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生物教案篇一
教師寄語:有生命,就精彩!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1.初步認識生物 2.區別生物和非生物 3.說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區別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物的生命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關愛生物的良好品質。
學習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征。
學習難點:生物的各特征對生物生活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儀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時還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導入新課:同學們:你一定認識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們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請各小組討論后出示課前觀察的結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各小組的回答說明,要想區分生物與非生物,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閱讀課本p2頁回答下列問題:
下列關于科學觀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科學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科學觀察必須借助有關用具才能進行
c.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事實就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d.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二)閱讀課本p2-p5頁,探究下列問題:
1、填充下圖,識記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觀察動物題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結合課本第插圖,討論:
(1)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類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
(4)課本第五頁插圖的內容說明了什么?
四、拓展創新
1、除了課本介紹的,你還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個小組說得好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于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征
(1)小貓長成大貓屬于 。
(2)貓生小貓屬于 。
(3)貓生貓,鼠生鼠屬于 。
(4)一窩貓中有白貓、黑貓和花貓,這種現象屬于 。
(5)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現象屬于 。
五、歸航拾貝
六、達標測試
1、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于生物的是………………………………………………( )
a.機器人彈鋼琴 b.火山爆發時巖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 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營養 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征…………( )
a.呼吸 b.排出體內廢物 c.對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發育
4、下列屬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運動 b.都能呼吸 c.都有細胞結構 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學家對蜜蜂群體的自然活動狀況進行跟蹤拍攝,這種研究方法屬于( )
a、實驗法 b、觀察法 c、調查法 d、分類法
6、請說出元代散曲名家馬致遠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請將左右兩列中相關聯的內容用線段連接起來。
動物取食 應激性
鯨噴出水柱 營養
向日葵朝向太陽 繁殖
植物開花結果 生長
人體排汗 排泄
蘑菇由小長大 遺傳
子女與母親相似 呼吸
七、學習感悟
參考答案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一、課前預習:肉眼 放大鏡 顯微鏡 照相機 測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營養 ②進行呼吸 ③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④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⑤ 生長 ⑥繁殖
2、(1)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以植物或別的食物為食,從中獲取營養物質。但是,無論是植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還是動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是來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簡單的物質,它們都是一樣的。
(2)氧氣 二氧化碳
(3)動物和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如出汗、呼出氣體、排尿等方式將廢物排出體外。
(4)獅子發現獵物后迅速追擊;斑馬發現敵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合攏。說明了生物對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 蘑菇能從小到大;種子萌發成幼苗,幼苗不斷長大;小雞破殼而出。說明了生物體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體長到一定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創新
1、(1)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有細胞構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3)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4)生物體都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6、(1)生物能生長 (2)生物能繁殖 (3)生物能遺傳 (4)生物能變異 (5)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
五、達標測試
1.d 2.c 3.d 4.b 5、c
6、 曲中的生物有:老樹、昏鴉、瘦馬、人 ;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夕陽、天涯
7、 動物取食 ———— 營養
鯨噴出水柱 ———— 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陽 ———— 應激性
植物開花結果 ———— 繁殖
人體排汗 ———— 排泄
蘑菇由小長大 ———— 生長
子女與母親相似 ———— 遺傳
八年級生物教案篇二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節開花和結果
1、在自主性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結構。
2、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描述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3、模擬人工輔助傳粉,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良好習慣。
1、雄蕊和雌蕊(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3、愛花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一、花的結構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結: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桃花(鮮花、冰凍鮮花或浸制標本)或當地常見的典型的一種被子植物的花。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據假設,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桃花模型,認識花的結構,分析、交流,明確雌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驗證假設,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三: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性學習,回憶平時常見的被子植物的花,對照彩圖進行聯想、觀察,認識花的結構,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四: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花的結構,對照已經解剖開的桃花(鮮花或掛圖)黏貼圖,根據疑惑,進一步認識花的結構,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組織學生畫花、說花,圍繞困惑:與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的結構可能是什么?進行學法指導,利用cai組織學生探究花的結構,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利用桃花模型質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它還能發育成果實嗎?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觀察模型,認識結構,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用優美的詩句帶領學生回到那鮮花盛開的季節,充分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請學生帶著疑惑,自學、相互交流,認識花的結構,明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用花的黏貼圖引導學生思考花是怎樣結出果實的?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花的結構。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結構不易看到,在探究時要注意聯系實際,用掛圖或板圖進行說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二、傳粉和受精
