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祝福有感讀祝福有感篇一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于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個是封建思想的影響,第二方面就是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冷酷與無情。這些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本原因。魯四老爺的兇殘以及冷酷無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重要原因。再有,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很重大原因。對于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時,她掙扎她抗爭。
喪夫后逃到魯鎮做工;被婆婆出賣強嫁到賀家;后夫死于傷寒,兒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趕出屋;重返魯鎮做工遭歧視,被看成是”傷風敗俗“的女人。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從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絕境。在走向絕境的過程中,魯四老爺自然要負主要責任:他吩咐四嬸不讓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毀。逼她再嫁,將她賣進深山里的婆婆,趕她出門的大伯,用地獄之類的迷信來恐嚇她的柳媽,薦她又合伙搶她的衛老婆子,還有鄙視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魯鎮一些人,所有這些人對祥林嫂的死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打擊,將她逼上了絕路。
另外以柳媽為代表的大眾的愚昧無知,對祥林嫂的毀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柳媽一個和祥林嫂同樣受魯四老爺欺壓的下層人民,不但沒有覺悟、沒有反抗,反而又成為了統治者手中的幫兇,再去愚弄他人。再看看柳媽為祥林嫂所開的”良方“——捐門檻。不但沒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毀滅了她。以”我“為代表的新知識青年的.無力援助,是導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所謂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貞節觀、婚戀觀像箍一樣禁錮著婦女的命運。封建社會女子,夫在隨夫,夫亡隨子,可憐的祥林嫂最后竟然落的沒有了立錐之地。可以說是這個社會制度把她推向生命的絕路。
使祥林嫂走上絕路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那個社會制度。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應是封建制度的悲劇、社會的悲劇。魯迅通過祥林嫂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對封建社會發出了血淚的控訴。
讀祝福有感讀祝福有感篇二
高二之前,我還沒讀過原著,雖聽過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當時只知道是一出經典老戲里的一個人物,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氣太響,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劇班子來我村演出,劇目就是《祥林嫂》。對于這出戲,村里年長的觀眾們多是不太喜歡的,比起凄凄慘慘的悲劇他們更愿意看熱鬧歡喜的故事,嫌這戲太冷清,不好笑。可能這也是《祥林嫂》這部戲一直鮮少演出的原因吧。不過我當時看了這戲的感受卻是十分震撼的,情節的起伏、思想的波動在戲臺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戲唱完了,余興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輸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話就給我帶來了巨大驚喜——"祥林嫂是魯迅短篇小說《祝福》中虛構的人物"。如此悲劇卻用了 "祝福"二字作標題,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諷刺藝術而佩服了。
這種諷刺藝術在我們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國文學作品中也有所體現,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終凍死在大年夜里,而賣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凍死在新年夜里,歡喜的日子里發生悲劇,仿佛在陽光下感到嚴寒,展現了悲劇在傷不在慘的魅力。"慘"指的是故事寫了一件悲慘的事,而"傷"則是激起讀者的情緒、讓讀者自己在閱讀中感到悲傷。寫一件悲慘的事情容易,可要讓讀者從中感受到悲傷那便是一件技術活了,因此悲劇的"傷"比"慘"更能展現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凍死",這只是一件悲慘的事件,讀者只能感受到慘,卻難以激發悲傷。而安徒生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描繪她的死亡時,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慘""我好難過"之類催淚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噴香的烤鵝"、"慈祥的奶奶"、"掛滿禮物的圣誕樹"、"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在她臉上"這類美好的詞句替代。作者雖未著墨她如何凄慘痛苦,但愈是提及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讀者聯想到她的現實是多么不幸,從而產生同情;當美好的幻象一幕幕從女孩的眼中閃現,讀者們的心緒也便跟著產生波動,直至結尾潸然淚下。這便充分地達到了"傷"的效果。
借美好襯托悲傷,這一手法不僅出現于悲劇,在喜劇作品中也同樣適用。如《大話西游》,謝霆鋒對它的評價是"讓我笑著笑著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劇,其魅力就在于它讓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動、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獨、在溫暖的陽光里讓人倍感凄涼。這比直接濃墨重彩地嘮叨"她好慘啊她好慘"更能打動讀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現手法,又讓我忍不住聯想到《梁祝》、《一縷麻》等戲劇。
