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自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真題篇一
1.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可分為兩種社會思維類型:假想觀眾和_個人童話___。
2.由威脅性刺激帶來的一種被壓迫的主觀感受就是 壓力感 。
3.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是__道德信念_________。
4.從20世紀70年代,塞爾曼及其同事利用 兩難故事 方法,如霍莉爬樹,對兒童對友誼、權威、親子關系等不同社會交往情景中社會觀點采擇的發(fā)展進行了研究,建構了兒童觀點采擇發(fā)展階段理論。
5.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不研究、分析行為的內在動機、只以特殊的行為為目標,通過條件發(fā)射、模仿學習等行為轉變技術,以改變不適應的行為、糾正不良或異常行為。
6.青少年表現(xiàn)在對自己行為的自覺調節(jié)方式和水平方面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7.社會性只是社會化的內涵之一,并非社會化內涵的全部。在社會化過程中,青少年不僅形成了發(fā)展了社會性,而且使個性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
8.壓力具有情緒性 和動力性。
1.易性癖
易性癖是一種性別認同上的心理障礙,它是指心理上對自身性別的認定和解釋與生理上的性別特征恰好相反,持續(xù)存在改變自身性別的強烈愿望。
2.他律
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只注意行為的客觀效果,不關心主觀動機,是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的。
3.成人感
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渴望參與成人角色,要求獨立,得到尊重的體驗和態(tài)度。
4.社會認知
是指個體關于社會現(xiàn)象、社會關系等方面的人類自身事件的認知。
5.壓力
就是壓力源、壓力反應和壓力感三者形成的綜合性心理狀態(tài)。
6.觀點采擇
是指個體能采取別人的觀點來理解他人的思想與情感的一種必需的認知技能,即能夠認識到對同一事物或事件別人可能會有不同觀點和看法,并能試圖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的能力。
7.對偶故事法
是指設計一些包含道德價值內容的對偶故事,要求兒童判斷是非對錯;在兒童對行為的判斷中去探明兒童所依據(jù)的道德規(guī)則。
8.社會性
是指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按社會規(guī)范、道德、習俗等要求自己而形成的一套思維習慣、觀點與行為。
9.逆反心理
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10.自我意識
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關系的一種意識。它是人的意識的最高形式,是人區(qū)別與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
11.性別角色
是指社會大眾視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為與態(tài)度,或符合大眾愿望與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為與態(tài)度。
1.在青少年的個性傾向中處于基礎地位的是興趣,青少年的一切行動都是由興趣所驅動的。錯興趣改為需要
2.性情感指和性生活有關的愛、憎、興趣、恐懼等感情變化的活動。對
3.讓兒童聽完一個包含著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沖突的故事后,對故事中人物的行為進行討論,這種做法是對偶故事法。錯對偶改為兩難
4.青少年對性別角色的認識多數(shù)還是生物取向的,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刻板性。錯生物改社會
5.社會支持僅僅指來自朋友、同事等個人或組織所給予的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援。錯不僅僅
6.性的發(fā)育開始于少年期。錯 胎兒期
7.青少年個性的形成和發(fā)展完全是由后天環(huán)境決定的。錯 不完全
8.易性別癖是性取向上的心理障礙。對
9.他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只注意行為的客觀效果,不關心主觀動機,是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的。對
10.青少年品德發(fā)展的動力是身心發(fā)展的內部矛盾。錯 身心改為品德
11.系統(tǒng)脫敏法是誘導個體緩慢地暴露出導致心理緊張的情境,并通過心理的放松狀態(tài)來對抗這種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達到消除緊張的目的。對
12.按照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青少年應該處于后習俗道德水平。對
13.俗語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所以青少年的氣質一旦形成就不會發(fā)生改變。對
14.性教育就是知識教育。對
15.青少年階段性別角色發(fā)展的中心任務是獲得性別角色同一性。對
1.簡答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現(xiàn)形式。
自我中心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亞杰提出的。所謂自我中心是指個體不能區(qū)別一個人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不能區(qū)別一個人自己的活動和對象的變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動作現(xiàn)象上。自我中心化是發(fā)展變化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實際上是指青少年高度的自我意識,這種高度的自我意識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認為別人也像他們自己一樣關注他們;另一方面,這種自我意識還表現(xiàn)在他們的個體獨特感上。
2.簡述個體遭受到壓力時行為表現(xiàn)呈現(xiàn)的負面類型。
(1)暴力攻擊類型
(2)自我中心類型
(3)尋求生理滿足類型
(4)逃避退縮類型
(5)潛在發(fā)泄類型
(6)負向轉移類型
(7)尋求刺激類型
(8)尋求自殺類型
3.簡述青少年自我評價發(fā)展的特點。
自我評價是指主體對自己思想、愿望、行為和人格特點的判斷和評價。它是自我認識中最重要的指標。個體自我評價的能力到高中階段才漸趨成熟,青少年自我評價的發(fā)展有以下三個特點:
(1)評價的獨立性:努力擺脫對成人、權威的依賴,表現(xiàn)出某種反叛的對抗和主觀上的偏執(zhí)性;
(2)評價的概括性:由具體向概括化、抽象化發(fā)展,這時中學生在評價好學生時常用較概括的評語;
(3)評價的穩(wěn)定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成熟,自我評價逐漸趨于穩(wěn)定。
4.性意識包含哪兩個層面?
性意識是對性的認識和評價。兩個層面:
(1)是性別認同,即個體認識到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它影響著個體對性的態(tài)度以及個體與異性的關系;
(2)是對性的關注、向往和追求。
5.簡述品德與道德之間的聯(lián)系。
品德與道德的發(fā)展是互動的過程,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體化,品德是一定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和在個體實踐活動中的具體體現(xiàn)。
(2)社會道德風氣影響個人品德的發(fā)展,品德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社會道德的影響下形成發(fā)展的,離開了道德就沒有品德而言。
(3)個體的品德也會反作用于社會道德狀況。
6.簡答青少年友誼的特點。
(1)選擇性;
(2)親密性;
(3)穩(wěn)定性。
7.青少年典型的優(yōu)勢需要有哪些?
(1)獨立自主的需要;
(2)友誼的需要;
(3)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4)成就的需要;
(5)社會交往的需要。
8.如何處理壓力和困擾?
(1)合理期盼的對話
(2)接近事實的內心對話
(3)理性多元發(fā)展法
(4)迂回理性溝通法
(5)切斷非理性思維法
9.簡述青少年動機的特點。
10.青春期性教育的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
(1)性生理知識
(2)性心理知識
(3)性倫理知識
(4)性法律知識
(5)性病防治知識
(6)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