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弟子規家長讀后感言篇一
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著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后,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干什么,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
為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我校響應教育局的號召,全校師生進行誦讀《弟子規》,學習圣人經典,傳承民族圣人經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全校上下、師生之間、班級之間,處處呈現出學習、誦讀、力行《弟子規》的情景。現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弟子規家長讀后感言篇二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我,哆嗦了幾句,我反而討厭他們。現在想想那多不應該啊!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就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母親的我就應正確引導孩子誦讀《弟子規》。讓她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母親的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布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所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現在讀過了《弟子規》后,我終于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并提高自己的修養。
弟子規家長讀后感言篇三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孝、悌、信、仁愛等諸多德行,為何要首孝?
每個人都是弟子,都有父母兄弟,自出生至老父母給與的恩德最重,不但賜予我們生命,而且將我們撫養成人,引我們識萬物,教我們知善德。孝是弟子的本分,每一個人都必須做到。
《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悖德也。”百善孝為先,只有先有了孝的德行,我們才能談其它諸善。
現在很多人認為孝是只要讓父母好吃好穿就算盡孝。其實大不然。《論語》里說:養牛馬也是養,沒有恭敬心,又有何分別呢?所以更重要的是對父母要有恭敬心,物質在其次。除了恭敬心還應該做到讓父母安心,《弟子規》曰:“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返必面。”說的就是要讓父母安心。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是無微不至的,如若我們忽略了,那么就會讓父母徒添很多煩惱和心力。所以著孝,我們應該時時反思,時時以心換心,處處從父母的角度思度,從小處顧及,才能很好的做到。
昔者有江西高官胡長清貪污判刑,有人說胡長清雖貪,卻是孝子,對其父可謂無微不至。殊不知《孝經》嘗云:“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弟子規》也云:“德有傷,貽親羞。”此謂之大不孝。可見,我們應該擺正孝的觀念,知道孝不僅體現在與父母的相處之中,更體現于自己的人品德行中。
我自己每在讀《弟子規》時總感愧疚。孝。自己是否盡心做到?是否以對父母的恭敬心而對天下父母長輩?是否努力上進完善自己的德志?是否處處恪守自己言行,不讓父母蒙羞?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孝,須用一生的精力去做才算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