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范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范文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和發展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最終使學生形成語文素養。實現這一目標的當務之急是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能,特別是高段的閱讀教學效能。目前,我們對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現就幾個相關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分析:
一、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相關問題調查的數據資料顯示
(一)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對學生的問題調查
(1)從本校高段429份問卷中做了統計,對語文閱讀學習感興趣的占55.94%,一般的占41.49%。
(2)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這種教學形式是否有助于掌握知識、提高能力:73.19%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25.87%的學生認為有幫助。對待語文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是積極思考的占39.39%,常常積極思考的占31.47%,44.52%的學生非常愿意主動舉手發言,44.99%的學生有時愿意。認為老師提問針對大部分同學的占86.48%,認為老師提問后給的思考時間很充足的占48.48%,比較充足的占27.04%。回答完問題后認為老師會加以評價并給予肯定指出的占50.82%,認為對錯誤加以糾正并給予鼓勵的占77.16%。
(3)語文閱讀學習方式,64.8%的學生認為主要是自主學習,44.99%的學生認為是合作學習,48.48%的學生認為是探究學習,33.8%的學生認為是接受學習。語文老師采用的教學方式,73.89%的學生認為老師講解、學生記,59.44%的學生認為師生共同探討,49.65%的學生認為組織學生動手討論交流。覺得采用自主學習方式能有效提高語文閱讀的學習的占65.73%,覺得采用合作學習方式能有效提高語文閱讀的學習的占70.4%,覺得采用探究學習方式能有效提高語文閱讀的學習的占63.87%。在閱讀課上認為老師經常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占43.12%,認為有時組織的占51.75%。對小組合作課堂學習方式的喜歡的占81.58%,認為一般的占16.08%。在小組合作中你有幫助別人的體驗或者獲得過同伴的幫助,52.68%的學生認為偶爾有,42.89%的學生認為經常有。
(4)默讀課文的過程中,理解全文,在課文不懂得地方作標記的占60.37%,帶著疑問瀏覽課文,準備向老師提出自己疑問的地方的占15.62%。教師要求回答詞句的意思時,27.27%的學生認為會主動查閱字典,59.91%的學生認為會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重新組織語言進行回答。在思考和解決語文閱讀學習問題時的習慣,87.65%的學生認為采用自己的方法去想問題,7.93%的學生認為總是聽別人的看法。
(5)學習結束,90.68%的學生認為老師是會提供課后拓展閱讀內容,9.32%的學生認為不會。
(二)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對教師的問題調查
(1)在我校38位語文老師的調查中,認為講練結合的課才是一堂自主互助學習型的好課的占50%,認為知識點落實的課才是一堂自主互助學習型的好課的占50%。組織好一次成功的自主互動學習活動,認為其關鍵是布置預習的占73.68%,認為關鍵是安排好小組長的占18.42%
(2)認為實施“問題導學、互動探究”教學模式,要設計一個較好的教學方案其難度與以往相比更大的占47.37%,備課花更長時間的占39.47%,認為難度與以往相比差不多的占21.05%,備課花的世界差不多的占23.68%。“問題導學、互動探究”教學,認為在創設課堂情景方面做得很好的占42.11%,認為做得較好的占42.11%。
(3)在自主互動學習型課堂教學中認為對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很重視的占57.89%,比較重視的占42.11%。根據《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很重視對學生個性差異的占68.42%,較重視的占28.95%。
(4)新教材知識體系編排跨度大,學生學習難度加大,有同樣的認識占84.21%,不這樣認識的占7.89%。自主互助學習的內容很多,但課時安排較緊,認為加快加餐來調整好教學進度與學期上課時間少之間的矛盾的占36.84%,認為少安排合作學習的占47.37%。
(5)在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評價中,上課教師的自我評價很重要,認為自我評價和評課老師的評價一致的占81.58%,認為不一致的占15.79%。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提高教學質量的占97.37%,認為不能提高的占2.63%。部分學生回家后沒有電腦無法去采集網上資源,認為教師會分發資料的占47.37%,張貼資料的占2.63%,認為學生互相幫助的占50%。
二、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相關問題調查的分析與思考
圖片
(一)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教師習慣于較保守的心態,學生習慣于某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惰性和單向性還是存在的。課堂教學還是缺乏活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多,學生提問少,學生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二)一部分學生對語文閱讀無積極的學習意識,在課堂上只是為學習而閱讀,課外又不涉及閱讀知識,導致學生的閱讀水平低,教師難教。
(三)學生期望一種開放、合作、探討的教學態勢,期望教師由知識單向傳授的權威模式中走出來,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助力。
(四)學生的知識面較狹窄,急需拓展且需要教師幫助加強課外閱讀,因此,教師立足于課堂,扎實教學,還要著眼于課外,實現由“語文小課堂”到“人生大課堂”的過渡。
