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初中高中放假讀后感作文800字左右 高中寒假讀后感篇一
從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其實它給我們好多勵志的啟示。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環境是不同的,但奮斗的腳步都是在克服困難、努力前進的。保爾·柯察金的童年時代充滿了烏云,他的母親在一個稅務官家里做廚娘,家里生活條件非常不好,周圍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包括《圣經》課的瓦西里神甫,他是個烏克蘭社會革命黨黨徒。不過保爾也有幾個知心朋友,比如,謝遼莎·勃魯扎克。
保爾是在暴風雨中誕生的一位貧民英雄。他從烏克蘭小鎮舍佩托夫卡走來,帶著滿身的傷痕,冒著槍林彈雨,迎著博雅爾卡的凜冽寒風,忍受著病痛的百般折磨,幾度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保爾每次都是頑強地掙脫了死神的懷抱,一步步地向前走。
保爾的精神力量體現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一格言,這是對信仰的追求。這種精神構成了他人生路程的亮點。病魔殘酷地折磨著保爾,但他一刻也沒有想要放棄生命,沒有放棄奮斗,他不愿意從他信仰的事業中掉隊。
小說剛開始連載發表時,有人建議把書名改成《保爾·柯察金》,可是作者尼·奧斯特洛夫斯基堅決不同意改換書名。他說:“鋼鐵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鍛煉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能變得堅硬,才能什么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斗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并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絕不頹廢。”這句話即使在今天也會給我們這些青少年以深深的啟迪。我們在每天的生活和學習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是否想到了退縮?天氣變化時我們經常會身感不適,這些小病痛是否會擊垮我們的意志?做體育測試時常考驗我們的身體承受力,我們是否想到了放棄?每天無休止的重復做功課是否會讓我們厭倦?身體和精神的挑戰隨時會出現,我們要如何面對?這就需要向保爾學習,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懼怕困難,勇于接受挑戰,努力奮斗,才不會虛度年華,在未來的日子里才不會后悔。我要為我的理想奮斗!
通過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知道了只有艱苦鍛煉,最后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有百煉才能成鋼。
初中高中放假讀后感作文800字左右 高中寒假讀后感篇二
袁枚有兩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劉心武先生常以此自勉,他說:“ 我只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樣開放。我們的生命都是花朵,相對于永恒的宇宙,我們確實非常渺小,所以我們應該有謙卑之心;但是跟別的任何生命相比,我們的尊嚴,我們的價值,我們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就算人家確實是牡丹玫瑰,自己只是小小的、角落里的一朵苔花,我們也應該燦爛地綻放,把自己漲圓,并且自豪地仰望蒼天,說:‘我也能!’”正是受了這一席話的鼓舞,我決心跳出大學論文“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窠臼,雖然也參考前人的研究,也上網收集資料,但著重從自己的閱讀感受出發,談談自己對《俄狄浦斯王》這部悲劇的看法。蔡元培先賢有八個字:“多歧為貴,不取茍同。”相信本著這一態度,這篇文章中的一些偏激之處也并非不可饒恕。
自文學誕生之日起,“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便是文學的一大魅力。對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劇,歷來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亞里士多德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當成一般悲劇的范例。在他眼里,《俄狄浦斯王》是他的悲劇理論旨在闡明的觀點的一個突出例證。弗洛伊德在亞里士多德之后,他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解讀成了本源之作。在弗洛伊德眼里,索福克勒斯之劇是他認為世人皆有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樣板。而列維—施特勞斯在解讀該劇時采用的是典型的結構主義的方法,得出的也是典型的結構主義分析的結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側重該劇中的悲的因素,而忽視了該劇的喜的因素。其實,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一部悲中有喜的悲劇。通過對劇本的細讀,我把該劇中喜的因素匯聚,并把它們統稱為“《俄狄浦斯王》悲劇中的‘喜劇’”。下面詳細說明:
歷來有一種說法,《俄狄浦斯王》體現的是一種命運的不可抗拒性,這種不可抗拒正如人類對死亡的不可拒。俄狄浦斯是在逃避命運,卻還是走進了命運的羅網,這正是人類對待抗死亡的無奈,總是在與死亡作斗爭,最終卻還是會走到生命的盡頭。佛教的生死輪回觀,道家的長生不老說正好就是人類對這一生命規律無法抗拒后在思想上的一種超脫。當人們發現死亡對人來說是不可避免,人們需要用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這種存在方式就是轉世為人或得道成仙。其實,真正的悲劇并不是俄狄浦斯最終應了弒父娶母的神示,而是人們認為《俄狄浦斯王》的結局是人不可違背命運。在我看來,俄狄浦斯同命運的抗爭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悲壯,而且是一種很積極的對待命運的方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生命,當我們從時間上去界定它時,它只是一朵隨時可能凋零的花朵;當我們從行為上去界定它時,他就有了豐富的內涵。我們遵循生命存在的哲學,我們卻不屈從于命運。用海明威的一句話:人是不可以被打敗的,他只能被消滅。這才是生命的一種至高境界。俄狄浦斯王之所以選擇親手用金別針將自己的眼睛刺瞎(而不是選擇立即自殺),是因為保存了生的權利就保存了與命運抗爭的實力,它并非出于西方人的傳統即對個體生命的尊重。也許有人會說,與命運抗爭的結局就是人必須服從命運,否則就會像俄狄浦斯王那樣悲慘。那我要對他說,俄狄浦斯王還沒死,與命運抗爭還不至于開除在地球的球籍。要知道,人被命運戰勝只有一種可能即生的權利的喪失,俄狄浦斯王不死,生命存在,人與命運的抗爭就會繼續,這正是《俄狄浦斯王》悲劇中的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