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長城課文教學反思篇一
第三自然段對勞動人民的聯想與歌頌是重點。我讓學生抓住“站”“踏”“扶”“自然地”等關鍵詞,體會作者用詞準確,并體會作者身臨其境時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我還讓學生通過朗讀、想象說話,讓學生弄明白古代勞動人民是怎樣修筑長城的,從而讓學生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由衷的敬佩與歌頌。接著我讓學生聯系前文解答疑問“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最后我利用外國人對長城的贊譽之詞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升華。
不過,本節課還存在不少不足之處,特總結如下,有待改正:
一、沒有突破教學難點。學生對課文的思想感悟不深,對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不足。
二、沒有大膽地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急于求成,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或朗讀。
三、課堂總結不夠全面。應該結合板書,對講課時講漏的內容進行補充,并應結合課文運用比喻、列數據、準確用詞等方法滲透寫作方法教學。
長城課文教學反思篇二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作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通過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首先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后,體會到長城很長。在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時,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感受,我利用板畫把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畫里出來,然后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說,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里”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為了讓學生更形象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這為學生理解后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等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么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問題仍突出表現的聲音不夠洪亮上。
長城課文教學反思篇三
為了上好《長城》一課我精心的準備了課件。詳細地書寫了教案,但是教案與課件并沒有向我預想的那么好!
上課前,我首先從網上下載了大量資料,再重新進行整理做成了精美的課件。
當大屏幕上出現長城雄偉的身影時同學們一個個發出:“哇,哇!”的驚嘆聲。說實話我的課件的確漂亮,不光展示了長城春夏秋冬的美麗圖片還將長城的過去和現在面貌進行了對比。加上視頻錄像的動態效果,學生當然喜歡。興趣很高,情緒高漲。
但是我覺得有好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只沉浸在精美的課件中根本顧不上認真思考問題。在講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哪里看出長城高大堅固,學生們大多運用書上的句子回答了,有的甚至心不在焉。我都有點失望了。
可是有一個同學的發現將這節課帶向了高潮,他說:“老師我還發現長城不但高大堅固而且設計合理。”“噢?何以見得?”我追問道。
你看每隔300米就一個城臺,很合理。為什么?可以傳遞消息,遠了看不見。”
“還有節省了材料,人力。近了沒必要。”
“還有即使敵人占了一個城臺也不會很快占領另一個,還可以反攻。”
同學們一個個興致勃勃討論得很激烈。
唉!我精心準備設計的問題他們不感興趣,同學偶然間的一個小發現竟然讓他們那么感興趣,我在失落的同時也反思我自己,看來我備課還是沒有備好學生。只有以后考慮了學生,這樣我的課才可以收學生歡迎,教學也才可以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