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一
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著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后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后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弗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
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后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著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為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后還大呼謝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一、教學時,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圍繞題目質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樣用草船借箭?”“結果怎么樣?”根據質疑,學生自主讀書,讀熟課文,理解文章的脈絡,大體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然后,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如,周瑜為何設造箭之計來為難諸葛亮,諸葛亮為什么能借箭成功,采用讀、議、演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
最后,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幾個人物進行評價,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三國演義》。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別是諸葛亮、周瑜的形象,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先概括人物特點,再圍繞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點,開展閱讀活動,不斷深化對特點的認識,如,感受諸葛亮的形象。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課文中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為什么選擇在“第三天”?為什么把船連起來,“一字擺開”?從諸葛亮的“笑”中可體會到什么?通過研讀來豐富學生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三、課文中人物對話較多,特別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特別能反映兩人的特點,被稱為經典之筆,對這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時,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為主,進入情境,揣摩內心,加深理解。先把諸葛亮和周瑜兩人的對話畫出來,再邊讀邊想邊議:他倆每次對話時,各人心里可能會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會怎么做,還可想象一下當時帳內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通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讓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學生頭腦里立起來,豐滿起來,鮮活起來。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二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熱鬧了起來。不一會兒,a說:“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說是詐騙,不然諸葛亮怎么能稱得上是軍事家呢?”b說:“從現在法律的角度看,十萬支箭并非是一個小數目,諸葛亮犯了詐騙罪。
”c馬上說:“不對,那也得分清什么時間,為誰服務呀!諸葛亮這么做是為了國家,為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為這個‘借’最合適!”“‘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后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爭辯聲、討論聲、稱贊聲不斷地傳出。
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感到一絲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態度大度,才使得我對我的學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認識,也使得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課堂氛圍,因而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創造力量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于是,我沒有斷然判定他們說得正確與否,而是對他們敢于大膽質疑,發表自己意見進行了表揚,學生個個喜形于色。
“那究竟用這個字合適嗎?課文中你會有新的發現。
”這一過渡自然得體,使得學生樂意帶著問題,饒有興趣地去讀文章,去思考。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三
1、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課前,安排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弄清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關系,弄清文中出現的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它們與“箭”之間的關系,這不僅僅為學生深入理解文章資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并且為落實課外閱讀目標開了一個好頭。文本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周瑜、諸葛亮、魯肅和曹操。經過反復研讀課文后我發現文本中寫到箭的,這四人各有不一樣的表述:周瑜――“造箭”,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魯肅――“借箭”。
“造箭”周瑜要諸葛亮十天造10萬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狹窄,公報私仇,想加害諸葛亮。而諸葛亮答應3天造好,說明他心胸開闊,顧全大局,成竹在胸。
“取箭”則是諸葛亮對真誠厚道的魯肅充滿信心,對自我的擁有的知識充滿信心,對自我的預設充滿信心,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
“射箭”是諸葛亮預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動,說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謹慎,大霧天必須不肯輕易出兵,只會放箭。真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凸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略。
2、抓住矛盾處設疑,引導學生仔細研究文本。
諸葛亮在那么一個復雜的環境下,能夠不費一兵一卒而借來十萬支箭,可見他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選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教學中,我感覺自我對名著的了解實在太膚淺了,這讓我的教學顯得底氣不足。看來,廣泛地閱讀(不僅僅是讀教材、讀教參,還要讀名著、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孩子們感興趣的一切讀物),緊跟時代地閱讀(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的變動,學生閱讀面的開闊)是當好一名了“語文”教師的必修課,自修課,再修課。真是“活到老”須“學到老”啊!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四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者是主體,是知識文化的創造者,是課程的開發者。
”在這段教學中,學生不但敏銳地發現并提出了問題,并且憑借自我的力量,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維碰撞中順利地解決了問題。自始至終,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問”,敢問是好學的標志,善問是會學的體現。要想讓學生自發地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就要努力營造自由、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熱情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有了問題,異常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進取情感的驅動下自主地、能動地閱讀,使他們的思維活起來,想象飛起來,實現語文再創造。
,不斷地啟發點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讀書、思考、提驗、交流。學生在與文本、教師、同學的對話、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識和經驗,交流各自的情感、體驗,提升自我的認識與審美。這樣的課堂就充滿了活力,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五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諸葛亮,是文中著力贊美的人物,周瑜稱其“神機妙算”。引導學生了解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發展過程,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1、要構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互動關系。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探究,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霧中借箭”這部分內容,讓學生找一找從哪些句子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學習語文。在本節課中,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合作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諸葛亮怎么能夠做到讓船順風順水如期借到箭的。學生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智慧火花不斷閃現,潛能得以充分發展。
3、讓學生在探究發現中學習語文。語文課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審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得到許多有益的東西,教師要善于運用藝術的方式讓學生體嘗探求之味,享受語文的發現之樂,那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所在。
