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聯作文600字篇一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習俗。
春節前夕,我們一家先去匯通市場買春聯。我們來到市場,進入一家店鋪,選了起來。只見那春聯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突然,一幅橫批為“富貴平安”,上聯為“九州進寶財運高”,下聯為“四季平安新年好”的春聯映入我們的眼簾,這幅春聯對仗工整,寓意也不錯,就選這幅作為正門的對聯吧!接著,我們又選了幾幅。
該貼春聯了,我們先把正門的春聯調整好位置。然后,我們又把推拉門上貼了有老虎的春聯,橫批為“恭賀新禧”,上聯為“萬千氣象開新景”,下聯為“迎來瑞虎慶新春”的春聯。
鞋柜上方有一個空位置,我便想精心布置一下,在上面掛兩個紙燈籠,中間貼一個大紙扇,突出的兩邊掛春聯,最后中間還貼了一個“福”字。
在臥室上面有兩個小紙扇,這兩個紙扇都是虎,一個是卡瓦伊的,一個是真正的,但大小一樣,很配。?春聯差不多貼完了,這時,肚子正好餓了,我們便去吃年夜飯了。
元宵節也快到了,我要感受一下年味持續到現在還有多濃。我愛我們的節日!
春聯作文600字篇二
首先,我輕輕將裝著春聯的袋子打開,取出對聯,分好類,一一對應好所貼的門口。按照貼春聯的傳統,我先取出對聯橫幅,用刷子在準備好的漿糊上抹了抹,然后仔細地往對聯反面白凈的地方均勻涂抹,最后拿來梯子,由弟弟在下邊穩住,我小心翼翼地踩上梯子,一絲不茍地將春聯橫幅貼在大門口正上方,使勁往上面按了按,橫幅就完成了!
接著便要貼豎聯,取出豎聯,抹上漿糊后,按照習俗,對聯上的最后一個字若是一二聲,便要貼在門口左邊;若是三四聲,便要貼在門口右邊。還是弟弟在下邊穩住梯子,由我拿著梯子由上往下貼,貼豎聯更要仔細,與門口垂直,要做到不偏不倚,不然既不吉利,也影響美觀。(原創投稿 )
貼完正門的春聯,我和弟弟緊接著將另外兩個門口的春聯貼好。
一陣忙活后,終于貼完了所有的春聯。我和弟弟望著門口那嫣紅、整齊的春聯,心中泛起陣陣成就感。這時父親也回了家,看著門前井然的春聯,不由豎起拇指,說道:“不錯,還是多些機會實踐,才有大進步啊。”盡管有些辛苦,但我們收獲了快樂。
最后,在夕陽的余暉下,我們燃起了爆竹,“噼里啪啦……”那是新的一年來臨的腳步聲,是舊的一年遠去的尾聲……
夕陽的余暉通過煙霧落在貼好的艷紅的春聯上,光彩溢目,構成一幅紅火而和諧的畫面。期許來年的耕耘能有一個更加滿意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