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時間在流逝教學反思篇一
科學課教學,使全體學生加入到課堂活動中,進行實驗操作,學生都動起來,感受到參與的樂趣。但是《時間在流逝》這一課并沒有實驗操作等內容,相對來說理論性較強比較枯燥。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考。這樣的課沒有實驗課有趣,不好上,但是教材還需要這樣的內容。怎樣將枯燥的內容變得有趣,讓學生樂于參與,在備課時是要想解決的問題。經過思考,設計教學環節時盡量多給學生創造實踐和體驗的機會,使學生經過有趣的實踐和理性的思考,了解這節課的知識。主要是讓學生感受時間的存在,利用各種自然現象,估計時間,意識到時間的長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在流逝,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努力創設了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探究去感受,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認為以下幾點把握的比較好:
1、“現在幾點了?”這一教學環節中,在提出這個問題前,先讓學生跟老師做動作:閉眼+雙手插在褲袋。這樣提出問題后學生就不會馬上看手表了。
2、體驗一分鐘有多長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安排學生集體閉眼一分鐘,體驗時間的流逝,再讓學生自己確定體驗內容,分組體驗,使學生在歡樂體驗時間的流逝。教學中,了解到學生進行了一下一分鐘體驗活動:大笑一分鐘、游戲一分鐘、讀書一分鐘、寫字一分鐘、聊天一分鐘、跳躍一分鐘……在不同的活動中,體驗時間的流逝,學生饒有興趣。
3、為學生創造了實踐和體驗的機會。特別是在1分鐘的估計這一部分。保證了每一位學生都能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體驗。
4、在問題的引入上,新課標規定應從實際情境入手,并且使學生能對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提出問題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同學們基本能在任務驅動,問題激勵下,產生強烈的探究欲。
5、討論和探究的形式讓全體學生投入其中,積極思考,輕松的氛圍讓學生感覺到在整個的教學當中是主角,是課堂的主人,本節課多媒體也設計了生動的情境,使學生對探究的問題有更深的感受,為突破重點、難點做了保障。
總之,在今后的科學課教學中,還將在各個方面充實和完善自己,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
時間在流逝教學反思篇二
從這個月開始,每周的教學反思嘗試就上的某一課進行反思,希望通過這四周的練習能提升自己在反思某一課或某一個知識點的反思能力。
本周執教了《時間在流逝》一課,本課作為時間的測量這一單元的起始課,說實話它是貫穿本單元非常重要的一課,教師可以通過這節課了解學生對時間以及時間工具的前概念,也能更好地幫助教師進行單元備課,了解課與課之間的聯系。然而這節課的內容確實有效,而且也沒有什么實驗,要上滿一節課確實由于課程內容有效也有一定難度,我就想先準備著試試看,如果第一節課上完了,就接著再來上第二課的內容。
本節課主要的教學環節:
1.猜謎語引出時間;
2.學生初次體驗“估計一分鐘”的活動;
3.總結歸納自己估計一分鐘的方法;
4.學生通過不同活動再次體驗感受1分鐘的長短;
5.總結本課,啟發學生珍惜時間。
課后反思:
有關時間的謎語對于學生來說是輕而易舉,小朋友可以迅速地做出回答,當小朋友猜現在的時間,大部分學生也能根據已上課的節數和打鈴的時間來估計出現在的大概的時間,在初次體驗“估計一分鐘”的活動時,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估計準確,這時老師要給小朋友信心,找幾個小朋友來說說他們的方法,有小朋友說到可以通過上下擺手、抖腳、數脈搏的方法來估計一分鐘的時間,有一個小朋友說可以控制自己的心跳,讓自己的心臟1分鐘跳60次的方法來估計一分鐘,這個方法一經說出引得大家紛紛議論說絕對不可能,還有一個小朋友說可以想象自己在跳繩,想象一分鐘跳了多少個繩……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老師也要給予及時的評價,一方面要肯定學生在積極的思考而不是在走神,因為如果學生走神的話可能站起來什么都答不出來,至于回答的內容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也要及時地追問,暗示這一部分同學以后要多思考。另一方面針對平時不太積極的同學一定給予表揚,切記不要敷衍地表揚,不要說這個同學平時不積極之類的話,而要努力挖掘發言的精彩之處,向全班同學表揚這個同學發言說的好的點,因為到了5.6年級高段后,班上的發言率相比3年級明顯降低,喜歡發言的同學還是以前那些同學,有一部分同學發言主動性太差,如果老師忽視了這一部分同學,可能他們以后礙于面子都不好舉手了。所以在這節課上,有些孩子說的辦法并不太理想,但作為教師至少能提供給他們一次發言的機會,提供給他們樹立信心的機會就足夠了,至于發言的質量高低,學生心中自己也有一桿秤能衡量出來。
其實通過估計的方法是無法準確估計1分鐘,如果是用同樣的辦法要估計出10分鐘、1小時,誤差會更大,這對于學生來說其實也是已知的,因此我重新對教材做了內容調整,嘗試通過幾個活動讓學生更感受1分鐘到底有多長,并通過這個活動啟發學生珍惜時間、合理運用時間。我這里采用了三種辦法讓學生來感受,第一種辦法是學生做口算,看一分鐘做多少道題,匯報結果的方式也采用了前兩周在市上聽課一位老師的方法,我讓1到3組組內每個人都依次向全班匯報自己的做題數量,有些同學一分鐘做的多,有些少。這時再推進第二個和第三個活動,一分鐘看抄寫多少個漢字和一分鐘畫多少個五角星,同學在比拼的過程中,紀律特別安靜,平時紀律較差的學生這個時候也特別認真,有些不喜歡記錄的“老油條”這時候自覺找出一張紙,也想試試證明自己的實力。接著通過這三個活動繼續升華,對于我們來說1分鐘能做這些事,那在工廠和公司中,一些機器和一些職員一分鐘能做些什么呢?ppt上的一系列數字呈現在學生眼前,時不時地發出“哇”的聲音,我想其實不用我多言,也無需再將“珍惜時間”單獨說出來,有些小朋友已經隱約感受到老師的真正意圖了。
時間在流逝教學反思篇三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好的方面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教學,我讓學生看著計時器,默數一分鐘。在有了進一步的感性體驗后,我拋出了一個問題:“現在我們不看時間,估計一分鐘有多長,你有多少種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后,反饋)
生1:一分鐘能跳100下繩子。
生2:一分鐘可以做30多個仰臥起坐。
生3:一分鐘心跳70下左右。
生4:一分鐘可以打個電話。
生5:一分鐘能整理一個書包。
經過交流,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用身體感官或借助外在的事物估計一分鐘,但由于學生的本身的科學素養有限,此時,更需要教師隨機對他們的回答進行引導、規范。
因為這堂科學課少了實驗操作,教學時,我設計了不少的問題,試圖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時間。但發現,這一問一答的形式,會讓學生疲于應付,也少了思考的時間,還不如綜合起問題,讓問題更有深度。既能引起學生適度思考,又能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的問題或許才是科學的提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