三、今后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的幾點啟示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 ,各種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給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帶來了新的氣象。特別是閱讀教學的課堂,更是風起云涌,推陳出新。我們一直在學習、實踐、反思,針對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弊端,將采用“自主合作 效益網格”的閱讀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主動獲取知識,并應用知識。
“自主合作 效益網格”的閱讀教學模式有以下四個特點:
1.研究性:指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習活動。
2.主體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完成,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過程性:比結果更重要的是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生在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
4.開放性:尊重學生的體驗和獨特感受,探究性學習,由課內向課外拓展,并積累一定的知識和經驗。
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閱讀,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握課文的重點,突破課文難點,在此基礎上加以鞏固提升,習得知識,習得方法,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引導時要激趣,導入新課時要激趣,在整個過程中也要激趣。采用多種形式激趣,使學生愛上語文,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二)加強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課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教師適時點撥,利用遷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三)培養學生質疑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可見,質疑之意義重大。以問題為載體,使閱讀與思考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質疑、解疑,閱讀中不斷的解疑,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四)閱讀思考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思考為線索,閱讀與思考相結合,讓學生直接體驗、享受閱讀過程。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及認識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學習。設計教學,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習閱讀。
(五)培養閱讀習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哲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養閱讀習慣,當學生愛上閱讀,他將同時學會愛的方式,他會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生命愛世界。教師要積極拓展知識面,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使學生做到自己閱讀,帶著興趣閱讀。
(六)細化閱讀時間
細化閱讀時間,精細課堂管理,使課堂效益最大化。在閱讀的重難點上多下功夫,適度的拓展,夯實語文基本功,提高語文素養。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指導得法,學生的運用得當,能讓學生切實的打好閱讀基本功,培養自主意識,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提高閱讀效益,完成閱讀教學任務,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時代的需求。
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范文2
人教版的語文教材,多年來一直被社會所詬病,如魯迅文章篇目減少、安徒生童話被“篡改”、對比民國時期的教材差距甚多等等。除此之外,人教版的語文課本還存在著過分西化的現象,如課文中涉及外國人的故事偏大、虛假故事歌頌外國人、外國人的形象都是正面的而中國人的形象都是負面的等等。小學是青少年啟蒙的關鍵階段,一定程度西化的教材,勢必將潛移默化地對我少年群體造成不良,形成錯誤的思想價值觀,需引起重視。
一、課文內容涉及外國的內容篇幅過多
二、使用虛假的小說也要謳歌外國人
三、中國人就是負面形象,外國人就是正面形象。
四、教授生詞也要用外國人的人名
五、為西方價值觀站臺。
六、其他問題。
課文內容涉及外國的內容篇幅過多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為例,整個小學六年, 除去一年級上冊,總共416篇文章。其中以外國人和事為題材的文章共計100篇,占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比例。我國有很多優秀的兒童故事以及寓言故事,都是可以作為教材來學習的,是否引入大量舶來品教材,值得探討。
使用虛假的小說也要謳歌外國人
在小學課本中,并非童話故事,卻使用大量的虛假故事作為教學內容,主題都是歌頌外國人。
如五年級上冊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該文章,其實就是一部短篇小說,在近幾年來的教材里反復出現,而且一直在改,一直在努力自圓其說。
2002年版本的開頭是“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但事實上是1989年,美國洛杉磯沒有發生地震;2004年版,課文的開頭改成“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 1994年1月17號,美國洛杉磯的確發生了地震,但是地震的時間是當地時間凌晨4點31分,凌晨的小學教學樓里面怎么會有學生呢?
