旁敲側擊”地啟發人,這就是一位父親教子的智慧。
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信的內容。父親給兒子提出的人生建議涉及了很多方面,。有生活細節,、人際交往、讀書求學,求學、感情處理等等。然而,在這其中父愛流淌在不說文字背后深沉而溫暖,濃濃的父愛流露在其中。語句表意不清。文字之間流露出濃濃的父愛。傅雷認為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做人是第一位的。我特別崇拜傅雷教育子女做人的方向。我覺得這個方向再正確不過了。因此,所有的幾乎每一封家書生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的問題。傅雷總拿自己的經歷外例教誨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你要得體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交往要得體,勝不驕,敗不餒,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意識五,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組織好語言。
我認為所有的父親都應該像傅雷這位偉大的父親學習。生活中不少許多孩子的父親總是以打罵為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像這位父親一樣,抓住孩子的內心以說服教育為主。的方式教育。雖然這種教育方式相當危險,沒有幾個人成功然而他成功了!危險嗎?
傅雷的兒子和他,父子之間總是互相關心指導鼓勵。這也是我們現代家庭父與子應當學習的,因為現代科技的原因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大多父親和孩子都沉迷于電子產品,也有的因為工作繁忙或者工作壓力的原因,導致一天下來,父親和兒子交流時間實在短暫。關系就漸漸疏遠了。然而傅雷和他兒子仿佛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和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老師,他們互相學習指點共同努力。一起向成功邁步。
總而言之這對父子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應當向他們學習作為父親要學習他們的教育方式,然而作為兒子要理解父親,尊重父親,以及配合父親。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六
“一封家書表孝心”,一封小小的家書,蘊藏著多少子女對父母的愛與為他們盡孝的決心。是啊,我們都懂得父母希望我們成才的愿望,但我們是否也誤解過他們,讓他們失望了呢?其實,我們無論過得好與不好,父母也常常牽掛著我們,所以父母們對我們的愛護不止你所看到的。我們常常印務課業繁忙,學習負擔重沒有與父母進行過多的交流,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一封家書來表達我們自己的心聲,讓無聲的交流避開一些無謂的爭吵,讓跳躍的筆尖代我們向父母說聲對不起,讓所有的不開心都化作小小的家書。
眾所周知,《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他兒子的家書,其中我們看到的是傅雷先生對他兒子無聲的教育和純純的父愛,這樣一位父親值得我們敬仰與學習。我們也應該有一封寫給親人的家書,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我們的孝心。有了家書,我們不用擔心沒有地方訴說煩忙;有了家書,我們不用擔心出門在外沒有依靠……這就是一封家書的力量,小小家書,真摯的愛。
既然不能常回家看看,為何不用家書這種古老卻溫暖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問候與孝心。父母希望我們在外過得好,卻又希望我們可以多回家,卻怕耽誤了子女,只好日夜無間的等待,他們思念在心頭不敢放下,他們逐漸老去,只有對我們的愛從不老去,這種無私的情感我們要給予回報,我們要用孝心去守護那份愛,讓那份愛也守護著父母。
一封家書可以是簡單幾句的問候,可以是一些煩惱的傾訴,可以是我們的擔心,可以是一張回家的時間表,可以是分享的一洗開心的事……一封家書,哪怕是小小的,都會讓父母感受到的隔著紙的那份愛和那份孝心,家書也讓他們放心。也許父母聽到我們的聲音,看到我們的身影會更加開心,那就寫封家書你回家的時間的家書,并附上你們的孩子會如期而至,給他們一個驚喜,也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好好盡孝的機會,哪怕這個機會的期限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相信機會永遠不止一個,因為沒有什么比父母還要重要。
多寫家書,給父母當作紀念,給自己一個寬慰。讓小小的家書,守住你不在的家,守護你的家人,讓所有真摯的愛流露在字里行間,讓那些想說卻說不出口的話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不要錯過一些機會,也不要錯過父母的愛。
