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與評價 城市的標識課文篇一
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達到體會作者真摯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學中我重點設計了兩年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第一個問題是“假如你被擄掠到一個城市,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多種答案:公交車站的站牌;公司門口的牌子;學校門口的牌子;汽車車牌;商店的廣告牌;標志性的建筑,如“東方明珠”“天安門”“兵馬俑”等。這一問題的設計使學生明白了這些標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饋贈的,只有樹才是“大自然留給我們最后的饋贈”,從而體會到作者真實的內心感受,喚起人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珍惜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天然禮物的意識。
第二個問題是“作者把樹稱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城市的靈魂’,是不是太絕對了?”學生的意見形成鮮明的對比。有的認為像標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門、東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還有泰山、嶗山、長江大橋等,所以作者的說法太絕對了。還有的認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后來建筑的標志雖然不可替代,但這些都無法與“樹”相比,因為只有樹才是大自然的贈與,所以作者的說法很有道理。
課堂上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是成功的,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作者達成共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大部分學生都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課后,我感觸很深,課堂上問題的設計一定要精,“多必雜,雜必淺,淺必陋”,像“對不對、好不好”以及一些絲毫沒有思考價
的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因此,以后的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問題的設計。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與評價 城市的標識課文篇二
作者圍繞“標識”,先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力和靈性,為下文寫“樹”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埋下伏筆。用“樹”是大自然留給我們最后的饋贈,也是城市僅存的個性,來號召人們要珍惜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主線,倡導多讀的教學模式,新課標明確指出三種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讀為前提,以讀為中介,以讀為紐帶,以讀為歸宿的。讓學生在多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深理解和體驗,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教學《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時,單元主題引入本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城市的標識》,提示“識””的讀音。“標識”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記號或符號。與“標志”寫法不一樣,但音同,義同。介紹作者。就題目質疑(城市的標志是什么?為什么?珍惜什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創設良好的閱讀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并且能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起到了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不斷在關鍵處、重點處給與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做到樂讀趣學。本文的教學設計始終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如讓學生利用勾畫重點、做好批注、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啟迪。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圍繞著“自讀生疑、再讀釋疑、品讀感悟、升華感情”這一流程,進行自主、合作、體驗、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自主、探索性的統一。
總之,追求扎實、樸實、真實的教學風格,成就高效、藝術、完美的`語文課堂,不斷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