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安妮日記第八章讀后感100字篇一
她還寫道:“我抬頭仰望天空,期望著世界將會改變,困難會有盡頭,這場殘酷的戰爭也會告終,和平與安寧會重新降臨。我執著地維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的理想!”真的很難想象,安妮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每天面對隨時被發現的恐懼,面對死亡的恐懼,但她不放棄,而是把逆境化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為自己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動力。在關進密室一年半后,安妮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理想。她有寫作才能,希望在戰后成為一名記者或作家,她希望這些寫于密室里的故事能夠公開發表。但蓋世太保發現了他們并逮捕了密室里的躲藏者,把他們送往集中營。安妮媽媽因饑寒交迫死亡,安妮和姐姐先后病亡。她沒能看到日記公開發表的那一刻。在安妮病亡后的一個月她所在的集中營獲得解放,但安妮沒能等到這一天,唯一得以生還的是安妮的父親。
圖片
然而,歷史總是會呈現出它的本來面目的。被蓋世太保抓走后,在同一幢樓里工作的兩個秘書,梅愛樸和愛麗,沃森發現安妮的日記散落一地,于是將這些紙頁收好,藏在梅愛樸的寫字臺里,未加閱讀。戰爭結束后,安妮被證實已經過世,吉斯便將這批日記交給了安妮的父親。安妮的父親最終完成了女兒的夙愿,以書的形式出版了日記。安妮的日記最終從1947年出版荷蘭語版本之后,這本書成為“二戰”后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它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的總印數達到了近3000萬冊,成為“感動世界的日記”。
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讀完這部書后的感想,涌到心頭中的是德國對猶太人以及安妮.弗蘭克一家的悲慘遭遇的同情,但更多的是對德國法西斯用殘酷手段迫害猶太人行為的憤怒,不 解。讀完整本書,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我為安妮殘酷的厄運悄然淚下。更被她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態度,永遠滿懷著理想、身處險境不氣餒、不屈服的精神而感動。當我合上《安妮日記》這本書,我為安妮的悲慘命運而惋惜,我痛恨戰爭,痛恨侵略者。
安妮日記第八章讀后感100字篇二
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無止境的,在二戰期間,有成千上萬的孩子都是在苦難中長大的,安妮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
安妮是一位普通的猶太少女,本應該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但當時德國排斥猶太人風氣日盛,1933年,父親奧圖便放棄于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便在那里上學,暫時有一段平靜的時光。但是1940年5月后,荷蘭為德國攻占之后,荷蘭的新統治者英夸特也將排猶法律于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
1942年,由于納粹捕捉猶太人的行為日益嚴重,安妮一家決定搬到更隱蔽且安全的地方,那年的7月9日,安妮一家與范丹一家搬入奧圖公司的三樓與四樓,以書柜擋住出入口以避人耳目,過著隱蔽的生活。應還可以住一個人,所以后來他們的伙伴又多了一位牙牙醫杜賽爾。
在”密室“中,安妮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她在密室中的生活。安妮自從搬到荷蘭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陰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開窗簾,怕別人看見,晚上只能打開一點點窗戶透透氣,但立刻就要關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用水了,因為隔壁會聽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克萊爾的體弱多病,外面不斷傳來的猶太人被殺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寧。
在密室生活的兩年里,正處于花季少女時期的安妮,在極度的恐慌與不愉快下,在暗淡無光的密室里,度過了少女成長的關鍵時期。然而她卻毫無辦法,因為他們是走到處處都會受到德國人歧視的猶太人。戰爭的殘酷令我們無法想像。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來到的時刻,納粹分子沖進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這些猶太人,結束了他們兩年的密室生活,最后,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媽媽,凡丹夫婦一家,杜瑟爾都慘死在集中營里。克萊爾被送往德國服勞役,中途逃脫;只有安妮的爸爸活著走出了集中營。
