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讀書筆記500字篇一
一、獲得相對幸福的方法
莊子第一題為《逍遙游》,《逍遙游》里講了一個大鳥和小鳥的故事。兩只鳥的能力完全不一樣。大鳥能飛九萬里,小鳥從這棵樹飛不到那棵樹。可是只要它們都做到了它們能做的,愛做的,它們都同樣地幸福。
萬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在它們充分而自由地發揮其自然能力的時候,它們都是同等地幸福。
幸福生命是美麗的,活著便是幸福的。
病痛中,健康是幸福;黑暗中,光明是幸福;寒冷中,溫暖是幸福;分離時,團聚是幸福;傷心時,有一個可靠的讓你流淚的肩膀是幸福;失意時,有一雙緊緊的拉你的手是幸福。這是人生的精華。
我覺得,簡簡單單就是幸福,不求轟轟烈烈,只愿真真切切。和愛人分居四年了,每當一家三口在一起時,我就會覺得這就是幸福。
幸福,是別人眼里的風景。
我看過許多關于重病房里躺著很多靠藥物、導管和呼吸機在維持生命的病人,他們時刻都在與死神博斗著。他們困難的每一次心跳、每一聲呼吸都凝聚了對生活無限的向往,他們渴望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實現這個愿望,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常常被我們忽略。我們有健康的四肢,靈活的頭腦,可以在寬敞的圖書館閱讀可以在陽光下自由的奔跑,可是幸福是什么滋味,我們總抱怨感受不到。 什么才是幸福呢? 餓了,一頓美食就是幸福;渴了,一杯白開水就是幸福; 累了,一張沙發就是幸福……
其實,觸手可及的幸福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時時抱著“知足者常樂”的心態吧,你會發現,只要用心體會,夢里的幸福,一點也不遙遠。
陶淵明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
這是三位前輩對人生的感悟,他們生活的年代參雜了太多的環境因素,也造就了迥異的生活態度。我們追求的卻是平凡的幸福,讓我們對生活的事事非非“寵辱不驚,看窗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外云卷云舒”吧,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驚喜與意外了,抱有一顆平常心,生命的疆域會拓展的更寬。
親愛的讀者,你對幸福的感悟與我一樣嗎?
二、獲得絕對幸福的方法
莊子在《逍遙游》中還說到:有個人名叫列子,能夠乘風而行。他是個已經得到絕對幸福的人,是個至人,圣人,神人。它絕對幸福,因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區別,他也超越了自己與世界的區別,“我”與“非我”的區別。所以他無己。他與道合一。道無為而無不為。道無為,所以無功,圣人與道合一,所以也無功。他也許治天下,但是他的治就是只讓人們聽其自然,不加干涉,讓每個人充分地、
昨天晚上,我忽然覺得,要幸福,也許其實就兩個條件。而幸福的程度,也取決于這兩個條件的完成程度和完成質量。條件一:自己要很強(有多強大,就可能會多幸福);條件二:要有好的態度(態度有多好,就可能會多幸福)。二者要相輔相成,互為條件。我為什么這么認為呢?
也許很多人認為,幸福只是心里的一種感受,心里覺得高興,覺得幸福了,就幸福了。可是,如果沒有能夠覺得幸福的機會,幸福又能從哪里來呢?我考慮的是,怎么樣能讓自己心里覺得幸福呢?什么情況下,會覺得幸福呢?得先給自己創造幸福的可能性。我覺得,一個人越強大,就會被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而被越多的人需要,就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就會很開心,不容易覺得孤單。誰不希望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呢?尤其是那些自己最在乎的人。
當然,光自己強大,如果沒有好的心態,那幸福也只是紙上談兵。如果在別人需要自己的時候,處理得不好,結果就會自己也煩別人也埋怨,通俗點講就叫出力不討好,這樣的情況,肯定沒辦法覺得幸福。或者,如果認為自己很強,而對于別人就不屑一顧地話,很顯然,別人也不會輕易給自己好臉色看。有些人,是愿意對別人付出主動關心,而從不計較的人。心胸寬闊,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享受。當然,對于那些覺得幸福不幸福不重要無所謂的人,我這些理論,沒有任何價值。那么我認為,良好的心態就是:平和、熱情、心胸開闊、不計前嫌、樂于助人……
反正呢,以上兩個條件,其實缺一不可。人心都是肉長的。如果只有第一個條件,那就容易出現“高處不勝寒”的狀況了。而如果只有第二個條件,而自己啥都不會,啥都做不好,那對別人來說,真是可有可無。當然,第一個條件,不是要說明自己是否強大,而重點是在于有多強大。越強的人,越懂他人的人,自然就越受歡迎,越容易體現自己的價值啦。
自由地發揮他自己的自然能力。道無名,圣人與道合一,所以也無名。
昨天晚上,我忽然覺得,要幸福,也許其實就兩個條件。而幸福的程度,也取決于這兩個條件的完成程度和完成質量。條件一:自己要很強(有多強大,就可能會多幸福);條件二:要有好的態度(態度有多好,就可能會多幸福)。二者要相輔相成,互為條件。我為什么這么認為呢?
