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2023年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優秀(14篇)

2023年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優秀(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17 10:11:25
2023年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優秀(14篇)
時間:2023-05-17 10:11:25     小編:一葉知秋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寫報告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一

xx國家地質公園,20xx年x月x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批準建立,位于xx北部山區,x腹心地帶,交通方便,面積x平方公里。園內保存著大量的極其珍貴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尤其是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它系統記錄了距今18億年至8億年間的地質歷史和事件,以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構造簡單、化石豐富、頂底界線清楚、巖石變質淺而聞名于中外地質學界。園內峽谷幽深、空氣清新、自然風光秀麗、地質科學奧妙,是休閑度假、旅游攬勝和科學考察的勝地。 我們所參觀的兩個景區是: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 ☆xx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通過觀察辨別出巖石的種類 結構 礦物組成 顏色 以及特性

2、了解巖層產狀及其形成過程和發展情況,分析沿途所見的巖石的性質以及該地區的地質發展演變簡史

3、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通過實習,掌握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了解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為學習后續課程、從事專業工作、擴大知識面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礎。

20xx年x月x日,星期二

xx國家地質公園(室外)xx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高于莊組地層,其主要巖石為頁巖和白云巖,還認識了瘤狀結構、巖層產狀、錳方硼石礦等。 瘤狀構造瘤狀構造 巖層中出現如瘤的團塊,以半球形,糖餅狀形態的透鏡狀巖石為主,其物質成分與上下巖層略有區分。以含瀝青質,泥質白云巖為主。由于沉積時水動力及靜壓力等因素改變而成,在高于莊組中,上部出現較多。

高于莊組地層:高于莊組原稱“高于莊灰巖”,屬中元古代長城系頂部,分布于中國冀北一帶,最初命名地點在xx高于莊,故名。淺海相碳酸鹽沉積。主要為灰色、黑色白云巖,含燧石團塊或條帶,底部燧石條帶尤多,且呈網狀。本組特點:下部含疊層石豐富,中部普遍含錳較高,上部含各種形狀的結核,頂部多含鈣質和瀝青質。厚405—1963米。重要的疊層石分子有:錐疊層石及微古生物霧迷山粗面球形藻。在冀北一帶,下部常夾有含錳頁巖(菱錳礦)。

傾斜頁巖,走向東西,傾向南,傾角50°,組成部分主要為多頁巖、白云巖。頁巖是由黏土經脫水固結而形成,大部分有明顯的薄層理,能沿層理分成薄片,這種特征也稱頁理,風化后多成碎片狀或泥土狀。根據混入物的成分或巖石的 顏色可分為:鈣質頁巖、鐵質頁巖、硅質頁巖、黑色頁巖及碳質頁巖。錳方硼石礦 錳方硼石是一種很少見的無水氯硼酸鹽礦物。形態一般為不規則粒狀, 集合體呈變鮞狀、變豆狀, 光澤為油脂 - 玻璃光澤; 無解理、裂紋發育;貝殼狀 - 不平坦狀斷口; 白色或灰白色, 硬度7。

xx錳方硼石礦床的形成具有二元結構: 即下部是火山巖 ( xx組鉀質粗面巖) , 上部為含硼的蒸發巖。由于xx組海底火山活動頻繁, 延續時間長, 致使熔巖分布廣泛, 并以含硼為特征,火山活動后的汽水溶液中硼的富集, 導致海水中含有大量硼物質,為硼礦床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

對高于莊組的劃分從下而上分為官地亞組、桑樹庵亞組。桑樹庵亞組為含錳方硼石亞組。主要巖性為含錳白云質粉砂巖和厚層灰白色、淡紅色微粒含灰白云巖, 中上部為厚層至塊層狀微粒含灰白云巖, 略含錳, 風化面呈白色或褐色, 斷口呈貝殼狀, 層理平直, 層面上有波痕, 常成陡崖。下部為主要含砂層含錳白 云質粉砂巖和砂質白云巖, 多風化為黑褐色, 易受剝離成薄片, 俗稱“含錳頁巖”。高于莊組之官地亞組, 即錳硼礦層之下疊層石發育, 形態常為錐狀或柱狀。兩個亞組之間是整合過渡關系。

塊莖狀高于莊層疊石:疊層石是前寒武紀未變質的碳酸鹽沉積中最常見的一種“準化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機沉積結構。由于藍藻等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所引起的周期性礦物沉淀、沉積物的捕獲和膠結作用,從而形成了疊層狀的生物沉積構造。因縱剖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錐形疊層狀。由塊莖體或少數粗短的次圓柱體(柱體形態主要受基本層形態的控制,同時受環境影響。根據柱體自上而下直徑的變化,柱體形態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由塊莖狀或少數粗短的次圓柱體組成,柱體間通常為碎屑白云巖所充填。基本層層平緩到凸起較高的穹形,帶狀,地質年齡約為15億年。

藻席或藻屑 在碳酸鹽巖地層中常見到能反映有機生物的的藻架結構或藻席結構。它們通常由亮、暗紋層交疊布置而成,如果早期(準同生)被硅化,有時還可以保存藻絲體化石。通常形成紋層狀碳酸鹽巖,有時則形成典型疊層石,在形成過程中若藻架結構的沉積物若遭沖刷二再次沉積則會形成藻屑構造。此處遺跡尤為重要,因為世界上的其他的中上元古界地貌中,沒有發現含有藻席和藻屑構造的遺跡。

xx組和高于莊組分界 此兩組地層在此處屬于平行不整合的接觸關系高于莊組底部為一層石英狀砂巖,層面有波痕,砂巖之下為xx組,含錐層燧石白云巖,其錐頂處切,表示受到了侵蝕的作用,代表了一次沉積間斷,地質年齡約為16億年。

xx組 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

巖漿巖噴出時,壓力降低,氣體揮發析出,聚集成氣泡開向表面浮動,同時又隨巖漿浮動。當巖漿凝固時,氣泡的孔壁固化,內部的氣體或散失或凝為液體大部分流失,只保留空洞,即為氣孔構造。若這些氣孔被后期礦物所充填,即為杏仁構造。根據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可以判斷和恢復當時巖漿的流動。

火山角礫巖:火山爆發時,隨著深部巖漿的噴出,由于通道附近圍巖的加入,加上噴發強度及諸多因素,可形成火山熔巖、火山角礫巖、火山凝灰巖等。xx組的火上角礫巖十分發育,分布廣泛,角礪成分由白云巖、玄武巖、碎石等組成。角礪大者稱為角礪集塊巖。

斷層:巖體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的巖體發生顯著的位移或失去連續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形跡。斷層幾乎在地殼上處處都有,特別是在山脈強烈變形的巖石中。此處兩層堅硬的石英砂巖沿著溝被錯開,它位于斷層面上盤。斷層會出現很多危害,斷層快速活動形成地震。地震災害主要表現為地表破裂、崩塌、滑坡、砂土液化等。斷層緩慢活動造成地表變形。最典型的斷層緩慢活動(斷層蠕滑)的例子是美國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斷層。而在我國,斷層緩慢活動造成地表變形現象中最常見的為地裂縫。雖然地裂縫的成因復雜,但其與構造的相關性不可忽視。

之后我們來到了xx組與團山子組的分界處。此兩個地層單元界線為整合過渡關系,以xx組底部厚度較大的石英巖為界線,其下為團山子組頂部夾薄層砂巖的含粉砂白云巖。團山子組系高振西等原稱的“串嶺溝頁巖”上部的碳酸鹽巖系。19xx年地質部xx隊在xx省龐家堡鐵礦區命名為“龐家堡灰巖”。xx年xx省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在xx團山子村一帶的相當層位也見到相似的碳酸鹽巖地層,遂建議改稱為團山子組,19xx年被《xx震旦系現場學術討論會》接受,沿用至今。

波痕 波痕是淺海、河湖的一種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圓波谷,坡度對稱組成連綿波浪狀。 波痕是沉積環境分析的重要標志,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質(陸源砂、碳酸鹽砂)在波浪、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狀起伏的痕跡,如沙漠中的沙丘、海灘的沙坡等。一個波痕由一個波脊和一個波谷組成,同一種波痕一般成組出現。 出現于巖層的頂面.并可在上覆巖層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來決定巖層的頂面和底面。

泥裂 當未固結的沉積物露出水面時,會受到暴曬而干涸,并發生收縮和裂開,這時所形成的裂縫成為泥裂。泥裂的`裂片多為多角形,裂縫上寬下窄、大致與層面垂直,其中常充填有上覆沉積物的成分,泥裂多見于湖或海洋的濱岸地帶或者河漫灘沉積環境中。

最后是格魯納疊層石。格魯納疊層石為一種柱狀疊層石,其柱體部分多由硅泥質組成,常彼此間密集共生,柱體橫斷面為次圓形到橢圓形。基本層呈薄而平緩的穹形,向上有不同程度的突起變化,地質年齡約為16.8億年。

國家地質公園的野外實習就到此結束,來到石碑處我們合影留念。吃過午飯,我們向著另一個目的地---xx山公園出發。

來到xx山公園,看到由地層運動形成的山峰我們感嘆不已,在攀爬的過程中,飛來峰帶給我們的震撼最大。xx山組屬于早寒武世地層。巖性穩定,見于中國冀北及冀西北尚義---平泉深斷裂以南的山區。主要為厚至巨厚層豹。底部普遍有砂礫巖或角礫層巖,平行不整合或超覆于青白口系各組之上,一般厚數十米。我們看到了逆掩斷層形成的景象。斷層面平緩彎曲。上部霧迷山組燧石條帶狀白云崗(12億年)逆掩于xx山組角礫狀巖(5.6億年)之上。斷層是巖層或巖體中的一個或一組破裂面,沿破裂面兩側的巖層或巖體發生有顯著的位移。斷層的位移量有小有大,小者僅幾厘米,大者可達數公里乃至數十公里。斷層是巖塊間的一種不連續面,巖塊在平行于不連續面的方向上發生相對位移。 我們還看到了巖石兩億年的跨越,井兒峪組疊層狀泥晶灰巖(8億年)與xx山組角礫狀灰巖(5.6億年)之間,有一套紫紅色黃白色相間含礫砂頁巖,它是古風化殼面上的沉積物,中間缺失2.4億年的地層。 最后我們看到了飛來峰地貌。在逆掩斷層或輾掩構造中,常見老巖層覆蓋在新巖層上,這樣的老巖層稱推覆體。當推覆體遭受強烈剝蝕,周圍地區露出原來的新巖層,而殘留一部分老巖層,孤零零地蓋在新巖層上,叫飛來峰。

到此為止,我們結束了一天的野外實習任務。通過這次實習,讓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地質學的含義。短短的一天,讓我對野外地質工作有了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對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個最直接的了解。并且直接影響了我的學習觀念,將實踐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將對我今后的學習習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寫實習報告的時候,我又將那一天的經歷回憶了一遍,并總結出有意義的結論,讓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我相信在我以后的歷練中,這次實習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二

1.1交通位置及地理概況

1.1.1交通位置

工區為四川江油市馬角鎮,距江油市57km,距成都市214km。馬角壩地區交通方便,寶成鐵路自北向南縱貫該區,國道108線從東南緣穿過,北經廣元出川,南經江油、綿陽可達成都。區內有公路,北通雁門壩,西至澄水,南達文勝等鄉鎮。山區有礦山公路和山間大道通行。附馬角壩交通位置圖1-1

1.1.2自然地理

馬角壩地區位于龍門山系的前山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中山區,海拔>1200m,東南部為低山區,海拔

1.1.3經濟地理

馬角鎮面積146.56km2,人口2.3萬,其中農業人口為1.1萬。農業耕地1.18萬畝,播種面積2.22萬畝。主要出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和蔬菜,年產糧食5300噸,農業總產值791萬元。馬角鎮以核桃、木耳、黃花為特色農產品。馬角鎮有省、市屬工礦企業和鄉鎮企業230多個,其中以水泥廠為主,還有鍋廠、鋼鐵廠、磷肥廠、電石廠、砂廠等,工業總產值1.35億元。其中雙馬礦山是區內最大的企業,年產水泥100多萬噸,雙馬水泥是四川的名牌產品。馬角鎮污染嚴重,污染源主要來自水泥生產。

1.2地質研究簡史

龍門山區地質調查開始于19世紀70年代。

1872年德國人創立“廣元煤系”。1879年匈牙利人發現廣元等地的海相中三疊統。本世紀20年代以來,趙亞曾,黃汲清等先后對龍門山區進行過調查。趙亞曾(1929)首創“飛仙關頁巖”、“昭化灰巖”。趙亞曾和黃汲清(1931)將三疊系劃分為“飛仙關頁巖”和“嘉陵江灰巖”;將“廣元煤系”更名為“須家河煤系”;建立了“平驛鋪砂巖”、“白石鋪灰巖”和“唐山寨灰巖”。朱森、葉連俊等(1942)將“白石鋪灰巖”進一步劃分為“養馬壩系”和“觀霧山系”。朱森(1942)首次在馬角壩地區發現下石炭統地層,稱“總長溝系”;并在嘉陵江灰巖之上劃分出“天井山灰巖”。解放后,西南石油地質處對唐王寨、仰天窩向斜兩翼的系統研究;北京地質學院在江油地區測制的石炭系剖面。60年代,四川省地質局對龍門山區開展1∶20萬區域地質測量。90年代初四川省地質礦產局編制出版《四川省區域地質志》,并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馬角壩屬龍門山北段片區。

1.3工作概況

作為石油地質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巖石學》、《礦物學》、《古生物學》、《沉積巖石學》、《石油地質學》的基礎上,應該進行一次較完善的野外實習,以達到理論結合實際的目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完成地層系統的建立和巖石地層的劃分,剖面的測制,化石、巖石標本的野外采集和觀察研究,各種構造觀測以及填制地質圖工作,編制一些基本地質圖件,掌握區域地質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如何進行實測地質剖面,明白如何進行地質點的觀察、描述以及如何進行地質填圖。本次實習工作主要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野外踏勘,實測地層剖面,野外自由填圖,室內資料整理和作圖、編寫實習報告。工作計劃安排合理,除去因天氣、計算機考試原因稍有耽擱,工作進展還算順利,各階段填圖任務基本完成。

