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幽默三國文章讀后感作文 《幽默三國》讀后感篇一
最后,陳壽也對曹操進行了很公正,客觀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緊接著,我想說說荀彧。荀彧這個人物,如果沒看過《三國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許很多人說荀彧沒出過什么奇謀,妙計。但是,我只能說,《三國演義》夸大了妙計,奇謀的作用。荀彧,他謀的不是一場小戰斗的勝負,他謀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個天下為曹操出謀劃策。
他是個偉大的戰略家。多次糾正曹操的錯誤的戰略決策。簡單的說,荀彧就是為曹操研究,把誰誰誰放在哪個州,對付誰誰誰。我軍應該先進攻誰,先跟誰停戰議和,先得那一塊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樣。這是制定大的戰略,如果說出謀劃策的謀士是棋子的話,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這是我的理解。
再來說說蜀國劉備。
陳壽的評價是:“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是個大英雄,有漢高祖劉邦的風范,與曹操相比,劉備的機權干略,略顯不足。所以創下的基業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稱為一代雄主。
這個評價比較中肯。劉備根本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昏庸無能,心慈手軟,愛哭鼻子的人。他是個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負,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備了成為曹操最大對手的資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蘇東坡這首千古絕唱描寫了一個真實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謀略,膽識,胸襟,抱負,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負。對他的遠見卓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話:“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大致是要周瑜率軍搶先占領西川,吞并漢中張魯,然后回師襄陽與孫權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圖謀北伐,一統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計無人主持啊。
三國真實個群英薈萃,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亂世之中,英雄輩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詞寫得好:“湮沒了荒城古道,遠去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當生前事,何計生后評。”
幽默三國文章讀后感作文 《幽默三國》讀后感篇二《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不同于一般是史書,也不同于一般的小說,它是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同時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它既帶有真實性又帶有情感性。
讀完了《三國演義》,我不但可以回顧了三國戰亂時期的歷史,也體會到那時代的一些思想文化意識。
我也閱讀了一些關于《三國演義》的評論著作,發覺大多數都涉及到有關這本書的思想主題,而且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此也一直爭論不休,主要體現在幾大學說當中,如:“正統”說,“民本”說,“擁劉反曹”說,“忠義”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說,“理想人格悲劇”說,等等。
我認為,以上所述的各種學說,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不可以全盤否定,也不可以全盤肯定。但無論那一種學說,他們都只是從自己所認定的一個角度出發,不能全面的概括《三國演義》的豐富思想意蘊。如果將各種學說綜合起來,或許可以形成具有整體性的文化內涵。
雖然《三國演義》沒有一致的主題,但它所展現的總體思想傾向是一致的。我覺得上述繁多的主題當中,絕大部分都是與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一種表現,如“正統”說,“民本”說,“忠義”說等等。從作品中對英雄人物的行為事跡可以體現出來。
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創始者是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經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而孟子在倫理學上提出了“性善”論,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并提出了君主“保民而王”、“與民同樂”的思想。這些在《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身上明顯地體現出來。
劉備常懷匡扶漢室之心,雖然占不了“天時”與“地利”,卻占穩了“人和”。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謂“人和”也就是得人心,是否能得人心,就取決于是否“得道”。在作品中,說到劉備“得道”之處比比皆是。
我覺得“劉玄德攜民渡江”這感人的一幕是最能顯示劉備寬仁愛民,慈善寬厚的品德。劉備屯住樊城之時,兵寡將少,抵擋不住曹操強勢的攻打,只好棄城而走,卻又不忍心拋棄百姓,于是“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劉備在船上看見眾民倉皇逃難的悲慘景象,痛心疾首,想投江自盡,幸好左右急忙勸止,“聞者莫不痛哭”,這可見劉備愛民之深,救民之切,做到了“保民而王”,但絕對不是為了“買民心”而做作的。其仁義之心,人臣共知,日月可鑒。
幽默三國文章讀后感作文 《幽默三國》讀后感篇三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這一長篇巨著的作者是羅貫中,他從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從桃園結義開始,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內容,講述了東漢末年至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戰爭故事。
三國有三大角色,分別是劉備、曹操、孫權,劉備有五虎將: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超,個個身懷高強的武藝,關羽有著“美須公”的稱號。張飛性情魯莽,喜好喝酒。趙云有勇有謀,曾救了阿斗,黃忠箭術精妙,曾殺了夏候惇。馬超有“先呂布,后馬超。”的美譽。
不用說,曹操的將領也非常棒,分別是張遼、夏侯惇、許褚、夏侯淵。張遼槍法精奇,深得曹操的器重。夏侯惇跟隨曹操多年,立了許多大功。許褚武藝超群,有勇無謀。夏侯淵跟夏侯惇是兄弟,屢建奇功。小
孫權的將領也很不錯,有周瑜、魯肅、周泰、甘寧。周瑜足智多謀,有“周郎”的稱號。魯肅有卓越的領導才能。周泰武藝高超。甘寧勇猛異常。
內容有: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黃巾之戰等等。我就講曹操敗走華容道吧。曹操被逼到小路,小路由關羽守著,曹操讓關羽放了他,關羽說不可。曹操說:“當年我也救過你一命,還請你吃飯呢。”關羽說:“斬顏良、文丑已經報答過你了。”曹操又說:“過關斬將你今天不用還了,但是你得讓路。關羽只好乖乖地讓路。
我們雖是新世紀的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但是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樣淵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沒有趙云那渾身是膽的氣魄,試問,我們能有“膽”有“識”嗎?少年朋友們,讓我們攜手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世紀少年吧!