也許很多人認為,幸福只是心里的一種感受,心里覺得高興,覺得幸福了,就幸福了。可是,如果沒有能夠覺得幸福的機會,幸福又能從哪里來呢?我考慮的是,怎么樣能讓自己心里覺得幸福呢?什么情況下,會覺得幸福呢?得先給自己創造幸福的可能性。我覺得,一個人越強大,就會被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而被越多的人需要,就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就會很開心,不容易覺得孤單。誰不希望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呢?尤其是那些自己最在乎的人。
當然,光自己強大,如果沒有好的心態,那幸福也只是紙上談兵。如果在別人需要自己的時候,處理得不好,結果就會自己也煩別人也埋怨,通俗點講就叫出力不討好,這樣的情況,肯定沒辦法覺得幸福。或者,如果認為自己很強,而對于別人就不屑一顧地話,很顯然,別人也不會輕易給自己好臉色看。有些人,是愿意對別人付出主動關心,而從不計較的人。心胸寬闊,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享受。當然,對于那些覺得幸福不幸福不重要無所謂的人,我這些理論,沒有任何價值。那么我認為,良好的心態就是:平和、熱情、心胸開闊、不計前嫌、樂于助人……
反正呢,以上兩個條件,其實缺一不可。人心都是肉長的。如果只有第一個條件,那就容易出現“高處不勝寒”的狀況了。而如果只有第二個條件,而自己啥都不會,啥都做不好,那對別人來說,真是可有可無。當然,第一個條件,不是要說明自己是否強大,而重點是在于有多強大。越強的人,越懂他人的人,自然就越受歡迎,越容易體現自己的價值啦。
自由地發揮他自己的自然能力。道無名,圣人與道合一,所以也無名。
莊子讀書筆記500字篇二
這兩天情緒不好,思緒紛亂,今天好容易休息,窩在床上讀“莊子”。
莊子《大宗師》里有個故事,說的是一位老者,年事已高,卻面如孩童,別人奇怪,就問他有何養生竅門。
老人說,他懂得道。要參透圣人之道,必須有所持守。這持守分七個階段:吾猶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什么意思呢?
首先,“外天下”,是指忘記天下所有牽絆你的人情事故。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見古今中外,為名利所困者不計其數,世人很難擺脫名利、人情之累。
就說我這點煩惱之事,雖然別人看來,不過蠅頭小事,可在自己眼中,竟然關乎名譽地位面子,所以終日困擾心頭。其實想通了,薪酬少三百元不會餓死,面子大一輪,也不會就此事事順心。人生百年,生命盡頭回看,不過短短一瞬,這么短的時間內,想干的事太多,從大的方面來說,我想把醫療客服做出經驗和成績,我想體驗一下心理治療師的工作,我還想做一個講課精彩出色的老師;從小的方面來講,我想繡幅十字繡作品,想學學拉小提琴,想會講一門外語……也夠我忙的了,還有功夫煩惱么?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質世界的東西盡量剝離。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物質的誘惑無時無處,精彩絕倫,要想完全杜絕真是難如登天。但是我想,畢竟現代生活中的人們,早已擺脫吃穿之虞,物質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滿足,而且也不需要完全放棄物質的享受,你只要弄清楚,在你的內心世界中,在你面臨選擇的時候,不會因為物質放棄你原先內心的堅守,就可以了。
第三步“外生”,是指超越生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無人能夠超越,能夠超越的只是你對待生死問題的心理和態度,做到順應規律,平和接受,不憂生,不懼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時刻。
第四步“朝徹”。做到以上三點,人就徹底了悟了,不受世俗牽絆,擺脫聲色犬馬誘惑,看破了生死的心靈,就象澄澈的小溪,空明的山谷,清凈自在。
第五步“見獨”。到了這個境界,世間萬事萬物,在你的眼中,由來處來,往去處去,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了,不再紛擾你的視線,惑亂你的心靈。
第六步“無古今”。時間在這時候仿佛停步,古往今來,改朝換代的煙塵都迷不亂你的思緒,你腦海中的大道,暢通上下五千年。
第七重境界叫做“不死不生”。世人多畏死,可是在莊子的寓言故事里,視生為勞頓,視老為安佚,視死為休息,一覺睡醒,生命重新來過。所以,在莊子看來,生與死勿需悲喜,甚至也沒有明顯的界限,生就意味著死,死就意味著生,即使身體沒了,思想依然可以傳承萬年。
對于莊子的學說,我懂得不多,但我從莊子的故事里看到的,是一個追求精神自由與自在的人,是一個秉持自己內心信念的人,是一個超越世俗名利誘惑的人,是一個善于思考人生大文章的有心人。我想:他畢生追求的,應該是對自我的把握和對自然的順應吧。
莊子讀書筆記500字篇三
有些人身游四方,但是他的心靈未必行之千里;有些人即使身有所役,心卻也可以無所束縛。而莊子正是這樣一個可以“游心”的人。
說他“游心”、無所束,其實是覺得他是一個內心很少受牽絆的人,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也不受周圍的環境所動搖,己喜己悲似乎都不被外界干擾。也許“瀟灑”二字就是為莊子造的吧。
中國歷史上,被說是“灑脫”的人不少,但是他們的“灑脫”和莊子的似乎不是一個境界。譬如李白,也許李白不是灑脫而是豪邁,他可以“看空”所有的貶謫和坎坷,但是這些“看空”終歸都是有前提的,都是在自己的仕途中有所阻撓時恢復信心和元氣的藥劑,假使他一帆風順,也許就不會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使我摧眉折腰事權貴”這樣的豪言壯語了吧——再說其他很多人,興許多少都是如此,都是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折損受傷以后才看開這些東西,但骨子里可能還是希望得到這些東西的,所謂的“看開”也很有可能是“得不到”的自我安慰的理由。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許看開“利”容易些,但是名,至少在中國的傳統思想里,看開“名”就談何容易了:“贏得生前身后名”說出多少代仁人志士的心聲啊,著書立言,不都是為了一個“名”么?