2.1概述

馬角壩地區地層屬揚子區龍門山分區,其東南緊鄰四川盆地分區,該區出露地層有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和第四系。其中泥盆系~中三疊統以海相碳酸鹽巖建造廣泛發育為特征,第四系以碎屑巖松散沉積為主。由于工區內發育f1-f7及f2’北東-南西走向的逆斷層,所以除石炭系地層較全外,其余地層皆出露不全。工區地層基本為北東-南西走向,地層傾向基本為北西向。碳酸鹽巖地層在工區廣泛出露,從志留系到三疊系,除志留系韓家店組(s1-2h),石炭系總長溝群(c1-2z)部分巖層,二疊系梁山組(p2l),三疊系飛仙關組二段(t1f2)和嘉陵江組二段(t1j2)、四段(t1j4)之外,幾乎都為碳酸鹽巖地層。志留系在工區只出露了韓家店組紫紅色泥巖地層,與二疊系棲霞組為斷層接觸。泥盆系碳酸鹽巖地層由底到頂出露了觀霧山組、沙窩子組和茅壩組地層,底部中泥盆統觀霧山地層與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二段地層為斷層接觸;石炭系地層由底到頂分為總長溝群和黃龍組,大部分為碳酸鹽巖地層,總長溝群底部為含鮞狀赤鐵礦紫紅色泥巖;二疊系由底到頂出露的依次為黃龍組、梁山組、棲霞組和吳家坪組地層,其中吳家坪組與飛仙關組為斷層接觸關系,黃龍組與梁山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三疊系從底到頂出露了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嘉陵江組和中三疊統雷口坡組,飛仙關組二段與嘉陵江組五段為斷層接觸。

在本次實習中,我們對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地層進行了實測。在實測中,我們發現飛一段中基本為灰巖,但是地層在巖石構造和結構方面變化頗多。通過細致的劃分,在構造變化上,我們能夠觀察到從紋層-厚層的灰巖;在結構變化上,我們見到了圓柱狀灰巖、核形石灰巖、蠕蟲狀灰巖、生物碎屑灰巖、鮞粒灰巖、微晶灰巖、細晶灰巖、礫屑灰巖、砂屑灰巖、含膏溶孔微晶灰巖;飛二段基本為泥巖、鈣質泥巖,其中夾一定數量的灰巖條帶,可見克氏蛤化石。

2.2地層分述

2.2.1志留系(s)

工區僅出露一組志留系地層――韓家店組(s1-2h),巖性以暗紫紅色頁巖為主,夾泥巖、粉砂質泥巖及;可見三葉蟲、筆石等化石;中統頂部不全,未見頂底,工區可見厚度大于100米,分布于工區西北角,工區內與二疊系棲霞組為斷層接觸。該組為一套陸棚相-淺海臺地相的頁巖,巖相穩定,厚度變化不大。附韓家店組與棲霞組斷層接觸。

2.2.2泥盆系(s)

實習工區可見三個組,巖性總體上以碳酸鹽巖為主。分布于工區中部及東北部。中上部為淺海相,底部為濱海相。這一時期隨著川中古陸擴大,揚子準地臺四川部分幾乎都隆起為陸,但是屬于龍門山前山帶的工區依然為海盆,總體上為一套海相碳酸鹽巖沉積。

2.2.2.1觀霧山組(d2-3gw)

厚度大于100米,巖性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灰巖,含生物碎屑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頂部以豹斑灰巖為分層標志。發育礁灰巖并含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分布于工區東北-西南,與三疊系飛仙關組斷層接觸。附觀霧山組頂部豹斑灰巖圖2-2以及圖2-3生物化石-層孔蟲。

2.2.2.2沙窩子組(d3s)

沙窩子組按其巖性變化可劃分為三段:

沙一段(d3s1),厚度約100米。巖性以灰、淺灰、灰白色中-厚層狀白云巖為主,夾有灰巖、白云質灰巖。分布于工區西北-西南,與觀霧山組整合接觸,以豹斑灰巖為分界標志。

沙二段(d3s2),厚度約100米。巖性以灰、淺灰色中~厚層灰巖為主,底部有約1米厚瘤狀灰巖為分界標志;分布于工區西北部,與沙一段整合接觸。附圖2-4瘤狀灰巖

沙三段(d3s3),厚度約120米,巖性以灰、灰黃色中~厚層狀白云巖為主,刀砍紋明顯,分布于工區西北部,與沙二段整合接觸,二者巖性區別明顯。附圖2-5白云巖刀砍紋

2.2.2.3茅壩組(d3m)

厚度為50米,巖性為淺灰、灰白中~厚層狀微晶灰巖、球粒灰巖、粒屑灰巖。本組巖性較純,化石較少。分布于工區西北部,與沙窩子組整合接觸,與沙三段白云巖區別明顯。

工區內泥盆系地層的巖性為較純的碳酸鹽巖,且含有的生物碎屑較少(本次實習在泥盆系地層中未找到化石),表明在地層沉積時期,沉積水體不深,水循環受到限制,氧化作用不明顯,鹽度較大,為潮間帶―潮下帶瀉湖環境的中―低能帶。綜合其他時期工區地層的沉積環境和水體的變化,在中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馬角壩地區皆位于半封閉的瀉湖-濱海環境中,其沉積環境是穩定的,主要處于潮間帶-潮下帶之間,局部發育瀉湖沉積。在局部環境中主要受蒸發作用、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控制,形成了一套以潮上蒸發坪白云巖和開闊臺地灰巖為特征的巖相組合。

2.3石炭系(c)

工區石炭系分為2個組,以灰巖為主,含有白云巖、泥巖,巖石類型多樣。由于水泥廠的開發,石炭系地層在工區礦山梁~張一溝之間露頭較好,分布于工區西北部。該地層幾乎為淺海臺地相。

2.2.3.1總長溝群(c1-2z)

厚度100米,巖性多樣,底部為紫紅色泥巖,含鮞狀赤鐵礦,地層厚度在橫向上有變化,之上為似瘤狀灰巖,含珊瑚化石;中上部由礫屑灰巖、介殼灰巖組成互層,推測為風暴巖序列。該地層分布于工區西北角。與下伏茅壩組地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其分界標志為紫紅色泥巖。附圖2-6總長溝群底部含鮞狀赤鐵礦的紫紅色泥巖,及圖2-7珊瑚化石

2.2.3.2黃龍組(c2~p1h)

厚度150米,巖性復雜,底部為紫紅色中~厚層礫屑灰巖;中下部為鮞粒、球粒、微晶、礫屑灰巖、砂屑灰巖;中上部為豆粒灰巖,蜓類化石豐富;頂部為白云巖、白云質灰巖。分布于工區西北部,與總長溝群整合接觸,二者的分層標志為淺紫紅色礫屑灰巖。

通過查閱資料,對于總長溝群底部的紫紅色含鮞狀赤鐵礦泥巖需要說明一下:含鮞狀赤鐵礦泥巖為晚泥盆世大規模海退暴露后海平面上升的產物。其核心主要由赤鐵礦構成,部分為較大的石英顆粒或赤鐵礦和石英顆粒包裹體,未見生物碎屑。鐵質來源應為大陸風化的產物,鐵質鮞粒生成時應為半封閉環境,當三價鐵離子達到飽和后,在適當的情況下,大量鐵質圍繞石英碎屑或鐵礦物碎屑轉動形成膠體沉積。圈層呈同心狀,整體呈膠體狀態,未見到由于藻類生長造成的明暗分明的紋層。說明當時的環境為淺水動蕩環境,水動力較強,且鮞粒形成與生物作用無關。總體而言,鐵質鮞粒的主要成因為:晚泥盆世法門期末大規模海退造成暴露環境,之后海平面開始上升,形成淺水的氧化環境,來源于大陸風化的鐵質和陸源石英碎屑在半封閉海灣中聚集,當三價鐵離子濃度達到飽和后,在適當條件下,大量鐵質圍繞石英碎屑或鐵礦物碎屑轉動形成膠體沉積鮞粒。附石炭紀古地理背景圖2-8

從整個石炭系地層巖性的變化來看,底部出現的幾層紫紅色含鮞狀赤鐵礦泥巖表明當時的沉積環境為氧化、半封閉的淺水環境,常產于局限臺地淺灘,相對能量較低的攪動環境。向上有似瘤狀灰巖的出現,其瘤狀為珊瑚化石。珊瑚化石的出現代表了臺地邊緣生物礁的環境,由局限臺地相巖石到有生物化石出現的巖層,表明短期內海平面上升。之所以會形成似瘤狀灰巖而沒有形成國內珊瑚礁,是由于臺地邊緣生物礁的垮塌作用而形成。地層中上部出現介殼灰巖與礫屑灰巖的互層。其中,礫屑灰巖的出現,表明沉積環境演變成了斜坡相,之前的碎屑沉積物垮塌后的礫屑與后來的碳酸鹽巖同時沉積,形成了礫屑灰巖。同時,出現的介殼灰巖,也可以認為是臺地邊緣的淺灘相形成的。結合其他巖

性的沉積環境,礫屑灰巖沉積時的斜坡應為較緩的斜坡。黃龍組的紫紅色礫屑灰巖表明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氧化環境,含有鐵質膠結物,因此,作為與總長溝群的分界標志,比較可靠。黃龍組中上部發育一大段質地較純的灰白色灰巖,在結構上有一定變化,總體上為開闊臺地沉積環境。黃龍組上部可見豆粒灰巖以及灰質白云巖、白云巖,可見,在開闊臺地之后海平面開始下降,出現了淺灘動蕩環境、以及蒸發環境。總體而言,石炭系沉積環境是在水體較淺的臺地邊緣、斜坡、淺灘相下的較小幅度的水體深淺變化引起了氧化、還原環境變化和水體能量由弱―中到較強水體能量的變化。

2.2.4二疊系(p)

由于斷層錯動,二疊系地層出露不全,在工區比較分散,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北部,主要為淺海相,期間海平面有一定的變化。早中二疊世,川中古陸經歷了一次廣泛海侵,海水幾乎淹沒整個揚子準地臺,工區海水變深,代表性地層為中二疊世棲霞組,前人稱為“陽新海侵”。

2.2.4.1梁山組(p2 l)

厚度小于10米。巖性主要為淺黃色鋁土質粘土巖。分布于工區西北角,與黃龍組平行不整合接觸。見圖2-9梁山組鋁土質粘土巖

2.2.4.2棲霞組(p2q)

厚度約30米,巖性為灰色、深灰色厚層―塊狀石灰巖。分布于工區西北角與梁山組整合接觸。其上與志留系韓家店組斷層接觸。

2.2.4.3吳家坪組(p3w)

厚度小于10米,巖性為灰、灰白色中-厚層微晶~細晶灰巖,含燧石結核,含古蜓化石,分布于工區東北和西南部,與下伏地層斷層接觸。

二疊系地層由于其本身厚度不大,再加上斷層作用的錯斷,使得其沉積環境的分析不夠準確。但總的來看,由于二疊系地層較其石炭系地層的泥質含量明顯增多,說明水體的深度明顯增大,沉積環境已變為臺地前緣斜坡相。而其上巖性轉變為灰巖,表明水體再度為較淺的狀態,且由于棲霞組和吳家坪組地層中生物化石的出現,充分證明當時的沉積環境已為臺地邊緣淺灘。

2.2.5三疊系(t)

工區內可見到的三疊系地層共有3組10段,廣泛出露于工區,主要分布在工區西南部、東南部、東北部。早中三疊世,飛仙關組多紫紅色頁巖、灰白色灰巖,嘉陵江組、雷口坡組主要由白云巖、灰質白云巖構成,內含膏鹽,預示海侵即將終結。

2.2.5.1飛仙關組(t1f)

飛仙關組一段(t1f1):厚約120米,以石灰巖為主,巖石類型較多,有圓珠狀灰巖、微晶灰巖、蠕蟲狀灰巖、紋層狀灰巖、核形石灰巖、細晶灰巖、鮞粒灰巖、礫屑灰巖、含膏溶孔灰巖;由于斷層的作用,可見到揉皺現象,見圖2-10。

飛仙關組二段(t1f2):厚約130米,以紫紅色頁巖為主,部分層位為鈣質泥巖,并夾有灰巖條帶,其底部有5、6層泥灰巖與泥巖的互層,化石有克氏蛤。從上述巖性特征看,顯然本區的飛仙關組一段為碳酸鹽巖相,飛二段為泥巖相,代表較典型的淺海潮坪潮間沉積環境。

飛仙關組地層在工區刺林包出露良好,從龍宮寺至廟子梁我們進行了詳細的剖面實測,實際分為41個小層.詳見下表2-2

2.2.5.2嘉陵江組(t1j)

主要分布于工區東南部天平山~娃娃巖一帶,與下覆地層整合接觸。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三

金秋十月,我們08級地理班踏上了實習的路程。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說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一路上同學們都是十分的激動,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兒,在大巴車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么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走出來的同學也是一個個想回到了家鄉一樣高興,為一些同學訴說著各種美景,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認識各種巖石、礦物等。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象典型多樣,并且出露良好,區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象,并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將來教學和進行鄉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了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關系,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處于林州盆地之內,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為太行山,東部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5-10公里。盆地形態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于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并為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為東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為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對于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為以下幾大方面。

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為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地質現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都有分布,其中變質巖和沉積巖分布最為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層主要分布著各類片麻巖,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巖為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布有竹葉狀灰巖和鮞狀灰巖,奧陶紀地層主要為灰巖,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山西臺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并伴隨著大量的斷裂發育和巖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為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為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為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于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巖,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巖和古生界頁巖、鮞狀灰巖。林州盆地是伴隨著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系是太古界片麻巖與中奧陶紀灰巖相接觸。

林州地區大致可分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林州盆地位于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于北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的范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里的氣候規律。

本區河流皆發源于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為漳河,中部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先后與衛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氣候區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礫石淺灘。

本區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宜林、易牧的范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林州地區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為優勢種。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四

一、實習目的:

本次實習是地質課程的野外認識實習,其目的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是同學們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鞏固和掌握地質科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初步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址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工作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主要目的有三:

(1)認識各類地質現象,了解華北地臺基本地層層序。

(2)了解各種內外力地質作用。

(3)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質技能,從野外觀察、記錄、描述羅盤儀的使用。

此外,通過實習是同學們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于地質學科的重要性及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逐步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

二、實習時間:20xx年5月16日到20xx年5月20日

三、實習地點:秦皇島石門寨地質實習基地

四、人員組成:

五、實習路線:亮甲山—潮水峪—山羊寨—石門寨—上莊坨—大石河—小傍水崖村—吳莊—花場峪

六、實習簡介:

1、實習區位置及交通

這次我們的實習區域在我國北方唯一的不凍港所在的美麗的海濱城市—秦皇島市及撫寧縣、青龍縣境內,南起北戴河海濱秦皇島,北至花場峪、義院口,東起山海關,張崖子,西至瓦家山等地,總面積約為120k㎡。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位于秦皇島市北28km。該區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

實習區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陽)鐵路貫穿實習區南部,并有地方鐵路秦(皇島)——青(龍)線,能通往山區。公路以秦皇島市為中心,四通八達,客運可通省內的青龍、承德、平泉、灤縣、遷安、撫寧、興隆、昌黎、盧龍等地,省外可達遼寧綏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陽和天津等地。海運目前尚無客運,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貨運從秦皇島港可同我國沿海各綱和世界各地。

