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教師人文讀本篇一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著神圣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自己該怎樣來完善自己的責任,因為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著我們,將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不過想要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說:“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雖然從小到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后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孩子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孩子們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類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讓我有所獲益。《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
《教師人文讀本》為我們指明了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斗還是為理想奮斗,只要是正常的奮斗,正當的爭取。在奮斗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說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就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讀教師人文讀本篇二
這個暑假《教師人文讀本》走進了我的生活,閑暇之時,手捧著它,細細翻閱。看著一個個家喻戶曉的文人名字,讀著一篇篇沖擊心靈的文章,我一次又一次為里面的人和事而感動,情與意也不斷地讓我有所感觸。
當我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心情走進這本書,并不斷地與其中的教育理論、人文精神等對話、思考時,我感悟到了教育的生命性,教育對象的生命性。
《教師人文讀本》的前言中說到:我們每天面對著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對話和交流中,他們求知,他們成才,他們立志,他們成長,成為自立的個體,成為家庭的支柱,成為社會的棟梁。而我們每一個教師,除了歲月的流逝之外,沒有失去任何東西,我們的知識在教學中更充實,我們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長。我們付出了多少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我們對學生有多理解,他們會給我們更多的理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和幸福。但是,我們也經常困惑、煩惱,甚至痛苦。我們也經常遇到阻力、誤解,甚至非難。正常的知識傳承,往往變成機械的操練;坦誠的心靈交流,往往變成枯燥乏味的訓誡,加上人事的糾紛、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這些使我們的心靈失衡而不知所措。這些問題的解決,固然需要有相應的改革和時間,但如何直面這些問題并持一種積極的態度,確實是我們應當不斷自省的。先輩、前輩和同輩中有不少楷模,為我們樹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但首先是愛,惟有了愛,我們才能成為一個育人之人。我們愛祖國、愛同胞、愛親人,當然也愛自己。愛科學、愛藝術、愛自然,對教育和可愛的學生應付出更多的愛等等。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們從事著神圣的事業。
讀完本書,我就感受到了編委們的良苦用心:首先就是想通過閱讀這本書之后讓我們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們多一點精神食糧,去面對生活中的困惑、煩惱,甚至痛苦。讓我們學會愛,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著愛。然后在愛的基礎之上去學會思考,讓身為教師的我們有更好的心態,更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實說到底,書的意義在于讓我們看過之后有所啟發,更深層次也許就是想讓我們生活得更有意義。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在平時的生活中,當我們在快樂之中時是很少去考慮:“我為什么而活著?”但是在我們遇到困惑、煩惱,甚至痛苦時我們也許會問,心態變得消極。現實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遇到的事也越來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這種可能性。 但作為教師的我們責任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我們應該先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
沉河對生命的詮釋,讓我懂得了什么是寬容,學會了如何去包容。每一個活的生命都有他的尊嚴,放一顆友善的心去接受,用一雙清澈的眼去看待。在我看來吵吵鬧鬧的小朋友的無聊游戲追逐打鬧到了作家那里,成為了生命的本質,充滿了不可思議的魔力,竟能讓人感動,繼而影響自己的心緒使之恬靜淡然。小學老師,最最需要的不就是這樣一種心態?因為種種因素,對著學生難免失去耐心,偏偏此時把學生的一個小小失誤放大再放大,往往事后責怪自己沖動,埋怨自己不理智。那些有經驗的老師總能泰然處之學生的所謂搗亂,是一次次的歷練讓他們能夠用看到學生身上閃耀著的最真最陽光的活力,為了那可愛的生命個體,他們知道應該如何去呵護、引導。
