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清明節心得體會100字篇一
刀耕火種,四季勤勞。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確定何時播種,又何時去收成。斯時,清明便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后十五天。然,清明又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代,清明節就與上元、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一同列為“八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看來,清明節自古就是很有分量的節日。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似乎多了一重特定的內涵。這在24節氣里可謂特點鮮明。我佩服先人們對傳統節日,以及節氣的定位。能這樣讓人們擁有紀念、慶典、祭祀、以及憧憬融為一體,不可不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龍江的清明節,其實還是有自己的習慣的。從松嫩平原到北國興安,此時色彩雖然不夠艷麗,卻也呈現出一派生機,多了些許希望。踏青習俗,大概就是源于此了。大地返青,春色正濃。故鄉把踏青叫做春游,其實也和當地的習俗有關。小時候,每到這個時候,學校都組織學生們去八里外黃土山進行春游,準備了好多寫有鉛筆、橡皮或者本子類的紙條,藏在山上,讓大家去尋找。找到后,就去老師那里換得指定的禮物。那時,清明節不僅是我們放飛身心、投入自然的春游,更是我們的尋寶節。每每想起,都感慨不已。其實,無論是節氣還是節日,給我們懷念的,不就是一種簡單的快樂嗎?
放風箏是龍江清明期間的一大習俗。我童年里的清明,除了知道大人們要去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燒紙外,自己也知道用風箏同天空說話了。大平原的風箏其實在春節后就開始了。但清明節前后,放得相對多了一些,這也是事實。這個時候,天空與大地不僅是風箏,更是人們的心情了。所以,我說天空也過節,就是指這個時候的風箏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大平原的風箏始終飛得很高,獨清明時,卻顯得有一些惆悵。可小時候,自己卻感受不到這一點,只顧與風箏的影子一同逍遙罷了。
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清明時節,植樹也是清明節時的傳統。至于這個傳統多久了,不重要。我想,這時節的植樹似乎與“插柳”習俗有關。流傳來流傳去,流傳至今,也就有了植樹這一習慣了。卻有一點不可否認,清明時節,真是龍江大地植樹的好時節。從我記事開始,就知道家鄉有清明植樹的好習慣。
想必,這就是為何有人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的原因了。當然,這和每年的3月12日的法定植樹節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從省城哈爾濱,到北部的大興安嶺,地域大,沿線長,氣候的差異還是較為明顯的。偏北地區,即使到了清明,也還是不能植樹。因為,這個時候天氣還是乍暖還寒時。較之現在去搞一些形式上的植樹,我還是懷念童年時的植樹,那不是一種形式、一種應付。那是一種希冀、一種祝福,也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禮拜。
清明是一個節日,一個比較傷感的節日。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掃墓和迷信無關,和信仰無關。細細想來,叫清明節,其實,又不如叫掃墓節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小時候,讀古詩時,就隱隱約約地感到這個節日氣氛有點沉重。我最早知道的清明,源于祖父在世時額頭上那一抹淡淡的愁緒,以及一卷黃紙。
按說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可卻偏偏點綴出一些凄涼和傷感來。祖父在世時說過,清明節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為祭奠早年幫助過他逃亡的介之推而發明的。發展來發展去,就有了今天的清明節。逐漸演變和延續看來,這個掃墓習俗真的很早了。
掃墓掃的是一種哀思,一種心情,一種寄托。細細品來,清明節倒也是一種久遠的傷情所至。我不敢懷疑古人,他們對掃墓一定是由衷的吧。而今,掃墓掃來掃去,卻感覺到是形式重于了內容。變味的不是內涵,卻是從形式開始的。地方越大、人群越稠密的地方,形式越突出。
去公墓地的路途上,不再是古人的一把雨傘、一個提籃和幾張煙紙了,卻是浩浩蕩蕩的車隊。私家車有之,而公車私用則比比皆是。這樣的掃墓,除了讓人疑惑、迷茫、不滿外,更冠冕堂皇地變相助長了一些不正之風。我想,假如已故者真有亡靈的話,也不會滿意這種現象的。寫到這里,自己心情沉重起來。母親去世近一年,自己也該回20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為母親掃墓了。我的清明節,和古人一樣沉重。
好的習俗,就是一種文化。好的文化,就該是全民族的。20__年,國家正式確立每年的4月4日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與我們親密接觸。
清明節心得體會100字篇二
