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草房子讀后感700字初中篇一
書的開頭,用充滿美感的描述:桑桑就要畢業離開他住了六年的油麻地——“……秋風乍起,暑氣已去,十四歲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學那一片草房子中間最高一幢的房頂。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學第一次一下子就全撲到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溫柔如絮,悠悠遠去;梧桐的枯葉,正在秋風里忽閃忽閃地飄落。這個男孩桑桑,忽然覺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聲嗚咽起來。”——把我帶進了桑桑六年的小學生活里。
書中對禿鶴、紙月、杜小康、桑桑幾個不同人物故事的刻畫,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與優雅,殘疾男孩對尊嚴的執著堅守。
我最喜愛的人物是杜小康,因為他家“大紅門”雖然開了一間雜貨鋪,是全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但是他不像有的富有的人家吝嗇,他會把大家缺少的東西從店里借出來,然后給大家分享;而且他那寬大的胸懷,還促使他把從不借人的自行車借給了桑桑;把一起玩火的責任全攬到他自己身上……他所做的一切,都讓我敬佩,所以我喜歡這個人物。
“桑桑們”成長的六年是他們接受人生啟蒙教育的六年——垂暮老人秦大奶奶在最后一瞬所閃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體驗中對生命深切而優美的領悟,大人們之間(蔣一輪老師和鄉村少女白雀)撲朔迷離且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感糾葛……這一切,既清楚又朦朧地展現在少年桑桑的生活世界里。其實桑桑在農村中的六年生活與我們城市孩子的六年生活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們性格執著,樸素,待人友善,比我們更自立;我們生活幸福,吃喝不缺,他們生活艱苦樸素,但他們堅強、能吃苦耐勞。他們這些優點,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草房子讀后感700字初中篇二
童年是什么?童年是小草的嫩芽,生機勃勃;童年是早晨的太陽,活力十足;童年是清潤的雨水,晶瑩透剔……但在小說《草房子》里,童年是一個夢,一個蘊含了酸甜苦辣的夢,這個夢發生在一個美麗的鄉村中,一幢幢草房子中。這個夢里有淘氣卻不失聰明的桑桑、堅強的杜小康、文靜的紙月、善良的秦大奶奶、文弱的溫幼菊……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杜小康。起初,杜小康在油麻地稱得上是典型的“富二代”,過著其他孩子望塵莫及的日子。但之后,家庭遭遇變故,剛開始,杜小康也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他假裝傲慢,故意在大家面前“暴露”自己,仍然表現出快樂的樣子,但內心卻是十分孤獨的。最終他還是不能把這一形象一直扮演下去,“當他徹底清楚與學校無緣之后,他已是一副邋遢的樣子。”杜小康前后性格的不同主要是典型環境的變化引起的,紅門落敗之前杜小康過著安逸的生活,他有資本高傲,有精力參與集體事件,有時間跟桑桑玩耍。但是紅門落寞之后,杜小康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他不能讀書了,不得不勇敢地站起來,繼承父業,在學校門口擺起了小攤。到最后成長為一個堅強的為家庭生計拼搏的男子漢,留給我們的是他成長中閃光的人格魅力。
看到那一幕幕,不禁想到自己現在的揮霍,當爸媽不順從自己意愿,任性哭泣時;當自己在電腦、電視前浪費時間時;當自己正在為作業多而喊累時,他正在為家里的生計拼搏,正在為不能讀書而困惑,正在積極樂觀、精神飽滿地過著每一天。想到這,讓我無比慚愧,同樣的年紀,杜小康已經獨自面對生活的不幸和責任,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不堅強獨立,不責任擔當呢?
讀完了《草房子》,我終于明白了童年是什么?童年就是成長,它猶如一幅畫,色彩絢麗,爛漫天真,讓我們想起浪漫、溫馨、純真無邪是世間一切美好的所在,它美得寧靜、溫馨、悠遠,而且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