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論語有感篇一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作為一名中國人,我認為,國學經典才是我們語文學科真正所學習的,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疇,我們必須要認真閱讀這一部學習的典籍。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
在今年暑假,我又從書柜中找到這本書,揣摩一下內在的文字。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簡單意思就是三個人里面必定有一個是我的師傅,而經過我們的揣摩以后,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讓我們在學習方面,要學會謙虛,告訴我們一個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所以我認為,《論語》不但教我們學習的知識,還讓我們學會了怎樣處人遇事。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幾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我們真的應該多看一看這些古文,讓其他人對你刮目相看!這也是對現在初中階段文言文的一個練習。
論語,它就像一盞引導我們向前的明燈,教會我們做人,論語就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讀論語有感篇二
學習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書中占有較多比例。在讀完《論語》后,孔子告訴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對學習的見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我們要學習的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換位思考,不僅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際關系出現較多矛盾。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告訴我們: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加以修養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變成“六蔽”。由此可見,學習的意義非凡!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告訴我們:溫習學過的知識,預習新的知識,可以成為其中的老師。我們可采取的學習方法是在學習知識后,及時的溫故,及時的思考,重視量的積累,促成質變。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也是很危險的。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深體會和牢記,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終日而學矣,不如須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學習型社會中,不但要求我們全面學習,終身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高中階段,我們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而缺乏對一些實際問題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多思考、多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告訴我們:勤勉而又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而感到恥辱,方能成為好學之人。這就要求我們在遇到難題時,要不恥下問。而不是以韓愈《師說》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學的人。
學習,不是空乏的獲取知識,而是用知識去充實自己,推動成功。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在孔子認為,思考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過程,學習的最終結果是學以致用。因此,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學而思,思而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讀論語有感篇三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這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并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想想自己,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比先哲的謙遜,我羞愧萬分!
《論語》,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得勇于改過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教會了我太多太多,使我受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篇四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卻很可能不曾認真思考過什么是學習,又是為什么而學,有人認為,學習是學習者把外界知識內化來提升自我的過程,也有人認為學習就是收集、積累各種信息,并進行思考,可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這些不同的觀點,也引起了我對學習的思考。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是在于死記書本,強搬硬套,而在于學以致用,在于實踐。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希望可以為了國事,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負,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能對國家安定,天下戰亂貢獻一份力量;而處于這樣一個和平年代的我們,有多少人學習是為了國家做貢獻,又有多少人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才去學習,想必現在的人們,普遍都是為了將來謀求一份好工作,每個月拿著差不多的收入,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罷了。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正簡潔的顯示了學禮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說,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適、做事勤勉而言語謹慎、“不遷怒,不貳過”,能接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過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學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歡的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體現顏回安貧樂道的品質的同時,也體現出了孔子對于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贊揚。可見,完善品德修養是孔子賦予學習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人生意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學習之真諦。學與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反思,總結教訓和經驗,智慧學習,體味學習中的快樂。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中、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選擇。凡是智慧學習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維、獨特的見解去理解知識、消化知識,而不是只會一味地囫圇吞棗、死搬硬套,使得學習事半功倍。同樣,智慧學習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為中心,而加于整個社會、國家,乃至世界。于學習中,品嘗人間百態,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憫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養都得以升華。
作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于“道”,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里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復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以不變應萬變。一旦明道,即朱子說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達變,抱一應萬,待人接物事事可為,“君子不器”,并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后還是在器中運用。
所以我認為,不如以學為友,勤勉于學習,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才能是我們學生目前所能達到的學習的最高境界。(李沛烜)
讀論語有感篇五
《論語》的經典語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的就是君子之道。
先說學習了知識,時常回來溫習,難道不是快樂的一件事情嗎?這句話就充分強調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獲得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保持這個良好習慣,便能夠提升自我的氣質。
同時,孔子也并不提倡韓非、荀子等人的思想,而是認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趣,賦予自己所習得知識的價值,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
孔子又說有朋友從遠方道來,這難道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嗎?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總會有三兩個是好友。曾子云,“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說的也就是此意,彼此之間互相學習交流共同學習探討,這也就是孔子所廣為推崇的一種朋友之道。
孔子還說別人不怎么了解你你也不生氣,這樣難道不才是君子嗎?
