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好句篇一
這是傅雷在給他兒子傅聰的信里說的一句話,當時讀到這,還有些看不懂,就順手做了下標記。當我看完全書是,再回到這里,我覺得這段話寫得特別好,他要兒子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我想,這是任何一個父親想對自己孩子的期望!
記得看到這個書名時,覺得這無非是一個叫傅雷的父親寫信給他的兒子,信里說些家常話,然后嘮叨幾句話。但當我開始閱讀時,發現這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樣。他同兒子一起探究音樂,將自己所經歷的東西全部用信的方式傳到孩子的心中。他設身處地地去預想孩子在道路上可能會遇見的困難以及各種各樣的情景,然后為他鋪好路,向他說明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切。讓孩子在真正遇見這些時,能夠冷靜、沉穩、游刃有余地去解決它們。
這是什么?這是一本充滿父愛的書;這也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苦心教導。傅雷是一位嚴格、嚴肅的父親,而我的父親也是如此。他不茍言笑,對我的教育更是嚴格。所以我一直認為他根本不愛我,但是這個暑假通過一件事,通過這本書,我好像看到了另一些東西。
暑假開始,爸爸媽媽因為一些事情要回老家,而我因為補課只能待在杭州不能和他們一起走。那時,我正在看這本書,當時我還在想,我老爸會不會也這樣做?但這個想法馬上被我否決了。現在這個社會,打個電話不就好了,寫什么信,再說,像老爸那樣的人怎么可能這樣做,早把我忘了吧!這是我第一次和爸爸媽媽分開,一個人好孤單,好無聊,很不習慣。當天晚上,我洗好澡趴在床上看《傅雷家書》,突然手機響了一下,那是信息鈴聲。我拿來一看,驚訝地發現是爸爸發來的。他在短信里詢問了我的補課情況、作業情況、生活情況,然后還囑咐了我一些生活細節,并且和我分享了他們在老家發生的事情。看完短信我好感動,然后立刻回了過去。但是卻沒有再次收到,我剛打算放下手機,手機來電了,是老媽打來的,我還確定了一下是不是老爸本人發的短信,老媽說,老爸一直很擔心我,說我一個女生……
然后,每天晚上,老爸都會發短信來,老媽也會在短信后打電話來。而我也一直堅持著看這本書,邊體會書中的愛,也體會著爸媽對我的愛。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切切的感受到了父愛、母愛。當然我也回憶著和老爸的點點滴滴。我發現并不是老爸不愛我,而是我從來沒意識到。爸爸的愛被我的潛意識里的嚴格遮住了,所以我只看見了表面,從未認真地去體會這其中所蘊含的濃濃愛意。
記得三年級剛開始學英語時,這門課我一點也不懂。當時連26個英文字母都不能完整背出,更別說默寫了。所以第一次默寫我之對了10幾個。回到家,老爸非常生氣,讓我抄十遍,然后讓我背,他在旁邊看著我,然后再到他那背,我背了一邊又一遍,默了一遍又一遍,終于到第五遍時,完整、無錯誤地全部默出,用了兩個多小時。從那個時候我就會覺得老爸根本不在乎我,只在乎學習,看重學習。而現在想來,那晚后的第二天又進行了一次默寫,我全部默出,還被老師再全班表揚。從那次后,我的英語成績也慢慢提升,也有了現在的成績。而這一切不是因為那晚么?因為老爸對我的嚴格,讓我有了讓別人羨慕的成績。難道不是因為爸爸么?
我想,以后我會學著去體會爸爸媽媽對我的愛、同學對我的愛、老師對我的愛;我想,以后我不僅只會看表面,更會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我想,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會給予我很大的幫助;我想,我會繼續努力的!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好句篇二
近一時期我被《傅雷家書》深深吸引,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同時使我對生活增添了新的感受和思考。
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
這是一部充滿著父母之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每個做父母的都深愛自己的子女,這是一種自然規律。盼子成材,望子成龍,更是所有父母的宿愿。然而如何教育子女?子女怎樣才能成材?一直是困惑所有父母的課題。《傅雷家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很發人深省的啟示。
父親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溫厚善良的東方女性。夫婦二人作為中國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兩個兒子成材,大兒子傅聰成為著名的鋼琴大師,小兒子傅敏成為英語特級教師。
做為父親,傅雷非常嚴厲,甚至有些“殘酷”,但他完完全全盡到了做父親的責任。盡管傅雷每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他時刻沒有忘記做父親的責任。孩子從小到大,無論在身邊還是相隔天涯,他都完完全全承擔起了父親的一份責任。當四十年代初在上海被日本包圍成孤島時,他不讓孩子在外念書,甚至反對孩子上街頭游玩,他把孩子關在家中,而且發現在傅聰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便首先在家中,圍繞著音樂教育這個中心,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功課。對待幼小的孩子,正如他對自己、對別人、對工作、對生活那樣,嚴肅認真,一絲不茍,親自督促,嚴格執行,并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規定孩子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進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是否防礙了同席的人,飯菜咀嚼,是否發出喪失禮貌的聲音。甚至因傅聰不愛吃青菜,專揀肉食,又不聽父親的警告,就罰他只吃白飯,不許吃菜。這些在我們看來,很是“殘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正是這樣嚴格的家教,才造就了孩子不俗的一生,并給千千萬萬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寶鏡,照一照我們給了孩子一些什么?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怎樣做事做人?
做為父親,傅雷即可親又可敬,尤如心心相印的朋友。傅雷對待孩子除了嚴肅、嚴厲外,又不失細致入微的關懷、體貼與溫馨。在孩子經受痛苦時,傅雷鼓勵孩子說:“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在孩子事業方面遇到挫折時,他鼓勵孩子要有更誠摯的心,“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于心。”為了指導兒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習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堅強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煩惱,他說“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般人所追求,對個人本身的渺小與偉大卻沒有相干。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因該受羈于貪念和欲望”。
當孩子成年后,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愿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蒙蔽。”而當孩子們成家后,他又叮囑“切勿錢在手頭,撒漫使花,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隨處讀來,有反復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連點重重的著重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難道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這是千年修來的福氣。翻動著每一頁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總能被染的金燦燦的。想到我們這些做父母的身上正是缺少這樣東西。我們應該學會與孩子朋友式地相處。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與人格修養的讀物。傅雷的藝術造詣極為深厚,對無論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的各個領域,都有極淵博的知識。他曾經有志于美學及藝術史論的著述,卻終于遺憾地不能實現,但在他的兒子身上得以實現。我覺得,這其中移傳基因是一方面,主要的是得益于父親對孩子的嚴傳身教和細致入微的(書信)交流。更主要的還是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做人的高標準。傅雷在注重培育兒子的藝術才能的同時,十分重視教育兒子如何做人。他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傅雷對藝術的理解十分深刻,站在人格的高度上看藝術,他說: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而所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小的,這不只是一個愿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兒子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我印象深刻,頗有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