4、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使課堂教學的效果達到最優化。信息時代賦予我們全新的視角,給了我們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們應該充分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優化小學課堂教學。本節課中音樂和電教手段的應用完全為整個課堂教學服務,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破了重難點,同時也啟發學生去探索文學的海洋,開闊孩子們的眼界。
通過這一堂課的設計及實施,我深深地領悟到:在課堂上,教師應恰當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樂學氛圍,優化教學情境,并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這樣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六
為了使學生對本課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不陌生,提前一周,我便讓學生利用手機或電腦搜集有關的三國故事來讀一讀、看一看,通過讀故事或看視頻,對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有所了解,進而對書中塑造的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人物形象也略知一二。有了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做鋪墊,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草船借箭》就不會感到那么唐突、難以接受。
都說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先讀課題,從課題入手,提問學生:讀完課題,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說用草船借箭、草船能借箭……我又接著提問: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么?“用草船怎樣借箭?誰用草船借箭?向誰借箭?用草船借到箭了嗎?……”學生在我的啟發下各抒己見,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因題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提出問題,也讓學生有了徜徉文本、自主答疑解惑的源動力。
有了第一環節的“讀題質疑”,接下來就是“順藤摸瓜”,找到故事的主線,讀懂課文內容。根據同學們在讀題時生發的疑問,課件出示“為什么借箭?怎樣借箭?借到箭了嗎?”三個問題,只要學生通過讀課文能回答出這些問題,那么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就全部浮出水面,文章的脈絡開始變得清晰,學生就不會迷失在長篇幅課文的“文字森林”里,這對理解能力較弱的聽障學生來說是令人振奮的改變。
為什么借箭?通過研讀課文1-2自然段,絕大多數學生可以輕松地拿下這個問題:因為周瑜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用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怎樣借箭?這一部分的內容在課文的第3-9自然段里有詳細的描述。如果逐段逐句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被大容量的又長又難的句段信息淹沒、裹挾,一頭霧水地在文本中穿梭而行,最終的收獲不過是一些似懂非懂的關于怎樣借箭的較為凌亂的只言片語,而這些對于聾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因此,這一部分的教學就需要去粗取精,從聾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利用擬定小標題的方法嘗試將長文“肢解”成學生易于理解與接受的句段,通過每個小標題的提示去找尋我們想要的文字信息。
出示小標題1.借箭準備,課件彈出課文第4自然段,學生自由讀文,讀完分享自己已經讀懂了的內容。
以上這段文字以諸葛亮與魯肅的對話形式呈現,這段話對于七年級聾生來說讀懂它并不困難。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我還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諸葛亮與魯肅,讓聾生進行分角色表演讀。學生興致頗高,不但讀得出色,也對本段課文內容理解得較為深刻。通過讀文,學生了解到借箭需要準備:二十條船、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對周瑜保密。
出示小標題2.借箭經過,課件引導學生聚焦“三天”: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么?”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里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教學至此,最后一個問題——借到箭了嗎?不用老師再多說什么,學生心里都有了答案。
透過《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了在聾生的語文課堂中實施“長文短教”的喜悅。都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思考、樂于嘗試,我們就能引領學生朝著我們向往的遠方一步步走近,直至抵達。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七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十九課。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改寫的。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勝利。在事實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諸葛亮的才能,并自嘆不如。課文贊揚了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廣闊的胸懷。
2、有的同學說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分明是要加害諸葛亮?
3、有的同學說我計算過了十萬支箭十天就要造完,一天就要造一萬支,這是不可能的等等。同學們各抒己見,都說明自己的看法,從中明白周瑜的用心是要加害諸葛亮。
更精彩的是當屬創意表達,實現“文本”的拓展延伸。啟發談話,我設置了三個問題:第一,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說:“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么辦?”有的同學說:“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么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說:“假如你是魯肅,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于是,我又試著問“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諸葛亮,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
生: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已的才干,笑他設計圈套來陷害自己,結果卻落空。
師: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笑”?
生:這是一種自信的笑,一種勝利的笑!
生: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膽小如鼠、生性多疑、這是一種嘲諷的笑、一種鄙視的笑。
生:諸葛亮在笑魯肅,笑魯肅寬厚仁慈、忠心為人,這是一種幽默的笑、寬厚的笑。
師:同學們,諸葛亮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生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請你把想到的寫下來。
生:我覺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
……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并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八
課室里頓時沸騰起來,學生個個是興趣盎然,馬上你一言我一語爭論起來:
……
我很慶幸自己能看到這么一場精彩的討論,孩子們的想象能力讓我大開眼界,讓我感到驚嘆。我們成年人總是習慣于把自己的思維來付度孩子的內心,習慣于把孩子們想法看成是膚淺和幼稚的。但實際上,孩子們的內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瑰麗多彩。不要著急給孩子們貼上種種世俗的標簽,不要讓自以為是成熟棒了孩子們心空中那飛翔的云朵。讓我們的課堂少一點枯燥無味的講授,多一點師生、生生間的討論;少一點按部就班的過場,多一點思維碰撞的過程吧。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九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潛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關系,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并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于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于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潛力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用心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理解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用心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用心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潛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用心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時,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透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后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十
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選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教學中,我感覺自己對名著的了解實在太膚淺了,這讓我的教學顯得底氣不足。看來,廣泛地閱讀(不僅僅僅是讀教材、讀教參,還要讀名著、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孩子們感興趣的一切讀物),緊跟時代地閱讀(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的變動,學生閱讀面的開闊)是當好一名了“語文”老師的必修課,自修課,再修課。真是“活到老”須“學到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