2、實習區地形

實習區南鄰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綏中、西與昌黎接壤,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東、西三面群山懷抱,山脈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勢由北向南漸低,屬冀東北的中底山區和低山區,最高點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點南部沿海地區,海拔僅0、8-5米。

3、實習區氣候

實習區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0、1℃,一月份平均氣溫為-5℃,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達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無霜期179天。實習區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濕潤溫和,海濱地帶夏季涼爽宜人,古為避暑勝地。

4、實習區水文情況:

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除大石河發源于青龍縣牛心山區以外,其他均源于撫寧縣北部山區,各河均為獨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隨季節變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達2-3米。

燕山塞湖位于山海關城西北6km山口處,在燕山腳下,是一個人工湖,于1994年建成,蓄水量為7000萬立方米。

5、實習區的經濟情況。

實習區工業非常發達,以秦皇島為中心,有造船、機械、建材、煤炭、紡織、食品加工等,山海關橋梁工廠,秦皇島耀華玻璃場在全國享有盛名。實習區農業,主要是北方干旱的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高粱、谷子、紅薯等為主。山區盛產水果和藥材。實習區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6、實習去地形簡介

本實習區出露地層屬華北地臺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較普通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志清楚,地層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區范圍內所有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中生界的上三疊統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七、實習內容:

1、地層:

本實習區出露地層屬華北地臺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較普通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志清楚,地層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區范圍內所有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中生界的上三疊統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龍山組

分布于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巖,底部為砂巖。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巖呈沉積接觸關系。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布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粘土巖—碳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其分界標志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銹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巖,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二)寒武紀

(1)府君山組

(2)饅頭組

該組由于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巖作為標志層的。巖性特征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頁巖中含石鹽假晶,并夾有白云質灰巖。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71m。

(3)毛莊組

(4)徐莊組

分布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云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灰巖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與暗紫色粉砂巖互層為標志。厚101m。

(5)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內分布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布,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巖夾黃綠色頁巖;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6)崮山組

本組與張夏組在區內的分布相仿,比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為標準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巖及紫色粉砂巖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巖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化石十分豐富,幾乎每層都可以采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7)長山組

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巖、粉砂巖與頁巖互層,夾有藻灰巖及生物碎灰巖。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8)鳳山組

本組分布與崮山組、長山組相同,出露較好的揣莊北288高地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為黃灰色泥灰巖夾礫屑泥灰巖。黃綠色鈣質頁巖及薄層狀泥質條帶狀灰巖。泥質成分增多,容易被風化,風化往往形成黃色土狀物。化石豐富三葉蟲化石垂直分帶明顯。礫屑形成小團塊,本組與下伏長山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礫屑泥灰巖為標志層。厚92m。

(三)奧陶系

(1)冶里組

分布于區內東、西部,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出露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莊一帶。下部為灰色微晶質純灰巖夾少量礫屑灰巖及蟲孔狀灰巖;上部為灰色礫屑灰巖夾黃綠色頁巖。所產化石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等。與下伏的鳳山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志是以灰色礫屑灰巖作為底界,此礫屑灰巖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純灰巖。厚125m。

(2)亮甲山組

位于石門寨亮甲山。屬淺海沉積。主要巖性是中厚層狀豹皮灰巖,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巖和鈣質頁巖。含有頭足類、腹足類和蛇卷螺未定種等化石。與下伏冶里組為整合接觸,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層狀豹皮灰巖為標志,風化后呈泥質條帶狀,局部含泥質結核。層厚118m。

(3)馬家溝組

本組分部與亮甲山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莊北山發育較好。屬淺海相沉積,較深水環境。本組巖性以白云巖和白云質灰巖為主,底部具微層理、含角礫、含燧石結核黃灰色白云質灰巖。化石有:頭足類和腹足類。與下伏亮甲山組為整合接觸,界限十分明顯。白云巖具"刀坎痕"。層厚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組

中石炭本溪組在本區的東、西部分布都很廣,發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莊一帶發育較好,小王莊剖面可作為本區的標準剖面。有2—3個由陸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積韻律。本組巖性特征與華北地區一致,是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陸相粉砂巖中含植物化石:鱗木、科達、蘆木等。下部為鐵質砂巖、褐鐵礦和粘土巖,平行不整合與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巖、粉砂巖及頁巖,夾3—5層泥灰巖透鏡體。石門寨西門—瓦家山剖面地層厚度為70、7m。

(2)太原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帶發育較好。本組巖性比較穩定以灰黑色砂巖含鐵質結核為主要特征,夾少量煤線及灰巖透鏡體,由兩個韻律組成,是海陸交互相沉積。含植物化石:脈羊齒、鱗木,動物化石:網格長身貝、古尼羅蛤。與本溪組呈整合接觸,分界明顯,本組底部青灰色鐵質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具小型球狀風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疊系

(1)山西組

主要分布于東部黑山窯至曹山一帶,西部也有出露。有兩個韻律,第一個韻律含煤層,第二個韻律的頂部含鋁土礦。本組是區內重要的含煤地層,屬近海沼澤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粉砂巖炭質頁巖及粘土巖。含植物化石:蘆木未定種、帶科達、纖細輪葉。與下伏太原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厚度變化較大,約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組

分布于黑山窯至石嶺一帶,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個韻律組成。屬湖泊相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中粗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含植物化石:多脈帶羊齒、山西帶羊齒、帶科達。層厚115m。

(3)上石盒子組

主要在黑山窯、歡喜嶺至大石河西側有出露。發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凈砂巖為主,夾極度少量紫色細粒砂巖及粉砂巖。本組未獲得化石資料。與下伏下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層厚72m。

(4)石千峰組

最初的命名地點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組是二疊系最上一個組。出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至瓦家山一帶,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巖層,包括粉砂巖、泥巖、夾少量礫巖、粗至中細粒凈砂巖和雜砂巖。含植物化石:太原帶羊齒、尖頭輪葉、朝鮮羽羊齒。與下伏上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兩者可以從顏色上區分。厚150m以上。

2、巖石:

(1)巖漿巖

①花崗巖

出露于東部張崖子村附近,或西南部雞冠山下,沉積不整合在馬嶺組石英砂巖之下。巖石為肉紅或灰白色,但巖體分布很不均勻,結構構造變化很大。西部花廠峪至溫泉堡一帶的花崗巖,根據接觸關系和同位素年齡,屬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崗巖。巖體很大,呈肉紅色,由正長石、斜長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組成,具中細粒顯基斑狀結構,所以稱中細粒斑狀花崗巖。

②花崗斑巖

出露于石嶺東南等地,呈細粒基質的斑狀結構,巖墻狀產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奧陶世的地層中,常見被基質熔蝕的鉀長石和石英斑晶,潮水峪村西有一寬達5m以上的花崗斑巖墻。

③灰綠巖

亮甲山采石場比較集中,巖石呈暗綠色,細均粒結構,具典型輝長結構,部分輝石已綠泥石化和硅酸鹽化。

④閃長玢巖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鍋店東等地,呈巖墻狀產出,隱基斑狀結構,斑晶主要是斜長石,有時含角閃石較多,有的基質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見球粒結構和流線結構等。

⑤安山巖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羅統地層中,類型相當豐富,有玄武安山巖、輝石安山巖、角閃安山巖、閃輝安山巖、斜長安山巖、粗安山巖和英安山巖等。絕大多數都具隱基斑狀結構。顏色以灰綠色為主,少數為暗紫紅色,一般都呈塊狀構造,少數有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

(2)沉積巖

①含海綠石的石英砂巖

位于張崖子的青白口群龍山組含有表面被風化成黃褐色內部為灰白色的中粗粒石英凈砂巖,淺海相沉積,含海綠石和少量云母。

②純灰巖

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巖石。灰黑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劃動。本次在石門寨觀察到的亮甲山組純灰巖含有礫屑,為盆地內生成的隱晶灰巖或微晶泥巖碎屑。

③豹皮狀灰巖

主要分布于亮甲山組地層內。花斑由白云巖組成,呈淺黃色或褐黃色,與周圍灰色或深灰色灰質組分界線明顯,特別是那些花斑狀似蟲孔的,兩者界限平直。巖石風化面上,常有蟲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巖的標志。

④含微層理的白云質灰巖

分布于下寒武統府君山組地層內,張崖子一帶發育較好。花斑僅限于一定層位層巖內,與巖層層面無切割關系,說明交代作用是在成巖階段完成的。層內構造均勻,形成于淺海深水環境。

(3)變質巖

斷層角礫巖又稱壓碎角礫巖、構造角礫巖。是巖石因構造作用發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礫狀巖石,角礫大小不等,具棱角,巖性與斷層兩側巖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細碎屑及后生作用水溶液中的物質所膠結。

3、地質構造:

(一)工作區的構造位置

本區位于燕山沉降帶東段,山海關隆起的東南邊緣,又因現代燕山隆起與渤海拗陷的過渡帶以及燕山山脈由東西轉轉向北東向的肘狀部位,應力比較集中,故新、老構造均比較發育。據地礦部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資料,本區斷裂構造發育,其中以nne向斷裂最為發育,其次為nw向斷裂、ne——nee向斷裂和ew向斷裂,此外,在山海關之北尚發育有環狀斷裂。

(二)構造概況

本區出露地層屬華北地臺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而侏羅系屬太平洋火山活動帶,除普遍缺失中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三疊系,白堊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時代地層發育良好,出露較全,各地層單位劃分標志明顯,化石豐富,很具有代表性,全區范圍內出露的地層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中石炭統,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上古生界青白口系龍山組以角度不整合沉積在綏中花崗巖上,標志著華北地臺經歷了劇烈的呂梁運動,結束了早元古代地槽發展階段,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地質發展階段。

新生代時期有明顯的上升運動,全區遭受剝蝕,第三紀末因氣候較熱,有紅色土形成,其后繼續上升.但南部的海岸區則下沉,遭受海侵。因此,山區河谷內有階地形成,并普遍向南,即向海洋方向傾斜。至第四紀末,海水有一定撤退,因而在山海關至秦皇島一帶的海岸上遺田有礫石堤,并且有海蝕臺出露水面。

(三)主要斷裂構造描述

(1)潮水峪斷層

在潮水峪一帶,斷層走向n20°e,傾向東南(實際上傾向為東西向擺動)。上盤為鳳山組泥質條帶狀灰巖;下盤為冶里組厚層灰巖。斷層面無論在傾斜方向上,還是在走向方向上均表現為舒緩波狀。斷面上鏡面,垂直擦痕,階步以及斷裂帶內擠壓透鏡體等特征明顯。此斷崖為一個平移斷層的一盤,其另一盤因風化剝蝕基本看不到了(腳下所踩的),此斷層是冶里組灰巖,存在明顯的橫豎擦痕和鏡面,此斷層先平移后產生正斷層,其產狀與亮甲山的產狀基本一致。在潮水峪村斷崖東是斷層的另一盤的一部分,含明顯的斷層角礫巖與粉沙巖還有明顯的橫豎擦痕,但產狀和亮甲山的產狀不一致,所以說可能是另一盤。在亮甲山的馬家溝組也有一個小斷層有明顯的擦痕。

(2)雞冠山

①沿途見肉紅色綏中花崗巖,見一大型出露巖石剖面為典型的沉積交錯層理,屬震旦紀原古界頂部,主要成分為石英砂巖,上下呈水平層理,中間呈交錯層理,存在黑色紋理的磁鐵礦。

見含有泥質的夾層,反映了濱海地區沉積環境的變化,影響生物生長環境,不反映氣候變化,地質條件,也不能作為時代劃分的依據

②典型底礫巖:下部為底礫巖(石英),抗風化能力強,為陸相沉積,中間為含有礫石英砂巖,上部為石英粗砂巖,再往上為石英細砂巖(沉積規律:由上至下逐漸變細),中上部是海相沉積,沒有形成完整的泥質韻律。

成因:由于風化和河流搬運作用,最終沉積。由下至上巖石由粗到細,底礫巖體原本膠結在一起,膠結物為二氧化硅和少量的鐵,后來整個底礫巖體出現正斷層,導致與上部底礫巖體出現高度差。

③正斷層:發生斷層時,相對上升的下盤經過風化侵蝕,使得出露地表的巖石被風化磨圓,造成斷層兩盤高差不大,斷層成層性好。由于形成時間短,故成層理,若形成時間長,則為不整合面。傾向:243度傾角:48度。

④波痕:為鐵質石英砂巖,內含海綠石,對稱性好,波痕比較寬大,波長相等,反映了濱海沉積環境。推斷當時海底波動較大,水深較淺,波痕延伸方向與海岸線平行。

⑤地塹谷在雞冠山與大平臺問的河谷中,由于幾條正斷層的影響,兩側青白口系下馬嶺組石英砂巖相對上升,中間石英砂巖下降。斷層面近于南北走向,傾角較大,河谷東側斷層面西傾,河谷西側斷層面向東傾,成一地塹構造,河谷本身位于地塹構造的中心部位。

4、地質作用:

(一)風化作用:指巖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溫度變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氣及生物等的作用下發生的機械崩解及化學變化過程。風化作用一般分三類: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

(1)物理風化作用:在溫度的變化下,表層與內部受熱不均,產生膨脹與收縮,長期作用結果使巖石發生崩解破碎。

(2)化學風化作用:巖石中的礦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發生化學分解作用,產生新的物質。這些物質有的被水溶解,隨水流失,有的屬不溶解物質殘留在原地。

(3)生物風化作用:植物根素的生長,洞穴動物的活動、植物體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對巖石的分解都可以改變巖石的狀態與成分。

(二)河流作用: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干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積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積只占搬運物質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暫時性沉積,很容易被再次侵蝕和搬運。

(1)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床,稱為下蝕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巖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么普遍。

(2)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于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后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3)沉積作用: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三)巖漿作用:巖漿巖是由巖漿凝結形成的巖石,約占地殼總體積的65、巖漿是在地殼深處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揮發組分的高溫粘稠的硅酸鹽熔漿流體,是形成各種巖漿巖和巖漿礦床的母體。巖漿的發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巖的全部過程,稱為巖漿作用。巖漿作用主要有兩種方式:

(1)巖漿侵入活動→侵入巖。巖漿巖主要有侵入和噴出兩種產出情況。侵入在地殼一定深度上的巖漿經緩慢冷卻而形成的巖石,稱為侵入巖。

(2)火山活動或噴出活動→噴出巖(火山巖)在巖漿從上地幔或地殼深處沿著一定的通道上升到地殼形成侵入巖或噴出到地表形成噴出巖的過程中,由于溫度、壓力等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巖漿的性質、化學成分、礦物成分也隨之不斷地變化,因此,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巖漿巖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如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還有堿性巖、碳酸鹽巖等巖類,也充分說明了巖漿成分的復雜

