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談美》讀后感200字篇一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這篇文章描述了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所得出的不同觀感。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作者仿佛開門見山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種,所看出來的現象也就有多種。接著,以園里的一棵古松做例子,分別把自己置身于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學家以及一位畫家的角度,來看這一棵古松。結果不難想出:“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個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之后,作者分別從這三種人對古松的態度中提取出了三個關鍵詞,木商對應的是實用,植物學家對應的是科學,而畫家則對應的是美感。“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自此,文章中心論點逐漸顯現出來:“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歸納得相當精辟。
是啊,我們崇拜英雄,從小聽著他們的故事長大;我們崇敬詩人,從小吟著它們的詩長大;我們喜愛美人,從小看著她們的畫長大……而事實是,如果沒有那些故事、沒有那些詩、沒有那些畫、沒有那些美的感受,我們根本不會被所謂的英雄、詩人或是美人打動,甚至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是誰。我想這就是美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它可以把千百年前的事物人物,帶到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感受體悟他們身上的力量,也讓我們知道他們的前車之鑒,作為我們的后事之師。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之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但我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著重勾勒了美感。熟練的對比手法使這篇文章既不偏離于原本的想法,也有著它獨特的意味。這或許就是作者的高超之處了。
談美,也很美。
《談美》讀后感200字篇二
開場白中寫道“我堅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這不僅于當時那個“危機存亡的年頭”十分必要,于經濟高速瘋長、心靈霧迷津渡的現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無所為而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朱光潛也正是用此情懷才成就了這樣一本雖薄、卻厚重,娓娓道來、耐人尋味的美文。
《談美》首先告訴我們對于同樣一件事物,存在實用的、科學的和美感的三種態度。唯美感的態度是物我兩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已”。之后,文章又說明了美感與快感、與聯想,與考證、批評與欣賞,與自然的聯系與差別;說明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對美的差別與一致;說明了藝術與游戲,創造與情感,格律、模仿對于藝術的意義;說明了天才與靈感、汗水與努力對于藝術的作用。
最后,朱光潛強調,盡管處于正名析理期間,開篇便區別了三種對事物的態度,但其實“完美的人生見于這(實用、科學、美感)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每一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讓我們知道,藝術人生其實也可以很近、很親切,與你我息息相關。
他警醒我們,“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掩蓋本色。——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化’”。
“情趣逾豐富,生活也逾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于許多事物是否能欣賞。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借用阿爾卑斯山谷間路上的一個標語牌“慢慢走,欣賞啊”勸告游人莫錯過眼前美景,朱光潛提醒“贏得了職場,卻輸了人生”的我們,不要成為“這豐富華麗世界中一個了無生趣的囚徒”。我以為,美首先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選擇,其次才是一種原理和方法。
《談美》讀后感200字篇三
讀完朱光潛的《談美》,讓我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畫家提筆作畫,一展丹青,他們用水墨雕砌的瓊樓玉宇,是人們口中的藝術品;隱士不問名利,在絕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寧靜,致遠,這本身就是極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陽而活,向死而生,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們談美,談雕像畫卷的一筆一畫,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們的一生。
美,是可以給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顏六色的召喚,窮困潦倒的凡高怎會畢其一生獻于藝術?無論是斑斕勝于光影的星空,還是滿面太陽的笑靨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詞。凡高為著它們,窮盡了一生的苦痛,依然無懼風雨。我相信美是靈魂的解藥,在深陷泥潭時,它將披荊斬棘,為低處的泥沼種下花草。
疫情期間,很多的藝術家、歌唱家為白衣天使們獻出自己的作品。奮戰一線,生死間忙碌,他們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擊內心的美。這一種美用最精致的形態給予世間安寧幸福。
在向往高潔清廉之士時,我們其實是在向往一種真善美的世界。“決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帶月而歸的閑適,“明朝散發弄偏舟”的浪漫,“九萬里風鵬正舉”的一種無畏與大氣磅礴。這一種對生活春暖花開始終抱有愛的真摯。我們推崇的風流風骨,是對生活的苛刻,也是對美的砥礪。全由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心態,才能將臃冗的一生待盡,“慢慢走,欣賞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鯨魚,一生的訴說只給懂它的人聽,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謂鮑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過須臾之間,只為了“一騎紅塵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這一種真心,比起所謂功名利祿,在某個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貴的多。
美,是對人生的選擇。
在藝術、生命中,不吝惜時間一兩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錦,將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創造星子,去辨析“無所為而為”的真實,感受慢處的涼意,傳播處世的美好。
