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一
位置與方向
一、教學內容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并認識簡單的路線圖。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第一課時
認識東、南、西、北
教學內容
教材p2—3頁例1,p6頁練習一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具準備
東、南、西、北卡片、指南針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目標導學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參加過升旗儀式嗎?你們知道太陽是從什么位置升起
的嗎?
2、揭示課題:東南西北
(二)展示目標(見教學目標1)
二、自主學習
(一)出示自學提綱
自學提綱(自學教材p2—3頁內容)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
2、指一指哪邊是東?教室的東邊有什么?
3、東和西是相對的,那西邊是哪邊呢?教室的西邊有什么?
4、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說一說?
(二)學生自學(學生對照自學提綱,自學教材p3頁例1并完成自學 提綱問題,將不會的問題做標注)
(三)自學檢測
1、圖書館在校園的東面,體育館在校園的 面。教學樓在校園的面,大門在校園的。 面。(參看課本第3頁)
2、早晨當你面對著太陽,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3、傍晚當你面對太陽時,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三、合作探究 (一)小組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同桌或學習小組內互相交流。把小組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學生質疑時提出,讓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二)師生互探
1、解答各小組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
(分組方法:異質分組,匯報順序: 3、4號先匯報,1、2號作補充,不同的方法說出每一步的思路)
2、教師有針對性地請不同方法的同學匯報自己的描述方法。
(1)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練習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說一說?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戲”。
(3)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方向?各個方向各有什么特點?
四、達標訓練
1、早晨當你面對著太陽,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2、傍晚當你面對太陽時,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3、晚上當你面對北極星,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4、填空。
五、堂清檢測(1-3題必做,4題選做,5題思考題)
1、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我面向太陽,我的后面是(
)方,
左邊是(
),右邊是( )方。
2、傍晚,夕陽西下,我面向太陽,我的后面是( ),左邊是()方,右邊是( )方。
3、看圖回答問題:
(1)上圖中學校的北面是( ),學校的南面是( )。陽光超市的東面有( )、( )。
(2)少年宮的西面有( )、( )。
4、坐在自己的座位看看你的東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5、你家的大門是朝哪個方向?東南西北的鄰居是誰?和鄰居之間發生過什么有趣的故事說給大家聽聽?
(二)堂清反饋:
作業布置
教材p6頁1—2題。
板書設計
認識東、南、西、北
北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二
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
教材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并認識簡單的路線圖。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依照兒童空間方位認知順序進行編排,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辨認方向。
教學內容:
1、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并認識簡單的路線圖。
教學目標:
1、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課時安排:5課時
第一課時 認識東西南北
教學內容:教材第2至3頁例1及練習一第1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并能運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時間: 年 月日
教學過程:
一、兒歌鋪墊,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會背有關東、南、西、北方向的兒歌嗎?
學生背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讀了這首兒歌,你們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引出東。
2、指一指哪邊是東?教室的東邊有什么?(黑板)
3、東和西是相對的,那西邊是哪邊呢?教室的西邊有什么?
4、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練習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說一說?
5、完成書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觀察例1圖:
問:圖書館在操場的東面,體育館在操場的( )面。教學樓在操場的( )面,大門在操場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先觀察,你從對話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確定了兩個方向:北和西)
你能說說哪邊是東、哪邊是南嗎?說說房間是怎樣布置的?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戲”。
3、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方向?各個方向各有什么?
4、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德陽市的東西南北方向? 各個方向各有什么?
5、背兒歌:
早晨起床向太陽,前是東,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附:板書設計:
位置與方向
早上太陽在東方
面東,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認識平面圖上的東西南北和路線圖
教學內容:例2、例3及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2、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時間: 年 月日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匯報課外認方向的情況。
2、說說教室和校園的東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2:
1、觀察第3頁的校園圖,你能畫出校園的示意圖嗎?怎樣畫,能讓別人看懂方向?
2、學生同桌合作畫。
3、交流匯報:把學生畫的多種情況展示出來。
4、請大家觀察這幾種不同的示意圖,你覺得怎么樣?(沒有統一的標準,太亂了。)
5、為了方便交流,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現在,你能按這個要求畫出示意圖嗎?并注意標上“北”的方向。
6、學生獨立繪制“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示意圖。
(二)教學例3:
1、觀察例3圖,你是怎么找到“北”邊的?(圖上標有)
2、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宮怎么走?請你先用手指出路線圖,同桌互相看看指對了嗎?
