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有的人教學反思100字篇一
要求學生介紹力求達到聲情并茂,必要時也借助京味十足的吆喝完成交流。同學們通過介紹,跟隨著作者的緩緩記憶,慢慢體會到作者對吆喝的感情。然后設計了一個小組內的活動,鏈接生活,為家鄉的特產設計“吆喝”,分析不同廣告對同種生意的影響和作用。
在這堂課上,我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設計了說“吆喝”的現場表演,喊“吆喝”的角色體驗,論“吆喝”的課堂討論等三個學生活動環節,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同時,加強教材的挖掘,新理念的滲透、新教法的展示、課件的運用,效果都不錯,老師們對這堂課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但我作為這堂課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感覺部分教學目標并未如期實現,一些課文知識落實的也不盡如人意,師生互動和學生的活動環節總覺得還存在瑕疵,總覺這節課的“語文味”不濃。這堂公開課下來,我對“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產生了一些反思。
“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核心理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是教育的價值取向。“課標”鼓勵教師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弘揚學生的個性,面對學生一張張幼稚的臉龐,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們雕刻成“千人一面”。
在《吆喝》這節示范課的第二個環節喊“吆喝”和第三個論“吆喝”環節中,面對學生的笨拙表演和不準確的答案,為避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我不得不說:“不錯”、“好”、“非常有道理”等等,極少對學生的回答說“不”,一堂課下來,同學們皆大歡喜,課堂氣氛及其活躍,可是我的心情卻不能平靜:這一部分同學所謂的積極性和想象力的到了鼓勵,可是對于班上其他大部分同學而言,他們對知識、對真理的追求標準就不會產生模糊和偏差嗎?這對他們也是一種不公平。
說“不”真的是對學生的不尊重嗎?課堂上,學生積極回答,體現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活躍了課堂氣氛。起來答問的學生在答問前已經進行了獨立的思考、經過了自己的深思熟慮,他們的答問正是自己的勞動成果,若他們的答問是正確的、有道理的,教師就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不僅是回答了學生的問題,更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尊重。如果學生的回答是不正確的或不夠完整的,教師應及時給予糾正或請同學給予糾正、補充,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認識自己,也有利于學生辨別是非真偽。如果學生的答問是不正確的或不夠完整的,而教師還是一味地說“不錯”、“嗯,好”等等,那學生將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并且還沾沾自喜,這不是對學生的尊重,而是害了學生。
誰回答你都肯定,可見,敢對學生說“不”,給學生正確導向很重要。
有的人教學反思100字篇二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課堂中,在出示導學提綱的基礎上,讓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點評、訓練提升的模式進行學習。
教學結束后,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我想從得與失這兩方面反思一下:
我認為這節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一、學生在自主學習及合作交流的環節中,積極思考,配合默契,討論積極。
二、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聯系上下文及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及時進行肯定與點撥,讓學生們深入的體會到老教授給予“我”的鼓勵以及“我”對老教授的敬佩。
課堂永遠充滿遺憾。我認為這節課存在的問題是:
一、整節課,盡管采用的是較新的教學模式,但主流仍是師生的對話。我現在追求的課堂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價(互動),必要的時候,我再出場。要想實現這樣的課堂,有待我和孩子們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尋路。
二、朗讀形式較少。學生們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對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所以朗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有些重點詞句,學生讀出來了,但我未及時創設情境,讓他們再美美的感悟。
三、課堂上的捆綁式評價語太少。我時時告自己,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也不要讓學生吝嗇他對同伴的評價,但實施起來,就出現了問題。
有的人教學反思100字篇三
前不久,我到南寧觀摩了“名師大課堂”暨校本教研研討活動。回來后,在本校利用遠教教學光盤借班上了一節公開課——《清澈的湖水》。
我教學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按照光盤教學過程組織課堂教學;出發點是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也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因此,在教學中,我按照光盤中的步驟實施教學,學生思維活躍,學得輕松,訓練也扎實,較好的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這節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
一是按照光盤的教學步驟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能力是得到了較好的訓練,但光盤中的每節課都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我們在播放的時候,還必須同時組織本班的學生按照光盤中的每個教學環節來進行教學,這樣就有了播放光盤的教學活動和我們自己的教學活動兩個活動過程,教學時間比一般的課堂教學多了三分之一以上,教學任務不能與光盤同步完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課后的評課中,同事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光盤中教學活動的過程和我們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的相同部分可以省略播放,這樣就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同事們的意見很好,以后我要借鑒同事們的做法努力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是課堂中不能隨機應變。表現在課前導入沒有根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變化而及時調整原來的教學設計,致使導入效果不好,不能體現預定意圖。