期間進行了多次的修改,最近的2016年,課文開頭又變成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而事實上,中國汶川地震中就有很多的感人事跡,完全可以作為正能量的教學內容。
再如二年級下冊第30課《愛迪生救媽媽》,文章開頭寫到:“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從小就愛動腦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一次,他靠自己的聰明救了媽媽的命。”此愛迪生并非我們熟知的發明家愛迪生,只是一個虛構的假故事,因為人類做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時,偉大的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已經年過四十了,年過四十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小孩。
中國人就是負面形象,外國人就是正面形象。
在人教版的課本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涉及到中國人就是負面形象,涉及到外國人是正面形象”,潛移默化地傳輸這么一個觀念:中國人是自私愚蠢的,外國人是大方聰明的。
如在二年級上冊第7課《一分鐘》中,講述一個叫元元的小朋友因為貪睡而導致遲到的故事;
二年級上冊第14課《我要的是葫蘆》,講一個人種葫蘆,有了蟲子也不去治,說治蟲和他沒關系,他要的只是葫蘆而已,其中的插圖就是一個中國古人形象;
二年級上冊第19課《藍色的樹葉》中,講述一個中國小朋友不愿意借筆給另一位小朋友,從而導致另一位小朋友畫出藍色的樹葉,來說明孩子的自私自利。縱觀小學課本,中國人正面形象只有2個:司馬光與曹沖。
反之,外國人正面形象的文章則比比皆是。一年級下冊第29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明明就是一個朝鮮寓言,卻非要把主人公定為一個叫“雄日”的日本孩子,謳歌其誠實品質;
其他問題
(一)圣誕節課文比春節課文還多。
三年級上冊第31課的《給予樹》和四年級上冊第24課《給予是快樂的》,都是講的西方基督教圣誕節的故事,一個是講善良的小女孩將給自己家人買禮物的錢給了別人買禮物,一個是講保羅的哥哥圣誕節送了保羅一輛車,他用這輛車帶給了兩個小男孩快樂。而講述我們自己的春節的文章,卻只有六年級下冊的一篇《北京的春節》。實際上,關于給予這個話題,完全沒必要使用圣誕節這個背景,也沒必要使用外國的人物。
(二)課文解讀不符小學生理解能力。
如四年級下冊第10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從強調樹立保護治理環境角度而言,課文本身問題不大。但是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課文在強調黃母親河的同時,從生態角度也同時把母親河說成了是禍河,兩個重要概念同時進入小學生單純幼小的心靈,孩子們無法分辨主次。此外,近幾十年來,隨著國家對黃河的治理和各種水利設施的建設,黃河已經沒有發生大的洪澇災害。而同樣講黃河的課文,在蘇教版的教材里面的標題是《黃河的主人》,描述的則是中華民族的勇敢和智慧,勇于戰勝黃河的驚濤駭浪。兩相對比,優劣立見。
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范文3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也是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的體現,葉圣陶先生曾經提出:“要使學生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展,是一種享受。”目前,語文教學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老師們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嘗試,做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在當下基礎教育階段,作文教學的現狀并不樂觀。
本文通過問卷法、訪談法、測試法和收集現成資料等研究方法,對小學語文作文的現狀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產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做了研究。希望通過此篇文章, 可以給廣大讀者朋友在語文寫作上帶來一點啟發。
一、現狀分析
從調查的結果中我們發現,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及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學生學法正確的寫作態度,寫作興趣不濃,甚至害怕寫作文。
以下是對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完成情況的調查:
表一選項數據
a.害怕、不喜歡寫作文31.2%
b.一般58.4%
c.喜歡寫作文20.4%
表二選項數據
a.作文很難,不知道該怎么寫32%
b.寫作文的過程中,根據老師給的思路寫完43%
c.根據自己的思路,順利完成習作16.8%
d.在寫作過程中,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完成的8.2%
通過對該年級學生何老師的調查訪問,我們發現該年級的作文基本上是每兩周進行一次大作文訓練,每周周末回家完成一篇周記,平時的課堂作業也會根據課后練習的內容,安排一些寫話練習。但是大部分學生認為作文內容太多,不希望老師平時布置有關作文的作業。
2、學生作文內容空洞,作文能力薄弱,水平低。
我們對248名學生進行了一個40分鐘的習作測試,作文題目是“與眾不同的 ”。在對收上來的242篇習作隨機抽取100篇進行分析總結,又把收集上來的學生作文等文字材料做了總結,我們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學生習作過程中錯別字較多,標點符號亂用。在抽取的100篇習作中,出現5個及5個以上錯別字的習作有39篇,完全沒有錯別字的習作只有11篇。
其次,學生寫作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假話、空話、套話,口號太多,很多學生喜歡憑空捏造、生搬硬套,作文內容空洞、虛假。