如何引導是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很有必要思考的事情。引導過多了,無形之中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學生。那些還未被世俗化的學生,正處于思想萌芽階段,此時的引導實在是很重要。他們不懂得分辨,他們沒有選擇的能力,我們就要為他們創造這樣的條件。
王小波說,對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對學生做種種設置也是教育者的特權。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反反復復地灌輸給學生。諸如行為規范、文明禮儀,學生必須習得,但能不能用更好的方式呢?一味告訴他們應該不應該,用威嚇命令來規定,結果是造成孩子的逆反,成了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兩面派。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不想看到自己的學生變成只會遵守規范的木偶,更不愿想象他們習慣于被設置好的生活。那么前提是,我不去做那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這絕對不是說,對于學生放之任之,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尊重他們,承認他們的獨立個體,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引導他們。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了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后,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讀教師人文讀本篇三
分數不是目的,道理很淺顯,但許多教育者都在追求,教育的現實,可能也是時代的悲哀,但同時也會成為促進改革的動力。教育改革,起點應該是由下而上,在于教師的意識。《教師人文讀本》,按說只能作為人文素養的快餐讀本,雖為快餐,“營養”依然豐富,感悟、思考,著在培養擬身體力行之教師——揣摩編者意圖,本意在于思考。
看此書,引發思考之處很多,現摘錄部分,以求加深理解及時時反思。
課堂教學對于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和自身發展的組成。
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步步逼近教學藝術的境界,看來需要做三件事:第一、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進行心理分析,在此基礎上確立科學的教學方法體系,使學生真正成為思維活動的主體。第二、通過觀察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創造的范例,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技巧和機智,并運用這些技巧和機智駕馭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第三、展開教學分析活動,提高教學分析的理論水準。
教師與兒童看護者有時與牲口飼養員有著同樣的心態:飼養員首先是使他們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這些溫馴的畜生不要竟敢冒險從鎖著它們的搖車里邁出一步;然后就象他們提出他們企圖單獨行走時會威脅他們的那種危險。
人類的生存問題,答案只有兩個:一是通過倒退到人類以前的生存形式,取消人所固有的理性和愛情這些特性,來尋求人與自然的再次和諧;二是充分發揮人的力量,從而達到與自己的同類以及同自然界的最終的新的和諧。而這正是人的最終目標。
在戰國后期,當時走紅的知識精英是蘇秦、張儀之流。他們與同時代的策士們奔走于七國之間,憑三寸不爛之舌向在位者兜售他們的謀略。他們已經沒有理想的追求,不象孔子那樣只執著于自己的學說,準備吾道不行就“乘桴浮于海”,而是像兜售貨物那樣各有幾套方案,王道不售就來霸道,還總有“上、中、下”三策供選擇。
周國平:我承認認識自己也許是徒勞之舉,但同時我也相信,一個人倘若從來不想認識自己,從來不肯從事一切無望的精神追求,那么,工作決不會使他成為完人,而只會使他成為庸人。
一個無人分享的快樂決非真正的快樂,而一個無人分擔的痛苦則是最可怕的痛苦。
對他人的侮辱是一種不可寬恕的野蠻行為。
逃避死亡并不難,要逃避墮落才是難的。因它比死亡跑的還要快。
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消遣上,而這些消遣與豬、鴿子甚或鯨魚所喜歡的消遣幾乎沒有什么兩樣,這是違背人性的。
人的最大娛樂莫過于有所發現,而發現與學到知識又是同義詞。
瀏覽是最好的方式,可以幫助你確定你最先要探索的可能存在的世界。
毫無用處的教育就是力圖傳播現時的信息和灌輸現時的做法的教育,而有用的教育則是增強理解力的教育。具有了理解力,當今的青年便能充滿信心地面對未知的明天,而不管明天是什么樣子。
教育的目的如果是想使學生能在某一地點以某種方式謀生,那這種教育純粹是在浪費時間。更糟的是,這種教育會使學生不適宜在那一行業謀生,因為到他們有機會運用所學的技術時,這種技術早已過時。
在新的世界上,制度化的正規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使人們為過有學問的生活作好準備。
真正的閱讀一定要有靈魂的參與,而有靈魂的參與的閱讀是要花費腦力和心血的,盡管伴隨這種閱讀的大多數時間仍然是歡娛和沉醉,但這與僅僅為了消遣的閱讀從出發點和結果上看都有本質的區別。
要在嚴峻的生活壓力下仍然堅持理想,是需要有相當的精神底蘊的。而要想獲得這樣的底蘊,是需要跨越巨大的障礙的。
