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采煤基本過程篇一
土們嶺中心學校 譚婧慧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描述構成植物體的各種組織是通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2、識別植物體的幾種主要組織。
3、說明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圖片觀察植物體的器官,培養學生的觀察和總結的能力。
2、引導學生研究植物體結構層次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形成生物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重點
1、描述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2、能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部分認識植物體,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學難點
1、植物的各種組織均由分生組織分化形成的。
四、教學設計
(一)一分鐘訓練
復習提問作為動物的小白兔,它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知道了動物體的生長發育是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的,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四種基本組織,再由組
織形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那么在自然界中另一類生物——植物,它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三)新課
學習目標一: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1、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西紅柿植株及其六大器官,并指導學生完成下面的問題:
(1)你認為一株完整的西紅柿植株是由哪些結構構成的?分別具有哪些功能?
(2)這些器官可以分為幾種?為什么?
2、學生分組觀察,討論,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準確說出從圖中可以看出一株完整的西紅柿植株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構成的其中,根能夠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葉能夠利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進行光合作用。莖中的一些結構能夠輸送水分、無機鹽等物質。而花、果實和種子與西紅柿的繁殖有關。
3、教師強調:從器官的功能看,植物體的器官可以分成兩類:即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六大器官組成的,只有綠色開花植物才具有六大器官,有的植物只具有幾種器官(例如:仙人掌和相思樹等)。
4、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來自于農博會和菜園里的各種常見植物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六大器官(圖片展示:胡蘿卜、芹菜、豆角葉、綠蘿、牽牛花、假龍頭等)。
學習目標二:植物的幾種主要的組織
1、教師強調:在成熟的植物體內,總保留著一部分不分化的細胞,它們終生保持分裂能力,這樣的細胞群構成的組織叫做分生組織。根尖的分生區屬于分生組織,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再由這些細胞分化形成其他組織。例如:保護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營養組織。2
與其他細胞相比,分生區的細胞體積比較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并且具有強烈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產生新細胞。
2、植物體的其他組織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教材中植物體的幾種主要的組織,并指導學生分析下面的問題:
(1)植物體的保護組織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具有哪些功能?(2)輸導組織主要分布在植物體的哪些部位?具有哪些功能?(3)營養組織主要分布在植物體的哪些部位?構成營養組織的細胞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并達成共識:
(1)保護組織主要分布在根、莖、葉等器官表面,具有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2)輸導組織主要分布在莖、葉脈、根尖的成熟區等處,導管能夠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篩管輸導有機物。
(3)營養組織分布比較廣泛,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里都含有大量的營養組織。具有儲存營養物質的作用。
3、用解剖番茄和橘子來探究組成植物體的幾種主要組織
(1)撕下番茄表皮和剝下橘皮進行觀察,屬于什么組織?(保護組織)(2)番茄果肉和橘子瓣是我們吃的部分,屬于什么組織?(營養組織)(3)再觀察番茄和橘子果肉中白色的的“筋絡”,屬于什么組織?(輸導組織)
學習目標三: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1、教師指導學生分析下列問題:(1)植物體發育的起點是什么?