幽默三國文章讀后感作文 《幽默三國》讀后感篇四
讀后感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1]的決心和理想,你會寫幽默三國文章讀后感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幽默三國文章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新學期伊始,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剛開始我以為并不好看,對這本書不屑一顧,可我看了后又被里面的情節深深的吸引住了。《三國演義》為我們講述了許多富有策略的戰爭故事。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謀長節短,百戰百勝,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場刀光血影的場面;赤壁之戰更是波瀾起伏,驚心動魄;還有那巧妙的連環計,精密的借刀殺人計,和那動人心弦的苦肉計……真是一幅幅壯麗宏偉的戰爭場面。
在這里,我認識了關云長——關羽;燕人——張飛;劉皇叔——劉備,五虎上將馬超、趙云,老將黃忠、嚴顏……這些英雄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關羽了,溫酒斬華雄,顯示了他的勇猛,過五關,斬六將,護著兩位嫂嫂,表示了他的忠心;華容道放曹操,顯示出了他的仁義;他一邊下棋一邊刮骨療毒,更加變現出了他的堅毅……在生活種,我們也要像關羽一樣,遇到困難勇往直前,面對挫折,毫不退縮……
書讀完了,可我卻還沉浸在這些故事情節中久久不能釋懷,三國,一個讓我魂牽夢縈的時代,有多少次我夢見和諸葛亮一起為劉備出謀劃策,又夢見和曹操一起飲酒作詩,時而是一位將領,在奮勇殺敵,又變身一位謀士決勝千里之外……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三國演義》,它使我明白了:為人處事要動腦,步驟計劃想周到,心平氣和勤思考,謀長節短勝戰多,堅定信念不動搖,義重如山知回報,忠于職守待人好,一生美名樂逍遙。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不同于一般是史書,也不同于一般的小說,它是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同時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它既帶有真實性又帶有情感性。
讀完了《三國演義》,我不但可以回顧了三國戰亂時期的歷史,也體會到那時代的一些思想文化意識。
我也閱讀了一些關于《三國演義》的評論著作,發覺大多數都涉及到有關這本書的思想主題,而且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此也一直爭論不休,主要體現在幾大學說當中,如:“正統”說,“民本”說,“擁劉反曹”說,“忠義”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說,“理想人格悲劇”說,等等。
我認為,以上所述的各種學說,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不可以全盤否定,也不可以全盤肯定。但無論那一種學說,他們都只是從自己所認定的一個角度出發,不能全面的概括《三國演義》的豐富思想意蘊。如果將各種學說綜合起來,或許可以形成具有整體性的文化內涵。
雖然《三國演義》沒有一致的主題,但它所展現的總體思想傾向是一致的。我覺得上述繁多的主題當中,絕大部分都是與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一種表現,如“正統”說,“民本”說,“忠義”說等等。從作品中對英雄人物的行為事跡可以體現出來。
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創始者是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經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而孟子在倫理學上提出了“性善”論,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并提出了君主“保民而王”、“與民同樂”的思想。這些在《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身上明顯地體現出來。
劉備常懷匡扶漢室之心,雖然占不了“天時”與“地利”,卻占穩了“人和”。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謂“人和”也就是得人心,是否能得人心,就取決于是否“得道”。在作品中,說到劉備“得道”之處比比皆是。
我覺得“劉玄德攜民渡江”這感人的一幕是最能顯示劉備寬仁愛民,慈善寬厚的品德。劉備屯住樊城之時,兵寡將少,抵擋不住曹操強勢的攻打,只好棄城而走,卻又不忍心拋棄百姓,于是“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劉備在船上看見眾民倉皇逃難的悲慘景象,痛心疾首,想投江自盡,幸好左右急忙勸止,“聞者莫不痛哭”,這可見劉備愛民之深,救民之切,做到了“保民而王”,但絕對不是為了“買民心”而做作的。其仁義之心,人臣共知,日月可鑒。
我愛讀書,尤其是那些厚厚的名著。我讀書,不光看故事情節,更喜歡給它“挑刺”。這不在“刮骨療毒”這一節中又找到了與事實不符的地方。
《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關云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中寫道:關羽臂受毒箭,請神醫華佗為其剖臂醫治。其間關羽則與將士對弈飲酒,面不改色,談笑風聲……
但據我搜集的資料所證,為關羽刮骨療毒的,并不是華佗。《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雖愈,每至陰雨,骨長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漓,盈于盤器,而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關羽刮骨聊毒|的具體時間,但記述了此事發生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自領益州牧和建安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之間。但據《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前,華佗就被曹操召到身邊為其醫治頭疾。
