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社會公德是什么意思篇一
看看另一個外國的例子。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了樓,在樓梯的狹窄過道里,碰到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女工人一看到是列寧,就馬上回來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你已經把你的東西拿了一半,現在我兩手空空。”請先走。”他大聲而誠懇地說“請”這個字。然后他靠在墻上,讓女工上樓去。然后他下樓去了。這難道不也是良好社會公德的體現嗎?
我不想把太多的偉人的例子,因為它可以很容易地讓你錯覺,如果道德只有偉人和名人的兵家必爭之地,然后我們將不必感到內疚或多或少地不道德言行,或者即使我們滿足的道德需求,我們不會成為偉人或名人。我們不僅需要有道德的人,而且需要一群有道德的人。
一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反映一個社會中一個國家的文明水平。如果一個人不遵守社會公德,小的會影響他的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的聲譽。清朝時,李鴻章,清朝的大臣,被派往俄國。在公共場合,他突然養成了壞習慣,隨地吐痰。他被外國記者過分夸大和嘲弄,使中國人的臉面更加難看。這是一個不講社會公德的歷史教訓。
公共道德是社會意識的反映,公共道德是建立在個人道德修養水平之上的。試想,如果一個人不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嗎?不!個人道德修養的根本,就是這個。一個人要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要想在世界上生存,首先要建立人民,然后才是一切。”“立人”是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遵守社會公德是人的美德。現在人們很富有,但是他們如何理解社會道德呢?著名作家華君武的一幅漫畫,反映了文明之窗的污染和對社會道德的褻瀆。
這幅漫畫的主要內容是:在一個車站,幾個穿著考究的西裝和鞋子,好看的年輕人占領了警衛的母親和兒子的汽車停車位,而母親是擠出,標志設置明確說“母親和兒子的汽車停車場”,但這些人忽視,充當假文盲。母親帶著懷疑和無助的神情看著他們,但她對他們漠不關心。
唉!如今,許多年輕人扮演著偽文盲的角色。難道他們不知道“母子車輛段”的鮮明特征嗎?當我看到這張照片中的事實時,我不禁想起了寒假期間發生的事情。
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萬里無云。我扭傷了腳,不得不乘公共汽車上學。當火車到達一個又一個車站時,越來越多的人長大了。這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上了車,但沒有人讓座給她。汽車啟動后,她急剎車。她的一位祖母絆了一跤,差點摔倒。但人們對此漠不關心。“老頭子,跟我坐在這兒!”一個穿軍裝的人看不清,于是他站起來扶奶奶坐在他的座位上,但是他旁邊的一位謙恭的紳士坐在他放棄的座位上,絲毫不覺得羞恥,完全不理會那對白眼睛和每個人的責罵。只聽我奶奶說:“唉!年輕人如今!”…
想到這里,我不禁要問:“這些人的腦子里是不是只裝著‘人為己,神為禍’?”當一群人對奶奶的處境熟視無睹,對她置若罔聞時,難道這就是冷酷無情的人嗎?難怪沒有公共道德的假文盲在當今社會盛行!”我真誠地建議這些人,“不要讓自私的欲望控制你的靈魂,玷污你的靈魂!”
在我生日那天,我媽媽的老師給了我一個mp3。我沒辦法。我下載了很多關于英語和科學的信息。我經常尋找關于它的信息。
然而,快樂是痛苦的,悲傷的,甜蜜的。我騎馬時不小心把它掉了。我很沮喪,所以我在媽媽那里發現了它。碰巧我們找到了司機。我們說,“你好,我們丟了你的東西。
社會公德是什么意思篇二
一說起愛護公物,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老生常談,因為類似“愛護公物光榮,破壞公物可恥”、“愛護公物,人人有責”這樣的口號恐怕連幼兒園小朋友也能說上幾條。
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做得怎么樣呢?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校園里破壞公物的現象比比皆是:有同學為求近路而不惜踐踏草坪;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門窗;戶外運動中弄壞了校園里的公共桌椅、欄桿和垃圾桶;課桌椅上經常會看見各式各樣的涂鴉……你有沒有想過,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行為都對公物造成了損壞,也給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增加學校對公物的維修費用,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每每看到這些不文明行為,你也許會皺著眉頭嘟囔一句:缺德!是的,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講社會公德,不遵規守紀。他們從來也不曾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個人都有愛護公物的義務。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公民道德的好壞,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影響著一個民族事業的興衰。一個人的言行,往往表現出個人素質的高低,進而影響整個集體的總體素質狀況。一個公民是否愛護公共設施,從小處講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一個學校校風的好壞;從大處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質的高低。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了“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都應該按這個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愛護公物做起來也很簡單,只要擁有一顆公德之心,處處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就能保證公共設施的完好無損與正常使用。