八、實習總結:

短短五天的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我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的認識,了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本次實習親眼見到了很多課本中描述過的地質構造以及巖石,學會了羅盤的使用方法,練習了利用地形圖使用后方交會法確定自己的位置,練習了通過讀地質圖來判斷當地巖層的年代、產狀等,深刻地感受了僅有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地將知識化為己用。本次實習真的收獲了很多,感謝兩位老師一路辛苦的教導。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五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熟悉與了解,把握了關于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學問,但是書本上的學問與實際狀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熟悉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頭我們的地質實習。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用法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把握褶皺的基本學問和推斷背斜、向斜的力量

6、現場熟悉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1、熟悉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愛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頭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特別的嚴峻,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其次層是由石灰巖組成,該層巖石深化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留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稍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表面掩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峻。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其次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峻,表面基本無植被掩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三米。

二、徐莊組

由于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連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看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2、熟悉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四周,開頭下午的實習,主要是熟悉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后具體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終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熟悉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頭了其次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由于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晰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熟悉。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行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看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看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長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狀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連續登山,開頭褶曲的熟悉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推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漸漸的揭露它,然后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

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連續上行,在途中老師時常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潔通過直觀的感覺來推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特別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終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簡單造成錯誤推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學問,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用法,測得巖層產狀

3、把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熟悉,理論聯系實際。

5、了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熟悉。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六

實習目的:工程地質是水利工程、水建、農水、路橋等專業的技術基礎課,它內容多,涉及面廣,實踐性強。僅憑課堂上的理論教學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學生在學習了基本理論,掌握了基本知識和了解了基本的工作方法的前提下,通過野外地質實習的實際鍛煉,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際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參加水利工程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習任務:野外地質教學實習,是工程地質課教學的重要環節。實習地點定在日照水庫。具體要求如下:

一、能夠熟練地使用羅盤測量節理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學會閱讀和使用地質圖;

二、學會在野外肉眼鑒定和描述巖石巖性的方法,熟悉實習區內的地層特征,掌握地層層序的劃分;

三、分析實習區內地質構造類型,找出判斷其類型的依據并分析其特點;

四、分析實習區內的地形地貌特征,探究各種物理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

五、南灣水庫周邊地區節理十分發育,為迅速查明節理的分布規律,我們需要在現場進行節理統計,然后需在統計范圍內,依次測量各條節理的產狀;

六、學會實測地質剖面圖以及繪制地質剖面圖,通過地質剖面圖可以系統德建立一個工作區或某一水庫、壩址等工程項目地層的標準分層;

七、了解實習區地殼演變發展的歷史,綜合分析日照水庫的工程地質條件,對日照水庫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評價,分析可能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實習內容: 8月23日坐火車抵達信陽完成緊接著兩天的認識實習后,就開始了緊張的地質實習。

風景優美的信陽南灣水庫位于淮河最大的支流浉河上,在河南省信陽市城市規劃區內,位于信陽市西南8.5km浉河上游南灣風景管理區,大壩距市區中心7公 里,是建國后首批興建的大型治淮骨干工程。水庫工程開工于1952年,建成于1955年,1955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功能當初第一考慮的是防洪, 其次是灌溉,然后是發電和水產養殖等。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水庫已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發展成為集城市工業與生活供水、水利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 利工程。

本區位于秦嶺—昆侖東西復雜構造帶之南亞帶東延部分與淮陽山字型步弧兩翼銜接地帶。東西向構造在本區起控制和主導作用,地質土與南灣水庫較密切的是片麻巖,片巖巖組和第四系松軟組。水庫壩址地層為震旦系,下古生界信陽群龜山組是一套淺變質巖系,石英云母片巖,鐵質云母,炭質云母,其次為少量中生代晚期侵入的火山巖,第四系松軟堆積物。走向,呈東西狀,傾向30—50度。壩址斷層破裂帶19條,寬度為2cm—44m,處理措施:挖滌基礎,截水槽向上游加寬,心樣上游的粘土鋪蓋。輸水洞圍巖為石英片巖,炭質片巖,火成巖和炭質葉巖。節理發育沿線大小斷層35條,寬度5—7.7米,與洞軸線15-90度。溢洪道為斷裂構造發育,表層風化嚴重,斷層內夾有斷層泥和膠結不良礪巖,地質情況復雜。常常導致滑坡。

在8月26早上我們跟隨老師來到南灣水庫大壩東邊,老師給我們講解了裂隙節理的發育后,就開始給我們演示用羅盤測節理的使用方法,之后我們各組就開始自己動手完成老師分配的任務。

8月27日早上我們有來到了壩東邊,準備完成我們的最后一項工作任務:實測地質剖面圖,老師在帶領我們查看測量路線范圍的時候沿路給我講解了各類地層的巖性、化石、變質程度、沉積旋回等規律,又給我們講了實測地質的剖面選擇和要求,然后我們各組就開始了組內的分工合作。

實習的意義:工程地質教學的野外實習是培養了我們學生吃苦耐勞和團隊協作精神,這給不久要踏上工作崗位的我們上了很重要的一堂思想教育課,也讓我們日后工作積累了經驗。同時,南灣水庫地質實習也為后續“水文地質”、“土力學”、“巖體力學”、“巖土工程勘察”等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七

鞏固和加深第二章關于巖石和礦物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了解不同礦物的分類、形態、顏色、解理、硬度和鑒別方法;學會分析不同的巖石,清楚不同分類巖石的形成原因及構成和結構;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20xx年5月22日

土木工程學院樓 巖土標本室

1)礦物的肉眼鑒定方法 (1)、礦物的形態。包括礦物單體和礦物集合體 (2) 、礦物的主要物理性質。 a)顏色:礦物的顏色是礦物對不同波長可見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應,是最明顯、最直觀的物理性質。 b)光澤:是礦物表面的反射光感。有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金剛光澤、玻璃光澤等等 (3)硬度。礦物抵抗刻劃、研磨的能力稱為硬度,一般用小刀或指甲刻劃來大概了解礦物的硬度。小刀為6~6、5,指甲為2~2、5 (4)、解理和斷口。礦物受外力打擊后,嚴格按一定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質為解理。 2)礦物的鑒定步驟 ( 1)、首先應先找到礦物的新鮮面,只有礦物的新鮮面才能真是的反映出礦物的化學成分和特征 ( 2)、其次觀察、鑒別礦物的形態和物理性質 ( 3)、最后,根據觀察到的礦物的物理性質,結合常見造巖礦物的特征,對礦物進行命名。

1、 正長石 首先找到正長石的新鮮面,然后觀察他的形狀,短柱狀、板狀,顏色是肉紅色(可以確定為正長石),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微弱的反光成玻璃光澤,先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和小刀硬度差不多,所以為6,觀察解理面有兩向完全解理,近似正交

2、 橄欖石 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后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為淡黃綠色至黑綠色,在陽光下觀察,有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劃不動,所以硬度在2以上,在觀察解理面時無解理,貝殼狀斷口。由顏色、硬度、形態可知該礦物為橄欖石。

3、 白云石 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后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為灰白色,在陽光下,有微弱的亮光反射為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和指甲硬度差不多,所以為2~3之間,在觀察解理面時有三組完全解理面,斜交呈菱面體。綜上所述可確定為白云石。

4、 滑石 首先找到滑石的新鮮面,然后觀察他的形狀,片狀、塊狀,顏色白色、 淡黃色、淺灰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反射光亮不明顯,成蠟狀光澤,用指甲刻劃就能刻劃的動,所以硬度比2 要小,即為1(可確定為滑石),在觀察解理面只有一組即完全解理面。可確定為滑石。還有就是在實驗室中,用手摸滑石會感覺有點滑。

5、 石榴子石 首先找到石榴子石的新鮮面,然后觀察他的形狀,粒狀、菱形十二面體、二十四面體,顏色為棕、棕紅色,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也刻劃不動說明比6大(也就只有石英、橄欖石和石榴子石硬度比6大在實驗室),最后觀察解理面,發現無解理面、不規則斷口。可確定為石榴子石。

6、 方解石 首先找到方解石的新鮮面,然后觀察他的形狀,塊狀、粒狀、菱面體,顏色為白色、灰白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小刀刻劃,能刻劃的動,說明硬度比6小,再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比2大,最后觀察解理面有三組完全解理,斜交成菱面體(有方解石和白云石),綜上所述可確定為方解石。

三大類巖石的總體的步驟是:先觀察構造,再觀察結構,最后觀察成分。

(一) 巖漿巖 1、 流紋巖先觀察他的構造,巖石中不同顏色的條紋、拉長了的氣孔, 以及長方形礦物按一定方向排列所形成的流紋狀構造,很明顯發現他是最典型的流紋構造,可知道他是噴出巖。再觀察他的結構,顯而易見是斑狀結構。顏色為肉紅色(正長石)、灰白色(石英),可知其礦物成分為長石和石英組成。

2、 正長巖先觀察他的構造,礦物在巖石中分布比較均勻,無定向排列,為塊狀結構,可知為深成巖。再觀察他的結構,巖石全部由結晶礦物所組成,為全晶質結構。顏色多成肉紅色、淺灰色,可知其主要礦物成分為正長石,其次為黑云母和角閃石。

(二) 沉積巖 1、 碎屑巖鑒定碎屑巖時著重觀察其巖石結構與主要礦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結構,抓住這一特征,就不會與其它巖石相混淆了。要仔細觀察碎屑顆粒大小:粒徑大于2毫米的礫巖,2~0、05毫米是砂巖,0、05~0、005毫米的是粉砂巖。粉砂巖顆粒肉眼難以分辨,用手指研磨有輕微砂感。對于礫巖,還應注意觀察其顆粒形狀,顆粒外形呈棱角狀的是角礫巖,由磨圓較好的礫石膠結成的稱為礫巖。 其次,看碎屑巖的礦物成分。礫巖類的碎屑成分復雜,分選較差,顆粒較大,一般不參與命名;砂巖,主要成分有石英、長石和一些巖石碎屑 2、 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最常見的是由碳酸鹽組成的巖石,以石灰巖和白云巖最為廣泛。 石灰巖顏色呈深灰色、淺灰色多成致密狀,用指甲可以刻劃動,所以硬度較小,解理面無解理,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劇烈起泡初步斷定為石灰巖。 白云巖顏色呈淺灰色、灰白色,呈隱晶質結構用指甲可以刻劃動,硬度較小比灰巖略大,觀察解理面為不完全解理,具有刀砍紋,即交叉成45度左右的普遍的裂紋,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不起泡,但加熱或研磨成粉末后則起泡。

(三) 變質巖 1、 片麻巖具有清楚的帶狀,麻巖的顆粒較粗,有些含有大量石英和長石。片麻巖上的條狀是由巖石中不同比例的礦物分布形成的,比如深色條帶中含有鎂鐵質礦物,淺色條帶中含有長石、石英物質多。另外,顆粒大小也可產生條帶狀。認為他們是變質沉積巖,根據是一些含石榴子石等富鋁礦物的長英質片麻巖與比較均勻的、含黑云母和角閃石的灰色片麻巖,呈互層狀共生。認為他的主要是英云閃長巖、奧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等深成侵入體經變質和變形作用形成。 2、 大理巖各種大理巖除純白色外,有的還具有美麗的顏色和花紋,常見的顏色有淺灰、淺紅、淺黃、綠色、褐色、黑色等,產生不同顏色和花紋的主要原因是大理巖中含有少量的有色礦物和雜 質。大理石具有粒狀變晶結構,粒度一般為中、細粒,有時為粗粒,巖石中的方解石和白云石顆粒之間成緊密鑲嵌結構。大理石的構造多為塊狀構造,也有不少大理巖具有大小不等的條帶、條紋、斑點或斑塊等構造。

經過這次的實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加深了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認識,讓我對三大類巖石和造巖礦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我意識到學到的都是死的,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知識變活,還有就是在實習中,老師通過實物講解,使我明白了許多在課堂上不懂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這次實習時間有點短,學校應該多組織些這樣的實習,把時間延長些,這樣就能更好的學習工程地質。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八

實習是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具備的體驗,讓我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鞏固知識;實習也是對每一個大學畢業生專業知識的考驗。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不僅開闊了視野,也增長了知識。它為我們將來進一步走向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我們走向工作的第一步。于是今年夏天,我來到平煤地質工程勘查部一勘探隊二隊進行了一個月的實習。

我在鉆井隊實習了一個月。可以說苦中有甜,累中有樂。我從量變到質變,系統的積累和檢驗了我的地質知識。我大致掌握了地質鉆孔的重要性和基本任務,鉆孔的設計和結構,鉆孔的布置原則等。我也從理論階段向前邁了一步。感謝老工人老教師們孜孜不倦的指導和教導,感謝鉆井隊領導的人文關懷。俗話說,笨鳥先飛,入林早,笨人卻勤奮學習,變得更聰明。這個知識和實習過程,足以讓我受益終身。

第一,安全生產。都說安全是天堂,沒來得及多關心,所以實習期間深刻體會到了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意義。在這里,領導和工人嚴格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新工人的第一課是安全教育。來的時候第一次讓我學習。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讓我明白什么叫做“三無傷害”;同時也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通過系統的學習,我認識到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實習期間沒有發生事故,實現了安全生產。

第二,業務和技能。這次我們是玩好水文觀測,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結合學校學的理論知識;以及老工人師傅的指導和幫助。學會了判斷巖層,操作機器,測量水位和寫記錄。使自己的業務水平有了質的提高。同時也增強了動手操作的水平。在此期間,對平坦砂巖進行了一些詳細的調查: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砂粒含量超過50%。大多數砂巖由應時或長石組成,應時和長石是地殼中最常見的成分。砂巖的顏色和沙子一樣,可以是任何顏色。最常見的顏色是棕色、黃色、紅色、灰色和白色。砂巖形成的懸崖在地球上很常見。有些砂巖可以抗風化,但容易切割,因此經常被用作建筑材料和鋪路材料。砂巖中的顆粒相對均勻堅硬,因此砂巖常被用作研磨工具。砂巖透水性好,所以地表含水層可以濾除污染物,比石灰石等其他石頭更耐污染。我們這里鉆井遇到的主要困難是鉆平頂山砂巖,硬度大,容易破碎。不容易鉆,在鉆的過程中容易卡,所以我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多注意加強這方面。

第三,長壽。我們平時在外地工作,比較枯燥,很多配套設施不到位。但是,在這一個月的實習中,我學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也學會了在工作中尋找快樂。同時也增強了自己獨立生活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我想這將是一筆讓我受益終生的財富。

在這一個月的實習中,我受益匪淺。短短30多天,我不僅從老工人師傅那里學到了基本的鉆井方法和技巧,也體會到了如何與同事溝通和相處,被團隊中同志們的無私奉獻所感動。這不僅為我以后的理論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讓我以后在鉆井行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最后,感謝學校和團隊的領導給我實習學習的機會,感謝同事們多日來無私的關心和照顧,讓我在團隊中愉快順利的完成實習。

第一章為緒論,包括實習區域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帶交通位置圖)、任務、目標、要求、人員構成和實習時間。

第二章階層

首先簡述了實踐區的出露地層及其分布特征,然后按地層年代由老到新進行了描述。分段描述不同時代的地層時,應包括分布發育概況、巖性及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示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狀、規模、出露位置、構造位置和含礦條件(有剖面圖和示意圖)。

第四章結構

總結了實習區在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體構造特征,并分別描述了實習區的褶皺和斷層。

褶皺:褶皺的名稱(如玉皇山向斜)、褶皺的核心和翼部的地層時代、褶皺的產狀、軸向、褶皺的橫斷面和縱剖面特征(附草圖和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下盤和下盤(或左右下盤)的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帶草圖和輪廓)

闡述了褶皺和斷層的空間分布特征。

第五章簡要介紹了地質發展階段

根據地層層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巖漿活動過程等。,它顯示了該地區地質歷史中存在哪些階段。每個階段的事件和特點是什么?