就以《梁祝》為例子。《梁祝》里面有壞人嗎?沒有。有人要問了:馬文才不是壞人嗎?當然不是。很多影視劇中,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總會給他樹立一個boss,既然馬文才是情敵,那boss的黑鍋只能是馬文才來背。可實際上《梁祝》整出戲里,馬文才壓根就沒出場過,更沒做過什么壞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為什么會給人一種他是惡人的錯覺呢?唯一的解釋是他想追求祝英臺,可英臺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們慣常的思維里男主追女主天經地義,你馬文才一個暗場的湊什么熱鬧!啥叫暗場?就是只活在他人臺詞里、連龍套都輪不著跑的角色。因此在獲取觀眾的支持上,僅從這一點他就輸給了享有主角光環的梁山伯。其實,倘若把《梁祝》這一標題改叫《馬祝》那么馬文才顯然能夠獲得更多的同情,觀眾們的罵聲也會隨之轉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細細一想,他從頭到尾就不認識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發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規的流程求親,獲得女方家長批準后,正風風光光的辦著婚禮等著花轎子抬家來,冷不丁聽說新娘子死了,自己還憑空落下個橫刀奪愛的黑鍋,豈不比竇娥更冤?在《梁祝》全戲里,馬文才既無刁難過梁山伯,又未逼迫過祝英臺,他僅僅是按當時社會最規矩的流程求親,未做過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顯然他不是構成悲劇的反派。
既然馬文才不是壞人,那么構成悲劇的壞人是誰?人們會想到第二個boss候選人:祝老爺。然而祝老爺也不是壞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祝老爺肯讓女兒假扮男子去讀書,這已經算是很開明了。同時對梁山伯也是以禮相待,之所以拒絕梁山伯也并不是因為嫌他家窮而是因為自己已經許諾把女兒嫁給馬家。在這種知書達理的知識分子家庭,無故悔婚絕對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說,人家也是按照當時社會的道德標準拒絕的梁山伯。在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里,馬文才和祝老爺都不是壞人,他們都是按照那個時代正確的制度、正確的流程、正確的道德方式做正確的事情,那么既然沒有壞人,又為何會造成悲劇呢?這就正好引出了這部劇比其他戲劇偉大的地方:錯誤的不是個人而是時代。
通常的戲劇、小說作品中,悲劇往往是由一個壞人引起的,當結尾主角打敗那個壞人后就立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這部戲里都是好人啊,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時還會釀成悲劇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著缺陷,而遵守這個不良制度的人,不過是該制度操控下的一個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該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該制度而"被害"的)
與《梁祝》類似,《一縷麻》也是全程沒有一個壞人,都是好人在遵紀守法,卻也因此接連釀造了好幾起悲劇。
《梁祝》里頭,祝老爺對梁山伯是以禮相待,后來又覺得過意不去還不停的送金送銀給他。馬文才壓根就不認識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難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夠氣死的。
《一縷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贏家。一個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雖然中途運氣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這樣結束,不過如此豈不是和梁祝太過相似?)就在大家哭靈的時候,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腦白金+黃金搭檔一樣噌的一下從0飆升到 20。
祥林嫂與梁山伯在這方面是很有區別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動過腦子的,她為了擺脫厄運是采取過各種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樣被動無主見。然而即便如此,為何她最后還是悲劇了?因此不論梁山伯還是祥林嫂,他們的問題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制度問題。祥林嫂真正的敵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嬸,而是制度。畢竟處在這樣一個社會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該制度人都會是她的boss。如果說社會是一條江河,那么制度、禮教就是一場風浪,她陷落了封建禮教制造的漩渦里,試圖游出來,然而整條江河都是漩渦,她剛從這里游出來,轉眼又卷到了另一個漩渦中。雖然我們在心靈雞湯里常看見"想要擺脫困難、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類的字句,然而在時代的波濤里,有時候問題還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時代上。真正能讓她擺脫苦難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時代的風浪平息了,這些漩渦才會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從上述幾篇作品里,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啟發:
在暢銷書中,所有的壞事盡可以由一個反派、一個壞人來做;可是在偉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壞人a或壞人b,而是一整個時代的風氣、制度。而遵循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為釀造主角悲劇命運的反派。《白蛇傳》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確的壞事。如果悲劇只是由一個壞人釀造,那問題也就只局限于這一個壞人;而好人與制度所產生的悲劇,那便足以折射整個時代。
讀祝福有感讀祝福有感篇三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祝福》,創作背景為辛亥革命前后的一個貧窮落后的中國農村。主要描寫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慘的一生,通過祥林嫂的不幸故事,寫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以及封建禮教、迷信思想對普通百姓的迫害。
《祝福》在結構上采用倒敘的寫作方法,更加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讀完第一遍的感受關鍵詞是“愚昧”和“憤怒”,再看第二遍后,整體感觸更多的是“心痛”和“沉重”。
整個故事中,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抓——改嫁——失去丈夫和兒子——再打工——絮絮叨叨被人唾棄。在封建制度編織的嚴密羅網中,祥林嫂努力掙扎著,甚至用生命抗爭著(改嫁當天,在拜堂時,祥林嫂奮力掙脫一頭撞在香案角上以求一死),但當這些閃爍的反抗火花一次次被澆滅,幾經挫折后,她終是活成了一個木刻似的活物。最后在痛苦的掙扎中,懷著對是否有魂靈的疑問和對地獄的恐懼走向死亡,走完了她無奈悲涼的一生。
祥林嫂痛失丈夫和孩子后,再到魯四爺家打工,迎接她的是周圍一群看熱鬧的人。那些人沒有聽到她的話,還特意尋來假裝聽她那段悲慘的故事。沒有關心、沒有理解,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成了大家逗樂的素材,不過是他們趣味生活的調味品。祥林嫂一次一次揭開傷疤,向人們訴說痛苦,希望得到人們的同情,然而回應她的除了鄙夷的目光,就是辛辣的嘲諷,冷漠讓她掉入萬丈深淵無力掙脫,在孤獨中走向絕望。
