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母親節 一年級作文篇一
棗樹是北方一種極普通的樹,一如普通的北方農民,它既無楊樹的挺拔,又無柳樹的婀娜,不似松柏那樣意蘊深藏,也不似桃杏那樣艷麗芬芳,只是于春夏交替開出淡綠的星星點點的棗花,于秋后結出飽滿的紅彤彤的棗子,毫不起眼地呆在北方人家的庭院里、窯垴上,呆在荒涼的山野中、崖畔上,開花,結果,年復一年,默默無聞。
母親,也極普通,也默默無聞,很像棗樹。
我十九歲那年,到了離家鄉不遠的外地上師專,因為不遠,一般隔三四個禮拜就回一趟家。那時候,我們家很窮,通訊工具也遠沒有現在這么普及,要回家我總是想起來就回,極少提前給家里打招呼。記得有一次回家,父親告訴我,母親每個禮拜五傍晚,都會久久地站在我家院前的土崖邊,看著遠處的公路和進村的'小路。因為我不是每個禮拜都回來,所以更多的時候,直到夜色徹底降臨,母親仍然望不見我的身影,這才失望地回家。我聽了以后,馬上就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同時也感到十分慚愧:好幾次回家上了土坡碰到母親,我怎么就沒想到,她是在專門地、苦苦地等著我呢?
再一個禮拜五回家時候,在村邊一下公車,我就遠遠地向家的方向眺望,果然,土崖上如一柄大傘的綠棗樹下,正站著一個人,是母親!沒錯,是她!我把背包往胸前一抱,撒開腿順著小路一口氣跑進村,上了坡,等到氣喘吁吁地站到母親身邊,卻不知該說些什么。母親滿臉綻放著欣喜,替我擦了擦頭上的汗水,嗔笑道:“上坡還跑啥呢跑,看喘成什了。走,咱回!”
就這樣,我上師專兩年,土崖上的棗樹和母親的身影,像那很有名的黃綢帶,一直溫馨地向我飄了兩年。
轉眼,我上班結婚,還有了個女兒,因為我們兩口子都在城里上班,孩子從六個月起,只好送回村里,請母親幫著帶。孩子剛滿一歲,我突然得了一場大病,縣里治不了,只好到省城做了手術。為了償還治病借的錢,妻子舍不得請假,沒辦法,把我也送回村里養病,說是養病,因為我臥床不起,洗臉、端飯、送屎、倒尿,妻子不在的時候,大多又是母親在做。躺在床上,看著母親忙完大的忙小的,幾乎沒有歇息的時間,我的心里太不是滋味了。
這一天,父親用平板車拉著我去鄉醫院拍片子,回來時,在村口,我又遠遠地看見土崖上那棵依舊的棗樹,和母親依舊的殷殷期盼的身影,只不過,母親的背上,又多了個小小的身軀,那當然是我的女兒,天真的總愛纏著讓奶奶背的女兒。
等父親拉著我上了坡,我便更清楚地看見,棗樹下,母親背著女兒,身子躬得更低了,女兒用小手指著我們,笑嘻嘻地叫道:“奶奶,你看,爺和爸爸回來了。”頓時,我心如刀絞,可是,為了不讓父母也傷心,我只好強捺住心中的痛苦,軟語對女兒說:“晶,乖,下來,讓奶奶歇會好嗎?”女兒看了我一眼,很聽話地跳下地來,學著奶奶的樣子在后面推起車子來。
從此,我對院外這棵棗樹便更有了一種特殊的情感。
每次回老家,遠遠地,只要看見它婆娑的身姿,不管是綠葉如蓋,還是擎著一樹光禿禿的枝條,我的心里都會涌上一股別樣的暖流,流布于全身;每次別了母親父親,走下院前的土坡,我總要不住地回頭望著這棵棗樹,望著樹下招手送我的父母,直到看不到他們和棗樹的身影。
直到現在,不管在哪里,只要想起家鄉,想起母親,我總會清晰地想見那棵土崖上的棗樹,想見她綴滿紅寶石般的棗子,那么蔥綠,又那么高大,高大得我只有抬起頭來仰望,仰望著,仰望著,慢慢地溶入她無邊的醉人的芳香之中……
母親節 一年級作文篇二
我在深圳龍華的出租屋里度過今年的母親節。不知道是自己身在異鄉,還是母親節這個洋節日被我內心所接受。在與父親打通電話后,簡單詢問了一下家里父母的身體安康與否,就直奔主題,讓父親轉達我對母親節日的一種致意,請她照顧好自己,請父親今天多買點菜,也慶祝一下屬于母親的節日。父親欣然應允。他還以為我在陽新,當我告訴父親自己在深圳時,他可能有些更為溫馨的感覺,我在電話里聽得出父親聲音里的那種歡愉。