小小的家書,真摯的情感,如期而至的孝心,請收下。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七
微風拂曉的時候,陽光正好,坐在窗邊,讀了那《傅雷家書》,我才意識到自己以前所忽略的。
“這封長信寫了五六個鐘”,“跌跤后,腿力尚未恢復……替你翻譯,都是忍著腰酸背痛來做的。”
父親身體上出了問題,依舊要顧及兒子的鋼琴學業,技巧訓練,心態變化,情感問題等等,甚至連細微的事情也一一上心。為兒子忙前顧后,工作繁忙之余還要擠出時間為兒子抄寫翻譯,到底來,父親到底只是是希望兒子的學習生涯是能夠順順利利學成歸來。母親在做完家務之余,分擔著父親的工作也常常對待兒子總是噓寒問暖。父親自己常在深更半夜,夜深人靜之際,強忍著腰酸,頂著背痛,撐著疲勞,默默地在空白的信紙上寫下一字一句,成段成篇,小心翼翼地疊好,整齊,帶著殷切的希望裝進薄薄的信封,等待著兒子的回信,只為兒子一切安好……信寄出去后,連回信日期也預估好了,收不到回信,父親會心急如焚,寢食難安,提早收到了信,高興得像個得到糖果的小孩子。
試問自己,如果生活在以前,我會花五六個鐘,頂著疲憊去給父親寫上一封信嗎?我想我肯定是難以做到。我或許可能只會抽出十來二十分鐘去問一聲是否安好,但是我相信我的父親也一定,必定會像文中的父親一樣,當我需要時一聲不吭,幫我打理好一切。一次,我讓爸爸幫我打印一份照片資料,轉頭就跑出去玩了,回來玩累了也就忘了。誰想為了讓我看得更加清晰,把照片的文字逐字逐字打印出來,他本來就不太熟電腦,到我手里的時候,我驚喜地問,弄了多久,他擺擺手說沒多久。后來,媽媽告訴我說你爸爸打字就打老半天,打印機太久沒用忘記了,就在那敲敲打打,弄到凌晨才搞好……
社會上,有許多的人,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忽略了這份樸素而深沉的愛。甚至會誤解扭曲這份愛,嫌棄他們啰嗦多事,跟不上時代潮流,不理解年輕人的生活,總是指手畫腳的。
我看過《時文選萃》里一篇洛陽晚報的文章。女兒上高中了,開始離家寄宿了,少了女兒平日里的吵嚷,少了女兒的嫌棄,父母應該高興,可卻是裝了滿懷了落寂。周末沒到,父親叫妻子買多點好菜,妻子說早就備好了,就等女兒回來了。
也許天下父母都是一樣的,不管子女如何,始終將心底十分的愛,無聲的付出去了。父母之愛,難以報答,但我們更應該盡己所能,多體諒,多陪伴。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八
一開始看這本書,總覺著很奇怪。為什么書信能夠編成一本書?但越讀到后面,就越感激這本書。
傅雷是一位翻譯家,大兒子傅聰是聞名世界的鋼琴家。這本書,便是傅雷寫給傅聰的書信合集。從一九五四到一九六六,從傅聰剛去國外到傅聰結婚生子。從書中,我看出了傅雷這位父親的嘮叨,他的“嘮叨”,大到關心孩子的世界巡演,小到關心孩子在國外的食物合不合胃口,飽含著對兒子深深的愛意。
其中最最讓我難忘的,便是傅雷與兒子談終身大事與小孩起名這兩件事,比起其他的事件,這兩者很貼近生活的。傅雷信中對兒子說到對自己的終生伴侶要一心一意,要善于交流,不可以當唐璜。我想,要讓傅聰做到這一點,傅雷大概是付出蠻多的。首先他要以身作則,以行動告訴后代應當如何做;其次他要有頭腦,有方法,才能讓兒子信服,我想這是蠻難的。第二個是給小孩起名這一事件,信中寫到,男孩名為凌霄,女孩名為凌云。后來,傅聰生了個男孩,便取名為凌霄。給一個從未謀面的小孫子起名,這一行為不正好體現了傅雷對于后代深深的愛嗎?傅聰聽從父親的意見,這也恰恰說明了傅聰對父親的愛也是多么深刻。
不由得想起我與我的父親,我們二人不似傅雷父子相隔幾千里,我們朝夕相處,爸爸給我的愛雖然不像母親的細膩,但很讓我回味。
我爸爸個子不高,但他在我的心中,永遠是最高大的。從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崇拜我的爸爸,可以這么說,我爸爸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偶像,他有一身的才藝,說單口相聲、演小品、誦讀、寫詩、玩樂器……他無不在行,他是我心中永遠的“super star”。我常常有機會跟著爸爸到各個地方演出,爸爸在上邊表演,我就在下邊做觀眾,為他鼓掌。每次主持人念到我爸爸名字的時候,我對爸爸的敬佩就油然而生,爸爸真的很厲害啊!每當爸爸表演結束,觀眾席總是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心里甭提有多驕傲了!那時的我想,有一個這么厲害的爸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之后爸爸高大威武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成為我的榜樣。
我不知道我是否將“傅雷家書”讀透了,但我可以肯定,傅雷家書帶給我的,絕不只是傅雷父子的故事這么簡單,還有對父愛的深深思索。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九