這里就提出了君子的核心概念,孔子希望人能夠做到溫柔、謙遜、和氣,別時常跟人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別人不是很了解你,那又如何?不要過于在意別人的眼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總要如玉,有更高的生活趣味、更廣的視野眼界,終有伯樂。
經讀這部儒家思想經典著作《論語》,個人閱讀收獲良多,受益匪淺,讓我領探出了其中隱隱暗含的許多人生大道和智慧,更加堅定了我們學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堅定信心和奮斗決心。
《陋巷》:“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當年孔子稱贊他的弟子顏回的`話。揭不開鍋的困境,被升華為一種浪漫的想象。在安貧樂道中,把貧苦的生活過得情趣情趣盎然。如今身臨其境,看到當年顏回居住的街道,卻怎么也抵擋不住那份穿越千年的溫情和安寧。在寒冷的冬季,街道干凈而整潔,人平靜而溫暖。
讀論語有感篇六
今天,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和《論語》十章,經過幾節課的學習,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觸。
孔子雖然已經去世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話語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耳熟能詳,這些話仍然在影響這我們,指導著我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君子,要愛學習,樂交友,做有修養的人。現在人們依然保持這種追求,要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用自己的經歷來教導我們,要循循漸進,終身學習,還告訴我們學思結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個字,孔子敘述了自己的一生,這三十八個字成為多數人都要達到的為之奮斗的人生理想。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教導我們,當正義和財富發生沖突時,要堅守道義正義。君子不是不愛財,但要通過正當的手段來獲取。現在,有多少人因為貪污受賄而被判刑,他們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員,他們雖說,學識淵博,單絕對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頗有盛名,但在學了《論語》中的一點兒之后,我才正真意識到孔子的偉大,他絕對擔的起圣人的稱號。正因為有孔子他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被稱為“禮儀之邦”之一,我們的民族得以延續才有了文化紐帶。《論語》這本書的語句已經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那一串串話語早已成了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性格基因。
讀論語有感篇七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就等于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這次的作文課上,我們賞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從中獲得許多感悟。
以前,我總是認為古人的經典文章很深奧,讀不懂。而讀這本書時,我就像坐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對面交談,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斷地通過反省,我們才會及時發現錯誤,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個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愛的水晶星星瓶,卻撒謊說是小貓弄翻的。現在想來,我感覺自己是個多么不誠實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表姐,并向她道個歉。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不斷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向有長處的人學習,拜他們為師。當然,看到有缺點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就需及時改正。比如我們班的陳雨萌同學有很多長處,如唱歌,舞蹈,鋼琴,書法等,我應該多多向她學習,讓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們班的梅子珊同學有害羞的缺點,我恰好也有這個缺點,所以我要改正,讓自己變得膽大、自信,做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
《論語》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床頭,里面的經典句段,給我帶來了真理無數,時時讀來,獲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篇八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一個個子曰當中串起來的是孔子儒家的經典學說,是流芳百世的為人處事之道。
自秦始皇時期,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推崇儒家學派,這期間的光陰歲月將儒家學說沖洗得愈發光彩照人。春秋時期,孔子開壇講座,將儒學推入鼎盛,《論語》便在這無數次的錘煉之中如同蚌殼里的珍珠一般誕生。
《論語》全書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璣,圍繞著一個“仁”字展開論述。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等方面,無一不滲透著“仁”在其中的深刻內涵。我想,這便是儒家吸引眾多學子,擁有眾多擁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為“仁”呢?孔子認為,“仁”是自身的一種品質,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稱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個方面都要謹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不器”等等,諸如此類的觀點,只不過是千萬品質中的九牛一毛。
現實生活中,我認為稱得上君子的人幾乎沒有,因為君子已經相當于一個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樣,沒有人能說這塊玉是絕品,只能說為精品,所以我們所謂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數一樣,只能無限靠近x,y軸,卻永遠也不會重合。
但是難道永遠不重合就干脆連靠都不靠了嗎?顯然不是的。開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數代表了兩個不一樣的人生。開口向上明明知道永遠延伸到不了盡頭,但是卻拼命的努力上進著,這應該就是我們的人生,開口向下的,卻一味地墮落,所以最后連起點也夠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為重視孝道。對父母。“父在”要“觀其志”,“父沒”要“觀其行”,并且“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這樣就算是孝道了。全書中關于孝道從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論述,在我看來,“孝”這個字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不簡單。
一個“子”上面加個“老”的上部分,構成“孝”,如果你認為“孝”就是每個月甩給父母幾千塊錢,美其名曰是報答父母,還不如說是在還債。而早在幾萬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盡自己的力量。這正是我們千千萬萬的子女們缺少的。
《論語》是千年精華的薈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陽,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著人們,千百年后依然光輝閃耀,不曾被歲月所塵封。
讀論語有感篇九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變成了一個不敢夢想,害怕失敗的人。面對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卻了,漸漸的學會用“無所謂”三個字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失落與難過。有時候,當我無法不面對污濁的空氣,擁擠的空間,我發現我再也找不回當年那個呼著“小時不識日”的我了。
而這種心態,在遇到孔子的時候發生了轉變。我開始相信有那么一種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卻還在用自己的心為這個日漸不堪的社會做著奉獻,還在為類似“挾泰山以超北海”的夢想堅持著。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從來沒有一個人像荷蓧丈人那樣用犀利的語言抨擊我的夢想,因為我沒有夢想,準確地說,是沒有擁有靈魂的夢想。
曾幾何時,我也“傻傻”地去給老人讓座,在地上撿了錢去交給警察叔叔,看見同學抄作業會嚴厲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車會裝睡覺,看到同學抄作業會走過去笑著對他說:“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隊的我也不會管,對著不喜歡的事我會笑,對著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當我以一個“完美無缺”的姿態重新站起的時候,我以為我不會再受傷了。可是,我錯了,我躲不了。我終歸不能像孔子一樣喊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在一個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公平難覓的年代,說出這樣的話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讓我敬佩。因為我做不到。
我輕撫著這冷漠的紙張,讀著那些漸漸消逝在時空中的文字,我徹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為真正的君子是絕不會為殘酷的現實所擊敗,絕不會懷疑自己所選擇的路,也絕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環境的惡劣。他們會自己動手,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環境。
孔先生教會我的,讓我終生受用。他在夢里告訴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先生,我會努力做到的,因為夢想已經回來了。
讀論語有感篇十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論語》,它闡明的道理,使我受益頗深。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共二十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由此,我想:自己是否做到一日三省了呢?我在家里做家務活是否盡心盡力了呢?對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真心了呢?對待自己的學習是否認真負責了呢?想到這里,我深感慚愧:自己做家務活的時候不夠用心,房間也打掃得不夠干凈;對待朋友不夠真心,有時不能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對待學習也不夠認真,粗心的問題經常出現。
我當以《論語》中:“吾日三省無身”為自己改進的方向,爭取做到“一日三省”,改掉身上的壞毛病和缺點,讓自己擁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更讓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真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辨,曾皙的瀟灑脫俗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缺點等具體情況,給與不同的教誨,表現了一個長著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論語》是不可多得的中國傳統文化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