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資面試初中政治教案 教師資格證面試初中政治試講范圍篇一
一、
教學
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珍惜國家、集體、他人以及自己的財產。
【水平目標】能夠鑒別合法財產與非法財產。
【知識目標】知道公民的合法財產和財產所有權的含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合法財產和財產所有權的含義。
【難點】辨別合法財產,財產所有權。
三、
教學方法案例法,探究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課堂導入
多媒體:出租車司機撿錢捐助的故事。法院判決,司機把錢退回失主。思考:如何評價出租車司機的行為和法院的判決行為?
總結
:主體——出租車司機,乘客王某。客體——錢,患病學生。結果——退錢。這個問題涉及到這部分財產的所有權問題。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公民的合法財產
舉例:
(1)建筑工人在施工場地撿到金元 寶,私自帶回家;
(2)小明在路上撿到錢包據為己有;
(3)小王的父親是私營業主,年終繳稅后,獲得35萬元收入;
(4)某市長受賄310000元,視為家產。
思考:上述財產哪些屬于個人所有?哪些不應該屬于個人所有?為什么?
總結:
(1)根據所有權的不同,社會上的財產應該歸屬集體所有,國家所有。
(2)法律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
(二)什么是財產所有權
1.提問:同學們是怎么安排自己的壓歲錢呢?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存銀行一部分,捐款一部分,買自己想買的,放兜里隨時能摸到等。
引導:在你處理這個壓歲錢的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是在對壓歲錢行使所有權。壓歲錢---占有權;用它買東西—使用權;存銀行買國債所獲利息—收益權;捐款---處分權。
總結:財產所有權即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重新思考課堂開始的案例:法院為什么判決司機歸還王某的錢呢?
回答:司機沒有對錢的使用權。
2.多媒體顯示:教材圖片——小王父親合法買車賣車的案例。提問:小王的父親對屬于自己的財產擁有什么權利?
總結汽車—占有權,駕車送人----使用權,駕車經營----收益權,賣掉---處分權。
環節三:小結和作業
總結財產的所有權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也知道了什么是公民的合法財產。
課下思考:如果我們的合法財產、財產所有權受到了侵害,那應該怎么辦?
五、板書
六、教學反思
教資面試初中政治教案 教師資格證面試初中政治試講范圍篇二
2017年初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教案:《蘇州園林》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能根據語境具體分析。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培養邏輯思維的嚴謹性。
過程與方法: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把握文本中蘇州園林的特征。
2.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學習圍繞說明內容組織材料的方法。
3.了解我國園林的發展、南北風格異同、構成要素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中國園林的特征,激發學生對祖國園林藝術熱愛與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抓住說明對象特征,能根據具體語境分析常用說明方法。
三、教學策略
1.首先請個別學生介紹一處自己喜歡的園林(蘇州園林最好),體會園林藝術的豐富多彩。
2.整體感知課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出說明對象“蘇州園林”的總特征──“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進而明確全文的總分總結構特點。
3.梳理段內各句間關系,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說明對象及特征,具體分析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提升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性。
4.補充“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介紹,加深學生對中國園林的了解,拓展所學,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欣賞中國古典園林的方法,激發學生對祖國園林藝術的自豪感。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提起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滄浪亭、環秀山莊、獅子林、退思園等蘇州諸多園林,都不禁讓人心向往之。你欣賞過哪座園林,試著說說它的特點,和大家分享你的收獲。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已有的信息儲備,增強感性認識,避免因教材說明性強而影響閱讀興趣。
2.你能用一句話概括蘇州諸多園林的共同點嗎?這個看似不可能回答的問題,有人居然給出了答案。請大家閱讀《蘇州園林》,從葉圣陶先生的文章中找出答案。
(二)整體感知
1.從文章中找出能概括蘇州園林總特征的一句話。