建安十三年,華佗被曹操怒殺。華佗之死在關羽“刮骨療毒”之前七、八年,所以不可能為關羽治傷。故事早已隨滾滾逝去的長江水遠去,我們不必再追究誰為關羽醫治的,但關公“刮骨療毒”這一故事深入人心,英勇形象卻深深印在了每個人的心里,永遠激勵著每一個人。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這一長篇巨著的作者是羅貫中,他從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從桃園結義開始,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內容,講述了東漢末年至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戰爭故事。
三國有三大角色,分別是劉備、曹操、孫權,劉備有五虎將: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超,個個身懷高強的武藝,關羽有著“美須公”的稱號。張飛性情魯莽,喜好喝酒。趙云有勇有謀,曾救了阿斗,黃忠箭術精妙,曾殺了夏候惇。馬超有“先呂布,后馬超。”的美譽。
不用說,曹操的將領也非常棒,分別是張遼、夏侯惇、許褚、夏侯淵。張遼槍法精奇,深得曹操的器重。夏侯惇跟隨曹操多年,立了許多大功。許褚武藝超群,有勇無謀。夏侯淵跟夏侯惇是兄弟,屢建奇功。小
孫權的將領也很不錯,有周瑜、魯肅、周泰、甘寧。周瑜足智多謀,有“周郎”的稱號。魯肅有卓越的領導才能。周泰武藝高超。甘寧勇猛異常。
內容有: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黃巾之戰等等。我就講曹操敗走華容道吧。曹操被逼到小路,小路由關羽守著,曹操讓關羽放了他,關羽說不可。曹操說:“當年我也救過你一命,還請你吃飯呢。”關羽說:“斬顏良、文丑已經報答過你了。”曹操又說:“過關斬將你今天不用還了,但是你得讓路。關羽只好乖乖地讓路。
我們雖是新世紀的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但是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樣淵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沒有趙云那渾身是膽的氣魄,試問,我們能有“膽”有“識”嗎?少年朋友們,讓我們攜手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世紀少年吧!
《三國志·魏武本紀》對曹操的事跡的記載,使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當然,人人都有缺點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覺《三國演義》把這些擴大化了。
最后,陳壽也對曹操進行了很公正,客觀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緊接著,我想說說荀彧。荀彧這個人物,如果沒看過《三國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許很多人說荀彧沒出過什么奇謀,妙計。但是,我只能說,《三國演義》夸大了妙計,奇謀的作用。荀彧,他謀的不是一場小戰斗的勝負,他謀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個天下為曹操出謀劃策。
他是個偉大的戰略家。多次糾正曹操的錯誤的戰略決策。簡單的說,荀彧就是為曹操研究,把誰誰誰放在哪個州,對付誰誰誰。我軍應該先進攻誰,先跟誰停戰議和,先得那一塊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樣。這是制定大的戰略,如果說出謀劃策的謀士是棋子的話,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這是我的理解。
再來說說蜀國劉備。
陳壽的評價是:“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是個大英雄,有漢高祖劉邦的風范,與曹操相比,劉備的機權干略,略顯不足。所以創下的基業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稱為一代雄主。
這個評價比較中肯。劉備根本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昏庸無能,心慈手軟,愛哭鼻子的人。他是個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負,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備了成為曹操最大對手的資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蘇東坡這首千古絕唱描寫了一個真實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謀略,膽識,胸襟,抱負,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負。對他的遠見卓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話:“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大致是要周瑜率軍搶先占領西川,吞并漢中張魯,然后回師襄陽與孫權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圖謀北伐,一統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計無人主持啊。
三國真實個群英薈萃,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亂世之中,英雄輩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詞寫得好:“湮沒了荒城古道,遠去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當生前事,何計生后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