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肩負大國擔當,同其他國家并肩作戰、共克時艱。下面是小編為您推薦抗擊疫情的中國行動心得體會甄選2篇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抗擊疫情的中國行動心得體會甄選1
面對未知病毒突然襲擊,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舉全國之力,快速有效調動全國資源和力量,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特點,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積累的雄厚綜合國力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顯著成效,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中國人民深厚的家國情懷、天下情懷,匯聚成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
(一)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襲,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重大時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以對人民負責、對生命負責的鮮明態度,準確分析和把握形勢,既多方考量、慎之又慎,又及時出手、堅決果敢,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權、健康權。
在人民生命和經濟利益之間果斷抉擇生命至上。疫情暴發后,以寧可一段時間內經濟下滑甚至短期“停擺”,也要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的巨大勇氣,對湖北省和武漢市果斷采取史無前例的全面嚴格管控措施。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嚴控人員流動,延長春節假期,停止人員聚集性活動,決定全國企業和學校延期開工開學,迅速遏制疫情的傳播蔓延,避免更多人受到感染。英國《柳葉刀》社論認為,“中國的成功也伴隨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代價,中國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從而在國民健康與經濟保護之間獲得最佳平衡”。(注3)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準確把握疫情形勢變化,作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推動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最大限度保障民生和人民正常生產生活。隨著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及時采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堅決防止來之不易的持續向好形勢發生逆轉,堅決防止人民生命安全再次面臨病毒威脅。
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生命。疫情初期,病毒感染者急劇增多,中國把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作為首要任務,快速充實醫療救治力量,把優質資源集中到救治一線。采取積極、科學、靈活的救治策略,慎終如始、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從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至100多歲的老人,不計代價搶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為了搶救病患,醫務人員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采集病毒樣本,沒有人畏難退縮。為滿足重癥患者救治需要,想盡一切辦法籌措人工膜肺(ECMO)設備,能買盡買,能調盡調。武漢市重癥定點醫院累計收治重癥病例9600多例,轉歸為治愈的占比從14%提高到89%,超過一般病毒性肺炎救治平均水平。對伴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一人一案、精準施策,只要有一絲希望絕不輕易放棄,只要有搶救需要,人員、藥品、設備、經費全力保障。疫情發生以來,湖北省成功治愈3000余位80歲以上、7位百歲以上新冠肺炎患者,多位重癥老年患者是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的。一位70歲老人身患新冠肺炎,10多名醫護人員精心救護幾十天,終于挽回了老人生命,治療費用近150萬元全部由國家承擔。
關心關愛海外中國公民。國家時刻掛念海外中國公民的安危,敦促、支持有關國家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當地華僑、留學生、中資機構人員等安全。派出醫療專家組、工作組,開設遠程醫療服務平臺,為海外中國公民提供科學專業的疫情防控指導。協調外方全力救治在國外確診感染的中國公民,充分調動國內專家、援外醫療隊等資源,積極支持配合外方開展救治。駐外使領館盡力履行領事保護職能,通過各種渠道宣介疫情防護知識,向留學生發放100多萬份“健康包”。協助在海外確有困難的中國公民有序回國。
以國之名悼念逝者。4月4日清明節,中國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深切悼念抗擊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為沒有等來春天的生命默哀,向所有用生命守護生命的英雄致敬。從最高領導人到普通民眾,14億中國人民以最深的懷念為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送行。中國以國家之名和最高儀式祭奠逝者,是國家對人民個體尊嚴與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是14億中國人民集體情感背后的團結和力量。
抗擊疫情的中國行動心得體會甄選2
在毫不放松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穩妥有序放開經濟和社會活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形成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努力將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和影響降到最低,為抗擊疫情提供有力的物資保障和社會保障。
保持社會穩定、有序運轉。著力加強社會安全穩定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強化防疫物資質量和價格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及時出臺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政策,有效保障基本生活。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妥善處理疫情防控中思想和心理問題,加強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培育理性平和、積極健康的心態,及時預防化解涉疫矛盾糾紛。疫情大考下,在交通管制、全民居家隔離等嚴格管控措施的情況下,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水、電、燃氣、通信不停,生活物資供應不斷,社會秩序不亂,食品、藥品、能源、基礎工業品、基本公共服務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有序運轉,14億人民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經濟社會大局保持了穩定有序。
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密集制定出臺多項政策,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負紓困,實施減費降稅,增加財政補貼,加大金融支持,減負穩崗擴就業,優化政府服務。各地方及時制定實施細則,將疫情防控、公共事業運行、群眾生活必需等領域的1萬多家企業列為重點,通過租用專車、專列、包機等方式“點對點”“一站式”幫助農民工返崗,并從個人防護物資、人流、物流等方面為企業復工提供全方位服務。針對公共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體育、娛樂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采取免征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緩繳住房公積金,免收公路通行費,降低企業用電用氣價格,減輕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房租負擔。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新增優惠利率貸款。支持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擴大中小微企業穩崗返還政策受益面,發力穩就業,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用好用足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擴大出口信貸投放,開拓多元化市場,加快壓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擴大外資市場準入,為企業“補血”“減負”“拓空間”。國有企業發揮主力軍作用,帶動上下游產業和中小企業全面復工復產。截至4月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99%,中小微企業復工率達到88.4%,重大項目復工率超過95%;湖北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員工到崗率分別達到98.2%、92.1%,整體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一批國家重點科技專項、超級民生工程、重大標志性外資項目重現往日繁忙景象。中國經濟運行加快回歸常態,經濟活力正在快速釋放。
公眾生活逐步恢復。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公眾日常生活逐步恢復。公共交通全面恢復運行,餐飲門店有序開放堂食。“五一”假期重新綻放活力,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計發送旅客1.21億人次,全國累計接待國內游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75.6億元,經受住了疫情和假期的雙重考驗。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全面開放商場、超市、賓館、餐館等生活場所。全國分批分次復學復課,截至5月31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小學部分學段均已開學,共有1.63億學生(含幼兒園)返校。中國社會正在恢復往常熱鬧景象,人氣日益回暖,消費逐步復蘇。
【2022抗擊疫情的中國行動心得體會2篇優秀】相關推薦文章:
黨員學習《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心得體會
2022抗擊疫情心得體會2000字
2021年抗擊疫情先進事跡心得體會【抗擊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