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金屬的電化學腐蝕與防護課后反思篇一
新課程理念,高中化學,無效性教學
有效教學是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話題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追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已成為當前課改的熱點話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少的無效教學行為。所謂無效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脫鉤,從而導致效率極低甚至是零的教學。因此,冷靜反思化學課堂教學現狀,追問造成課堂教學無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總結這些無效教學行為,并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決,進而做到從無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將從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兩方面作探討。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有效的教學必須首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知識深廣度,避免隨意擴展內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無效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中,化學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有明確的課程意識,要站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系統的高度去審視必修課程模塊。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課程標準,特別是對于現行教材解讀不準,容易將教學目標定位過高,造成化學教學的無效。特別是在必修模塊的教學目標設計中出現定位過高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必修化學課程中的概念及理論知識同以往相比,較大的變化在于知識的深、廣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學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大部分課程內容必然設計為螺旋式上升的兩個階段。同樣,必修課程中物質性質知識的要求水平與傳統的課程相比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化學教師在設計教學目的時,要準確把握知識深、廣度,避免隨意擴展內容,刻意拔高教學目標,造成“淡化雙基教學”的無效現象。同時切忌套用舊觀念、舊習慣、舊模式進行“一步到位”式教學。否則教學過程中將會不經意間給學生施加了太多的緊張和壓力,同時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沒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有人以為,從教參上抄下的教學目標就是自己的教學目標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標。最重要的目標是你針對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對學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標。20xx年陜西省將開始實行新課程下的首屆高考,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參考《20xx年全國理科綜合考試說明》,尤其是課改地區的“理科綜合考試說明”,以《陜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作為教學目標設置的重要依據。研究《教學要求》,特別是研究《考試說明》成為時下高中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對《考試說明》的分析與研究,可以準確把握新課的教學目標和高三化學教學的復習目標,并以此提高新課教學和高三化學復習教學的有效性。反之,脫離《教學要求》及《考試說明》,盲目設置教學目標,將降低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在對比《考試說明》和教材內容時,我們發現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試說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們老師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來教學的話,這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造成了“零教學”。因此,高三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要求》及《考試說明》中不要求的內容,應大膽的舍棄,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效。
高中新課程已經在全國各地啟動好多年了。在這期間廣大化學教師積極更新教育觀念,同時參與到各種觀摩課、研討課、公開課等帶有示范性的課堂中。在具體的化學教學中,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內容也有不同的教學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發現很大一部分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完整性和所謂的“完美”,濫用教學方法,致使化學課堂教學事倍功半,產生了化學課堂教學低效化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探究,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皩嶒炋骄俊背闪嗽谛抡n程背景下化學教學中最流行的教學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穎”真能帶給學生新的收益?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水平以及實踐能力是千差萬別,因此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和已經掌握的實驗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探究活動。但是在化學實驗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進行“實驗探究”,而忽視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驗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實驗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實驗操作。雖然整個課堂熱熱鬧鬧的,但學生根本都沒弄清楚自己做的實驗目的,以及實驗探究所依據的化學反應原理。這樣整個課堂下來,學生的“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不僅沒有得以實現,同時打擊了學生的探究信心與學習興趣。另外,教師在使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時,還應該考慮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學公開課中,兩位老師各開了一堂平行課——高中化學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學性質”。其中一位老師先引導學生根據已有化合價、酸性氧化物知識,預測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還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學性質,然后給學生提供制取so氣體的實驗裝置圖及適當的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是否正確。該老師的設計意圖是非常好的——通過實驗探究,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而且該教師也意識到該班學生的基礎薄弱,在探究前能給學生一定的引導,降低了探究活動的梯度。可是在整個探究過程卻發現,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質的探究比較繁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手忙腳亂,而且由于so氣體有毒,不一會兒整個班級充滿了難聞的刺激性氣味,不少學生被嚇到了,實驗探究無法進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師則采用多媒體及實驗演示法,實驗現象明顯,并且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反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so的性質的掌握反而更佳。