另外,學生習作審題不準,習作過程中沒有扣題。題目是“與眾不同的 ”,要突出“與眾不同”,但是有31個學生沒有把握住題目的中心,沒有突出“與眾不同”。
3、教師在教學過正中,注重對學生寫作技巧的訓練,重視“怎么寫”,忽視寫什么,忽視學生的真實情感的啟發。
在對教師進行訪談中,涉及到了教師對學生習作內容的選擇,訪談教師表示,對學生習作的內容,完全按照教材,平時沒有讓學生自有訓練,即使是每周一練的周記,也不是學生自由選擇題目,而是根據本周教學的內容,安排習作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寫作的重點是對學生寫作技巧的訓練和指導,比如,一位老師舉例子,在寫人的習作訓練中,要知道學生先寫人物的外貌,再寫人物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再根據一件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學生按照老師給出的方法進行寫作訓練。
4、作文訓練目標不明確,形式單一,教師缺乏對學生習作進行系統的指導,出現作文教學隨心所欲的現象。
通過對教師的訪談和對上學期我作文材料的整理、歸納、分析,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沒有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的訓練設計和訓練目標,語文教師的主觀性、盲目性、隨意性導致了作文教學的無序列、無計劃、無目的的問題,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寫作欲望和寫作興趣。
5、教師對學生習作的反饋不夠,作文批改籠統抽象,以偏概全,沒有針對性。
教師對學生的習作沒有做到很好的反饋,只是停留在寫完即可,教師的批改方式單一,評語內容沒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指出學生的問題,老師用一些套用的語言來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更加打擊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反應教師寫作水平的低下。
二、原因分析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當下基礎教育階段的作文教學出現了很多問題,我認為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閱讀量少,缺少生活感悟,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寫作素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網絡技術的進步,學生的閱讀量越來越少,很多學生喜歡網絡游戲,網絡作文,卻不喜歡讀書,即使讀書,也是走馬觀花是的瀏覽即可,導致寫作素材越來越貧乏。不僅學生的閱讀量減少,就連生活積累、生活感悟也隨著社會因素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淺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是學生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的思考與感悟,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挖掘,學生缺乏生活感悟,缺乏閱讀,所以導致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無話可說,寫作內容膚淺,缺乏真情實感。
2、應試教育的沖擊,教師和學生急于求成,功利心理。
現在的老師、家長、學生依然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過早地按應試作文套路來教作文,從而導致作文教學的低效。寫作是生活的需要,是對生活的感悟,需要寫出血紅色呢過的真情實感,但是,現在的學生和老師,把作文當成是提高語文成績的有效策略,于是,在作文教學中,老師的目標是指導學生如何的高分,教給學生一些固定的模板和有效的得高分的方法,忽略了學生內心的真情實感,也忽略了寫作的目的。而學生也為了取得高分,開始胡編亂造,甚至套用各種“優秀范文”,來取得高分。
3、教師對作文教學沒有整體的認識和系統的目標、規劃,學生寫作起步不均衡,能力差距大。
通過對教師的訪談,我們認識到,很多教師沒有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的訓練設計和訓練目標,每次寫作內容就是根據教材的內容來安排,沒有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感體驗,也沒有一套適合自己、適合學生實際的寫作目標和整體規劃,語文教師的主觀性、盲目性、隨意性導致了作文教學的無序列、無計劃、無目的的問題,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寫作欲望和寫作興趣。這也導致了學生作文起步不均衡,訓練無層次,能力差距大。
4、語文教師隊伍龐大,但是寫作能力、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寫作素養低。
比如,有的語文教師作文教學的觀念存在偏差,認為作文教學的真正目的是教會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寫好文章;有的語文教師自己的寫作水平就不高,平時也不給自己練筆的機會,更無法給學生正確的的指導;還有的語文教師作文教法陳舊單一,就是讓學生模仿一篇范文進行寫作訓練,沒有給學還是能進行啟發、誘導、互動、交流的機會,是學生無法達到情感的共鳴。以上這些現象和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語文教師自身存在問題,語文教師的寫作能力、教學水平低,寫作素養較低。
三、應對策略
針對當下基礎教育階段作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原因,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法策略來進行改善。
