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老人與海的讀后感600以上篇一
手不釋卷地翻看《老人與海》,我震驚老人不肯服輸的執著和勇敢,接連八十四天出海卻一無所獲,飽受村里人的冷嘲熱諷。在天真善良的孩童瑪諾林的同情和崇拜下,他下決心一定要打到魚。
蒼天不負有心人!憑借堅定的信念他終于抓獲一條大馬林魚,這魚實在是太大了,老人用小帆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被殺死。本以為可凱旋而歸,豈料卻遭遇一群鯊魚的襲擊,憑著“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和智慧,他一直和鯊魚戰到手無寸鐵、赤手空拳為止,盡管擊退了鯊魚,可到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一根光禿禿的魚骨頭了。
故事講述到此差不多就接近尾聲了,看到這我不禁聯想到了自己,喜歡奧賽的我今年我第一次參加華羅庚杯數學競賽,因業界傳聞它是難度系數最大的數學競賽,這可大大勾起了我的挑戰欲望,誰知就在我順利闖關進入二試后,立馬又接聞華杯停賽的消息,坦白說聽到這消息我很失落,這跟我躊躇滿志的想法相去甚遠,天知道我有多希望拿下華杯獎項,要知道已經手捧希望杯和睿達杯成績的我,就差華杯獎牌了……
也許,這就是人生,它似乎在告誡我們,沒有所謂圓滿的結局,理想與現實總會有那么點差距,在這場永無止境的追逐中,道路漫長且充滿坎坷,不過,其實這都不算啥,只要能像老人圣地亞哥一樣,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每一次挑戰,誰都可以成為人生的贏家。
波濤依舊在蕩漾翻滾著,擊打著岸邊的礁石,不時濺起晶瑩的浪花,海邊的木屋里,那個叫圣地亞哥的老人安詳地睡了,我知道,在他的夢里,一定有只勇敢的獅子。
老人與海的讀后感600以上篇二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垮他"。這句簡單樸實的話語點名一本小說的核心精神。而正是這一簡單的話,深深地拔動了我的心弦。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的老漁夫在第85天出海捕魚時,遇到了一位前所未有的"對手"。他們都是一位堅持不懈的人,就這樣,再斗了近乎兩天兩夜的情況下。老人以超出凡人的毅力戰勝了一條比小船還長的大馬林魚。大馬林魚的血,先后引來了一大批"魔鬼",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去吃大馬林魚的肉。最終,老人以他的精神與他們搏斗。用船上僅有的一些東西擊退了一批又一批的鯊魚。老人雖然拖著大馬林魚的骨架回來了,可贏得了全村人的敬佩。
老人那永不言敗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老人為什么可以釣上這18英尺的大馬林魚呢?因為老人他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樣"三日捕魚,兩日曬網"中途放棄,而是與大馬林魚去作斗爭。大馬林魚和老人才是真正的硬漢。就像"一個人可以打敗他的肉體,可他那高尚的品質是不可以消滅的。就像一個人活著,他已經死了;一個人死了,他還活著"一個人,他雖然活著,可他沒有像桑堤亞哥他們的精神,活著的也只是一個軀體,與死人沒有什么兩樣;一個人,他雖然死了,可他卻因為社會做出貢獻,擁有高尚的品質,死了的也是只是軀殼死亡,他的靈魂卻不會死亡。失敗,是什么?為什么有的人失敗了,就永遠"站起來"了呢?失敗,是什么?為什么有人歷經挫折后活得如此精彩呢?失敗既可以使一個人永遠無法面對世界,也可以成就一個人!因為一個人的品質決定一切,我們要有一顆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心。
老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所以,在假期時,我就開始騎自行車。我每次看見別人在騎自行車的時候,我都會想:別人可以,我也可以的。所以便拿出那沒騎過的滿是灰塵的自行車。一開始,笨手笨腳的我一騎上就摔,試了好幾次才不摔下來。我用右腳開始蹬,可是一開始又軟了,愣在那兒。我又有點兒氣餒了,不想學了。回到家后,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看見《老人與海《封面上那個釣魚的老人。我頓時覺得自己做錯了,便繼續學。這一回,總結經驗,我不會像剛才那樣看著腳踏板踩了,而是看著前方。雖然還是腳還是軟,但也能勉強騎幾米了。我雖然只能騎幾米,一到坡,我就不敢睜開眼睛只剎車。但是我知道就算這樣我也要永不言敗,學習桑堤亞哥老人那種不被"打敗"的人。
生活也就如此,從一些平凡的事情中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我們可以學習桑提亞哥老人的精神,感悟"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