這是我就一個洋節日給父母打電話問好的第一次,我內心上還顯得有一點慌張,像親口向父母說:“我愛您,父親!我愛您,母親!”這樣的話語我至今沒有說出口一樣,我還不習慣于洋人這種真誠而直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恰如每逢一個傳統節日到來一樣,回家看看父母,或買點東西送給父母,以示孝敬——這便是我喜歡采用的方式,覺得這樣實在。而隔空電話上表白,總覺得不到位。我估計父親知道我身在深圳,打個電話也就足以讓他和母親快樂一段時間的——我雖然也是一個做外公的人了,但還是他們的兒子,有兒子千里之外向他們問好,便是老人心滿意足的最大理由罷——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容易得到滿足,早過古稀年齡的他們,還時常掛念兒子們的工作、生活。
所以,當我在手機上下載一首由降央卓瑪演唱的《慈祥的母親》時,我被歌詞里的一句“她頭頂堆滿白雪,腰彎成一道山梁羅。”感動得淚流滿面,似乎母親就在我的眼前,她那滿頭的白發就是一堆白雪啊!那滿頭的白發記載著母親經歷了生活的幾多艱辛與困苦呀!在我還是幼童的時候,母親須要在生產隊里參加勞動,而家里的家務則只能在天還沒有亮的時候開始做。每天天朦朦亮,母親就不論寒暑起來摸黑洗衣、煮早飯——那時候,電燈還沒有發展到我的家鄉——待到一家人早飯之后,則要出工干活。中午的午飯則是干活的農具還沒放穩,就直奔灶臺,趕急趕忙做著一大家的午飯。晚飯也是太陽落山時收工回家開始操持,并且一邊收拾柴禾和每天晾曬的衣物與糧食菜果之類,一邊圍著灶臺做飯。待到一家人晚飯吃完,母親還要摸黑去料理
飼養
在豬欄里的豬。這是日常中的母親每一天的勞作情況。如到了農忙的夏收或是秋收季節,母親常常半夜睡,雞啼起。那時,我只知道母親的身體好壯實,很少看到母親生病的時候,那時也不知道如何能去為母親減輕勞動。只是在我心目中,母親和父親一樣,是家里的頂梁柱。就是在那家大口闊的困難時期——我和我的三個弟弟來到了這個世界,而且中途還抱養了一個妹妹(現在的二弟媳),那該是一個怎么樣的大家庭呀,我祖父帶著我的父母就撐起了我們的一個大家庭。而母親一人則幾乎撐起了全家的半邊天。后來我們兄弟幾個陸續成家,家庭人口更多了。待到三弟結婚生子時,我的大家庭人口就有十七口之多,盡管家里增加了三個兒媳婦可以幫助母親干些活計,但增加了八個孫子輩,這又是何等的繁忙與勞心勞力呀?而且我們幾個小家庭里都扯著母親幫忙帶小孩,稍不及時,還是我們這些小字輩向老人發脾氣——埋怨母親幫忙太少。這樣不知不覺中過去了許多年,母親也漸漸地變老了。
在我的印象中,不知道什么時候,母親頭上的白發多了起來,又不知道母親的身板瘦下了許多,更不知道母親的手關節是如何腫大變形了。母親啊,您太辛苦了!怎么我少小時記憶里的母親變老了呢?變瘦弱了呢?我多么希望自己的母親永遠不老啊——我并不是總希望母親能替我們去操勞什么,我只是希望自己的母親永遠像年輕時一樣,能夠更長時間地陪伴著父親,陪伴著我們兄弟妯娌幾個,陪伴著她一群活潑可愛的孫子輩,曾孫輩快樂地生活著。
可是,母親真的老了。滿頭的白發如同一堆白雪。那雙明亮的眼睛盡管還不見混濁,但肯定不如三四十年前那么有神了。但母親慈祥的眼光里,我是一回又一回地體會到母親對我的愛還是如同我少小時一般,吩咐著我“該呷的還是要呷,該喝的還是要喝。莫太節約了。”在母親眼里,我還是那個離開母親外出上學的小后生——母親如此牽掛著我的原因,是母親看到了我較之以往稍稍消瘦了一些的臉?還是母親知道我只身來到了深圳?
母親老了,她顯然喜歡更關心孫子的婚姻情況了。“楚靈談女朋友了嗎?”“楚靈的婚姻要讓他自己作主呀。”母親是怕這個由他一手帶大的孫子有什么約束,或者是生活上有什么不順意的地方。我讓她放心,楚靈大學
畢業
后他自己考上了湖北省委組織部的選調生,也談了一個可意的女朋友。這樣她才笑得更燦爛。“文敏什么時候落月?”母親把自己喂養的黃母雞硬要我帶給文敏補身子,說是懷孕的女人,吃老母雞更能夠補身體。這是母親對孫女的牽掛。在文敏出嫁時,也要用自己種的'棉花為文敏打一床棉絮,說是蓋著棉被子暖和。文敏出嫁生小孩,接她去婆家走動,母親歡歡喜喜地去了。文敏計劃今年秋涼把奶奶接去黃石住上幾天,讓她與曾外孫女璟和親熱親熱。母親也很期待我入秋后早點回去,在黃石團聚。
我今年也突然特別戀家了,總想與父母多住在一起了。是行孝的良知在拷問著我嗎?盡管父母身體還很健康,我卻情愿讓他們不覺得我這個做兒子的沒有什么奉獻,而是經常回家去看望他們。
借這個母親節,向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親及天下所有的母親們,恭祝節日快樂,身體健康!我祈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