第六章其他方面,包括外部動力地質現象。

地質實習報告二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總結,用簡潔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進行系統化、鞏固和完善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初步嘗試,是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應以實地收集的地質資料為基礎,主題鮮明,依據確切,邏輯嚴密,言簡意賅,圖文并茂。報告一定要自己組織加工寫,千萬不要抄書。

第一章緒論

實習區域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帶交通位置圖)、實習任務、目標、要求、人員構成和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階層

首先簡述了實踐區的出露地層及其分布特征,然后按地層年代由老到新進行了描述。分段描述不同時代的地層時,應包括分布發育概況、巖性及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示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狀、規模、出露位置、構造位置和含礦條件(有剖面圖和示意圖)。

第四章結構

總結了實習區在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體構造特征,分別描述了實習區的褶皺和斷層。

褶皺:褶皺的名稱(如玉皇山向斜)、褶皺的核心和翼部的地層時代、褶皺的產狀、軸向、褶皺的橫斷面和縱剖面特征(附草圖和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下盤和下盤(或左右下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產狀、斷層證據(帶草圖和剖面圖)

闡述了褶皺和斷層的空間分布特征。

第五章簡要介紹了地質發展階段

根據地層層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巖漿活動過程等。,它顯示了該地區地質歷史中存在哪些階段。每個階段的事件和特點是什么?

第六章其他方面,包括外部動力地質現象。

后記,說明練習后的經歷、感受、看法和要求。

報告文字要工整,圖紙要美觀。報告應該有封面、標題、作者的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還有捆綁。

地質實踐報告3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總結,用簡潔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進行系統化、鞏固和完善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初步嘗試,是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應以實地收集的地質資料為基礎,主題鮮明,依據確切,邏輯嚴密,言簡意賅,圖文并茂。報告一定要自己組織加工寫,千萬不要抄書。

第一章緒論

實習區域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帶交通位置圖)、實習任務、目標、要求、人員構成和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階層

首先簡述了實踐區的出露地層及其分布特征,然后按地層年代由老到新進行了描述。分段描述不同時代的地層時,應包括分布發育概況、巖性及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示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狀、規模、出露位置、構造位置和含礦條件(有剖面圖和示意圖)。

第四章結構

總結了實習區在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體構造特征,分別描述了實習區的褶皺和斷層。

褶皺:褶皺的名稱(如玉皇山向斜)、褶皺的核心和翼部的地層時代、褶皺的產狀、軸向、褶皺的橫斷面和縱剖面特征(附草圖和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下盤和下盤(或左右下盤)的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帶草圖和輪廓)

闡述了褶皺和斷層的空間分布特征。

第五章簡要介紹了地質發展階段

根據地層的順序,

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表明該區地質歷史存在哪些階段。每個階段的事件和特點是什么?

第六章其他方面,包括外部動力地質現象。

后記,說明練習后的經歷、感受、看法和要求。

報告文字要工整,圖紙要美觀。報告應該有封面、標題、作者的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還有捆綁。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九

沉積巖沉在水底很多年后,地殼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滄海變桑田,平地起高山。從此地球不再光滑。這就是地質史上的造山運動。 造山運動使億萬年堆積的層層地質信息鉆出地面,擺到我們面前,也使原來基本水平的巖石層變得扭曲傾斜,甚至分離搬家。這樣的情景一直持續到今天。我們知道風、雨、雪、冰對巖石有一種破壞作用,會叫它們粉身碎骨或變成泥土,這叫風化作用是外力因素;地震和火山也會對巖石進行作用,使它們失去原來的樣子甚至變 成另外一種巖石 ,這叫內力作用。這兩大作用在很多億年中不停地塑造著地球,當它使嶙峋石峰變成翠樹青山的同時,也磨滅了那些本來露出地表的巖層所帶給我們的清晰地質信息。巧的是在世界一些人們可以去到的地方,竟還保留了沒有被磨滅的古老地層。它們就像是一頁頁的書從地下拱出來,供我們閱讀。這樣的地方就被稱為地質剖面。 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數百平方公里內,就擺放著很多這樣的地質“長卷”。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20xx年12月1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批準建立,位于天津薊縣北部山區,京、津、唐腹心地帶,交通方便,面積342平方公里。園內保存著大量的極其珍貴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尤其是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它系統記錄了距今18億年至8億年間的地質歷史和事件,以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構造簡單、化石豐富、頂底界線清楚、巖石變質淺而聞名于中外地質學界。園內峽谷幽深、空氣清新、自然風光秀麗、地質科學奧妙,是休閑度假、旅游攬勝和科學考察的勝地。

我們所參觀的兩個景區是:

☆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

☆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

通過野外實習,讓我們從感性上認識了工程地質,加深在課堂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了解巖層產狀及其形成過程和發展情況,分析沿途所見的巖石的性質以及該地區的地質發展、演變簡史;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通過實習,掌握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了解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為學習后續課程、從事專業工作、擴大知識面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礎。

20xx年5月14日上午9:00 實習動員會

20xx年5月16日 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和府君山地質 構造遺跡景區

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天津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土木工程學院樓116室

相關地層知識

①上覆地層: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白云巖、灰巖,底部角礫巖。產三葉蟲化石。

青白口系:371米(約8.5 ——10億年)

井兒峪組(qnj)蛋青色、紫紅色含泥白云質灰巖,含宏觀藻類和遺跡化石。k-ar年齡8.53億年、8.62億年,厚100米。

長龍山組(qnc)砂礫巖、長石砂巖、海綠石砂巖與頁巖,含宏觀藻類化石。k-ar年齡8.99億年,厚103米。

下馬嶺組(qnx)灰色、黃綠色含鐵質細砂巖、粉砂巖、頁巖,底部含鐵并見風化殼。含宏觀藻類化石。k-ar年齡9.56億年,厚168米。

薊縣系:4569米(約10-14億年)

鐵嶺組上部(jxt2)老虎頂亞組疊層石灰巖、海綠石灰巖,產豐富的疊層石。k-ar、ar- ar年齡10.46億年 、10.82億年、11.34億年,厚180米。

鐵嶺組下部(jxt1)代莊子亞組白云巖、綠色富鉀頁巖,含疊層石和宏觀藻類化石。k-ar、ar-ar年齡11.71億年、12.05億年、12.36億年。厚153米。

洪水莊組(jxh)頁巖、粉砂巖和白云巖,含宏觀藻類化石。k-ar、rb- sr年齡12.21億年、12.41億年,厚131米。

霧迷山組(jxw)白云巖、燧石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含瀝青白云巖,含豐富的疊層石和微體藻類、宏觀藻類化石。ar-ar年齡12.07億年、12.08億年。厚3392米。

楊莊組(jxy)紅色、灰白色粉砂白云巖、燧石白云巖。含疊層石和微體藻類化石。年齡13.17億年。厚707米。

長城系:4260米 (約14-18億年)

高于莊組(jxg)燧石白云巖、含錳白云巖、白云質灰巖、疊層石白云巖。含疊層石和微體藻類、宏觀藻類化石。ar-ar、pb-pb年齡14.25億年、14.35億年。厚1594米。

大紅峪組(ccd)長石石英砂巖、頁巖、火山巖及疊層石白云巖。含疊層石和微體藻類化石。u-pb、pb-pb、k-ar年齡16.24億年、16.17億年ma、16.25億年。厚408米。

團山子組 (cct) 泥質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細砂巖夾頁巖和火山巖。含疊層石和宏觀藻類化石。u-pb、rb-sr年齡16.05億年、16.83億年、16.05億年。厚518米。

串嶺溝組 (ccch) 粉砂質頁巖、黑色伊利石頁巖夾粉砂巖。含微古植物化石。pb-pb、u-pb年齡16.96億年、17.57億年、17.19億年、17.05億年。厚889米。

常州溝組 (ccc) 砂礫巖、砂巖、石英巖狀砂巖。含微古植物化石。pb-pb、a-ar年齡17.44億年、18.48億年。厚854米。

②下伏地層:太古宙遷西群變質雜巖。

剖面中大紅峪組和團山子組火山巖的鋯石u-pb年齡16.25億年和16.83億年,作為薊縣剖面年代格架的基準。

(一) 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

5月16日早上6:30我們在大學生活動中心前集合出發,經過三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目的地,休息了十幾分鐘就開始了我們本次的實習工作,我們開始的地點是全新世以來最新的地層,屬于高于莊組,經過老師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這是長城系中距今大概14億年的地層。

本組與下伏大虹峪組有沉積間斷。主由碳酸鹽巖組成(占95%)。下部疊層石發育;中部含錳;上部頗多形態各異的硅質和白云質結核,頂部灰質和瀝青質成分增多。底部以灰白色含礫長石石英砂巖與下伏大紅峪組呈假整合接觸。

共分四段:

一段

底部為灰白色砂巖(厚3m),其上為燧石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夾白云質砂巖和白云質粉砂巖,條帶狀和結核狀燧石發育,具交錯層,層面可見沖刷構造,厚347m;

二段

下部為含錳白云巖和含錳粉砂質白云巖,上部為微晶白云質灰巖,具顯微平直層理,厚320m;

三段

泥質白云巖和灰質白云巖,層理平直,呈板層—厚層狀互層,上部多皮殼和豆狀結核,厚658m;

四段

底部瀝青角礫白云巖,下部中厚層粗粒白云質灰巖,上部厚層含燧石粗粒白云質灰巖,白云巖中含陸屑和盆屑,層理波狀起伏,多同心園狀結核和連生結核,厚271m。總厚1596m。

1.褶皺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首先在路旁看見了一個小褶皺,我們可以清晰看見背斜和向斜。

2.瘤狀構造

巖層中因為沉積時受到水的動力和靜壓力而造成白云巖變形為如瘤的圓塊。多在深海下形成,半固結狀態,由于受到海水動蕩而形成,后因地殼上升活動而到地表。

實地考察中能夠明顯在層次分明的白云巖中看到餅狀或圓形的塊狀白云巖,這充分說明了水動力和壓力在巖層構造運動中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3.斷層

沿路我們還可以看見一些小的斷層,斷層為東西走向,傾向為西南,傾角目測在45度左右,第一個斷層我們可以從斷層兩側的巖性判斷出來,第二個斷層可以由兩側巖層的厚度不一致判斷出。

4.三葉蟲化石

三葉蟲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trilonites),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于海底,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紀(6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三疊紀”晚滅絕(1億8千萬年)。我們只看見了一些照片,老師也給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

5. 錳方硼石礦

錳方硼石是一種很少見的無水氯硼酸鹽礦物。形態一般為不規則粒狀, 集合體呈變鮞狀、變豆狀, 光澤為油脂 – 玻璃光澤; 無解理、裂紋發育;貝殼狀 – 不平坦狀斷口; 白色或灰白色, 硬度 7。

薊縣錳方硼石礦床的形成具有二元結構: 即下部是火山巖 ( 大紅峪組鉀質粗面巖) , 上部為含硼的蒸發巖。由于大紅峪組海底火山活動頻繁, 延續時間長, 致使熔巖分布廣泛, 并以含硼為特征,火山活動后的汽水溶液中硼的富集, 導致海水中含有大量硼物質,為硼礦床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

官地亞組

6. 高于莊組的亞組 分界線

桑樹亞庵組

對高于莊組的劃分從下而上分為官地亞組、桑樹庵亞組。桑樹庵亞組為含錳方硼石亞組。主要巖性為含錳白云質粉砂巖和厚層灰白色、淡紅色微粒含灰白云巖, 中上部為厚層至塊層狀微粒含灰白云巖, 略含錳, 風化面呈白色或褐色, 斷口呈貝殼狀, 層理平直, 層面上有波痕, 常成陡崖。下部為主要含砂層含錳白云質粉砂巖和砂質白云巖, 多風化為黑褐色, 易受剝離成薄片, 俗稱“含錳頁巖”。高于莊組之官地亞組, 即錳硼礦層之下疊層石發育, 形態常為錐狀或柱狀。兩個亞組之間是整合過渡關系。

7. 塊莖狀高于莊疊層石

疊層石是由若干基本層構成的。基本層上下相互疊合或套合形成柱體,主體的不斷增長及分叉構成疊層石體。許多疊層石體聚生在一起構成疊層石礁。 高于莊組的疊層石地質年代約為15億年。

a.基本層:

基本層又叫生長層,是構成疊層石體的基本單元。它通常由暗層及亮層兩部分組成,藻類生活狀況及自然條件的周期變化形成疊層石的原生亮暗層理。疊層石的基本層形態有兩種主要類型:①拱形基本層;②錐形基本層。

b.柱體:

柱體形態主要受基本層形態的控制,同時受環境影響。根據柱體自上而下直徑的變化,柱體形態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是圓柱狀或次圓柱狀柱體,柱體直徑自下而上無顯著變化。二是杯狀或莖塊狀柱體,柱體一般較短,基部很窄,向上很快不斷地增寬。

在實地觀看中,我們發現了單細胞生物的生命痕跡。

8. .藻席及藻屑

在碳酸鹽巖地層中常見能反映生物有機物的藻席結構,它們通常由亮,暗紋層交替疊置而成,如早期被硅化,有時還可保存藻絲體化石。它們通常成紋層狀碳酸鹽巖,有時則形成典型的疊層石。這種藻席結構的沉積物若遭沖刷而再沉積,則成藻屑。