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時光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社會公德,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禮儀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既是追求個人道德的完善,又詩眾利益的維護,公共秩序的體現。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關于偉大的領袖列寧的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已走了一半。那女工見是列寧,先是一驚,然后趕忙退回去給他讓路。列寧卻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還有一個故事,是在澳大利亞總理霍克就任期間,有一次在一家商場內,霍克與一位老人就養老金問題發生爭執。霍克一時沖動,罵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霍克舉行記者招待會,就自己不文明的語言,公開向這位老者道歉。他說:“那天我非常煩惱,但這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如果我確實傷害了他的話,我愿意就此向這位先生道歉,請他寬容我的不遜。”
聽了兩位名人的故事,你是否為他們而感慨呢?千萬不要以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因為那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不但要有講文明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禮儀的民眾。
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文明環境,就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正像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首先我們要致力于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得到完善。這就逝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還是那就話:“文明禮儀我先行”自身的素質提高了,我們整個校園的素質、整個城市的素質、整個中國的素質才會在真正意義上進步與提高。
社會公德是什么意思篇三
按照新聞學上的解釋,一則新聞強調的重點或者觀點就是報道角度。從這個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出讓新聞事實以什么樣的角度進入傳播渠道,直接反映了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有了社會公德這個前置的門檻,才能保證我們的新聞產品不是先天不足的帶病出籠。
在探討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了這樣一條新聞:《腳底一滑栽進高溫堿池100℃堿水中還能游泳――專家說:人的應急潛力是不可估量的》。新聞中寫道:“四川什邡一家化工廠的工人王某在工作時,不小心腳底一滑,栽進了溫度高達100℃以上的高溫堿水池。王某竟在高溫的碳酸鉀溶液中揮臂游起來,歷時2分鐘,最終從池中爬出來昏死過去。”新聞接著寫道:“從心理角度來分析,患者能從100℃的高溫堿水池中奮力游泳逃生,表明當時王某已經完全沒有高溫和燒傷的疼痛意識,腦中只有逃生的信念。這一點證明人的應急潛力是不可估量的。”后來有人批評說這真是一篇“奇文”, “仿佛變戲法一般,分明是一次驚人的工傷事故、一樁嚴重的人身傷亡案件,經過作者的生花妙筆,頃刻之間就變成了一份科學研究的材料。其角度之巧妙、用詞之準確、描繪之生動,均堪稱一流。可惜就是缺少了一點法制觀念、民間立場、惻隱之心、同情之心、人道主義精神和保護弱勢群體的意識。”
筆者認為,如此報道角度,說輕了,是拿別人的痛苦給自己解悶,冷漠又庸俗;說重了,就是不以人為本,毫無積極意義。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公德作為報道角度的前置門檻,不只是必要的,而是必須的。
再舉一個例子:在阿富汗中國有11位民工被槍殺,很多記者敏感地想到了采訪死難者的家屬。有記者到山東去采訪一位80歲的老太太,她的小兒子是死者之一,但老人不知道事情真相。當記者敲門的時候,被她的家人阻攔了,因為怕老太太受到驚嚇。后來在村委會的協助下采訪還是進行了,老太太哭天喊地非常悲慘。從報道角度說,老太太是核心新聞源,新聞價值很大,但是社會公德要求首先要尊重死難者家屬的意見,不應該侵犯他們基本的權益,把他們最痛苦的場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當時有放棄采訪的記者后來給領導寫情況匯報,得到老總的理解:你做得很對,因為首先你是一個人,你的選擇無可厚非。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們曾經面臨著多次選擇和取舍。印象很深的是一張圖片:在不到3平方米的角落里,遇難的10多個小學生尸體橫七豎八地倒臥在那里。這張圖片讓“見多識廣”的編輯記者也忍不住掉淚。能不能在相關版面上發表?我們也曾經有過猶豫。單從新聞報道角度看,沒的說,畫面絕對夠沖力、夠震撼,但最后還是放棄了。為什么?他們認為,媒體不應為了吸引讀者注意力而毫無尺度地展示悲慘,更不能用別人的不幸當資源。
新聞角度取舍的過程是事實的篩選,更是導向的抉擇。套用一首有名的詩歌:事實誠可貴,角度要更刁,若為公德故,二者皆可拋。
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的地位和品味的確立,是由長期正確的報道角度的選擇塑造出來的,這種選擇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是尊重社會公德。讓新聞以何種角度進入傳播渠道,不僅反映了新聞媒體的立場觀點,同時也決定了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的地位和品位。不負責任的低級趣味,或者一味迎合的獵奇、尋求刺激,可以在短時間內嘩眾取寵,但不會建立起公信力雄厚的權威媒體形象,而且可能會對社會良心造成不可估量的戕害。2005年5月9日,福建省廈門市風雨交加,一個騎車人過馬路上的水坑時栽了跟頭,攝影記者“有預謀地”連拍下摔跟頭的場景,并在媒體上發布。照片忠實記錄了整個新聞事件的過程,視覺沖擊力強,從攝影角度來說是一個很成功的抓拍,但這組照片引發了爭論――傳播新聞與社會公德心之間如何平衡?
我們應該清楚,在面對一件新聞事實的時候,選擇角度其實是一個綜合權衡的過程。如何把握,需要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不斷地揣摩和探索。唯有如此,才能為受眾提供有用、有益的新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