(2)請你嘗試說明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2、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
(1)植物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2)如果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可以描述為: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3、教師多媒體展示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4、學生質疑: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與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相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5、學生思考后回答: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與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相比,發育的起點都是受精卵,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組織,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器官。植物體是由六大器官直接構成的,而動物體是由器官構成系統,再由多個系統構成的。
6、教師進一步強調:植物體是有一定結構層次的,從大到小可以這樣進行描述:植物體是由六大器官組成的。每一種器官都是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構成的。每一種組織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
(四)、教師引導總結知識點
綠色開花植物主要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構成。植物體的器官是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的。植物的主要組織有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植物體是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的。從微觀到宏觀可以表示為: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五)、練習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教學設計
土們嶺中心學校
譚婧慧
采煤基本過程篇二
《煤礦開采學》采煤方法內容的層次結構
1、采煤工藝:在采煤工作面內按照一定順序完成破、裝、運、支、處(采空區處理)等工序方法與配合,稱為采煤工藝。
2、采煤系統:
(1)回采巷道布置(或:采區巷道布置)。回采巷道掘進與回采工作在時間上的配合以及在空間上的相互位置關系。
(2)生產系統:由回采巷道和裝備組成的運煤、運料、通風、供電等系統。
3、生產技術管理:包括采煤工作面的組織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與安全管理。
《煤礦地下開采》講授方法的兩大觀點
一、《煤礦地下開采》的組成:
1、“兩大部分”的觀點:《煤礦開采》由“井田開拓”和“采煤方法”組成,此時,沒有“采區準備”的概念,而“采煤系統”由采區巷道布置和生產系統組成。
2、“三大部分”的觀點:《煤礦開采》由“井田開拓”、“采區準備”和“采煤方法”組成,此時,“采區準備”即為采區巷道布置和生產系統,而“采煤系統”由回采巷道布置和生產系統組成。
二、“由里向外”的順序和“由外向里”的順序:
1、“由里向外”的順序是指先講采煤方法,后講采區準備和井田開拓的順序。
2、“由外向里”的順序是指先講井田開拓,后講采煤方法的順序。
采煤基本過程篇三
第三章 第一節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教學內容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是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一節內容。在學生已對構成生物體的細胞有多方面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材以人為例介紹了高等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核心問題是細胞分化。(本章第一節以人為例,從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到個體,按照從微觀到宏觀的順序介紹了高等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二節以綠色開花植物為例,從個體、器官、組織到細胞,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介紹了高等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三節以草履蟲為例探討單細胞生物體的結構狀況。其中,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既是前面所學內容的承接和深化,又為第二、三節的學習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感性認識,弄懂了本節的內容,后面兩節的學習就較為容易和輕松了。)
二.學生分析
通過前面兩章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構成動植物體的細胞是多種多樣的,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差異;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細胞核內有遺傳信息;細胞能夠生長和分裂。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細胞通過分裂可以增加數量,但是億萬個細胞簡單地堆砌起來是不能成為生物體的,因為生物體是有嚴整的結構層次的。從而進入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的學習就水到渠成了。在多細胞生物體形成的過程中,核心的問題是細胞分化,高等動物體和高等植物體在結構層次上既有相同點又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學生學習本章的重、難點也在這里。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能說出組織的概念,能概述構成人體的組織是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2.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3.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二)能力目標
通過閱讀、觀察、分析、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人體的各結構層次的學習培養學生初步樹立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教學重點:
1.學生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2.學生能從微觀到宏觀,從部分到整體,逐步對人體形成完整認識。
教學難點:
學生對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難以理解(因這是一個微觀的動態過程,學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識,認識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五、設計思想
(一)教學方法
1、把握教材內容,精心提煉預習提綱。
本節課主要運用閱讀指導法,提出預習提綱,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尋求答案。
2、善于引導學生發問和思考;恰當應用多媒體這個重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對于“組織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學生在閱讀教材后能夠說出是細胞分化形成的,但細胞為什么要分化學生則難以理解。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式談話法,激發學習熱情,啟迪學生發問“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球形細胞為何要分化成不同的組織細胞呢?”,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恰當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圖片、動畫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等一系列認知活動,獲得有關“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的知識。
(二)學習方法
通過閱讀、觀察、分析、討論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課前準備教師:大屏幕投影、電腦、顯微鏡、四種組織永久切片。學生:教材、筆記本
(四)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不同動物圖片,以小松鼠為例子提問
1、小松鼠是多細胞生物,這些細胞都一樣嗎?2.一個受精卵如何發育成一個小松鼠的?