9. 大紅峪與高于莊組的分界

兩者在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高于莊組地步為石英狀砂巖,層面有波痕,砂巖之下為大紅峪含錐疊石燧石白云巖,其錐頂被切,表示受到侵蝕作用,即代表一次沉積間斷。距今16億年

10. 波痕

波痕

波痕是淺海、河湖的一種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圓波谷,坡度對稱組成連綿波浪狀。

沉積環境分析的重要標志,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質(陸源砂、碳酸鹽砂)在波浪、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狀起伏的痕跡,如沙漠中的沙丘、海灘的沙坡等。一個波痕由一個波脊和一個波谷組成,同一種波痕一般成組出現。

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動力將波痕分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風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據其大小,形態或對稱性作進一步的劃分。出現于巖層的頂面.并可在上覆巖層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來決定巖層的頂面和底面。

站長的細心講解

我們在分界處看到的波痕地質年齡約為16億年。在此處我們還碰巧遇到了站長,有幸聽站長給我們講解了這里的一系列地質現象,站長還囑咐我們要善于觀察,多問老師問題。

11. 錐疊層石切頂

高于莊組底部砂巖覆蓋在大紅峪組頂部被截頂的錐疊

層石硅質條帶白云巖上,底部砂巖橫向上相變為礫巖,

兩組間為假整合接觸關系,界線年齡約16億年。

12. 巖漿巖的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

這兩種構造往往為噴出巖所具有。杏仁構

杏仁狀構造

氣孔狀構造

造與氣孔構造有發生上的關系。 具有氣孔構造的巖石,其氣孔以后被礦物質(如方解石、石英、玉髓等)所充填形成的一種形似杏仁狀的構造。 杏仁構造與氣孔構造多分布于熔巖的表層,因此可根據多層的此類構造判斷火山

噴發的次數。

13. 火山角礫巖

火山角礫巖為由直徑大于4毫米之火山巖片所成,所含之熔巖碎片遠較凝灰巖者為多,但玻璃細片及整石較少。有 些角礫巖有多量之火山巖渣,礫塊多具棱角,直徑約十至三十厘米居多,堆積情形不顯層次,皆由火山物質膠結,一部分集塊巖之膠結緊密,礫塊與膠結物之間無明顯之界限,此當由於其堆積之時尚未脫融狀態

14.斷層

斷層是指巖層發生的錯斷,斷層幾乎在地殼上處處都有,特別是在山脈強烈變形的巖石中,此處兩層堅硬的石英砂巖沿著溝被錯開,它位于斷層面上盤。地質學家稱其為斷層。

15. 大紅峪組與團山子組分界線

此兩個地層單元界線為整合過度關系,以大紅峪組底部厚度較大的石英巖狀砂巖為界線,其下為團山子組頂部夾薄層的砂巖的含粉砂白云巖。

16.泥裂

又稱干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干涸、收縮而產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狀龜裂紋,裂隙成“v”形斷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頂底面。裂隙被上覆層的砂質、粉砂質充填。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參觀我們終于到了出發地,在車上吃了午飯稍作休息就開往下個實習地——府君山。

(二) 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

府君山由于是地質歷史中著名的“薊縣運動”和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的命名的地,而蜚聲國內外地質學界,沉積不整合和斷層構造,尤其是逆掩斷層形成的飛來峰地貌是景區的顯著特點,景區構造十分復雜,主要斷層為薊縣逆掩斷層,斷層面舒緩波狀,將霧迷山組(12億年)推覆至府君山組(5.6億年)地層之上,形成飛來峰和構造窗。在府君山景區山頂和部分山坡凸出的地方均是霧迷山組條帶狀白云巖,周圍被斷層所圈閉,這是府君山組地質構造的最大特點。

1.兩億年跨越

井兒峪組薄層狀泥晶灰巖與府君山組角礫狀灰巖之

間,有一套紫紅色黃白相間含礫砂頁巖,它是古風化殼面上的沉積物,中間缺失2.4億年的地層。這是地殼升降運動造成的,此次運動就被稱為“薊縣運動”。

2.斷層構造

斷層是構造運動中廣泛發育的構造形態。它大小不

一、規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數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斷層帶上往往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常發育為溝谷,有時出現泉或湖泊。地殼運動中產生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巖層本身的強度對巖石產生破壞作用而形成的。巖層斷裂錯開的面稱斷層面。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巖塊叫地壘;常常形成塊狀山地,如我國的廬山、泰山等。而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側巖塊相對上升時,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而在逆斷層中斷層面傾角平緩,傾角小于25°以下者,稱為逆掩斷層。

3. 飛來峰地貌

府君山,北嶺、

老鴰頂等山頂部位都是霧迷山組條帶狀白云巖,壓在較年輕的底層上,形成飛來峰。

飛來峰

在欣賞完飛來峰地貌后,我們在樹蔭下稍作休息就準備返回學校了,結束了為期一天的野外實習生活!

(三) 室內實習

5月17日上午十點到十二點,我們去學院樓116室參加對三大類巖石的認識實習,本次實習讓我們全面的了解了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看到了很多巖石標本,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實習,我們每一組還挑一種巖石標本做了描述。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十

實習的目的、意義

培養野外地質地理現象的觀察能力、深化對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專業思維能力,培養報告的撰寫能力,為今后閱讀相關文獻奠定基礎 培養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

實習概況

實習區位置、交通、經濟概況

位置:秘歸縣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管轄,距湖北省會武漢市1000 余公里,縣城位于長江南岸的茅坪鎮,著名三峽水庫壩址所在區。

秘歸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誕生于此。

全縣境域面積2400 余平方公里,縣轄7 鎮5 鄉, 202 個行政村,總人口39.5萬人(20xx 年〉。

交通:水、陸交通比較發達,長江自古以來是黃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峽水庫建成后,水路交通更加便捷,容量大幅提升;陸路有江宜高速公路、漢宜鐵路、沿江公路干線及通往各鄉鎮及鄰縣的公路。

經濟狀況:全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

1)煤z 分布于下二疊統的棲霞馬鞍山、上二疊統吳家坪、上三疊統沙鎮溪和下保羅統香溪組4 個層位。

2) 金與金銀礦z 縣內產地有4 處,均為合金石英脈型產,富集于斷層破碎帶,具一定規模,品位較高。

3) 鐵礦z 主要貯存于上泥盆統寫經寺組地層中,屬于低磁高磷赤鐵礦,有礦床點10 處,品位穩定。

1 -4個礦層有一定規模,有開采利用價值。

4)地熱z 縣內有溫泉點1 處,位于平睦河東,唐家堡對岸,處廟婭溫泉(又名五龍溫泉),出露于奧陶系灰巖中,泉出露標高46om,無色無昧無嗅,水溫29.5"c 0 水的總硬度為15.14 德國度。

總堿度為5.05 , ph 值為7工屬弱堿性硫酸重碳酸續水,涌水量129.6 噸/日。

此外還有鍾礦、銅礦、鉛缽礦、石膏、磷礦、石灰石等礦產。

5)水力資源

境內水系發育,除長江外,發育多條:可溪,其中8 條水系水能蘊藏量17.20萬千瓦,可開發量6.06 萬千瓦,己部分開發,仍有巨大開發潛力。

現已建成水電站多座,己納入全國農村小水電初級電氣化試點縣,火電裝機容量3 萬千瓦,年發電量1.8 億度。

在兩河口、楊村橋、磨坪等碳酸巖地區,有較多的巖溶泉,3f秒以上的有37 處。

其中黃龍洞,天生橋等己用于水力發電。

其余用于農業灌溉或生活用水。

全縣耕地面積2.39 萬公頃,多以荒坡谷地為主。

農業以多種經營、農林、果、蔬并舉。

農特資源豐富各樣,盛產柑桔、橙、茶葉、烤煙、板栗等,其中臍橙、錦橙、桃葉橙和夏橙號稱"峽江四秀氣尤以臍橙盛名,有"中國臍橙之鄉"的美譽。

耕歸以良好的形象對外開放,吸引大量產業和旅游者前往,大大促進了縣城經濟。

正在努力實現"特色農業大縣,精品工業強縣,三峽旅游名縣,庫區經濟富縣"的宏偉目標。

實習區工程概況

fds水利水電工程

秭歸水力資源十分豐富,除長江外,縣境內有10 條河流,水能蘊藏量17.77 萬千瓦,全縣電站裝機容量已達到8 .4萬千瓦,是全國農村水電中級電氣化建 設試點縣。

三峽工程

稀歸縣境內的主要水利工程為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 工程。

三峽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 關鍵性骨干工程。

三峽工程大壩壩址選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上游約40 公里處。

長江水運可直達壩區。

工程開工后,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長約28 公里的準一級專用公路及壩下游4 公里處的跨江大橋一一西陵長江大橋。

還修建了一批壩區碼頭。

壩區己具備良好的交通條件。

壩址區河谷開闊,兩岸岸坡較平緩,江中有一小島(中堡島) ,具備良好的分期施工導流條件。

樞紐建筑物基礎為堅硬完整的花崗巖體,巖石抗壓強度約100 兆帕:巖體內斷層、裂隙不發育,太多膠結良好、透水性微弱。

這些因素構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壩的優良地質條件。

三峽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175 米,總庫容393 億立方米;水庫全長600 余公里,平均寬度1.1公里:水庫面積1084 平方公里。

它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的綜合效益。

整個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壩,泄水閘,一座堤后式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

三峽工程建筑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筑物蘭大部分組成。

實習時間及路線安排

氣象水文 氣候、降水量、蒸發量、水文特征

地形地貌 秭歸縣地處我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階段,境內山脈為大巴山、巫山余脈 …

構造地質背景 褶皺構造(黃陵背斜、秭歸向斜、仙女山向斜)、區域性大斷裂(仙女山斷裂、九畹溪斷裂、新華斷裂、太陽坪斷裂、水田壩斷裂)

新構造運動及區域穩定性 地殼隆升運動、斷裂活動性、地震活動性

巖層分布情況

巖性特征:類型,成分,結構,構造

接觸關系:侵入接觸?沉積接觸?整合接觸?斷層接觸?假整合接觸?

產狀特征 巖層的厚度 風化情況

褶皺構造:倒轉向斜、平臥褶皺、褶皺要素、形成機理

斷裂構造 各巖性層中的節理發育特征:發育有幾組?產狀?形成機理? 斷層:斷層性質?特征?形成機制?產狀?

地貌描述:泗溪、牛肝馬肺峽、五疊水

要素:河床、河漫灘、階地、(物質組成、特征、分選性、磨圓度、物質來源、水動

力條件、照片)、瀑布 瀑布

瀑布是從河床縱斷面陡坡或懸崖處傾瀉下來的水流。

組成

造瀑層,河床中的陡坡地段 瀑下深潭 潭前峽谷

巖溶地貌特征

巖溶發育條件與發育特征 含水層、隔水層

巖溶發育格局:補給、徑流、排泄 7、水文地質分析

泉的分布 泉的形成條件 泉的含義

地下水的天然露頭為泉。

泉的形成與地質構造、巖石性質、地下水有關。

泉水按承壓和無壓分為上升泉和下降泉兩類。

泉水從泉口垂直往上冒的

叫上升泉,從泉口往下淌的叫下降泉。

泉的形成應具備三個條件:

地層包括成層的巖石、土層以及土層中夾有的砂礫石層。

有裂隙的巖層

和有孔隙的砂礫石層,其裂隙和孔隙中充水的稱“含水層”。

裂而無隙的巖層和孔隙度極差的粘土層,幾乎不含流動的地下水,稱“隔水層”。

“含水層”的存在是泉水形成的首要條件。

地質構造條件。

如地震或巖漿活動引起地殼變動(造山運動),使沉積巖層斷裂錯位,或產生褶曲。

含水層與隔水層在縱向剖面上相抵觸,或含水層與不透水的巖漿巖體相抵觸,阻斷了地下水的去路,地下水被迫溢出地表。

地形條件。

泉或泉群的上游應有足夠的補給面積,各含水層接受大氣降水的充分補給。

以沿途看見的地質災害現象為研究對象 地貌特征、巖性特征、構造特征

危巖體形成的邊界條件(臨空面、切割面、底滑面)、破壞模式、監測、加

固措施

滑坡分布特征及形成的條件

收獲 感言 建議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十一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第一個海岸帶地貌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大連市東南沿海地帶,金石灘、鰲灘園園區及地質博物館為此次實習區主要地點,該地質公園是一座集地質科研、科普訓練、觀完旅游等于一體的綜合型城市海岸帶地質公園。

其中,恐龍園景群以恐龍探海景觀命名,主要巖石為距今8~6億年前的震旦紀石灰巖,劇烈的海蝕作用形成了這里塊體浩大、姿勢各異的海蝕地貌景觀,代表景觀有:恐龍探海、貝多芬頭像、將軍石。鰲灘園處地層起源于早寒武紀,距今5。4億年左右,華北古陸所在地區,氣候干燥酷熱,大連一帶為濱海鹽湖——薩布哈(薩布哈,意為被鹽浸透,指干旱氣候下障壁海岸潮上帶的鹽坪、鹽藻和鹽堿灘),沉積了一套紅綠黃相間分布的富含石膏的巖層;之后,由于氣候環境變遷,石膏被溶解流失,原始巖層的狀態被破壞,就形成了我們今日看到的絢麗多彩的波曲狀紋理。

由于地質構造運動引起海陸變遷,海底的紋層灰巖和風暴礫屑灰巖露出海面,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就是地質巖層紋理清楚,產狀各異,能夠反映不同地質時期的氣候條件,為地質考察,討論地質構造運動等供應了極佳的依據,巖石表面的特征更是呈現了當時特有的氣候及環境。

公園濃縮了28億年以來的地質演化歷程,古老沉積地層歷經多期次的地質構造變遷,又經千萬年海蝕作用的精雕細琢,形成了長達30多公里的典型的海岸線上的海蝕地貌,是中國唯一的海岸帶喀斯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金石灘地區海岸由于受到海水動力因素如波浪、潮流的侵蝕,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海蝕奇觀,如海蝕洞,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殘丘等。

(一)褶皺

巖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巖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假如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由于板塊活動、火山噴發、斷裂擠壓等作用下,使大連地區的地層巖石產生一些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下圖為背斜及向斜構造。

(二)節理

巖石受力后發生形變,當作用力超過巖石強度時,巖石的連續完整性遭到破壞而發生裂開,形成斷裂構造,包括節理和斷層,下面主要對節理進行概述。其為巖石中的裂隙,其兩側巖石沒有明顯的位移,也是地殼上部巖石中最廣泛發育的一種斷裂構造。