4、同桌互相說:
去體育館怎么走?去醫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電影院怎么走?
三、鞏固練習
1、認一認地圖上的方向:(課件)
2、做一做:
從圖上獲知“北”,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練習指一指。
四、綜合練習
1、觀察第2頁天安門廣場圖,請根據示意圖指出東西南北。
2、你能說說這幅天安門廣場圖中哪個建筑物分別在哪邊嗎?
3、第6頁第3題、第7頁第4題:
觀察中國地圖,先找出“五岳”。現在告訴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據這個說說其他的山分別是什么“岳”嗎?比一比,誰說得對!講評。
4、引導學生閱讀:你知道嗎? 五、總結。 六、布置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附:板書設計:
繪制平面圖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找到位置
學看路線圖說出路線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教學內容:例4以及練習。教學目標:
1、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余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
2、借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通過知識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余七個方向。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指南針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時間: 年 月日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畫一畫方向示意圖:
2、我們知道了這四個方向,那么,每兩個方向之間又稱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們
一起來認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 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匯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么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附:板書設計:
位置與方向
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教學后記: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三
兩位數的乘法。
1、通過問題解決,使學生感知兩位數的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
2、能獨立思考、探索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體驗算法多樣化,并能交流計算(含估算)過程。。
3、能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 baihuawen.c n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重點:理解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
1、能結合具體情境,正確進行估算,為計算結果指出某個取值范圍。
2、理解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
1、充分利用和發揮教材主題圖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
2、充分利用已學知識的遷移作用,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基本的計算能力。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四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迅速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認真口算和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
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理解用一位數除的算理,正確進行口算
1、口答
(1)24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84呢?
(2)42個十,90個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出示主題圖:
根據你的觀察,你看看這幅圖里面有哪些數學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識解決途中提出的問題嗎?
1、3次就能運完這60箱,趙伯伯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和你小組里的同學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們手中的工具幫助你說明你的思路。
小組匯報:解題思路
(1)想口訣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個問題輕松解決,第二個問題也沒問題
2、王叔叔有600箱西紅柿,他也運3次就運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你是怎樣計算的?小組里面說說。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運240箱黃瓜,也運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運多少箱?
240÷3=
這題如何考慮?
4、小結: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在計算時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訣,還可以用以前學的乘法運算來思考,還可以用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解決。只要能正確的計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知識介紹:除號的由來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五
1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
2、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出示主題圖)
師: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布置“迎接元旦”專刊。他們要用美麗鮮艷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呢?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該怎么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請同學們說一說:(1)用什么方法計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完以后,在小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說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回了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匯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教師提出要求:現在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1、擺學具求得數。
引導學生擺。因為一個因數是12,所以一行擺1捆零2根;因為另一個因數是3,所以擺3行,一共擺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畫圖求出得數。
例如畫出如下的圖:
3、連加法。
12+12+12=36 4、數的分解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數法。(轉化成表內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適用范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學以后就應盡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的個數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麻煩。
3、把一個因數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拆成幾個一位數,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相乘,然后把幾個乘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等。
從剛才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么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并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并說明為什么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如有發現錯誤,指導訂正。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后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為什么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檢查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在筆算時你認為要注意什么?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六
1、使學生了解除了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外,還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布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
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指南針)
三、學習新課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匯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
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鞏固練習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廈門的位置,說說廈門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廈門的什么方向?
接下來讓學生獨立填寫:
(1)廈門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東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七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數”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理解平均數的計算過程以及其中蘊涵的意義。
6、小結
師:同學們,電視上比賽評分時,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說說理由嗎?