教育的三種形式:經院式教育,這種教育僅僅限于“傳授”知識,教師只是造本宣科,而自己毫無創新精神;師徒式教育,這種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師為中心,具有個人色彩的傳統。學生對教師的尊敬與愛戴帶有絕對服從的特點;蘇格拉底式的教育,從教育的意義看,教師和學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教學雙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只有通過無止境的追問而感到自己對絕對真理竟異物所知。——雖然世上已無蘇格拉底,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學做蘇格拉底。
知識必須自我認識,自我認識只能被喚醒,而不像轉讓貨物。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就會重新記憶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經知道的東西。
讀教師人文讀本篇四
這個暑假《教師人文讀本》走進了我的生活,閑暇之時,手捧著它,細細翻閱。看著一個個家喻戶曉的文人名字,讀著一篇篇沖擊心靈的文章,我一次又一次為里面的人和事而感動,情與意也不斷地讓我有所感觸。
當我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心情走進這本書,并不斷地與其中的教育理論、人文精神等對話、思考時,我感悟到了教育的生命性,教育對象的生命性。
《教師人文讀本》的前言中說到:我們每天面對著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對話和交流中,他們求知,他們成才,他們立志,他們成長,成為自立的個體,成為家庭的支柱,成為社會的棟梁。而我們每一個教師,除了歲月的流逝之外,沒有失去任何東西,我們的知識在教學中更充實,我們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長。我們付出了多少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我們對學生有多理解,他們會給我們更多的理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和幸福。但是,我們也經常困惑、煩惱,甚至痛苦。我們也經常遇到阻力、誤解,甚至非難。正常的知識傳承,往往變成機械的操練;坦誠的心靈交流,往往變成枯燥乏味的訓誡,加上人事的糾紛、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這些使我們的心靈失衡而不知所措。這些問題的解決,固然需要有相應的改革和時間,但如何直面這些問題并持一種積極的態度,確實是我們應當不斷自省的。先輩、前輩和同輩中有不少楷模,為我們樹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但首先是愛,惟有了愛,我們才能成為一個育人之人。我們愛祖國、愛同胞、愛親人,當然也愛自己。愛科學、愛藝術、愛自然,對教育和可愛的學生應付出更多的愛等等。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們從事著神圣的事業。
讀完本書,我就感受到了編委們的良苦用心:首先就是想通過閱讀這本書之后讓我們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們多一點精神食糧,去面對生活中的困惑、煩惱,甚至痛苦。讓我們學會愛,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著愛。然后在愛的基礎之上去學會思考,讓身為教師的我們有更好的心態,更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實說到底,書的意義在于讓我們看過之后有所啟發,更深層次也許就是想讓我們生活得更有意義。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在平時的生活中,當我們在快樂之中時是很少去考慮:“我為什么而活著?”但是在我們遇到困惑、煩惱,甚至痛苦時我們也許會問,心態變得消極。現實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遇到的事也越來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這種可能性。 但作為教師的我們責任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我們應該先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
沉河對生命的詮釋,讓我懂得了什么是寬容,學會了如何去包容。每一個活的生命都有他的尊嚴,放一顆友善的心去接受,用一雙清澈的眼去看待。在我看來吵吵鬧鬧的小朋友的無聊游戲追逐打鬧到了作家那里,成為了生命的本質,充滿了不可思議的魔力,竟能讓人感動,繼而影響自己的心緒使之恬靜淡然。小學老師,最最需要的不就是這樣一種心態?因為種種因素,對著學生難免失去耐心,偏偏此時把學生的一個小小失誤放大再放大,往往事后責怪自己沖動,埋怨自己不理智。那些有經驗的老師總能泰然處之學生的所謂搗亂,是一次次的歷練讓他們能夠用看到學生身上閃耀著的最真最陽光的活力,為了那可愛的生命個體,他們知道應該如何去呵護、引導。
如何引導是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很有必要思考的事情。引導過多了,無形之中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學生。那些還未被世俗化的學生,正處于思想萌芽階段,此時的引導實在是很重要。他們不懂得分辨,他們沒有選擇的能力,我們就要為他們創造這樣的條件。