(三)典型地貌介紹

1、震積巖

震積巖是巖石在未固結前,由于地震的劇烈振動,半凝固的沉積物發生液化作用(噴泥、冒水)而形成了眾多彎曲的、近于直立的這些細脈被方解石充填而形成的。金石灘石灰巖中密集而紊亂分布的方解石細脈是最典型的震積巖特征,它是6。5億年前遠古地震的真實記錄,是國內外地層對比的重要層位。在大約6。5億年前,由于火山爆發,水下滑坡坍塌引發地震,帶來海嘯,它形成了波長達幾百公里的海洋巨浪,海水陡漲,突然形成水墻,伴隨隆隆巨響,瞬時侵入陸地,反復多次,把尚未固結的巖石,震的紋理紊亂,留下了我們今日看到的震積巖遺跡。

2、層顏疊彩

層顏疊彩,它屬于“薩布哈景觀”,不同年月的巖層層次,顏色富于改變,紅綠黃相間分布的富含石膏的巖層。由于氣候環境變遷,石膏被溶解流失,原始巖層的狀態被破壞,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波曲狀紋理。

3、龜背石

龜背石是一種特別的成巖結核,表面存在多邊形的同心環及放射狀細脈,因類似龜背的花紋而得名。它是在富水凝膠沉積物中析出的結核物質經脫水收縮而成的裂隙,爾后,再被其他礦物充填而成。煤系地層中常見菱鐵礦質的龜背石結核。大連金石灘龜背石是一塊舉世罕見的龜背石,被稱為“天下奇石”。關于這塊奇石的成因,目前地質學界有兩種說明:一種認為是5.4億年前后沉積的粉砂巖,在干燥、酷熱氣候條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縫又被綠色沉積物充填,形成狀如龜背的網格狀裂隙;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巖石在半塑性狀態下,由于地震作用產生垂直層面的裂隙,飽含水的泥沙流向裂隙運移,隨著震驚的加劇,泥沙脈不斷生長,使兩端巖層彎曲、斷裂,在層面上表現為形似干裂的網格狀裂隙。

(四)海蝕作用及海蝕地貌介紹

在金石灘園區海蝕作用在海岸部分非常明顯,海蝕作用包括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海流作用,其中波浪作用是海岸地貌形成過程中最為活躍的營力。風作用于海面,與其摩擦,把能量傳替給海洋,使表層水質點沿風作用的方向上,在垂直剖面上作近于封閉的圓周運動,同時海面也相應地產生周期性的起伏,形成波浪,外來的波浪能挺直到達岸邊,將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對巖壁的沖擊上。

波浪水體的巨大壓力及被其壓縮的空氣對巖石產生劇烈的破壞,海水對巖石的溶蝕力量比淡水強,其溶蝕速度比淡水大3~xx倍,尤其對有裂隙發育的巖石更為明顯,被破壞的巖屑砂礫隨波浪研磨基巖,加快了海蝕作用的速度。比較常見的海蝕地貌主要是海蝕拱橋、海蝕柱、海蝕崖等。

1、海蝕拱橋

海蝕拱橋,常見於岬角處,其兩側受波浪的劇烈沖蝕,形成海蝕洞,波浪連續作用,使兩側方向相反的海蝕洞被蝕穿而相互貫穿,形似拱橋,又稱為“海穹“。其中,恐龍探海為最典型。

2、海蝕柱

從海蝕地貌形態上來看將軍石屬于海蝕柱。它是海岸受海浪侵蝕、海蝕拱橋崩坍而形成的與岸分別的巖柱。

3、海蝕崖

在海浪長期侵蝕下,基巖不斷倒塌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巖懸崖,叫海蝕崖,海蝕崖又稱浪蝕崖。海蝕崖基巖海岸受海蝕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斷層節理或層理面形成的陡壁懸崖。

20xx年5月10日在老師的組織帶領下,非常榮幸能夠參與此次《工程地質》野外實習課程,對于每一門課,雖然課程內容都有差別,不過同學認為,實踐應當是課程的最終一個環節,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對理論學問的把握程度,尤其是像我們這些工科同學,沒有實踐環節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工科生。

在本次的的實踐經受中,我們逐步了解了地質學中部分地貌在實際中的判別,開闊了視野,增長了學問,更重要的是在本次的實踐中我們同學之間就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等問題進行了相互溝通,對不太明白的部分向老師及導游進行詢問,從中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更好地理解了工程地質這門課程。其中,著重對參觀園區的地質構造進行了粗略的分析,包括褶皺、節理及海蝕作用下的海岸地貌發育進行了介紹,分析程度非常淺薄,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同學也會在以后的同學活中注意積累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以便步入.能夠更好地運用,分析內容不能保證每一項的正確性,如有錯誤請老師批判指正!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十二

xx市xx區xx水庫。

1、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系。

2、認識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a、地形地貌條件。

b、巖石與土的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c、地質構造。

d、水文地質條件。

e、物理地質作用。

f、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系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和實際工作能力。

4、通過實際考察,了解各種地質現象,增加感性認識。

xx水庫及其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簡介。

xx水庫(中型)位于高明區楊梅河上游,水庫集雨面積為xx,庫容為xx,興利庫容為xx,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設計高程為xx,頂寬x,最大壩高xx。溢洪道為開敞式,底高程為xx,寬xx。在壩后建有一座發電站,裝機發電功率為xx。水庫在xx年安全鑒定為二類水庫,但是經過幾年的觀察,前期所進行的除險加固措施未能徹底消除水庫的安全隱患,主要還存在壩體滲漏嚴重、放水涵管漏水、大壩壩體單薄、反濾體存在失效跡象等安全隱患。另外移民工作也留下一些問題。水庫下游xx村的村民未能遷往他處,這樣不但給水庫的管理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更嚴重的是,群眾在水庫管理范圍外,溢洪道尾水兩側承包責任田里興建住宅房屋,逐漸遍及了整個大壩下游的泄洪區域,涉及房屋xx,人口xx。由于下游泄洪渠道僅x寬左右,加上淤塞嚴重,一旦水庫泄洪將淹浸和沖刷下游農田和這些房屋,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

該工程任務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等綜合利用。工程等別為ⅲ等中型工程,主要建筑物為3級,次要建筑物為x級,臨時建筑物為x級。水庫永久性主要建筑物防洪標準按x年一遇設計,xx年一遇校核;溢洪道消能防沖防洪標準按xx年一遇設計。“十一五”期間計劃對xx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工程需土方xx萬m3,石方x萬m3,混凝土x萬m3,計劃總投資xx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大壩壩體采用高壓擺噴防滲,上游壩坡坡腳增設拋石壓腳,下游壩坡坡腳新建排水棱體,重建輸水涵管,重建壩后電站,整治溢洪道下游歸河段長xxm,完善大壩觀測和水庫自動化監測等。本工程招標范圍為水庫部分、排水渠部分、水土保持專項部分及電站部分。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十三

通過這六天的實習,加深了我對工程地質這門課的熟悉,讓我從書本中走了出來,親眼見到了真實的地質現象,了解了斷層、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質現象,親自觀看了和體驗了各種巖石的分布和形態,讓我從本質上對三大巖石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實習讓我們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來抽象的概念,使學問詳細化,印象更深刻。實習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為我們以后的工作和學習都有肯定的關心,同時實習的過程激發了我在將來學習的熱忱。所以,實習對我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們對這次實習也做了縝密的部署:

1、時間:20xx年5月4日—20xx年5月9日

2、地點: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國家地質公園

3、路途:

1、秦皇島市石門寨鎮

2、秦皇島市祖山東門

3、秦皇島市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灘

4、目的:

1、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學問,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力量同時增加感性熟悉,擴大視野,培育提高觀看力量,動手操作力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力量;

2、鑒別和觀看常見的巖石,礦物特征及工程性質;

3、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月、結構、產狀、形成緣由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4、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1、柳江盆地地質概況

柳江盆地為我們在秦皇島地區野外地質實習的主要區域。它位于秦皇島市區北側,其中心距秦皇島市28km,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區內有縱貫南北的大路及地方窄鐵路與秦皇島市區相通,交通極為便利。

該盆地為南北延長的低山丘陵區,其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穿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東南,出盆地后在山海關的南側入渤海。盆地內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為老君頂,海拔493。7m。

本區年降水量為400—1000mm,其中70%集中于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

2祖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和國家級稀有植物及瀕危野生動物自然愛護區。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北部。京沈高速秦皇島西出口沿秦青大路北行12公里即到,距秦皇島市區23公里。屬原始森林峽谷型自然風景區。因燕山以東、渤海以北諸峰均以它的分支延綿而成,故名“祖山”。20xx年開發至今,形成五大景區,100余處自然景點,是淮河以北少有的南派山水。

祖山原始森林峽谷總面積118平方公里,主峰(天女峰)海拔1428米,區內千米以上高峰20多座,植被掩蓋率96%以上。象形奇石、云海、日出、古洞、原始叢林、溪流、飛瀑、奇花、高山自然?草原、樹掛構成景區十大景觀。祖山原始森林峽谷是侏羅紀至白堊紀末地殼運動而成。在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沖擊下,形成了多處絕壁幽谷和造型地貌。

祖山,山勢跌宕,峰巒陡峻,因渤海以北、燕山以東諸峰都是由她的分支盤撥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名之。她立峭巖作脊梁,以瀑流注血脈,搽嬌花飾容顏,披蔥郁為秀發。景區內山勢陡峻,溪水跌宕,可謂立峭巖作脊梁、注瀑布為血脈、披茂林作秀發,裁白云作霓裳,集雄奇嫵媚于一體。峰奇水異,洞幽石美,林豐草茂,歷史淵源,是觀完旅游、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的絕好場所。

3、鴿子窩公園海灘概況

鴿子窩公園又稱鷹角公園。由于地層斷裂所形成的臨海懸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鷹矗立,故名鷹角石。該石高20余米,過去常有成群的鴿子或朝暮相聚或窩于石縫之中,因此得名鴿子窩。鴿子窩公園是欣賞海上日出的最佳之處,每逢夏日早晨,這里云集數萬名游客欣賞“紅日浴海”的奇景。

1、柳江盆地愛護區石門寨西門180米處

該處巖石以沉積巖居多,由地質構造形成。亦有石灰巖,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經長期風化作用,暴露在外表的部分呈深灰色,巖層

為中厚型,中間夾有薄的灰巖。灰巖呈竹葉狀,較破裂,屬碎屑結構,這些碎屑物質經膠結后形成灰巖。此處巖石約5億年前形成,屬下奧陶世紀,粘土礦物發黃,巖石經劇烈的構造運動,由水平變為傾斜,產生背斜現象,并有正斷層出現。用地質羅盤測該處巖石的產狀,走向為北偏東10°,傾向為北偏東100°,傾角為30°。

由此處向西約200米處巖石出露于地表,閱歷證為砂巖,其結構為碎屑結構,此處不整合現象明顯,由砂巖和灰巖組成,屬沉積接觸,砂巖約2億年前形成,灰巖約5億年前形成,由于形成年月不同,說明為不整合。此現象說明秦皇島地區至今至少經受了2次地殼運動,由于3億年間隔形成的不整合面應在海平面下形成,至少經受2個循環,而該處巖石現在又出露在地表。在不整合面上有礦物,是地質學家發覺地下礦物的依據。不整合面處強度差,不適合在此面上施工。

2、砂鍋店東北200米處

該處為石灰窯產石場,觀看此處巖石,巖溶現象明顯,有溶溝、石芽、天生橋等。其緣由是地殼運動抬升到潛水地表以下,潛水地表共同作用形成的巖溶現象,因巖石中有裂縫,有空間且水有徑流通道。

巖溶現象是由于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巖石經長期化學反應,使巖石具有可溶性。該處向西北走約100米處,發覺大面積的巖石間侵入接觸現象,石灰巖中夾有巖漿巖,說明此處經受過火山噴發。該處亦發覺有巖墻,較長,寬約3-4米,其走向為南北方向320°,由花崗巖、長石、石英、云母組成。靠近地表的巖石經長期風化,產物為第四紀土,巖石中還發覺有巖洞。此處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有大量石灰巖形成的巖層,呈單斜,基本走向為南偏北。在砂鍋店東等地,發覺石英斑巖,它是花崗斑巖的又一種變種,具隱基斑狀結構,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蝕現象。此處也有閃長玢巖,呈巖墻狀產出,具隱基斑狀結構,斑晶主要是斜長石,有時含角閃石較多,有的基質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見球粒結構和流線結構等。

2、秦皇島市祖山東門

祖山為早白堊紀形成,為響山巖基的一部分,此處沉積巖中有破裂帶,火山爆發時巖漿從中冒出,冷凝成巖漿巖。祖山占地217平方公里,平面形段呈橢圓形,長軸長25公里,短軸長15公里,南北方向,巖石中以花崗巖居多,占65%左右,為中粗粒,成分主要是成肉紅色的正長石,又稱甲長石。

石英其次,占20%-25%左右,透明發亮。此外,還有云母、斜長石。斜長石呈灰白色,由于長石含量不同,云母顏色也不盡相同,云母占整個巖石的5%-10%。較黑的巖石中,云母含量不超過5%。在此處觀看,長石顆粒大小在1厘米左右,晶體顆粒,為結晶結構。山體構造為原生結理構造,山體中有裂縫,都為豎直方向,有原生孔洞,又稱之為晶洞構造,而外形不規章的孔隙是水晶的成長地。

此處地貌陡峭,險峻,構造為原生結理,由于長期的風化作用及地表水的侵蝕作用,巖石部分豎直掉落,形成深谷奇峰。此處巖石傾角較大,巖體破裂。山體中有河流,稱為石河,發源于祖山響山山脈,山上有明長城,由元朝徐達修建,1967年,戚繼完重修,基本走向為南北方向,直達青龍。祖山最高峰為響山,海拔為1421米。

3、秦皇島市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灘

此處濱臨渤海,為海洋環境。海洋環境按地理位置分為濱海、淺海、半深海和深海。低潮時暴露于海岸帶的部分,稱為濱海。濱海又分為后濱帶、前濱帶、外濱帶。后濱帶為平均海潮線,常年暴露在外;前濱帶為平均海潮線到中濱線處;外濱線為中濱線以外的部分。海岸線到海底深約200處的部分,稱為淺海,此處陽完充分,有機物含量多,是海洋生物的抱負棲息地。深海處動物少。

此處巖石又遠古火山噴發而形成,以巖漿巖為主,巖石受海洋水動力作用,常見有海浪作用、潮汐作用和洋流作用,使此處形成有特色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和海蝕平臺等,形成緣由有沖蝕作用,磨蝕作用等,使巖石破裂。

巖漿巖受風化作用等變成高嶺土、偉晶巖。偉晶巖顆粒大,和花崗巖成分相差不大,由正長石、斜長石、云母、石英等組成。巖石被多組結晶切割。

通過本次實習我熟悉到:本區地層出露較全。從中生代地層開頭,除缺失寒武系、奧陶系、三疊系、侏羅系、第三系以外,其他地層均出露完好。所形成的巖石類型多樣,包括巖漿巖類,沉積巖類以及變質巖類。本區的巖漿活動從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淺成侵入,噴出等。所見巖類有基性巖類和酸性巖類。從變質作用和變質巖方面,本區的變質作用主要為區域變質作用。主要變質巖有千枚巖,大理巖以及板巖。在構造方面,本區分布有四大褶皺,另外還有七個斷層。兩個大斷層幾乎將此區分為三部分。區域進展方面,本區經受了多次構造運動,形成了四個構造層。總體說來本區構造運動較強。

經過6天的實習,使我學到了許多東西,通過老師的講解,使我學會了許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包括:如何通過一塊石頭的色澤,去推斷其類別、其形成年月;如何去辨別3大巖石;如何去測量巖石的走向等等;總之,通過實習后我更好地把握了《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把握了所學學問。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十四

本次實習的目的是學習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養野外觀察和分別的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和獨立思考等科學素質,體驗野外生活,訓練對野外工作的適應能力,加深對地質知識的了解!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認識常見巖石并對其組成成分、顏色、構造、結構等性質,并且對相應巖石進行采集并且進行描述。

3、學會用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以所處方位。

5、現場認識水平層理、楔狀層理、巖層的尖滅等地質現象。

指導老師:申振強老師、景永強老師、封強老師、李影老師帶隊老師:王志強老師

小組成員:白培霞,劉倩,楊毅,白斌

實習人員有11級一班、四班全體學生及老師,本次野外地質實習歷時三天,即20xx年5月14日早晨出發到20xx年5月17日中午返校。

陜北地區

本次實習共三條路線,即:

(1)延安市棗園鎮莫家灣

(2)延安市安塞縣肖官驛

(3)延安市宜川縣壺口瀑布分組情況:

此次實習共有我們一班四班兩個班級八十多位學生,我們二個班以小組為單位共分成二十多個小組一位組長帶領一小組(我們油畫四班是我們的輔導員王志強王老師帶領的),另外每四個同學分成一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發一個地質包,包內盛放實習工具。一輛校車乘載一個班級的學生及帶隊老師,路線詳細下面根據實習敘述!