3、分裂形成的細胞是相似的,但小松鼠的細胞是不同的,這又是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不一樣(皮膚、毛、血液等)。前生課 學習過分裂學生有一定印象。學生可能回 答變化了等 不準確。
細胞分化成組織,,動物和人體的發育都是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的,我們就以人體為例來探討從細胞到個體的結構層次。展示不同種的人體細胞引導學生觀察形態、結構和功能的不同。歸納分化的概念。
。了解不同,感知細胞分化過程。
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這些分化后的細胞是混雜在一起還是有規律的排列的呢? 讓我們用實驗來探究吧。指導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形態結構并分析功能。展示分裂、分化形成組織的過程圖。
。1.結合教材圖片進行辨認。
2、以表格的形式進行練習。3初步了解人體四種基本。
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展示胃、心臟腦等器官的圖片,指導學生討論不同器官分別由哪些組織構成,那種組織為主,這個器官具有什么功能。探討皮膚屬于組織還是器官。皮膚在人體表面起保護作用,當皮膚劃傷時會感到疼痛,有時還會流血,說明皮膚中可能有那些組織?歸納器官的定義
。通過分析討論知道器官由多種組織構成并具有一定功能。具體分析皮膚加強學生對組織和器官的認識。
不同的器官形成系統,,展示人體消化系統圖片,分析都有哪些器官?這些器官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歸納系統的定義。展示其他系統圖片了解人體的八大系統名稱及功能。
。閱讀教材總結歸納
總結,,一個細胞(分裂)多個細胞 多個相同細胞(分化)組織 不同的組織(構成)器官 多個器官(構成)系統八大系統(組成)動物體或人體 構成動物體的結構層次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總結
板書設計
采煤基本過程篇四
摘 要:世界經濟的競爭取決于人才的競爭,而振興教育關鍵在于師資;對教師素質的研究,應當很重視教師的教育行為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而從“教育意識”入手,揭示形成教師良好而適宜的教育行為的內動力,能為教育觀念向教育行為的轉化提供一個新研究視野。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創新的水平,教育將始終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因此,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積極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的素質教育,是21世紀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顯然,振興教育,關鍵在于師資。
對教師效能的研究,從重視對教師的思想、能力、儀表、經驗、智力等個人特質對教學的影響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并重視教師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實際研究中,有的教師說起來一套一套的,而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態度又是一個樣;有的教師在上面檢查或公開課時是一個樣,而平時的表現則又是一個樣……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究其原因是缺乏教育行為的動力。本文從“教育意識”這一角度入手,尋找教師良好而適宜的教育行為的動力源泉,為目前正處于困惑中的教育觀念向教育行為的轉化提供一個新研究視野。
從中外研究者有關對“意識”和“教育意識”的研究及筆者對優秀教師的觀察和訪談資料的分析中,我們認為教師的教育意識是指---教育者基于對兒童發展和教育及社會對教師職業素養的規定和責任認識,在教育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職業對主體自身的意義,主動將外在職業要求與自身結合起來,產生主體體驗,形成職業認同,并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內化為自身的興趣、需要、傾向等的心理活動的過程。它是指向于教育者的教育實踐活動、形成其自覺有效的教育行為的動力系統。
教師教育意識的形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過程,除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外,它本身還擁有一個復雜的結構。教育意識是由教育者的認識活動、情感體驗、職業認同及行為實踐等構成的穩定的動力系統。在教師素質提高的不同階段,由于這幾個部分表現的不同水平,教育意識也存在著從低到高的三個不同的結構層次。
1.認識活動