安妮死的時候,年僅15歲,因傷寒而死去,她本來應有一個美好的生活,但由于戰爭,她失去了生命。但從她的日記里看出,她渴望和平,渴望光明。她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漸漸成長為一個有主見的少女。所以,我們要遠離戰爭,減少戰爭對我們的傷害,讓和平永駐人間。
安妮日記第八章讀后感100字篇三
懷著與一個豆蔻少女聊天的心態看了這本書,然后被深深的教育,不一定是教育,應該是驚醒吧回想起那個年紀的自己,還只會學習考試找媽媽。anne frank過人之處不在于文筆,由于沒看德語原版,文筆怎樣也不好評判。過人的思辨能力真是大部分成年人都望塵莫及的。
安妮是天才,也是普通人。她聰明,直接,甚至有些極端,有著青春期少女的那一點點憤世嫉俗。就是這樣一個在大人眼里的“問題少女”卻又全身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智慧是什么呢我覺得智慧就是當所有人拿著“常識”來為自己辯解,自我安慰的時候,你看到其中的愚蠢甚至卑劣。就像安妮說道她和她媽媽不同之處的時候,她媽媽會說比起抓起來在集中營受罪的人,他們幸福多了。安妮想的卻是,盡管這個世界和自己的遭遇再絕望,看到美麗的大自然和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上帝的恩賜,她就又開始有了生活的勇氣。安妮媽媽這樣自我安慰的語言至今還有很多用處,可是幸福從來就不是比出來的。幸福是你的內心感受,僅此而已。
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個想盡一切辦法逃離現實的人。有時候活在電影里,活在書里,總之活在別人的世界里,總是做一個旁觀者,這樣多輕松啊在看安妮日記的時候,我活在1942年,和她一樣不見天日,雖然我很難想像兩年不見天日是一種怎樣的絕望。二戰的爆發,對猶太人的屠殺對于13歲的安妮來說是從天堂掉到了地獄。設想要是沒有戰爭,要是她依然熱愛寫作,她會是個偉大的作家,地位可能不會亞于簡奧斯汀,布朗特姐妹。這點我敢保證。
在看此書的時候,我經常把看一看就要看看封面安妮的樣子,想著她當時樣子。想著她淺笑時候的酒窩,常常睫毛下黑白分明的眼神。我覺得一定是這樣的。她總是很客觀的描述她和幾個同住密室人的沖突。她和媽媽,姐姐之間的愛,傷害與誤會。我并不覺得安妮成熟,成熟也不適合她。她和青春期的少女大致差不多,有差不多的特點。別人無法理解時候的憤怒,對愛情的憧憬和惴惴不安。自己對很多事情的主觀判斷和評價也是一大特點。當然,她肯定不是胡編濫造。不過,在她心里是怎么導演事實的就不一定了。安妮就是這樣,聰明,智慧,卻不完美。
我常常覺得讀一本書,就是經歷了作者的人生。但是安妮的人生,日日夜夜的擔驚受怕,活過今天沒明天的絕望我卻永遠也無法理解,那是時代給予的災難。沒經歷過的人沒辦法理解。這本日記我沒看完,也不想看完。日記沒有結局,在她被抓去集中營了那一天,日記被迫中斷。我覺得要是讀到那一天我一定會難過的吧。
種族滅絕的災難,施暴者永遠都應該祈求原諒,也永遠不該被原諒。
安妮日記第八章讀后感100字篇四
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讀完這部書后的感想,涌到心頭中的是對德國猶太人以及安妮?弗蘭克一家的悲慘遭遇的同情,但更多的的是對德國法西斯用殘酷手段迫害猶太人行為的憤怒,不解。
這本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記敘了安妮?弗蘭克一家以及四名猶太人為了逃避生離死別的命運,他們便佯裝失蹤,躲進一座樓房后部,即所謂”后屋“,他們必須保持絕對安靜,因為樓下的辦公室和庫房白天都有人工作。他們在這種名副其實暗無天日的境況下生活了兩年多。安妮把他們在”后屋“的生活情況,也包括自己憂愁,不安、歡樂、愛情全都傾訴在這本日記中。
我覺得,通過記錄在日記上發生的許多事情,可以發現,安妮是一個聰明、善良、純潔,敏感和熱情的一個少女,對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愛好和興趣十分廣泛,涉及的范圍遍及許多方面。即使在那前途渺茫,生命時刻都有危險的絕望處境中,她也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她對生活的觀察已經遠遠超越了”后屋“那個彈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處的戰爭年代。她通過觀察周圍這群人,寫下了她對成年人的看法以及對各種問題的思考。不難理解,安妮正是通過對父母、子女之間的矛盾,對”后屋避難者“之間的種種糾紛的描寫,從側面反映了在法西斯的統治下人民的生活,精神上所遭受的扭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方面,安妮能對自己一分為二,無情的剖析自己,糾正自己的缺點,此外,日記里還記下了她與彼得之間的愛戀和她對待愛情的嚴肅態度。
這本日記中側面反映最多的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德國占領了荷蘭,在政治制度上,德國法西斯給猶太人制訂了一大堆不成文的規定,可以這么說,在人格上,法西斯認為猶太人永遠比他們低一等,這也反映納粹德國的殘暴。日記的最后,十分,具體形象的描繪出二戰后,德國法西斯瘋狂的抓捕并屠殺猶太人,許多人甚至官兵也開始在黑市賣食物、藥品給猶太人,以此來盈利的表現。
這一本看似普通的日記,卻真實的反映了二戰后德國法西斯瘋狂屠殺猶太人,反法西斯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