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怎樣寫報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報告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實踐報告字篇一
荊州市實驗中學 八(10)班 竇** 20xx年暑假
現在的人們助人為樂的行為越來越少了。其實,樂于助人是我們國家千百年留傳下來的一種美德。唯有將心比心,以我心換你心才能真正體會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這樣一個和諧社會的含義。
倘若路旁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準備過馬路,步履蹣跚,向你投來無助的眼神。如果是你,首先想到的是你的爺爺、奶奶、老爺、姥姥,我相信你會全心全恴去幫助老人--像攙扶自己的親人一樣扶老人過馬路;倘若你在學校看見小朋友摔跤、受傷,你第一反應是沖過去扶他起來,并背他到醫務室擦藥,然后把他安全送到教室;倘若你看見有人遭受欺負或有人被一群人毆打,你會毫不猶豫地跑過去為受傷者解圍或勸架,避免場面更糟糕,甚至出現意外。如果你的這一舉動能挽回悲劇的發生,甚至能平息一場“血戰”,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社會的正能量更需要我們這一代--唯我獨尊,養尊處優的這一代,把它傳承下去。
倘若你看見馬路中有一位鮮血淋淋的人倒在地上,嘴里在呻吟著,面部表情痛苦不堪,你會第一時間撥打“120”讓醫護人員來急時搶救、撥打“122”讓交通事故警察來做現場調查嗎?你會在醫護人員和警察叔叔到來之前,用你所掌握的急救知識來幫助他嗎?也許你的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生命的延續不更能襯托你道德品質的無比崇高境界么?
當然,也不否認那些心地骯臟的可惡的人們,他們利用你的善良,在挽救他們的同時,他們卻被利益沖昏了頭腦,顛倒是非,黑白不分,把你從一個助人為樂的人被他們指認為肇事者。在這樣的情況下,真的是很無奈,甚至一輩子背著沉重的包袱。這往往也是當今社會人們見慣不怪、熟視無睹、喪失良知的根源吧。但是這畢竟是社會的個別現象,也往往是這些個別現象讓我們喪失了人性。
比如,20xx年10月13日發生在廣東佛山五金城的慘案,年僅兩歲的女童悅悅一個人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過,幾分鐘后又被一輛小型貨車碾過。從監控錄像看,在小悅悅得救前18名路過的人不聞不問,有的甚至頭都沒回,偶爾回頭駐足的也沒有一個人向一個痛苦呻吟、充滿無助天真的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唯有一個撿垃圾的老人慌忙放下手中的蛇皮袋,毫不猶豫地把悅悅抱到路邊上放下,幫助她尋找家人。我能想像,那位拾荒者大娘是何等地心痛和擔心小悅悅的生命。那些過往的18人良知到哪里去啦?為什么要等到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隕落才喚醒他們的良知呢?我相信,他們的受教育程度遠比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拾荒者要高很多,為什么從他們身上呈現的道德品質要比最底層的大娘低很多呢?
歸根結蒂,社會在進步的同時,好多壞的東西在影響甚至玷污人們的心靈。如果我們的法律再健全些,再人性化些,或者說顛倒是非的人們一旦查出來,不只是讓他們受到良心譴責、路人指責、世人唾棄,更要讓法律制裁他們,給后人以警示。我相信,助人為樂的行為會越來越多,社會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當然,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家長評定:這是一個自擬題實踐報告,框架是自己完成的,媽媽作了部分修改。其實修改的過程就是加“血”、加“肉”的過程,這樣才能讓文章有靈魂。本篇作文篇幅較長,現在已是初三的學生了,要注意篇幅達到一定的量,否則反映的問題不透徹。
實踐報告字篇二
調查人: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對象:
關于大學生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報告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圣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歷5月初5的“端午”等節日卻被我們中國人淡化了。就此問題,我對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學生做了關于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并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部分大學生認為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于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于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由于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眾崇洋xx的心理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為為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鉆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錯誤的認為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于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xx,熱衷于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為他們青睞的對象。
在調查時與部分大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大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 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大學生由于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于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為“中國鬼節”。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為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后,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愿接受。
在調查中,少量大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于20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為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這是由于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大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由于我的調查時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為有力的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