即教育者對教育理論的理解及外在的職業要求、規范的認識。教育意識源于認識,人“總是要先有一定的有關的知識,才能意識到某種現象”教育意識形成過程中教師的認識活動,包括對自我的認識,即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等個性傾向性方面的認識,表現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彌補不足之處,努力調動自身全部的知識才能去行動;對教育對象的認識,即按照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為其創造提供適宜的外部環境,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對教育過程的認識,即對教育過程諸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這一認識體現于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發展觀、師生觀等方面,表現為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關注學生的需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育活動并在其中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等等;對職業的認識,即對職業及其意義的理解。“教育對人的意義是由教師來承擔的,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承擔自身的意義和價值”。表現為教師認識到“自己作為人類文明傳遞者和靈魂塑造者所擔負的使命,并身體力行,樹立起教師應有的職業形象”。由于職前所受的專業教育,教師對教育理論和職業規范有一定的認識,但不同的人,對這些外在的理論的理解不同,對職業的體悟也不同,由此也使得他們這種認識表現出不同的層次水平來。如同樣是“尊重兒童”,有的人把它理解為放縱孩子的一切言行;也有的人認為,尊重應與要求、與約束結合起來;還有的人認為,尊重應是為了孩子的發展,因此應是在發展的基礎上的尊重等等。
2.產生情感體驗,形成職業認同
“在人的意識中,不僅包含著知識,而且也包含著體驗”(魯賓斯坦)。有人在討論社會規范學習時提出:“在規范學習中情感過程滲透在認識學習與行為學習的所有方面”,“沒有情感體驗相伴隨的規范認識是一種僵化的教條,無法實現其對行為的導向功能。沒有情感驅動的規范行為是機械被動的盲目行為或虛假行為,失去了道德的本來意義”。因此“道德活動本質上是一種靠內心輿論、價值體驗調控的自主活動,情感需要是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情感體驗或者信念是克服內心沖突、產生道德意志的重要條件”。張燕也提出教師“要提升教育觀念的層次,將知識形態的教育觀念轉化、上升為職業理想與信念---個體理解的觀念并產生主體體驗,從情感上認同,使代表社會道德價值的正確觀念內化為個體自身的要求,成為個體行為準則、生活和工作的態度”。
我們認為在教師教育意識的動力結構體系中情感體驗是不可缺少的關鍵性一環。教育者只有將所從事的職業與自身聯系起來,產生主體體驗,在情感上心甘情愿、樂意接受這些要求,才可能談得上行為上身體力行;否則教育者觀念再新、說得再好,在心理上沒有接受這些要求,沒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只能是說的和做的“兩張皮”,這便是當前教育實際中某些教師行為中存在的較普遍現象。因此,教育改革落到實處,就是真實地促進教師教育行為的改善,而其行為的動力是關鍵、是核心。在教師的教育意識形成中,不同的教師,其對外在的職業要求接納的程度不同,因此所產生的情感體驗也有著層次上的區別。有的人僅僅為了生存、為謀生而去工作,職業為其不得已的選擇,表現為情感上“無奈的苦捱”;而有的人隨著對所從事職業的感悟,逐漸從職業中感覺到成就感,找到了樂趣,所以他們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是愉悅的、滿足的;還有一些人,他們在教育戰線上工作了幾十年,終生無悔,職業與他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在其中體驗到的是幸福,是不斷創造發展與社會的共同進步的幸福體驗。倫理學家石克里說過:“人們不能追求幸福,不能尋找幸福,因為它不能被人們從遠處認出來,而只會在它出現時突然揭開自己的面紗”,所以“人們不應該追求幸福,而應力求成為值得享有幸福的人。”
職業認同是指教育者對外的職業要求不僅有所認識,而且從內心深處承認它、接受它,并逐步內化為自己的需要,從而自覺的表現在行動中,也就是“實踐主體理解某種教育觀念,并接納它作為自己的生活原則,從而在行動中遵循它”。幼兒教師具有個人意義,因而外部的教師職責、要求轉化為主體內部需要,二者融合在一起,成為激勵人積極行動的動機,知情意行相統一。雖然同為教師,對職業的認識、理解不同,產生的情感體驗不同,因此在職業認同上也存在著沒有認同、部分認同和完全內化等層次上的差異。
3.行為實踐
育科學是實踐性的科學,形成教師正確有效的教育行為不僅是幼教改革的落腳點,也是教育意識的集中體現,更是衡量教師素質高低的重要指標,因此關注教師的教育行為是研究教育意識的重要內容。教師只有經過實踐環節才能夠成才,教育意識也必然只有在教育實踐中通過教育者自身的不斷努力才能夠形成與發展。在幼兒教師教育意識形成的不同階段,由于他們對職業責任的認識水平不同,產生的情感體驗不同,職業認同的水平不同,由此直接影響著他們在教育實踐中的教育效果。在教育行為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有的教師由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與職責,其行為往往是非自覺的、是“下意識”的,是在外界偶然刺激或自身沖動情況下做出的盲目被動的行為;或者有的教師本來可以做的很好,但其行為多是出于應付檢查,而不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其日常表現為不愿意或者非自覺、自主、自愿的行為;有的教師雖然意識到自己的職責,但沒有完全接納、內化,因此行為帶有一定的表演性、刻意性、約束性。還有一部分教師,在將職業與自身聯系起來,產生主體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外在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需要,教育實踐中出現大量能為自己意識到的自覺有效的教育行為,工作帶有很強的動力性,表現為較強的自覺性、主動性,經常探索,主動反思,永不滿足。