1、傳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2、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融合的過程。
方案一:調動經驗儲備,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回憶,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了解傳粉過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方案二:根據問題,仔細觀看錄像(cai課件),合作交流,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方案三:課前小組合作排練,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表演(蟲媒花和風煤花)傳粉過程,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據問題,調動經驗儲備,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最終在合作交流中,進一步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方案三:針對書中的不解之處,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活動教具,黏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方案四:在教師幫助下,列表回顧種子的結構、果實的組成和子房的結構等知識。
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方法,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創設問題情境:花落后能結出果實。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指導學生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花習慣模擬表演人工輔助傳粉的方法,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八年級生物教案篇三
1、復述的概念
2、通過錄像、vcd的演示、老師的講述,使學生掌握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及意義
3、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了解血壓和脈搏的基本知識。
4、通過觀察出血狀況的錄像,使學生了解出血護理的基礎知識。
1、通過學習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
2、通過分析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血壓、脈搏,學會用血壓計給同學測量血壓及自己會測量脈搏,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
4、通過對出血的初步護理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緊急救護的一些方法。
5、查閱有關冠心病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1、通過對科學史的學習,了解科學方法。
2、介紹最新醫學動態,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3、通過出血的初步處理這部分教學,對學生進行自我救護和互愛的教育。
4、通過對“切脈”診病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通過小組測量血壓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正常進行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來實現,所以本節成為本章重點內容的核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血壓是本節的難點。解決辦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哺乳動物的入手;從感性入手——讓學生觀察的錄像及vcd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掛圖講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關于:
1、課上結合的錄像、vcd和掛圖,從感性認識入手,識記途徑。先安排學生觀察錄像,在觀察錄像時,采用分步觀察,先觀察體循環,再觀察肺循環,為了使觀察針對性強,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時,列出觀察提綱:(1)、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大致路徑?(2)、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發生變化的地點?(3)、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4)、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使觀察明確具體,并且每觀察一步都及時進行反饋,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再結合掛圖歸納并板書途徑(見板書設計 )。
2、分析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在分析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時,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毛細血管壁的特點、血紅蛋白、動脈血的特點來分析,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可讓學生自己分析,以鍛煉學生舉一反三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完后,教師在板書結構里,把流動脈血的結構用紅粉筆來表示(如體循環中的動脈和肺循環中的肺靜脈),流靜脈血的結構用蘭色粉筆來表示 (如體循環中的靜脈和肺循環中的肺動脈)。這樣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動脈血管里一定流動脈血,靜脈血管并不一定流靜脈血。
3、 最后教師用投影寫出下列圖解并配合錄像來使學生獲得: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它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的原動力來自心臟。
關于《血壓》:
聯系有關醫學知識,有條件的學校安排幾人一臺血壓計讓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用血壓計來相互測量血壓,學會血壓計的使用方法,同時加深學生對血壓的理解。
在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先介紹血壓計的結構,并找幾個學生上講臺來示范,演示測量血壓的完整步驟及介紹如何讀數,如果是老式血壓計,教師要介紹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換算關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學生在測量時,首先是血壓計的擺放:如果兩人一臺,將血壓計擺放在實驗桌的兩個同學的中央,若四人一臺,則讓前面的兩個同學和后面()的兩人為一組;血壓計帶有水銀柱刻度的朝向學生,不要倒放。
測量前讓學生不要太興奮,不要參加劇烈運動,因為在興奮和劇烈運動后會使血壓升高,從而使測量的數值不真實。 測量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保持安靜,不要有任何聲音,否則聽不清動脈的聲音。每次測量血壓在半分鐘內完成,第二次測時相隔1--2分鐘,以免被測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被測量者心理緊張,應暫時停止測量,等他恢復正常后再測,否則測量的血壓不準確。冬季測量血壓時脫下棉衣,如果把長袖卷起來會壓緊上臂,影響聽音。
為了減少測量誤差,每人重復測量三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
血壓計用畢后,讓學生立刻將其右傾45℃,把水銀放回壺中,然后關閉貯汞閥,以防水銀泄漏。
測量后對全班的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本班是否有高血壓和低血壓?計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較男女血壓是否有差異?