總之,如果學生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那么探究設計的問題要簡單,內容要少,開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動的梯度,并在實施過程中給予細致指導。甚至對一些實驗應該改“探究”為“演示”,這樣反而能使一些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效。
主。
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現速度快,圖文聲并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以給予學生更多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確實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益,被越來越多的化學教師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體網絡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規教學成為課堂中心?教學手段現代化了就等于教學效果現代化嗎?不少化學教師對多媒體這一課程資源的利用存在著誤區。比如在高三復習課上,不少的老師把舊的教學方式——知識點要點、解題過程等毫無變化地設計在課件上,而且沒有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就將幻燈片一晃而過。這種直接將知識“灌”給學生的做法,既沒有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也沒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如果課堂上長時間、大容量、過多過濫地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甚至是課件的展示蓋過對學生解題思維的引導,而教師沒有時間搜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學生也來不及對知識內容做出深入細致的思考的話,那么,如此喧賓奪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難于實現。因此,形式新穎的課件設計雖能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但教師還應盡量避免舍簡求繁,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準備課件,課堂上過分強調形式和過分依賴課件,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教學根本目標的達成,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無效性。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但并不意味著化學課堂教學中“教授——注入”教學模式就再不符合時代潮流,再不適應時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種公開課中卻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學模式正在被化學教師們所淡化。其實新課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講授——注入”,而是對講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師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學目標、重難點知識、教學生成過程等相關學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選擇關鍵性問題、重點問題,切中要害、一針見血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講授注入。
實踐教學活動表明,“教授—注入”教學模式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會是課堂教學模式中其他教學模式不能替代的,傳統的往往是最優秀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也是課堂教學的“最大主角”。特別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課程教材后,高中化學實際教學已呈現出新教材的知識點在連貫性、系統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建構知識結構、理清知識脈絡、弄明重點和難點,使知識結構化和系統化,“教授—注入”教學是不可替代的。
總之,要實現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把握好課程的教學要求,根據教材內容,合理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學情清楚,目標明確,過程簡約,方法適宜,順學而導,是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課堂教學有無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的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主動并及時去分析教學中的無效行為,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真正做到從無效教學到有效教學。
金屬的電化學腐蝕與防護課后反思篇二
一、高三化學復習課的普遍現狀
高中三年,以兩年時間完成新授課,花高三一年時間復習,是國內各中學現階段普遍的做法。通常一學年的化學復習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按課本順序回顧整理知識點(大約4至5個月),第二階段就高中化學的重點、難點進行小專題復習(大約2個月),第三階段綜合練習、模擬訓練(大約1個月)。每個階段都會輔以大量練習與測試,基中不少是重復性練習。
在這三個階段中,耗時最長的是第一階段。而以“炒冷飯”的方式進行一輪復習是常見的做法。在這輪復習中,教師通常會幫助學生梳理已學知識,課堂上教師講解知識點、講解例題、組織化學方程式的默寫、測驗等,學生聽課、填寫講學案、做練習等。這樣的課堂往往沒有真正的師生互動,沒有化學實驗,沒有真實生動的“情境”。
二、對高三化學復習效率的幾點質疑
以上復習的現狀特別是一輪復習的現狀,是師生們都覺得枯燥無趣的,但 許多老師“無奈 ”而“認真”地做著,因為覺得那是“有效”的、“必須”的。下面是幾點普遍的看法及筆者的質疑。
1. 掌握基礎知識是綜合應用的前提,所以梳理知識點是必須的。
在掌握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才有綜合應用這并沒有錯,但有幾點值得思考:①教師對知識點的梳理、歸納能替代學生的復習嗎?學生僅是填寫講學案和默寫化學方程式就能有效地促進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性回顧了嗎?從眾多高三化學復習課堂的現狀看,通常是教師準備得辛苦、講得賣力,而學生無精打彩,多憑意志力在維持學習。教師講得高效并不等同于學生學習的高效。學習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事,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一切的高效都是“零”。②梳理回顧知識點的工作一定要在課堂上由教師幫助完成嗎?作為十七八歲的高三學生,所有知識點都是學過的,完全有能力自己整理、回顧,而整理的過程也是理解知識框架及知識間聯系的過程。由教師替代學生完成,看似省時高效,實則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機會。師生共同學習的課堂,應當用于完成更有挑戰性、更有價值的學習任務。
2、高中化學新課程設置的三維目標在高三復習課中是空洞的,至少知識與技能的目標應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
紙筆測試并配有標準答案這一評價形式確實使得強化知識點、強化習題訓練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如果沒有情感的調動,沒有積極的參與,何以達成知識與技能的目標呢?我們化學復習的現狀是不是更多地關注了知識本身,如知識點的回顧和知識體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學習者本身?知識本位的復習課是否該轉變成人本位的復習課?