一、地點一

日期:20xx-5-15天氣:晴

路線:延安職業技術學院—莫家灣后山

實習任務:飽和含油砂巖的描述及其標本的采集,制作信手剖面圖,熟悉

使用羅盤儀測量巖層產狀(走向、傾向、傾角),以及了解黃土

地貌和地理坡度的測量。

在這個炎熱的夏季,天氣是那樣的炎熱,作為實習的第一天,首先進行

是實習前的動員,老師簡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實習的內容,了解了很多不同的地質現象。老師詳細講解了幾種常見巖層、結合實習指導書的內容和聽到的一部分,大致學會了從地質圖上閱讀各種地質現象,分析地質現象的分布規律,并且畫出地質剖面圖,再根據地質圖分析區域和地質發展史的方法。

為了在野外實習時有所收獲,我認真的閱讀了實習指導書,初步了解地質為了在野外實習時有所收獲,我認真的閱讀了實習指導書,初步了解地質

勘察之重要以及地質勘察中的各種方法和步驟,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地質勘察報告的內容。

點一:首先我們觀測的是河邊的一些飽和含油砂巖,經過我們小組的細心和認真討論后得出飽和含油砂巖的一些性質,他的新鮮面為黑色,風畫面為紅褐色,具有厚層狀層理,粗粒碎結構,碎屑成分主要有碎屑顆粒,礦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長石等,膠結物為較硬的硅質膠結物,飽和含油,具有原油味,可污手。點二:距點一向西1000米,進溝距溝口約800~900米,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巖層的剖面,根據老師的認真描述與我們的細心觀察,最后了解到該巖層剖面分為四個層次,最頂層是黃土層,緊接著是中砂,炭質頁巖和細砂巖,并分別進行巖層的描述,黃土層:土黃色,由粉砂組成,含有一定量細砂和粘土,顆粒徑在0.05~0.01mm之間,厚度約1~3m之間,中砂:灰黃色,粉狀結構,含較多的粘土,細碎屑巖,且很單一,厚度約5m。炭質頁巖:灰黑色,層狀結構,頁狀層理,厚度約為3m。細砂巖:淡黃色,塊狀構造,成分較為復雜,厚度約為10米。

點三:據點二為基準,再進溝500米,向東到達山頂,本地貌點土質疏松,多為黃色土壤,此地形主要以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卯為主,黃土卯是黃土被侵蝕切割而成渾圓頂部的孤立丘崗地形,如饅頭狀,各方向的坡度不一,此點北邊坡度為38°,東邊坡度為40°,西邊坡度為43°,綿延數百米的長梁和渾圓狀丘崗地貌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溝壑縱橫,丘陵起伏,一眼望去,與頂基本相平。羅盤的使用:

地質羅盤是地質實習中傳統三大件之一,運用地質羅盤測量巖石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是地質實習的基本技能。本次實習,我們通過運用地質羅盤測量巖石的產狀,復習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具體體方法如下:

(1)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走向

測量巖層走向時,將羅盤的長邊(與羅盤上標有n—s相平行的邊)的一條棱與層面緊貼,然后緩慢轉動羅盤(注意:在轉動過程中,羅盤緊靠層面的那條棱的任何一點都不能離開層面),使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磁針停止擺動,這時讀

出磁針所指的讀數即為巖層的走向。讀磁北針或磁南針都可以,因為巖層走向是朝兩個方向延伸的,相差180°。例如巖層的走向為60°或240°。

(2)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傾向

測傾向時,用羅盤的北端指著層面的傾斜方向,使羅盤的短邊(即s邊)與層面貼緊,放平,并轉動羅盤,轉動方法及原則同上,北針所指的讀數即為所求的傾向。傾向僅有一個指向,只能用一個數值表示,例如巖層的傾向為150°。

假若在巖層頂面還是哪個進行測量有困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長測望標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北針受障礙,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s針亦可。

(3)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傾角

測傾角時,將羅盤豎起,以其長邊貼緊層面,并與走向線相垂直,用中指撥動羅盤,使測斜器上的水準器(長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測斜器上的游標所指半圓刻度盤的讀數即為傾角。傾角的變化界于0-90°之間,如一巖層的傾角為35°。

(4)注意事項

在野外測定產狀要素,往往只要測量巖層和一切構造面的傾向和傾角,并記錄下來。記錄的格式:巖層的產狀為150°∠35°,前者表示傾向,后者表示巖層的傾角。由于走向和傾向相差90°,傾向加或減90°即為走向,上述巖層的走向是60°或240°兩個數值。這也是為什么一般不記錄走向的原因。只有當巖層傾角近于直立時才記錄走向。

野外測量巖層產狀時,必須在巖層露頭上測量,不能在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分露頭和滾石,主要是靠多觀察和追索,并善于判斷。

另外,若被測量的巖層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巖層面上當作層面,以便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如果巖層出露很不完整時,這時要找巖層的斷面,找到屬于同一層面的三個點(一般在兩個相交的斷面易找到),再用記錄本把這三個點連成一平面(相當于巖層面),這時測量記錄本的平面即可。

一眼望去,與頂基本平其。

二、地點二

日期:20xx-5-16天氣:晴

路線: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安塞縣建華鎮肖官驛

實習任務:觀察河道沉積,觀測楔狀構造和尖面構造,觀察鐵質砂巖的特征,并且及進行標本采集

點一:河床上河流沉積剖面描述

位置:肖官驛河道走向25度,小橋旁10米處

描述:河流沉積的砂巖顆粒的大小變化,說明分選性差。顆粒由粗變再變粗,說明當時水動力差,水流變化快,河流快速沉降,和水比較濁,河水擺動不定。

點二:巖性截面圖

位置:肖官驛對面溝300米處,方位145度根據巖石的分布畫出巖性截面圖

點三:肖官驛對面溝據點二200米處,方位130度

交錯層理:通常也稱為斜層理。它是由一系列斜交于層系界面的紋層組成,斜層系可以彼此重疊、交錯、切割的方式組合。其特點是細層理大致規則地與層間的分隔面(主層理)呈斜交的關系,上部與主層理截交,下部與主層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層理的傾向了解沉積物的來源

方向。

這種層理是由沉積介質(水流及風)的流動造成的。當介質具有一定流速時,底床上可以產生一系列的砂波,這種砂波順流移動的結果,在陡坡加積作用一側形成了由一系列紋層組成的斜層系。

根據沉積巖構造畫出巖層的層理圖點四:鐵質砂巖的描述

位置:肖官驛對面溝據點二150米處,方位115度鐵質砂巖:新鮮面為暗紅色,具有厚層狀層理,粗粒碎屑結構,磨圓度較差,分選性較好。含大量鐵礦物的沉積巖,若其中鐵礦物含量很高達到工業品位時,即為沉積鐵礦。鐵質沉積巖中常見的鐵礦物包括赤鐵礦、針鐵礦、褐鐵礦、磁鐵礦等。赤鐵礦是前寒武紀和顯生宙鐵質巖的重要組分。針鐵礦是中生代鐵質巖的主要組分,磁鐵礦在前寒武紀鐵質巖中大量存在,常與燧石呈紋層狀互層;鐵的碳酸鹽主要以菱鐵礦形式出現,在一些非海相的富含有機質的泥巖中,尤其是煤系中,菱鐵礦常呈結核體或放射狀球粒結構的菱鐵礦產出;鐵的硫化物包括黃鐵礦和白鐵礦。

前寒武紀沉積鐵質巖:主要由碧玉鐵質巖、磁鐵礦石英巖、燧石鐵質巖等組成,其特征是磁鐵礦、赤鐵礦層與碧玉巖、石英巖、燧石巖共生,構成條帶狀或紋層狀構造。我國鞍山式鐵礦即為此類巖石經變質作用產物。

海相沉積鐵質巖:與海相沉積有關的鐵質巖礦床有鮞狀赤鐵礦巖、鮞綠泥石鐵質巖和菱鐵礦巖等。鮞狀赤鐵礦巖常形成大型鐵礦,如法國的洛林鐵礦、美國的克林頓鐵礦以及我國北方的宣龍式鐵礦、南方的寧鄉式鐵礦。礦石主要由赤鐵礦鮞粒組成,形成于濱海環境。

菱鐵礦巖分布于我國貴州、陜西等省,可構成一定規模的礦床,菱鐵礦是典型的成巖礦物,因此菱鐵礦礦床大多屬成巖期形成的層控礦床。湖沼相鐵質巖:產于某些中、高緯度的沼澤與湖泊中,礦石的結構有鮞狀、結核狀、球粒狀、疏松土狀等。礦石成分以針鐵礦常見,其次是菱鐵礦、藍鐵礦。古代的湖沼相鐵礦常與含煤地層共生,礦石成分以菱鐵礦為主。

三、地點三

日期:20xx-5-17天氣:晴

路線: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壺口瀑布實習任務:了解溯源侵蝕內容及意義

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位于黃河中游,晉陜大峽谷中段,總面積約60

平方千米。黃河壺口瀑布聲如雷鳴,氣勢壯觀,它以排山倒海的獨特雄姿著稱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也是偉大中華民族的象征。壺口瀑布,號稱“黃河奇觀”,是黃河上唯一的黃色大瀑布,也是中國的第二大瀑布。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的風景區,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塬村寨為一體,展現了黃河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淀。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2002年,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

壺口瀑布水勢洶涌,濤聲震天,景色壯麗,是黃河最壯觀的一段,也是國內外罕見的瀑布奇觀。“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佳句,勾畫出了大河奔流的壯觀景象。不觀壺口大瀑布,難識黃河面目,壺口瀑布這顆黃河上的璀璨明珠,正以它巨龍般的姿態奔騰、咆哮著。 2005年10月23日,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發布。此次活動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全國34家媒體協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歷時8個月,共評出“專家學會組”、“媒體大從組”與“網絡手機人氣組”三類獎項。“媒體組”與“人氣組”分別以媒體投票及網友、手機用戶投票的方式各產生xx個獲獎地方。而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濃墨重彩推出的“專家學會組”獎項則別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島、海岸、瀑布、冰川、峽谷、城區、鄉村古鎮、旅游洞穴、沼澤濕地等15個類型。評選出的中國最美的六大瀑布壺口瀑布位列其中。

這是大學以來的第一次野外實習,可謂感觸頗多。盡管我們這次的"篤行"只有短短三天,但得到的并不次于在校所學,甚至更多。尤其那些在課堂上看不到,學校也見不到的。通過短短的實習大開眼界。把一些理論上傳奇的東西看了個明白。烈日炎炎,我們并沒有為此而頭疼,也沒有為此而止步,恰恰是因好奇而大步向前。本著對大自然神奇的向往,我們克服重重困難,憑著頑強的意志,去尋找我們想要的和未知的。因為這是一次十分難得的鍛煉機會,我們不得不珍惜。另外,我們在課堂上所學的能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極大地提升了我們繼續學習的的信心和熱情。當然,每天去的地方都對我感觸很深,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那里有很多東西,同時找到了許多巖石,在老師的幫助和講解下我也學到了不少,這也是值得欣慰的。大伙都熱情高漲,興趣盎然,信心百倍。有人照相,有人照石頭,有人和老師留影,我和幾個人問老師問題,老師在休息之余給我們講解,讓我們懂得更多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然而我更深刻認識到了地質學的意義,它也與我們將來的工作息息相關相聯系,如地層與油田密切相關。也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些基本的考察地質構造的方法和要領。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需要準備那些東西,記錄那些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學會基本的考察報告的寫法,同是充分認識到地質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這也激發了我們自己對地質學考察和探索的興趣。最后感謝指導老師的辛苦講解,我代表油化四班全體同學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播在线永久免费视频网站 |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 欧美精品第二页 | 成人网中文字幕色 |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 中国女人特级毛片 |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 | 欧美精品xxxxbbbb | 欧美黄色片在线播放 | 嗯啊在线观看免费影院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美aaa特级毛片 日韩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在线视频 | 国产日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大尺度激烈叫床视频免费 | 日韩午夜剧场 | 男女毛片视频 | 日本的黄色一级片 | 亚洲激情综合在线 | 秋霞午夜一级理论片久久 | 717影院理论午夜伦不卡久久 | 免费毛片a线观看 | 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黄p片|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高清天干天天美女 | 黄色免费看片网站 | 黄色免费高清视频 | m3u8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 成人午夜小视频手机在线看 | 日本福利在线 | 女人找男人皮日日视频 | 艾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 | 操操综合| 青草欧美 | 日日操日日 |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 | 午夜 dy888理论久久 | 亚洲va老文色欧美黄大片人人 | 欧美性xxxx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