逝去的是歲月是歷史,卻不是一種情懷,小學起就跟隨老師去北寧的烈士陵園掃墓,那時覺得高高的紀念碑有著說不出的巍峨和肅穆,一朵精致的白花別于胸前,一條紅領巾默默拭去紀念碑上的塵土,卻拭不去內心的疑問,我們來那里做什么,他們走了,我們來看他們,他們明白嗎,那高高的塔碑底下埋藏的又是什么。帶著疑問而來,又帶著疑問而歸。一年一年,掃墓變成了形式。
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紅旗。幾代人的夢想,幾代人無怨無悔的付出,換的我們今朝發展的機會。為了一個契機,為了創造一個環境,多少代人用他們的肩膀默默承擔。
猶如當年紅軍過河攻占高地,沖鋒的戰士踩著水中戰友肩膀過河,不時有人倒下了,有人犧牲了,可這種奔跑卻沒有停止,因為他們明白只有不停的往前沖才有勝的期望,戰友的犧牲才是值得的。而此刻我們有如那些沖鋒的戰士,我們也務必不停的往前跑,往前沖,不住腳步的去發展和學習,只有這樣才對得起為這天而倒下的先輩,我們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去實現一個全民族共同的夢想———中華之崛起。
如今掃墓對我而言真的不只是一個形式,它是一個民族的血痛。掃墓是追憶,掃墓是心和心的交流,掃墓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光輝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鮮血是不能白流的,歷史的長河里,閃耀著無比燦爛的精神光芒,繼承、發揚、廣大,是我們中華民族永不丟棄的遺產。有如鐫刻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致敬,向我們的英雄。
清明節心得體會100字篇三
清明節的早上,下著傾盆大雨。我看到我的父母,激動地哭了。因為今天是清明節,爸媽早上四五點從縣城過來,為了掃墓。
今天早上六點半,父親問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掃墓。我欣然同意。
在路上突然發現爸爸少了一件事,——鞭炮。我覺得很奇怪,心想:爸爸是不是忘了帶鞭炮?于是,我用驚訝的眼神看著父親。
“爸爸,你忘了帶鞭炮了嗎?你以前帶鞭炮?”
爸爸聽了我的話,轉過身來,和藹地對我說:“是的!今天真的沒帶鞭炮。”
爸爸的話音剛落,我立刻接上了嘴。“那你為什么知道又不帶呢?”
爸爸知道我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就對我說:“那是因為今年這里火太多了,不準放鞭炮。你沒看通知嗎?”聽了父親的話,通知馬上就到了我的腦海里,上面確實寫著禁止燃放鞭炮。
沒想到爸爸還挺守紀律的!
我在掃墓的時候看到很多人來掃墓,但是他們好像沒有注意到通知。比起我父親,他們真的不如我父親!
看到這里,我想想社會上有多少人這么桀驁不馴。雖然這只是小事,但卻能體現一個人的品德。如果每個人都遵守規則,那是一個多么和諧的社會啊!
讓我們成為文明人,好嗎?那現在就行動起來,改掉過去社會的陋習,讓一個全新的.社會出現在我們面前!
清明節心得體會100字篇四
每年的4月4日,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烈士的清明節,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我們胸前佩帶著鮮艷的紅領巾,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烈士陵園是那么莊嚴、肅穆,迎門兩側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
我們排著隊來到烈士陵園門口,我們開始了主題隊會:首先由校長講話,然后由大隊干部代表發言,再由輔導員帶我們宣誓最后為革命先烈默哀。在那三分鐘里,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我們坐著叔叔的小轎車回老家祭祖。
一路上,陽光明媚,春風拂面。公路兩旁,往常常見的清明花,如今已是寥寥無幾。我們先來到了鎮上,在鎮上,我們買了:饅頭、豬肉、紙錢、蠟燭、香、黃紙 之后我們又乘汽車沿著鄉間公路到達了老家。
到了老家后,我們顧不上休息,便上山祭祖去了。來到祖墳前,爺爺把準備好的饅頭和豬肉都貼上了紅紙盛在了碗中,放到了墓碑前。然后我們把許多的紙錢放在后面,用火點燃,讓祖先也用得上錢。我們又把香點燃,磕頭祭拜,我心中暗想:祖先啊!你一定要保佑我的學習和我們家的生活水平像芝麻開花 節節高。保佑爸爸在外做事一帆風順,全家人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身體健康。
祭拜完以后,爺爺再把蠟燭插在兩旁,把兩張黃紙用石頭壓在墓碑之上。再把豬肉和饅頭拿走,進行下一個墓碑的祭拜工作。有的墓由于年代太久遠,上面長滿了花草,無奈,爺爺只好和叔叔用打火機點燃花草。火助風威,風借火勢。火浪卷著黑煙扶搖直上,下面則是紙錢飛舞。在這種情況下祭拜,別有一番情趣。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寒食野望吟》: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祭拜完后,爺爺他們滅了火,提著籃子下了山。
下山回了老家之后,在家中供奉的祖先遺像前,爺爺把剩余的紙錢等祭拜用品都燒了。在老家吃了中午飯后,我們就乘車回去了。
清明節祭祖給我留下的是對逝去親人的懷念與憂傷。因此,每年清明節祭祖的情景我還歷歷在目,這些情景深深的烙了我的腦海里。讓我久久難忘,也無法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