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我要做個好孩子讀后感我要做個好孩子讀后感篇一
《我要做個好孩子》這本書通過講述了一個活潑、機敏、善良、正直的六年級學生金鈴,為了做一個讓家長、老師滿意的“好孩子”,她做出了種種的努力,最后和同學們一起充滿信心的走進升學考試的考場的一系列故事。
金鈴雖然學習一般但她的很多優點卻是比優秀的成績更可貴。其中在《老師病了》這一章中教金鈴語文的邢老師得了一種怪病,見到字就頭暈嘔吐,沒法給學生上課。于是金鈴買了一只最紅的康乃馨送給老師,為了不讓老師生氣,她在匯報給老師的班級情況中添由加醋,說得邢老師笑瞇瞇的。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金陵熱愛老師,還能看到她做事情的機敏和周到。
金鈴的善良也深深的打動著我,在第九章《天上掉下來的小妹妹》當中,有個可憐的小女孩幸幸父母離異了把她丟棄了,差點被送到孤兒院,善良的金鈴及時出現把她接回了家陪她洗澡、陪她睡覺。在二十一章《我可以養蠶了》當中不忍心蠶寶寶被同學丟棄慘死,就把它們都帶回家去養。書中能體現金鈴善良的地方還很多我就不劇透了,大伙兒自己去看哦。
在這本中點點滴滴都體現了父母對金鈴的愛。金鈴的爸爸和媽媽為了金鈴能夠上到一所好的初中學校不惜付出一切代價,這不僅讓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父母,通過懂事的金鈴我才明白父母的歲月都花在了我們身上,漸漸體會到了父母生活的不易。
金鈴的優點真的太多了,從她的身上我學到了什么樣才算是個好孩子。不是出于外表,也不是出于成績,而是出于她的心靈。學習成績好固然重要,但是善良、有愛心、尊敬師長、關愛父母、助人為樂的精神才是好孩子最重要的標準。
看了我的讀后感,不知大家有沒有對“金鈴”感興趣呢,大伙趕緊拿起《我要做個好孩子》這本書閱讀吧。我很樂意到時候能和大家一起討論學習“好孩子金鈴”。
我要做個好孩子讀后感我要做個好孩子讀后感篇二
讀這本書時,是在六年級暑假。當翻過最后一張書頁,我便知道自己已經愛上了這本書。合上書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金玲與我如此相像,卻又有那么點不同,似哈哈鏡中的影像,雖說大相徑庭,但總能瞧出點自己的影子。
金玲是一個樂觀,正義,樂于助人,有諸多優點的孩子。但因為她成績中等,考試時,常常粗心大意為此不少受老師的批評。每當她受老師的批評或被同學們嘲笑時我不禁為此憤憤不平,仿佛是自己遭遇了如此對待般難過,又仿佛是因為想起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困窘情況。而我和她卻又不完全相同。遇到困難時,我總以消極的態度來面對,晚上或躲在被子下大哭一場,或在日記上亂畫一通。而金玲,她總笑對生活,面對挫折處亂不驚,頗有大將之風,并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金玲是值得我學習的,我處在和金鈴同樣的年齡,卻沒能擁有她笑對挫折的心態。我時常被金玲身上閃現的優秀品質所感動,也因此而為她鳴不平——成績并不是一個證明人能力的方法,金玲成績雖然一般,但她卻有比金子還貴重的心,這比成績更重要,這才是一個童年應有的品質。
讀到最后兩節時,我哭了。金玲和我一樣,一個人生的重要階段結束了。童年的記憶是美好的,是幸福的。我相信大多數孩子的童年的句號是圓滿的。金玲沖進考場時也一定是自信的,一定是英姿颯爽的沖進考場的。童年只有一次,它是無憾的,金玲沖向考場的一瞬間,她的身上就包含著父母的期盼,老師的祝福,還有自己的目標,即使她面對的是種種競爭,是升學的的巨大壓力,但她也是幸福的,即使金玲被迫接受復習班,但她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面對童年過渡到青春的這個大關,我想了許多。
我曾經有一片樹葉,我為它取名,叫童年,我將它放進童話書中,做成了書簽,慢慢的,這枚書簽就用不成了,現在又有一片樹葉,緩緩落入我的手中,我為他取名為青春。而我要將這片葉子分成兩份,一份陪著我去娛樂,而另一份,我依然要做成書簽,而這次,我要把它藏在教科書中,我們不能白白浪費,這讓這黃金青春隨記憶的大河去了,只有這樣才不后悔。讓青春散發出自己應有的活力。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不后悔,正青春!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后萌生而出的想法,我要為我的青春而奮斗!我的青春,我不后悔。
我要做個好孩子讀后感我要做個好孩子讀后感篇三
我從小就是個書迷,每次放假我都讀幾本書好書。這不,今年寒假我迷上了一本叫《我要做個好孩子》的書。下面,請聽我慢慢想你簡述一下這本書吧!
佛覺得一個天真活潑、開朗的小女孩正向我走來……
讀完后,我思緒萬千,我想到了我小學畢業考試前期的情景:學生每天不停的做講義;老師在忙著寫評語;家長不停的買輔導書讓孩子做。不禁感慨道:在現在社會中,競爭是多么激烈!每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有出息,將來有所作為。所以就不惜一切代價:花重金請家教;上輔導班;請老師吃飯等等。可是,家長們并們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心情,他們以為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就可以了,就有錢了,就不吃虧了。其實,并不是這樣家長做的這些額外的事情讓孩子們沒有玩的時間,沒有發展特長的機會,只知道啃書本。讓孩子們失去了小還應有的天真,活潑;失去了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失去了品嘗童年快樂的過程,使孩子們一個個成了書呆子,當談起童年時,沒有任何回憶。
古今中外的歷史名人有幾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成績名列前茅的?愛因斯坦三歲才會說話;丘吉爾小時候成績常常倒數;;但他們不是照樣成為了名揚世界的人物嗎?現代社會,最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的人才,而不是書呆子。書呆子成不了大事,因為他們遇事只會死板地想課本是怎樣解的,而不靈活運用書上的的內容。
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是我努力做一個好孩子—一個學習優秀而又不失天真,活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