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書初一篇一
一、對《生物課程標準》和生物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新課程為何特別注重研究創新?新課程新在哪?課堂中如何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活動培養學生的研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我以往的教學中我并不完全明白諸如此類的問題。專家包春瑩老師對《生物課程標準》和新版初中生物教材的分析,讓我深刻認識到《生物課程標準》不再是過去《生物教學大綱》那樣重在對具體知識點的掌握,而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已做了具體的規定。在知識上應該使學生形成生物學的基本概念,理解認同生物學的原理(如:進化的觀點、生物的遺傳變異、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等);在能力方面,應該具備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習慣;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環境保護意識。應該培養出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的人,加強學科知識的教學和組織學生經歷科學實踐的過程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惟一途徑。人教版教材的編寫從各方面都充分體現了課標的精神。為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科學探究活動,且這些活動形式多樣(包括:觀察與思考、實驗、調查、探究、資料分析、摸擬制作、進一步探究、演示實驗、設計、技能訓練、課外實踐等)。如何貫徹課標,落實課標要求,有一本好教材是第一步,直接的落實者就是我們的一線教師了。通過學習,我領悟到了教材版塊的處理與課標的關系,但真正領悟新課程理念的時候,我們知道并非所有的版塊都需要老師去講解,很多的版塊在學生的探究中自然就內化了,各個版塊之間其實是相容的,老師完全可以進行整合,可以自由的處理,這樣一來,我們就別再是講教材,而是真正用教材了。
二、對教師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師的教”而轉,“一切以教學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同時也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信息、符號。周然老師的《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學策略——高效課堂的建構》的講座,通過多個課堂教學實例,如《青春期》、《消化與吸收》、《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流動的組織——血液》以及七下和八下教材上的探究活動設計等內容,使我真正認識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已不是重點,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才是重點,因此教師已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更重要的是學法指導者。在實際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參與者,應當引領并配合學生去積極探討和學習,真正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目的。
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也要由傳統的被動的“添鴨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地去探究與思考。過去的教學模式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知識而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必須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應多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這次生物新課改培訓,給了我許多思考和心得體會,并將我帶入一個廣闊的實驗天地。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更新觀念,改變教學策略,注意師生角色的轉變,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課堂的任何一個環節,注重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學生的情感處于積極的、自由的,寬松的心理狀態,讓學生自主的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躍,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思維上都能進入一個自由馳騁的空間。我也清醒地認識到,專家與名師,之所以能成為專家與名師,是因為他們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恰當把握教學生成”,是與他們辛勤的付出、不斷地積累總結分不開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是他們的最好寫照。本次培訓雖然時間較短,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融課標解讀和課程探討等于一爐,既有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的探討,又有初中生物熱點、難點問題的掃描與分析,令我們受益匪淺。
讀書初一篇二
每個人都一定有趣事,我也不例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我的讀書趣事吧!
心動不如行動,我急忙打開書,看見了《臨江仙》這首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好一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我不由得贊嘆起來。
一眨眼過了幾個小時,我仍津津有味地看書,看到《草船借箭》,我的心不由提到了最高點。可碰巧爸爸說回家,可我死活都不肯回,我們意見不合便爭辯起來。我們爭辯了很長時間,最后我勝利了,我又坐下看。終于看完了〈草船借箭〉,我不得不折服于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我戀戀不舍地放下《三國演義》走出了圖書館的大門。在回家的路上,我還不斷問爸爸關于三國的問題,他也孜孜不倦地回答我,果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趣事,你不妨也寫一寫。
讀書初一篇三
從小我便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叢書中,我認識了司馬光,佩服他的智慧;我認識了愛麗絲,羨慕她神奇的經歷;我認識了一個撒尿的小孩,崇拜他的勇敢……叢書中,我畫得樂無窮的歡樂,是它們伴我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童年。
稍大后,我又讀了許多名人傳記:張海迪、海倫。凱勒身殘志堅,陳景潤、華羅庚刻苦自學,居里夫人投身事業,魯迅拿起筆與敵人、以舊社會作斗爭……這些事例,使我深受感動。學習上、生活上遇到困難時,我想起他們,想起狄更斯的名言:“毅力能攻克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險峰。”我堅持了下來;當我取得成功時,我又想起他們,想起魯迅“不滿是向上的車輪”的諄諄教導,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繼續努力……這些都是書給與我的。在人生漫長又曲折的道路上,是書指引了我前進的方向。