關于《脈搏》
課上安排學生測量自己安靜時的脈搏和下蹲運動后的脈搏,使學生學會脈搏的測量方法,通過不同人脈搏數據的比較,加深學生對脈搏的理解。對于“切脈”還可以結合我國古代醫生最早應用于診斷疾病,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脈搏與運動的關系建議采用探究式方法進行: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如 :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相同嗎?
然后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做假設及根據假設設計實驗。如:在一定范圍內運動量越大,使脈搏增加得越多
設計實驗要考慮:①運動量遞進的關系,②實驗可操作性,且一節課內能完成。
1、指導學生測脈搏,先找準橈動脈的位置(位于橈骨的內側),測量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在教室內進行,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每個人測3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為了節約時間,每次可以測30秒鐘,把測得的脈搏數值乘以2得每分脈搏次數。
2、測運動后的心率:運動結束后,立即測運動狀態的脈搏。每一個運動完成后,要恢復到平靜狀態下才能進行下一個運動。
3、運動地點:若到操場去測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學生帶好筆和紙做記錄,注意:因體質差不能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要考慮運動項目。如果學校條件有困難,可在教室測量,運動項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學生如何設計表格(可參考書上的):
5、教給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的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正確處理的方法:教學生如何畫脈搏變化曲線圖,如何統計全班的數據,畫出全班平均脈搏變化曲線圖。
6、實驗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組織評比,作為本次實驗的一次升華。評比的內容包括:①實驗設計方案的優缺點 ②各自記錄的實驗數據是否準確 ③分析實驗結果的方法是否正確 ④結論的推導是否恰當。 評比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與全班講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討論達到互相交流和學習的作用。
7、除按書上探索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探索劇烈運動對身體素質不同的人的脈搏的影響:選學校田徑隊的、球隊的學生或經常參加運動的學生5-6名,平時運動不多的。學生5-6名,平時常不運動的學生5-6名做對比實驗,先測安靜狀態下的脈搏3次,求個人平均值,小組平均值;再讓他們分別跑300米后,立即測運動后的脈搏,與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做對比,統計個人脈搏的變化和不同身體素質的人的平均脈搏的變化情況,分析數值得出結論。
關于《出血的初步處理》:
用總結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顏色來學習出血的初步處理。課上可安排學生一些演習活動:由老師給出出血現象,讓學生判斷是哪種血管出血?并當場練習護理方法。
本節內容較多,又有兩個實驗,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建議用三課時。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心臟的結構:四個腔名稱及與它們相連的血管
導入 :我們已學習了血液、血管、心臟,心臟和全身的血管組成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就在這個管道中循環地流動。
板書 第三節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身的血管所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內循環地流動叫做。
提問:血液在心臟內如何流動?(回答:從心房à心室à動脈)
過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內按什么方向流動?
板書:(二)途徑
1、提問:哺乳動物家兔途徑有幾條?哪幾條?
學生回答:有兩條;體循環和肺循環。
講述:人的也分體循環和肺循環。下面我們通過錄像來了解人的途徑。
2、演示錄像了解人的途徑:
先觀察體循環:指導觀察:
(1) 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體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后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2) 在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繼續觀察錄像——肺循環
指導觀察:
(3) 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肺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后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3、演示光盤進一步了解人的途徑
4、利用掛圖總結并板書人的途徑(見板書設計 )
5、分析體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師生一同分析)
(1)提問:a動脈血的特點?b毛細血管壁有何特點?c血紅蛋白有何特點?思考血液成分在哪發生變化?
