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朝花夕拾讀后感1000字 朝花夕拾讀后感初一700篇一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生于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魯迅”是他第一次發表白話小說時的筆名。這一筆名根據魯迅自己陳述的理由有三點:其一,他的母親姓魯;其二,周與魯是同姓之國;其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童年時期的魯迅閱讀了大量的古書與古詩。在“三味書屋”里,師從壽鏡吾先生。在此期間,他接觸了大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為魯迅后來的文學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魯迅的少年時期,家道中落,魯迅通過切實的感受感到了社會的殘忍和冷酷。1902年,他東渡日本,在東京進了預備學校。
魯迅一生著述豐富,他的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阿長與<山海經>》等文章就寫于魯迅在廈門大學的時期。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她真誠善良,給魯迅買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經》,是魯迅筆下一個溫暖善良的角色。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的形象似乎不近人情,強迫孩子背書,摧殘孩子的天性,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孩子的壓制。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時的一位老師,他正直熱忱,不歧視同學,熱心關注魯迅的學業,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朝花夕拾》以平和,舒緩的筆調為我們娓娓道來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片段,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懷念,批判了當時黑暗迂腐的社會環境,給予了對現實的深切思考。從這些文章中透視著清末民初時期的生活畫面,了解了當時的社會面貌,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七年級朝花夕拾讀后感1000字 朝花夕拾讀后感初一700篇二
斟一杯香茗,任清香繚繞思緒,一個人的夜晚,不僅有皎潔,悄然的月光,更有那一葉學海中永不沉的扁舟——題記
在魯迅的世界里遨游,我初有體會。
初讀《狗·貓·鼠》,我看到了魯迅童年的天真,可愛。看出了他對老鼠的同情,對貓的憎惡。可細細體會,我又品出了別樣的滋味。老鼠不正代表了那些貧窮,弱小的群體么?他們遭人鄙夷,受盡艱難困苦,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不正是我們需要關心的么?只要我們奉獻出自己的愛心與溫暖,為他們帶來關心與幫助,那么我們的生活不也會更加美好,家庭不也會更加幸福嗎?正是因為愛,我們的心情才碧波蕩漾;正是因為愛,我們的生活才充滿芬芳;正是因為愛,我們的靈魂才熠熠生輝!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在魯迅的世界里遨游,我略有感觸。
看了《五猖會》,總會感同身受,好像也能體味到魯迅那傷心,失望的心情,的確,大人們總是在我們滿懷歡喜時為我們澆下一盆冷水,他們似乎永遠也不會懂得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一味的催促我們學習、看書、寫作業……而我們也時常抵觸他們,和他們吵架,惹他們生氣。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理解,學會溝通,應與父母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有了理解,生活才會充滿歡樂,有了理解,家庭才會充滿關愛!
在魯迅的世界里遨游,我思索萬千。
告別了《五猖會》,來到了“長媽媽”的世界,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樸實,和藹可親,更為她的樂觀所感動,她雖不富裕,但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那我們呢?在生活中,當烏云密布天空時,悲觀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壓城城欲摧”,樂觀的人看到的卻是“甲光向日金鱗開”。無論處在什么厄運中,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總能找到這樣奇特的春蕾。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你會發現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輕輕品一口香茗,感受那清香與醇厚,披著銀紗般的月光,我依舊沉醉在作者筆下那多姿多彩的金色童年中。——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