然而,莊子卻不是這樣,他真的是看破了名和利。對于利,自好理解,在《山木》中他就有回答過,認為人生的困頓不是貧窮,貧窮也不會是人困頓的根源。那么再看名,《秋水》里有一個故事就說明了莊子的態度:他把名,把梁國的相位比作是腐爛的老鼠!
其實,看清了名和利是看清了自己人生所追求的東西,就是看清了自己的真心,不會再為他人的標準而累,不會再為了別人的價值標桿而奔波拼命,也不會為了其他人的眼光而去為難自己去棄自己的真心于不顧。我們可能已經有書讀,有書讀的已經畢業,畢業了的有了工作,有了工作的有了房子……我們不斷被別人羨慕著,可是又不斷羨慕著別人,總覺得自己離幸福很遠,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又總覺得完成了才會更幸福,但是事實呢?等到那些事情完成了,我們真的幸福么?這個大概只有自己知道吧。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很努力地去追求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所追求的東西是不是出于本心,大概連自己都不會知道,但是確實有很多人,在達到自己的目標的時候反而并不是那么快樂,反而還有點失落,或者沒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快樂。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是去旅行的人,走的太遠反而不記得自己為什么而出發,走得太多反而關心一路上的交通、住宿等一些東西多于關心自己的目的地。
為什么要追求自己的真心?其實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那么怎么追求呢?
追求真心就是以自己的真心為指標,而不是在意所謂的有用還是無用,世界上沒有絕對無用的東西,就像所謂的垃圾也只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一樣,我們做的每一件事不是由可見的價值所決定的,現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會是沒有用的,相反很有可能是對未知的未來而言至關重要的。就像《莊子》中的一個寓言,對于小雞而言,但從飛翔這點去判斷,很可以說翅膀是沒有用的,但是對于鷹來說卻完全不是這樣的,那么鷹如果拿小雞的價值觀去判斷自己的翅膀,那么它很可能永遠無法飛翔,相反,它如果去試一次跳崖,這樣一件對于雞來說可笑的事情,也許它飛翔的潛能就會被激發!放到現實生活中來說,可能沒有人想過一句“謝謝”,一次輕輕地關門或者一個彎腰撿紙這樣的事情會帶來怎么樣的結果,但是確實有人因為這樣的小事得到了一份工作甚至一份尊敬。
沒有人可以隨便去預先判斷有用還是沒用,曲線救國不見得比直線前進來得沒效率,相反看似“繞遠路”反而會是捷徑,而且按照自己的真心去做,這一路想必會是鳥語花香。
回頭看看60前我們祖父輩所過的生活,再比較一下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我們真的會覺得自己幸福很多,至少我們真的擁有了很多,我們的物質生活真的好了很多;而近幾年,我們也越來越開始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我們不僅僅可以尋找自己的喜歡的書籍去看,去想去的地方尋找一段歷史或者追求一段回憶,又抑或僅僅去一個咖啡館享受一個下午的好天氣、一個人的好心情,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分享精神上的快樂,單從電視媒體上的節目就可有所管窺蠡測。
還是要感謝我們的祖國,給我們足夠穩定的環境去追求自己的真心和真正的幸福,少了那么許多前人的“身不由己”的艱難。相信我們將很快看到比現在層次更高的幸福社會和夢想社會。
莊子讀書筆記500字篇四
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思想,因此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說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失誤的局限性對照起來分析,顯示出他對于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系的理解有著高度的靈活性,這對于人們突破認識上的局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只得我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只有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于現狀。
接下來,他們又開始談論事物間的虛實關系,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于它們來說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于虛妄了。確實如此,舉例來說,比如說教育,在有些時候,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則在內的許多規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如此。
下面,他們又討論到關于事物間的大小關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顯得渺小。
莊子用我們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體,用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中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要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極靜篤,謙虛謹慎,不可驕傲自滿!