(2)教師講述:大家知道:從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鮮紅色的動脈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氣,當流經身體各部分的毛細血管網時,在毛細血管周圍有許多的組織細胞,細胞生命活動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產生許多的二氧化碳,因此這個部位的氧氣的濃度低,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和毛細血管壁的特點,這時,血液里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便會和結合的氧分離,氧氣透過毛細血管壁擴散到組織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擴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紅細胞運輸,大部分由血漿運輸而帶走。
在進行氣體交換的同時,由于毛細血管含有大量的營養,這些營養來自消化系統(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將詳細介紹)細胞生命活動產生大量含氮廢物,因此,在這里還會進行物質交換:毛細血管的營養物質透過血管壁進入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廢物進入血液被血漿帶走。
所以,血液流經身體各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與組織細胞即進行氣體交換,又進行物質交換,經過氣體交換后,這時,由于血紅蛋白與氧氣分離,血液變成了暗紅色的靜脈血。
這種靜脈血經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完成體循環。
因此,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動脈血→ 靜脈血
變化部位:全身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處。
我們常用紅色來代表動脈血,用藍色來代表靜脈血。
(3) 紅藍箭頭標出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6、分析肺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
(1)學生舉一反三地分析:從右心室射入肺動脈的是來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靜脈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當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肺部毛細血管緊貼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氣,肺毛細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濃度很高,這二者的壁都很薄,氣體很容易透過,遵循物質(氣體)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會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擴散進入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肺泡里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氧氣進入血液后又和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又變成鮮紅色的動脈血。
因此,在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靜脈血→ 動脈血
變化部位:肺部毛細血管與肺泡處
(2)用紅藍箭頭標出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判斷:動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動脈血,靜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靜脈血。
學生:不對,因為肺靜脈里流的是動脈血,而肺動脈里流的卻是靜脈血。
教師強調:我們說的動脈血和靜脈血是以血紅蛋白含氧多少來區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來區分。
教師提問:體循環和肺循環哪個路線長?
投影資料:有人曾做過測定:安靜時,一滴血通過這條完整的路線約需20秒鐘,而其中16秒在體循環,4秒在肺循環,因此,有些書又把體循環叫大循環,肺循環叫小循環。
聯系我們上一節課觀察心臟的結構,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個厚,有什么意義?
回答:左心室壁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縮有力,適于把血壓到身體較遠及位置較高的頭部血管,與完成大循環功能相適應。這體現結構與功能的高度適應。
教師再次演示錄像讓學生觀察后,提問:血循環的兩條途徑是一先一后進行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因為當心臟收縮時,血液會同時從左、右心室射出,因此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又在心臟匯合為一條完整的途徑。
教師提問:有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為人體不斷地運來養料和氧,又不斷運走co2等廢物
板書:
(三)的意義
探究活動
調查:心臟病發病原因心
臟病發病原因很復雜。同學們可查閱有關心臟病的資料:心臟病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選一個發病原因,進行社會調查,去收集數據,然后對數據整理、統計、分析比較,得出調查結論,并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題目: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的調查報告
摘要:簡介報告內容
正文:調查的目的
調查的方法
調查過程
調查的結論
作者的建議
參考資料:列舉主要的。
附 抽煙與心臟病的調查報告
摘要:心臟病發病原因很復雜。與遺傳、飲食等有關。通過我們從計算機網上查閱的資料,得知與心臟病有關的內容有多種,如:體重與心臟病,年齡與心臟病,性別與心臟病,攝入糖的量與心臟病,攝入脂肪的量與心臟病,飲酒與心臟病,抽煙與心臟病,心臟病的遺傳,攝入纖維素的量與心臟病等等,為此,我們班同學就抽煙與心臟病一題進行社會調查。
調查的目的:通過調查心臟病患者有無抽煙的嗜好,使人們了解抽煙有害于心臟,從而自覺養成不吸煙的好習慣,學會保健。
調查的方法:調查訪問。
調查過程:
1、收據數據:全班同學分成10個組,分別到不同的地段去進行社會調查:有的到幾個心臟病醫院或到某幾個大醫院的心血管科去調查訪問:記錄本醫院有多少心臟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煙的歷史。有的到社區、街道去調查訪問有心臟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煙的嗜好。(調查的人數越多,誤差越?。?/p>
2、數據的整理:回學校各組匯報調查數據,用計算機對全班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用柱狀圖表表示結果。
3、數據的比較和分析:比較有吸煙嗜好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與無吸煙史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的多少。(可直接看兩個柱狀圖的高低。)
得出調查的結論:吸煙與心臟病有一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