“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教師引導:全段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肯定了蘇州園林各具特點的事實,體現說明語言的準確和作者思維的嚴謹。第二句明確蘇州園林的共同點,即提出了說明對象的特征。第三、四句是從設計者和匠師們的角度具體闡明如何實現這一特點的,要抓住關鍵詞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指代的是上一句內容“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則表明第三句是說明采取的具體方法措施,第二句才是最終表現出來的特征。第五句是從游覽者的角度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圖畫美的特征,這樣
三、四句和第五句就從設計建造和欣賞兩方面充分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圖畫美的總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段內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關鍵詞句的作用,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與嚴謹性。
2.明確第二段與后文之間的關系。
第二段:概括說明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
第三至九段:從不同角度具體說明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
第十段:總結全文。
總結:第二至十段是總分總的結構關系。
【設計意圖】了解說明文總分總的行文結構,這點雖然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沒有難度,但本文作為開始學習說明文的例文,為了讓學生鞏固基礎,還是有明確的必要。
3.讀第一段,概括第一段所寫內容。
高度評價蘇州園林的地位。
教師引導:第一段有四句話,第三句是高度評價的中心句。第一二句看似與中心句無關,作者比較自謙地說明了實地欣賞過蘇州園林和其他地方的園林,實則表明了作者的一種實事求是的寫作態度──“標本”的高度評價是有事實依據的,體現說明文用事實說話的嚴謹。第四句“因此”,補充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重要,同時也說明本文在園林鑒賞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設計意圖】因為概括全文說明內容的句子在第二段,所以第一段比較容易被忽視。將第一段進行重點分析,希望學生體悟作者的思維過程,培養嚴謹求實的態度。
(三)梳理層次,準確把握說明內容
依次概括第三至九段的說明內容。
(明確:說明內容包括說明對象和說明對象的特征,幫助學生有意識用完整語句概括。)
第三段: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不講究對稱。(蘇州園林的建筑布局不講究對稱)
教師引導:本段重點落實說明方法的賞析。第一二句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把我國的絕大部分建筑與蘇州園林的建筑進行比較,說明其不對稱的特點。第三句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園林的不對稱的特點。第四句設問,承上啟下,使文章內容關聯更緊密,引出下文運用打比方、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蘇州園林追求自然之趣、不對稱的特點。全段所有說明方法的運用都緊緊圍繞“布局不對稱”的特點展開,中心明確,特點突出。
第四段:蘇州園林假山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之趣。
教師引導:本段有兩個問題要強調。一是首句只明確了說明對象是“假山和池沼”,說明對象的特征要從后文內容中概括。二是說明池沼部分內容比較紛雜,包括引用活水、邊沿設計自然、池沼魚蓮有畫意等,概括出特點。
第五段:蘇州園林栽種、修剪樹木著眼畫意。
第六段:蘇州園林近景遠景層次多、景致深。
教師引導:本段明確蘇州園林中增加近景遠景層次的方法有“花墻和廊子”,還有“鏡子”,兩者間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關系。
第七段:蘇州園林每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
第八段:蘇州園林的門窗體現圖案美。
第九段:蘇州園林極少用彩繪,突出自然美。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要解決本課的重點,即“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抓住說明對象特征,能根據具體語境分析常用說明方法”。很多時候學生讀一篇說明文看似讀明白了,實則
不求甚解,只有真正明確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說明內容,明確說明方法的作用。以上內容看似涉及面很廣,但都是圍繞劃分語段中各句間的關系而展開,在授課過程中主線明晰,重點突出,同時提升了學生對多種說明文閱讀能力。
(四)知識拓展,情感體悟
蘇州園林能夠“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正如作者所言,“全在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葉圣陶先生只是為我們揭開了園林鑒賞的一角,如何更好地欣賞中國園林,值得我們探究的還有很多。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知識。
【設計意圖】要想讓學生愛上中國古典園林,就應該先讓他們更多地了解,最好是激發興趣讓他們主動去了解。中國古典園林自身的魅力能夠讓學生只要窺見一斑,就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作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情就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