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鳥奴讀后感50字篇一
這本書很精彩,主要講了一對老鷯哥和一對蛇雕以及它們孩子的故事。
蛇雕是老鷹一樣的猛禽,而鷯哥是很弱小的鳥,你想一對普通的小鳥為什么會和一對兇猛的大鳥住在一起呢?
這都因為鷯哥的孩子,如果它們住在別的地方,就很容易被蛇吃掉,而且它們知道蛇雕是蛇的天敵,所以不顧生命危險和一對蛇雕住在一棵大青樹上,幫它們清除糞便,看護小蛇雕,拼命討好蛇雕,做它們的奴隸。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它們的孩子,這是多么偉大的母愛?。?/p>
自然界的動物有偉大的母愛,我們人類更有偉大的母愛。當我生病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特別關心我,天冷了,為我添衣,餓了,為我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鼓勵地幫助我,對我的愛是多么無私,多么溫暖!
我還聽到一個關于母愛的故事,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救援隊找到了一個被石頭壓住的母親,母親死了,他懷里的嬰兒還活著,救援隊還從孩子那里找到一個手機,手機上有一條短信“媽媽走了,你要好好地活著!”在場的人眼睛濕潤了,多么偉大的母愛??!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著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我要好好珍惜這段時光!這是《鳥奴》給我的啟示。
鳥奴讀后感50字篇二
讀了沈石溪的《鳥奴》,鷯歌一家的遭遇深深吸引了我,自然界竟然還有這樣的有趣現象:一對鷯哥竟然和蛇雕共同棲息在大青樹上,相安無事,并且鷯哥還幫助蛇雕打掃衛生,甚至主動參與對本文作者的戰斗。大家知道兇猛的蛇雕是鷯哥的天敵之一,因此它們不能生活在一起,否則,蛇雕就會把鷯哥吃掉。但是它們并沒有互相殘殺,而是互相幫助。作者經過長時間的仔細觀察,最終得出了結論。鷯哥與蛇雕不是共棲關系,也不屬于單惠共粞,也不是假性共粞,而是自然界一種十分罕見的類似于奴仆與主子的關系。
鷯哥寄生在蛇雕窩下,是為了繁衍后代,否則蛇足以讓鷯歌斷子絕孫,而蛇雕恰巧吃蛇,所以鷯哥就寄生在蛇雕窩底,甘愿為蛇雕當奴隸。但是如果蛇雕餓了,也會吃掉鷯哥。
你覺得鷯哥是不是很可憐呢?由于它力量不夠強大,不能獨立應對危險生存環境,所以就要寄生在蛇雕的窩下,當它的奴隸,這樣就難免沒有被蛇雕吃掉的危險。
其實自然界就是這樣殘酷: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污泥,弱肉強食,優勝劣汰。弱者成為強者的`口中之食,這正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
鷯哥不是人類,我們自然不等以做人的標準對它的行為評判。我感嘆大自然的奇妙,也佩服鷯哥生存技巧。當然,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決不能象鷯哥一樣。人要自立,要自強,要拼搏,要奮斗。
我們從小就應努力學習,做一名生活中的強者。
鳥奴讀后感50字篇三
最近,我讀了沈石溪所著作的一本書——《鳥奴》。這本書講的是鳥類中主與奴的特殊共棲關系,主要內容是:
沈石溪在一棵大青樹上方的石洞中觀察一對蛇雕時,發現大青樹的下層居然還住著一對鷯哥。沈石溪很納悶,鷯哥被列入蛇雕的食譜,可為什么它們會共棲在同一顆樹上,蛇雕卻不殺害它們,這是為什么呢?
到了后來,蛇雕生了兩只幼雕。5天后,鷯哥也生了4只小鷯哥。自從那天起,每次蛇雕出去覓食時,鷯哥總會到大青樹上層去用嘴把贓物扔掉,換來新草絲,并且保護幼雕的安全,好似蛇雕的仆人。原來蛇雕就是因為這才不殺害鷯哥的。
一次,這對蛇雕因為霧太大,幾天沒吃的'了,決心要殺掉幾只小鷯哥來充饑。還好,有沈石溪準備好的蛇填飽了蛇雕的肚子,這才救了鷯哥一家。
可是,一次幸免,并不等于次次都能獲救,小鷯哥最終還是被蛇雕一一所害。鷯哥夫妻沒辦法,只好去給沈石溪當奴隸。
看完這本書,我感慨萬千,《鳥奴》這本書,語言生動,情節曲折。當我看到蛇雕要殺鷯哥充饑時,我的心也隨著鷯哥的命運懸到了嗓子眼,鷯哥是無辜的,蛇雕真令人氣憤,蠻橫無理,濫殺無辜。當我看到鷯哥轉危為安時,我的心也隨著落進了肚子里,心想,還好,鷯哥平安無事。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動物界一個蠻橫的道理:善者、弱者就是被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