1、引導學生擴大閱讀、感悟生活,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關鍵,要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積淀文化底蘊,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在準備一個積累本,分門別類的摘抄妙詞佳句,這樣,書讀得多了,交流的多了,學生在寫作文時自然就會文思如泉,就會寫出更多的佳作。另外,要讓學生多留心觀察,感悟生活,要讓學生寫作文是在寫真實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表達自己對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場景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感悟生活的能力。
2、擺脫學生的應試作文心理,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
學生不喜歡寫作文,甚至害怕寫作,一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寫,二是因為應試作文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和負面影響。為了讓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讓學生喜歡寫作,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要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寫作不是應試教育的產物,而是情感的表達需要。教師要讓學生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看到學生的作文時,要從學生的真實感受、內心世界作出評價,對學生的作文多一些表揚,多一些情感的共鳴,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內心世界被認可,不斷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教師還要在課堂上對寫得好的文章進行展示,當做范文,讓同學之間交流討論,讓學生互評、互學,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3、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審美情趣,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調查研究表明,很多教師自己的寫作能力就不樂觀,所以,不知道如何對學生進行指導,只能生搬硬套一些寫作技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作為教師,應該給自己一些讀書、思考、寫作、反思的機會,布置給學生的作文一定要自己先寫一寫,改一改,發現自己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平時,老師也要要多讀書,多感悟,多進行一些論文、隨筆、小說、詩歌等作品的創作,從提高教師的寫作能力。
4、教師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制定一套完整系統的作文教學規劃。
小學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不能盲目、隨意,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習作能力的要求制訂一套完整系統的作文教學規劃。《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年段的作文教學都有不同的要求,如,一、二年級要求學生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觀察周圍事物,不拘形式的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三、四年級要求學生懂的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能夠內容具體,感情真實;五、六年級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語文教師要根據課標,制定一個系統的寫作教學規劃,根據這個規劃在進行每一次的習作教學,杜絕在習作教學中出現教師出現主觀性、盲目性、隨意性的問題。
5、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不斷進行作文教學的教研和改革。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老師和學校雖然一直指導作文的重要性,但是對作文教學的研究和重視不夠,教師往往把新課標作文教學的改革目標停留在了理論上,很少有教師真正做到了作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校和老師應一起努力,把作文教學理論和實踐落到實處,不斷進行作文教學的校驗和改革,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比如,開設作文教學的培訓和講座,進行作文教學的研究課題,加大公開課中作文教學的比例,等等。只有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找到作文教學的最好出路。
四、總結
通過本次研究分析,我們基本上了解了基礎教育階段作文教學的現狀,發現了當下基礎教育階段作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對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總結,并且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希望能夠促進基礎教育階段作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我們也希望學校和老師們能夠不斷調整視點、更新觀念、革除舊弊、優化教法、整體推進語文教學改革,不斷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形成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新課改客觀要求的作文教學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