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初中三經讀后感600字左右 三海經讀后感200篇一
《三字經》相傳為宋人王應麟所做,從南宋起就被廣泛用作蒙學教材,直到明末清初。它包含了廣博的內容,即講教與學,又講禮儀規范。它是我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本書。全書一共380句,結構嚴謹,文字簡練,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讀完《三字經》,真的能夠感覺它開啟了人們的智慧,能夠深入到一個人心靈的最深處,能培養一個人的優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所以《三字經》是千古第一奇書”非常恰當。
《三字經》包含的內容很廣泛,有教人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的;也有勸人學習的。我最喜歡的是“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蠶吐司,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意思是,狗能為人們守夜,雞能為人們報曉,而人生在世,倘若不努力學習,混混噩噩,對社會無用,連雞狗都不如了,能稱的上是人嗎?蠶吐絲為人們織成絹帛,蜜蜂給人們釀蜜,一個人如果不好好學習,不為社會做貢獻,那就連動物都不如了。這幾句話用簡單的詞語表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勵精圖治,發奮圖強。不要游手好閑,貪圖享受,因為這樣的人連物都不如。
雖然這是古代的文字,但是對我們想在也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讀了《三字經》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也明白了媽媽讓我背誦三字經的良苦用心。雖然現在我只能背過二分之一的內容,但是我卻學到了很多。我會堅持下去,把整本《三字經》都背會,也希望朋友們有時間也讀讀這本書。
初中三經讀后感600字左右 三海經讀后感200篇二
大概我三歲的時候,媽媽就讓我背三誦《三字經》只是那會,盡覺得《三字》經朗朗上口,像唱歌兒似的,并沒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日常生活中我接觸越來越多的《三字經》,并帶著幾分不解與好奇。拿起《三字經》好好的細讀起來,感慨也油然而生。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
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替父親溫曖冰冷的被窩。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吃,自已吃小的。而今我也九歲,總是無條件向父母索取卻未曾說聲“謝謝!”并把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只要是我想要的,張口就要。與弟弟相處,也經常因為一點零食或一個玩具就大打出手。相比起來,我真是自愧不如。《三字經》短短的十幾個字,竟把孝敬與謙讓講的淋漓盡致啊。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話說晉朝車胤買不起油燈,把螢火蟲裝紗袋照明讀書,孫康家貧就借大雪的反光來讀書。在如此的環境中,都沒有停止過學習。而現今,包括我身邊的同學,個個條件都好,可卻沒人能勤奮學習,只要有時間全是要么面對電視機,或抱著電腦,手機玩游戲,錯過良好的學習時機,浪費大量的時間。
“揚名聲,顯父母。”
獲得好的名聲,為父母爭光。這句話就是我不太贊同的,不管是學習,還是獲得好的名聲,全是為自已,而不是為別人,人不是為爭光而學習,學習是要不斷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讓生活變得更好!不過對于以前那個封建制度下的學者,揚名聲,的確可顯家底。我們只需汲取其精華。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寶典,句句都是經典,值得我們不斷地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