這一生,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后感200字篇四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寫于1932年4月的倫敦。從十五個方面來論述,有:
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
六、靈魂在杰作中的冒險考證、批評與欣賞。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八、依樣畫葫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與游戲。
十、空中樓閣創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創造與情感。
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創造與格律。
十三、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造與模仿。
十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
十五、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在《談美》中,朱光潛先生將一件事物從多方面進行了論證。
在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中,對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用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則是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從經濟、科學、美感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在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所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從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進行的闡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結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讀完此書,更見朱先生對美、對藝術理解的功力。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從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我們可以學到看待一件事物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并且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內容也是不同的。看了《談美》,我想,這對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
《談美》讀后感200字篇五
什么叫做美,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但這種關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這種說法和我畫畫的理念不是不謀而合嘛!于是果斷買了。
書的最后一句話說:“好書不老,常讀常新”。
我讀完了確實是這樣的感受。冊子雖小,但是內容真的是太豐富了。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種名家的畫作,我沒見多的畫幾乎占一大半。我買的是電子版的書,里面的高清大圖讓我驚喜不已。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寫出好多心得,簡直收獲太多。
我自己從15年堅持每日畫畫到17年真的這樣一天不落地實行后,我慢慢發現自己想要表達的繪畫風格。讓我很開心的是,看我畫的人也通過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我的畫的確是我的心借由畫面表達的形象來表現我內在的情趣的。這樣的說法簡潔而準確,非常棒。
朱光潛的眾多身份里面不包含藝術家這個頭銜,不過他的確知道藝術為何物,也知道做藝術的人都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心理狀態。
我們常常說,我們應該抱有感恩之心。我一直認為我們也很應該感謝一直努力的自己。就因為自己的不斷努力才會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會收獲朋友們的時刻掛念。去年也找了同齡人學了我需要學習的那部分畫畫技巧,收獲了繪畫技巧的同時,也收獲了一個朋友。我明白了美在于創造,更在于辛勤和規劃。就拿我學畫的那個美女舉例,在別人眼里她成天就在吃喝玩樂。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靜地畫畫,為了擁有自己的獨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搬到新的工作室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當然別人看到的只是她發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圖。
這就像我剛畢業的時候看到有位同事帶壽司當午餐時想的一樣,她好有錢可以買壽司吃。后來才知道那是她自己做的壽司。我現在出去和朋友們吃飯,她們都知道我做的飯很小資,一定要給我點顏值高的食物。我分享的生活狀態中的每一張美圖,都是我自己親手創造的生活,很多人認為我每天都是在創造美。
談美這本小冊子雖然內容不多,我卻慢慢地讀了挺長時間。借由書中的一段話來完成這篇讀書筆記吧: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后感200字篇六
作者開篇就說明了本文的目的在于學會發現美并欣賞美,“談美”非“談風月”。
作者明知身處危急存亡之秋,仍有心思來談論“美”,換句話來講,普通人連溫飽都不足,何有精力來講究美學呢?可能在大眾眼里,脫離物質基礎談精神追求是空想。
然而,作者不急不躁地解釋,“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現世是名利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非是利害網,忙忙碌碌地兜轉于利害關系之中。人常常對自身境況感到不滿,同時又對別人的境遇心生羨慕。
人處于現在和過去,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以及對某種經歷的態度不免會有不同。
在過去那個時空的自己可能會感到無比絕望,而從現在往回看,原來自己還是很堅強地挺過來了;在過去那個時空的自己可能經歷著無比心酸的事情,而從現在往回看,原來還有更令人酸辛的事情等著自己;在過去那個時空的自己可能被愛情傷得體無完膚,而從現在往回看,原來還有自己早已渡過那條愛情的河。
過去到現在的這間隔以及這期間所積累的經歷會影響我們的看法和態度,究竟需要多久以及需要如何跳出自身的觀察視角,這依人而異。
作者認為“一般人迫于實際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認得太真,不能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飲食男女的營求之外,便無其他意義。”
那么,當我們處于某種困境時,是不是也可以放長遠去看,或者跳出自身視角來看?又或者直接逃離現實世界,沉浸到創造出來的美感世界。一般而言,美感的世界是純粹的意象世界,完全與現實世界隔離。
作者認為,藝術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的缺陷的,僅模仿現實生活和大自然,便難以讓觀眾欣賞真正的美感。但我認為,現實生活和大自然創造的“藝術”更超乎想象,總有些人的經歷詮釋了什么是荒誕人生,總有些自然景觀展現了什么是鬼斧神工。
文的最后“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我無比贊同,把生活當做藝術品來雕琢,善于發現身邊的趣事,把人生過得更具情趣,欣賞這獨一無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