祥林嫂再到魯四爺家打工后,人們對祥林嫂的“身份”極其鄙視,祥林嫂終日在鄙夷和嫌棄的夾縫中謀生存,日子透不過氣來,于是她聽從柳媽的建議,努力湊足一年的工錢去捐了門檻,希望以此洗清自己的罪名,改變周圍人們對她的歧視,事實證明她并沒有那么幸運,封建迷信思想不過是底層百姓自我麻痹的精神牢籠。
祥林嫂身處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層層包裹的毒繭之中,一寸一寸束縛著她,一點一滴侵蝕著她,使得她本已經微弱的力量磨損殆盡,等待她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無盡的痛苦和折磨,造成這一切的就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禮教,這是祥林嫂的命運,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
在飄著雪花的大年夜,祥林嫂帶著恐懼離開了這個世界,人們說祥林嫂死的不是時候,這與壓迫者寫滿祝福的年夜氣氛形成對比,文章控訴了封建禮教對人性(尤其是女性)的壓制和迫害,表達了對封建制度的批判,意在喚醒麻木不仁的勞苦大眾。
讀祝福有感讀祝福有感篇四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于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個是封建思想的影響,第二方面就是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冷酷與無情。這些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本原因。魯四老爺的兇殘以及冷酷無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重要原因。再有,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很重大原因。對于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時,她掙扎她抗爭。
喪夫后逃到魯鎮做工;被婆婆出賣強嫁到賀家;后夫死于傷寒,兒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趕出屋;重返魯鎮做工遭歧視,被看成是”傷風敗俗“的女人。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從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絕境。在走向絕境的過程中,魯四老爺自然要負主要責任:他吩咐四嬸不讓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毀。逼她再嫁,將她賣進深山里的婆婆,趕她出門的大伯,用地獄之類的迷信來恐嚇她的柳媽,薦她又合伙搶她的衛老婆子,還有鄙視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魯鎮一些人,所有這些人對祥林嫂的死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打擊,將她逼上了絕路。
另外以柳媽為代表的大眾的愚昧無知,對祥林嫂的毀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柳媽一個和祥林嫂同樣受魯四老爺欺壓的下層人民,不但沒有覺悟、沒有反抗,反而又成為了統治者手中的幫兇,再去愚弄他人。再看看柳媽為祥林嫂所開的”良方“——捐門檻。不但沒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毀滅了她。以”我“為代表的新知識青年的無力援助,是導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所謂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貞節觀、婚戀觀像箍一樣禁錮著婦女的命運。封建社會女子,夫在隨夫,夫亡隨子,可憐的祥林嫂最后竟然落的沒有了立錐之地。可以說是這個社會制度把她推向生命的絕路。
使祥林嫂走上絕路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那個社會制度。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應是封建制度的悲劇、社會的悲劇。魯迅通過祥林嫂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對封建社會發出了血淚的控訴。
讀祝福有感讀祝福有感篇五
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說。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這個人物活生生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選事,還是從寫作方法上來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衛,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對他的看法改觀,覺得他是一個憑著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然后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敘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夫失兒子——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沒有絲毫的拘束。魯迅沒有在文中對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卻能在敘述中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我想這種文章寫作方法是我們最難學習但是又是最需要學習的。
我覺得文章最精彩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并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克星,在祭祀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子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說她死的不是時候。我看完這篇文章時,覺得很壓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會推翻才能松一口氣似的,我想,這就是魯迅的精神力量吧。魯迅用筆和黑暗作斗爭,用文章來解放人們的思想,魯迅堪稱中國精神領域界的教父。魯迅在文章中設計了一個麻木的祥林嫂,當她在面對別人的嬉笑時,眼睛呆呆地望著前方。我想,這也表達了魯迅那當他面對愚弱的國人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吧。
屈原曾經反復這樣吟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想魯迅在這文章中表達的也是這樣的一種無奈。這種無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著他的靈魂,對于這樣的靈魂,我是同情他的。
有人說,魯迅已經離我們遠去,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僅僅就是從《祝福》上面說來,魯迅還是離我們很近的。離我們遠的只是那封建社會和那愚昧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