開始,我首先提問:“你喜歡我們的校園嗎?”學生回答:“喜歡。”我接著問:“為什么喜歡?”本意是讓學生說出喜歡自己的校園的原因,或者是“我們的校園景色優美”,或者是“校園四周風景也美”之類,進而引入課題:“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另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里的游人又有怎樣的行為?”沒想到學生的回答是:“我喜歡掃地。”——我們這兒每天早讀之前,各班都先打掃清潔區——課堂教學出現了與課前的設計不一樣的情況。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沒有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教學思路,而是依然按照原來的設計進行教學,生拉硬扯地“引導”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結果這個環節花了不少時間,導入效果很不理想。這篇課文所要表現的是“優美的環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精心呵護”、“景美,人的行為也要美:保護環境衛生”的主題,如果我根據課堂中出現的這一新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變成:“很好,我們每天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本班清潔區,說明我們同學保護校園環境衛生的意識很強。校園是大家的,優美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來共同愛護,你們說是嗎?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另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里的游人又有怎樣的行為?”這樣的導入,比原來的切題,效果自然也更好。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通過學校開展的校本教研活動——上課、評課、反思,既解決了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又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明確了改進的方向——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段,力求縮小自己與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的差距,可以說獲益匪淺。
有的人教學反思100字篇四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亞希涅那里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著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么?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為凡卡太傻了,怎么就不知道跑回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里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著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著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于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著強烈的愿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著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么文章結尾又有什么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托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后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系實際,課文內容聯系現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有的人教學反思100字篇五
本節課努力實現課堂教學范式從單一“接受”到“創新”發展的轉型。以課堂生活重建為背景,以貫通課堂教學內外的“構建動場”為起點,引發學生自覺、主動地“自主學習”,讓師生共同進行多元、多維的“交流探究” ,用“整合建模”來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能力化、
設計意圖:給能力一般的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給能力較好的學生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整合建模,簡單地說,就是有梯度的挖掘與拓展,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系統化、結構化、模型化和動能化。我將充分利用前面教學環節的鋪墊形成的閱讀期待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有創意的有批判的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此環節重在自主合作探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形成創新能力。
另外,此設計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很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出了一種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
值得反思的不足之處。
一、因為緊張關系,導致講解某些問題時語速稍微過快雖然是之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工作,也試教過了3次,對教學內容和順序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可是站到講臺上還是會有一點兒的緊張,擔心我所設置的環節不能按時完成,造成整堂課的缺失。所以在講到一些回顧、再現知識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加快了語速。這樣雖然可以爭取到時間把后面的問題講完,但卻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這個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是必須要謹記改正的。在課堂上,應該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接受狀況,寧可慢一分把知識點講透,也不可爭一秒力求完美地完成預設的課堂。
二、對說明方法的講解時,沒有詳細地對個別學生回答時存在的問題作清晰的再講解在講到這篇文章的說明方法時,我要求學生在文中尋找例子。當有個學生在回答時混淆了說明方法中的“舉例子”和“引用”,當時我只是很簡單地一句帶過就算了,沒有對這兩種說明方法作一個詳盡的區分,讓具有同樣疑惑的學生得到清晰的解答。事后想起來,當時應該抓住這個問題,做一個順帶的講解,對說明方法中的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區分,這樣學生就能加深對說明方法的區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