三、改善高三復習課效率的幾點策略
1. 保持復習課的新鮮感——話題式教學設計
復習課的新鮮感來自于對復習內容的重組與整合,不適宜再如新授課那樣按模塊分開復習,如何整合?尋找一個話題,設置一系列涉及到各模塊的問題應當是可行的做法。例如,復習了鈉的性質后,設計如下問題:將金屬鈉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燒杯內,既有氣體,又有沉淀產生的是:a硫酸鎂溶液b氯化鈉溶液c硫酸鈉溶液d飽和澄清石灰水e碳酸氫鈣溶液。通過該題,可得到鈉與可溶性鹽溶液的反思:鹽溶液中投入鈉,先考慮鈉與水的反應,再從一下幾方面考慮1、水的減少對溶劑質量的影響;2、生成的氫氧化鈉與鹽對否反應;3、生成的氫氣對裝置的要求;4、反應放熱,對實驗環境的影響或對溶質的溶解度的影響。在這里,涉及到對反應體系中反應實質的認識,對反應中反應熱,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溶質與溶劑的關系的認識。
2. 復習課應超越對具體事實的認識——進行概念性思維
化學學科的具體事實十分繁雜,這也是中學生對化學學科感到學習困難的原因。過去的復習,往往更多關注對事實(物質性質、具體反應、化學概念、化學原理等)的掌握,而忽視了培養學生超越對具體事實的認識,進行深層的概念性思維的能力。高效的化學復習課,應當將教學的重心從對事實的記憶轉移到在事實基礎上的深層概念理解上。因為深層的理解力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必須的。
例如,復習了鈉與水的反應后,設計如下問題:將一小塊鈉投入分別投入盛a水 b乙醇c稀硫酸的三個小燒杯內,反應速度由快到慢的順序是?解釋反應速率不同的原因?鈉與上述三種物質反應的實質都是鈉與h+間的置換反應,h+的濃度的大小決定了反應的快慢,由三種物質電離h+的能力可以知道h+濃度的大小,從而解答。真實的化學反應體系的情況是多么復雜啊!在這里,對反應體系中實質的認識,多因素地綜合考慮復雜體系中的問題等都是超越了具體化學事實的深層思維,它對學生今后是否能處理未知的新問題有極大的影響,應當成為一種思維習慣。
總之,教育最終是為了人的發展,而愉快的學習體驗是人健康發展,特別是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我們似乎更多地強調了學習的刻苦而忽略了學習的樂趣。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合諧統一的,我們無法忽略情感的體驗、過程方法的理解而直奔知識與技能的目標。由于高考評價為紙筆測試,所以高三的化學復習更易讓教師產生一種錯覺:急切而目標鮮明地進行復習、應試,那就是高效地教學。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會讓我們的學生損失太大:損失了學習的樂趣,損失了深層思維的樂趣,損失了交流傾聽的樂趣,損失了動手探究的樂趣,其結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且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危害巨大,這樣的高效只能是低效甚至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