莊子讀書筆記500字篇五
孔子被人們稱為圣人,把莊子稱為神人。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閑。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游》,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巨鯤大鵬,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么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志。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淀,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舍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游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讀書筆記500字篇六
莊子的《秋水》是莊子外篇中的巨系統,3000多字。在刀刻竹的時代,可以算是一件很漫長的事情。
“秋水來了”,江河皆灌。這句話引起了全文。赫伯的傲慢也是有道理的。畢竟,“兩個朱雅懸崖之間沒有爭論”,他有他引以為豪的資本。
但是,很快,這個河伯就知道自己錯了。因為他看到了大海和沒有水的北海,他嚇壞了。于是,河伯這個心甘情愿的孩子,開始接受教育。如果是他的老師。
其實作為一個專業接觸教育的人,我對若的態度印象很深。現在老師經常從制高點給學生灌輸各種結論和觀點。事實上,學生可能不會買你的東西。如果學生不買,被迫接受。我覺得這種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我覺得,如果能讓我們的學生表現出爇情這樣的全部劣根性,就應該在這個時候讓他們看到真理的表象,讓他們被真理的宏偉所折服。只有當他們有探索真理的沖動和欲望時,教師才開始教學。我認為這種教育會更有效率。當然,這只是一個家庭聲明。對于大規模教育,我不能說這是否成功。
接下來,他們開始討論虛擬與時間的關系。夏天的昆蟲不能談論冰,因為冰和雪對它們來說太假了。不要和井里的青蛙談論天地。對于井里的青蛙來說,天空太假了。其實對于教育,尤其是德國教育,我們身邊有太多虛假的東西。所以,奇怪的是,學生們會說一套做一套。不要責怪學生沒有遵守很多規則,包括交通規則。
讓我們繼續讀下去。他們已經開始了關于尺寸的討論。天地之大,然后相對于宇宙來說真的是滄海一粟。牛尾小,然后和更細微的東西比起來,可以算是一座高山,一座大山。這個論點很有意思。老師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的世界,但與大師相比,老師要遜色得多
。學生就像是牛尾吧,但是相比嬰幼兒,他們知之甚多。然而大師卻要學習嬰幼兒,學習他們最接近天堂的純真和無邪。比如教育心理學就是從學習嬰兒開始的。儒家的爭論比如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也是從嬰兒開始的。所以,老師也沒有可以驕傲于學生的東西。自然,學生因為理論知識的缺乏也更沒有可以驕傲于老師的本錢。于是,教師和學生的相互提攜,共同進步就不是一句虛言了。我堅信一句話,好的學生是自己學好的。而好的老師都是學生養成的。如此說來,老師更加依賴學生的。也就是大的更加依賴小的。我想太陽雖然大,一個個微不足道的離子都剝離掉了,大概也就只會剩下一個空殼的概念吧?
接著,他們又對貴賤、為與不為、道天人等等觀點進行了論述。洋洋灑灑,我想不想多滴感慨了。前人已經說了很多,我也不打算在這里多費言語。總之,老莊式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觀點在這里橫行其中。然而,《秋水》文筆抑揚、氣勢洶洶,讓人目不暇接,還是讓人非常手不忍釋卷的。然而,最讓我最讓我感悟的還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段。
這段話當屬全文的精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由無數相互隔閡的個體構成的,我不可能是你,于是我就不知道你的痛苦和快樂。我以為你的痛苦和快樂其實是我臆想的。比如,我看見你皺眉,以為你很不快,其實很難說你不是在沉思。看見你笑,也許以為你在快樂,其實可能你在偽裝。
雖然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然而我會融入你的身心,就像水,緊緊包裹住魚兒,就會產生我在你的心里,你在我們的夢中的境界了。這樣的交流和融通,就算自己不是魚,也能夠知道魚的苦樂的。
固然,《秋水》的這一段是精華,然而是反面的精華,是莊子小國寡民相互隔絕的精華。我們這個世界就要交流、就要溝通,就要我非魚,也當知魚之樂。。作為教師,就更得如此了。不如此,教育的職能是不可能發揮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