后來,我又接觸了小說:《紅樓夢》帶我進入人物眾多、亦憂亦喜的賈府,《三國演義》帶我進入勾心斗角、智慧多多的戰場,《西游記》帶我進入煙云騰飛的神奇境界,《水滸傳》帶我上了好漢云集的梁山……從中,我領略到了祖國的語言、文化的精髓,領會了文學的無窮魅力。他們伴我度過美麗的花季。
用心靈去讀書,用心靈去領會書的美好,我愛讀書!書將伴我一聲,它永遠是我人生道路中的良師益友。
讀書初一篇四
趙恒的詩中寫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然則通過讀書不僅能得到好房子和貌美的女子,還能學到許多知識,體會到不同的人生,感受到各處的風景讀書不僅能得到真實存在的事物,還能得到某些精神上的振奮。
當我打開一本書時,仿佛自己就是書中人。
在蓮花塢的河邊摘蓮花,在云深不知處喂兔子,在金麟臺買糖葫蘆,在渣滓洞與猩猩斗智斗勇,在賈府看林妹妹葬花書中人經歷過的事,就好像自己經歷過的一樣。
我也曾幻想著穿越進書中。
在月光下,看著那個黑衣少年和白衣少年并排坐在草地上,身邊有幾只毛茸茸的兔子在滾動。悠揚的笛聲和著典雅的琴聲,天上繁星點點,襯托的一切悠閑自在。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是《紅樓夢》少年輕狂,內心浮躁,端起《紅樓夢》又放下,連讀也稱不上罷;待到內心稍靜,觀起《紅樓夢》便再也放不下。
放不下,寶玉的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放不下,寶玉的我為林姑娘病了;放不下,寶玉的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是萬粒星辰中只見你的光芒。
可能是因為十四五歲的年紀都喜歡追求什么愛情吧,總覺得賈寶玉和林黛玉讓人感傷,但其實《紅樓夢》這本書我到現在也還沒讀懂。
讀書初一篇五
周日晚上,我花了3個多小時,一口氣讀了一本爸爸的小說——《活著》。
合上書以后,我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想哭卻哭不出,說他們可憐但好像又不可憐。
余華是在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稱敘述其看似悲慘的一生。地主家兒子福貴好嫖、賭,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錢,在還債路上又被抓去當兵,誤當成了國民黨。幾年戰爭后,死里逃生,逃出來回到家,發現父親已經死了。接下來女兒因發燒耽誤醫治也變成啞巴了,原本好好的一個家變得支離破碎。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風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還有外孫苦根也相繼遭遇不幸,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貴一個人了,最終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數人的想法看來,他最后的命運一定不是瘋就是自殺。可福貴依然樂觀地活著,因為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全書的亮點所在——活著就有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是余華,本應是余華在講述福貴的故事,應該使用第三人稱,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稱,讓人覺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書中的我,在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個接一個相繼去世,富貴被一次次的打擊,這里面,不僅有活著的真正道理,還有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他沒有抱怨、仇恨,而是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天。抱著樂觀的態度活著,這才是“活著”的真理。
活著本身就很艱難,延讀生命就得艱難地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了,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了。
活著,就夠了。
讀書初一篇六
《伊索寓言》就是一本好書,內容簡短而不失廣博,廣博而不失精湛,精湛又不失童真。一個個引人注目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個發人深省的道理,既有童話的幽默,又含有
名言
的教誨。《北風和太陽》就是其中一個:北風和太陽比誰本領大。北風指著一位路人說:“我們就來比比,誰能讓他先脫下衣服!”太陽答應了,北風上場了,他鼓起嘴,吹出一股狂風,誰知,路人并沒有脫下衣服,他又連吹了幾次,可路人沒有脫下衣,反而把衣服穿的更緊了。北風敗下陣來,太陽笑嘻嘻的上場,把陽光照在路人身上,路人覺得熱就脫下衣,跑到河中洗澡,北風只好向太陽“俯首稱臣”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勸說勝于強迫。
在書的樹林中,寓言是最高的樹之一,在寓言之樹中,《伊索寓言》就是最大的果實,當它被人吃掉之后,人們就獲得了無限的智慧,相反,當它被拋棄之時,人們就失去了一半快樂和知識,所以,讓我們多讀寓言,為人類開啟一個書本的新紀元!
翻開書,首篇導讀便吸引了我。講到冰心是如何創作詩集,從小到長大,充分體現了冰心在寫作方面的天賦。
她的詩主要以母愛,童真,自然著稱。從《繁星》中“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滿著夢,充滿著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靈魂深處的孩子呵。”更詮釋冰心與兄弟姐妹之間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誼。這些是冰心充滿童稚的渴望與幸福。
她后來出洋留學,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過筆來敘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夠早點回家。她幻想著與母親見面,幻想著回家,她很快樂。但是一旦沒了幻想,那么她就會變得更加的失落與失望。背井離鄉,又離開了至愛的母親,怎會沒有思鄉之情呢?“故鄉的波浪呵!你那飛濺的浪花,從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盤石,現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斷的拍打岸,我無動于衷,可是一旦離開了家鄉.那一滴滴的波浪,無不在觸動我內心的一根快要繃斷的弦,思鄉的弦。的確,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的愛是最偉大,母親的愛是最純潔。
冰心的短詩,給了我萬千的感慨。她的詩不含絲毫的虛偽,全是出自內心的真實感受,能夠感人至深,也可見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過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勝,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愛,思母心切是我們所不能企及的。母愛是那么圣潔,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愛,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愛的代名詞,通過冰心我讀懂了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