王小波說,對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對學生做種種設置也是教育者的特權。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反反復復地灌輸給學生。諸如行為規范、文明禮儀,學生必須習得,但能不能用更好的方式呢?一味告訴他們應該不應該,用威嚇命令來規定,結果是造成孩子的逆反,成了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兩面派。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不想看到自己的學生變成只會遵守規范的木偶,更不愿想象他們習慣于被設置好的生活。那么前提是,我不去做那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這絕對不是說,對于學生放之任之,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尊重他們,承認他們的獨立個體,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引導他們。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了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后,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讀教師人文讀本篇五
小時候,我對教師十分欽佩,他們什么都懂,什么都會,因此,憧憬著有朝一日也勝過教師。長大以后,我成為了一名普通教師,守著我的理想,奉獻著我的愛心,關愛著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引導他們進入知識的海洋,教會他們學習、生活,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好教師。工作之余,看看教育著作,給自己補充。在翻閱《教師人文讀本》中的部分文章,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觸動。
在目前的許多小學,孩子每天晚上做作業要做很長時間的現象相當普遍。學生早晨7:00前后離家,晚上6:00左右到家,每天在學校和路上的時間長達十多小時,晚上還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事實上,除了睡覺,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基本上被老師控制了。
對此,家長褒貶不一,即使很有意見的家長也表示無可奈何。
針對這種教育現狀,友人認為,教育要深入學生的心靈,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作用是無限的。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存在的教師作用過大,侵占學生個人學習和發展時空的問題,是導致我國學生缺乏想像力、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人認為美國的基礎教育散漫、學生學習的知識不扎實,是幼兒園式的管理與教育,如果把中國的基礎教育與美國高等教育結合,將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教育。我不贊同這種觀點,正是美國寓教于樂的基礎教育,才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對事物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為高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用大量時間向學生灌輸基礎知識,機械重復和大量考試,使學生從小感到身心壓力較大。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學生,有的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發展為厭學。試想,一個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將來怎么持續發展?基礎教育把學校辦成學生的樂園,保留學生對知識、對未來世界的興趣和想像力,對學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對比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小學教育,我國學生自由和自主學習時間太少了。
為此,素質教育應該合理勘定教師作用的邊界:心理邊界和文化邊界。現在,教育行政部門三令五申要壓縮學生在校的時間,這很重要。如果一個人整天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不可能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俗話“經風雨見世面”,也說明一個人的活動空間與他的想像力、創造力有著內在聯系。
教學的時間空間固然重要,教育的心理時間和空間也同樣重要。不是教師不能給學生施加任何心理壓力,提出任何教育要求,關鍵是教師的要求及施加的心理壓力,必須是學生需要的、能夠理解的,能促進學生自我教育的。教師作用的心理邊界應該劃定在學生自我教育與教師教育兩種力量的交匯處。只要教師的教育作用促進了學生的自覺、自動、自主、自由,也就是促進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老師的教育作用就恰到好處,否則就是不合理和不適宜的。
在應試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片面的強制性訓練和模塑,更是失去了教育應有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必須合理界定教師作用,使教師的影響,更富有人文精神和道德價值,讓學生獲得基礎的、內在的、全面的、個性的和可持續的發展。具備高素質和高品味的教師不是用知識育人,而是用思想育人,知識只是手段和工具,是育人的載體。教師應該用自己的思想、智慧、情感激發學生的思想、智慧、情感,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并自主追求生活、文化、精神、價值、意義等,由此奠定他們終生學習、發展和生活的基礎。教師作用的文化意義,在于既教育學生有益于他人和社會,又能讓他們自由而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