上述教育意識結構的諸要素中,教育者產生主體體驗,形成職業認同,是教育意識形成的核心和動力。因為教育者只有將職業與自身結合起來,將外在的職業要求經過自身的思考、體驗,轉化為自己的興趣、需要,才會真心領悟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意義,才會產生職業責任感;而只有擁有這樣神圣的職業責任感的教師,才會在工作中克服一切與這種責任感不相符的因素,執著追求;擁有了這樣的動力,教育者才會在教育實踐中主動行動、自覺反思、不斷探索創造。職業不再是為生存而進行的表演,而是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工作不僅是奉獻、是責任,也從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沒有這種發自內心的職業責任感作為動力,對教育理論的認識再深刻、教育觀念再新,實踐經驗再豐富,也不能產生自覺有效的教育行為。根據上述對這三個結構組成要素存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分析,我們認為,教育意識可表現為從低到高三個不同發展水平的層次結構。
采煤基本過程篇五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的簡案
聊城經濟開發區蔣官屯中學 王紅鴿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描述構成植物體的各種組織是通過細胞分裂和分化成的;識別植物體的幾種主要組織;說明植物體的結構層次。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收集、分類、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通過各種實物的收集,理論聯系實現,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進一步學會歸納知識的一般方法,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歸納總結知識,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合作能力。3.情感目標:進一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念。
學習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能說明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能識別植物體各種器官中的組織構成情況。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實物展示:觀察一株綠色開花植物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探究新知一:植物體的六大器官:
(有學生指出植物的六大器官、討論六大器官的功能及其分類)教師提問:
1、你所觀察的植物都有那些結構?
2、它所具有的結構是完整的嗎?
3、通過閱讀課本63頁,你認為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還應具有那些結構?
探究新知二: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引導語: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為什么是器官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61頁。找同學閱讀器官的概念。(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叫器官。)各種組織在一起,構成了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這六大器官又直接構成了植物體。那么,植物體中有哪些主要組織呢? 我們以葉片、番茄為例,看看葉片、番茄、是由哪些組織結合在一起構成的。
通過學生活動(教師交代:組織就是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結合在一起構成的細胞群。)讓學生明白保護組織在葉片的最外層,營養組織在保護組織內側,輸導組織貫穿在整個葉片中,這三種組織就構成了葉的主要部分——葉片。按照同樣的方法,我們也能觀察到番茄果實等等其它器官也是由這樣三種主要的組織構成。
探究新知三:組織的形成過程
引導語:植物體中的這些主要的組織是如何形成的呢?學生先學習課本64頁
再利用第12張幻燈片進行點撥
探究新知四:植物的結構層次1、2、從宏觀到微觀描述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從微觀到宏觀描述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師點撥:輸導組織貫穿于整個植物體,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三、課堂練習
四、收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