剛上八年級,媽媽就給我買了《傅雷家書》這本書,并十分強烈地推薦我看。我十分好奇:這有什么好看的?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打開了這本書,才看幾頁,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住了。這本家書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達七千多字。字里行間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真摯的感情,無不顯出藝術感與高級感。
真的,有時候,我真的挺羨慕傅聰的。父親傅雷是著名翻譯家,博學、正直、富有個性,對古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等方面有廣泛研究,稱得上是一個藝術家。母親朱梅馥端莊美麗,溫柔善良,有文化又勤勞能干。在他們的培養下,傅聰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頗受父母影響,成為了一名著名鋼琴家。
之前和媽媽一起聊天時,媽媽問我讀這本書收獲到了什么,當時我玩笑地說:“再認一個父母”但媽媽點頭。真的是這樣,傅雷夫婦極有藝術文化修養,而在教子上,也有極高的藝術。
施蟄存先生曾說:“他的家教如此之嚴,望子成龍的心情如此之熱烈。他要把他的兒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這種家庭教育是相當危險的,沒有幾個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他教兒子做人要保持“赤子之心”,與兒子一起討論古代詩文,探討音樂之美等等。但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傅雷那對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與關心。他會知道傅聰的每一場音樂會,會準時,仔細聆聽并對其作出詳細點評,他會教兒子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異,以自己的前車之鑒來教育兒子,讓兒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少吃苦,他在孩子面前從來沒自恃身份高高在上,而是希望可以和兒子成為朋友,學習兒子身上的優點。傅雷的感情總是寓于生活的細節之中,也同許多中國家庭的父親一樣,愛子之情猶如大海,澎湃深沉。這樣的教育,能不使兒子成為一名出色的人嗎?
《傅雷家書》是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一把打開智慧之門,啟迪心靈之窗的鑰匙。正如傅雷先生所說“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于欣賞藝術。”細細品讀《傅雷家書》將文學,藝術修養融入到生命中去,使我們受用一生。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十
拙誠是溫柔的底色,溫情又是瑣碎平凡中的獨一無二。這家書中,就藏滿了拙誠與溫情。
一封封家書,滿滿的親情在字里行間,有傅雷夫婦對兒子的摯愛,又有對兒子的期望,至真至情的一百八十七封家書,漂洋過海送到傅聰手中。
《傅雷家書》是一本體現父愛的書籍,由傅敏編輯,處處都體現了父愛的苦心,甘愿把自己所受的陶冶與教養,在才智技巧中積累的經驗,統統交付于傅聰,在予之疼愛的同時,進行全方位的教育,也正是因為傅雷有著極高的文化造詣,父子二人相敬相愛,可處于時代悲劇中,命運變換,沉重悲涼,傅雷在寫給兒子的最后一封信中說,“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一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作斗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
家書中,傅雷對傅聰說過“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后果,做將來的借鑒,以免重蹈覆轍。一個人惟有敢于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憶侵蝕。”這是一個父親,對于自己的孩子諄諄教誨,長大是一次歷險,曾經他是純真少年,眼里充滿理想,如今枯木逢春,漂洋過海離開父母,對著從未踏足的地方,面對陌生的面孔,逐漸客觀正直,可以直視錯誤,不被曾經困擾,理想滿是灑脫。
我想每個父母對于自己的子女,或許有著偌大的期望,希望他們“胸中有丘壑,立馬鎮山河”,又希望他們平安喜樂、萬事遂意。父母因我們,而消耗掉了細碎而浪漫的生活,但或許當他們想起未來還有我們的樣子,日子就充滿了意義。《傅雷家書》開篇即是剛送走傅聰,傅雷夫婦心里便一直掛念,他們是否一直愿某年的遺憾,都是來年驚喜的鋪墊。由子女衍生出的瑣碎,在黑夜里,溫柔又遙遠的燈光,不再觸及纏繞他們,卻依然照耀他們。父母總會認真聆聽我們的愿望,偷偷保佑我們萬事勝意,耐心教導我們,前方云霧散盡,就是一片光明。
父母之愛,便自帶了拙誠與溫情,在滿目瘡痍前,總有父母為你踏雪而來,像冬日的一封信,溫柔又獨一無二,等來年云庭春深,卻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