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對平均數的理解又上升到一個高度,明白平均數不是一個實在的數,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為了讓最后得分不會偏離平均分太遠。
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八
復式統計表。(教材第36~37頁例1)
1.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復式統計表,能將兩個簡單統計表合成一個復式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重點:使學生認識復式統計表,會填寫信息。
難點: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能對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
師:學校開運動會準備購買一批水果,下面是一位同學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吃的一種水果的情況。(課件出示下面表格)
師:你能說一說每種水果的喜愛人數分別是多少嗎?(點名學生回答)
師:上面的統計表就是我們上學期學過的簡單統計表,它能直觀看出各種數據是多少,不過如果我們想知道班上男生和女生對這五種水果的喜歡情況,它就無能為力了。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另外一種統計表來表示,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復式統計表。(板書課題:復式統計表)
二、學習新課
教學教材第36~37頁例1。
(課件出示教材第36頁例1情境圖)
(1)調查數據,完成簡單統計表。
師:這幾幅圖中的同學分別在干什么?(點名學生回答)
引導學生看圖,明確有的學生在看書,有的學生在看電視,有的學生在玩電子游戲,有的學生在踢足球,有的學生在畫畫,有的學生在跳繩。
師:你最喜歡哪種活動呢?(小組交流討論)
師:如果我們希望分別了解本班男生、女生最喜歡的活動情況,我們應該如何設計統計表?
引導學生應按男生、女生分別統計,并制作成兩張統計表。(課件展示下方統計表)
點名兩位學生分別統計本班男生、女生最喜愛的活動,根據學生統計情況師生一起填表。
師:從上面的兩張統計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點名學生回答)
師:這兩張表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小組交流討論)
引導學生觀察兩張統計表,注意到兩張表統計的項目相同,都是2行7列,都是統計人數,不同之處是統計對象分別是男生和女生,表格中數據不同。
(2)將簡單統計表合并成復式統計表。
師:上面的每張統計表都只是獨立反映了男生、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如果要對男生、女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的人數進行比較,就顯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們就想到把這兩張簡單統計表合并成一張統計表。
師:這張統計表和以前的統計表有什么區別?又有什么相同點?(小組交流討論,點名小組代表回答)
師:男生、女生合并在一起,自然由簡單統計表的2行變為3行,列不變,仍為7列。
師:該統計表填寫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數據,像這樣的統計表就是復式統計表。復式統計表可以表示多組數據,簡單統計表只能表示一組數據,與簡單統計表相比,復式統計表更有利于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
引導學生明確:復式統計表左上角的一個格用斜線隔成三部分,分別表示表內橫向、豎向所放內容以及所統計數據的。名稱。豎排表示統計的對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對應表頭處寫“性別”。橫排表示的是最喜歡的活動情況,因此對應表頭處寫“活動”。中間部分是不同性別最喜歡的活動人數,因此在表頭對應的中間格寫“人數”。
組織學生獨立地將兩張統計表中的數據填入教材第37頁的復式統計表,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和檢查。
根據學生填入統計表中的數據,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37頁例1第(1)、(2)、(3)題。
師:通過解決這3個問題,你能說說復式統計表的優點嗎?(點名學生回答)
引導學生明確:復式統計表反映的內容更豐富,更容易比較幾個相關聯的事物,對表中數據進行計算也更直觀。
完成教材第37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討論)
根據調查的實際結果填表并回答問題,略。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九
使學生結合實際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熟記1千米=1000米。
教學前可利用課外活動、隊活動等時間進行一些觀察度量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一些感性知識。a參觀車丫和碼頭,看看汽車、火車和輪船的航運里程票價表。b觀察公路的里程碑,并從這塊里程碑直到下塊里和碑,實地觀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體會一下1千米的實際長度。c測量操場四周的長度(或跑道的長度),算一算要繞幾圈(或直幾個來回)才是1000米。這樣使學生對“千米”的長短有初步的了解。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2、口答:1米等于幾分米,1分米等于幾厘米,1厘米等于幾毫米,1米等于幾厘米。
3、填括號(說一說推理過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1、 導入新課
量比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單位;量課本的長、寬一般用厘米作單位;量教室的長、寬可用米作單位;那么
測量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用什么單位合適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2、 聯系實際,初步認識“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長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長嗎?
(2)出示運動場遺產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想象:運動場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約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進率。
a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導學生對上式等號兩端進行比較:用等號連接,說明它們所表示的長度怎么樣?等號兩端的數字和單位相同嗎?
要表示一個距離的長短,能一不能只看數字:還要看什么?
c熟記進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當于1000中的幾個“0”?1000中的幾個“0”相當于一個“千”?
1、 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用單位。
教室長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長50( );鉛筆尖長4( )。
2、 把下面各數按從小到大排列起來。
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 帶領學生觀察:課前在一條直的路邊量出100米的距離并在兩端插上標桿。問學生:幾個這樣的長度是1千米?
4、 要求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做第71頁“做一做”,中的兩道實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