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八月十五中秋節作文字篇一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制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
八月十五中秋節作文字篇二
中華上下五千年,留下了一個個傳統的節日,如:除夕、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中秋。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十五的月亮圓又圓,它照亮了每一個人,照亮了每一個思念家鄉的親人。雖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在傳統的中秋節來臨之際,除了在外有緊急工作不能回家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要回家與家人團聚,吃月餅賞月,歡歡樂樂過中秋。于是中秋節便成為了全家團圓的節日。
這一夜,在如紗的月光下,一大家人圍坐在圓桌旁賞月,那抹金黃的圓月本就十分吸引人,再加上時有時無的星星,更顯示出無限的神秘,就像蒙娜麗莎不可捉摸的微笑一樣,又像圓圓的月餅。對了!中秋節怎么會少月餅的呢?每個人的手中都拿著甜甜的月餅,贊嘆著月色的美滿,即使有燈光照亮半邊天,可嫦娥居住的地方卻如此的迷人。“這八月十五夜,天色晴朗,星月交輝,六街三市,競吃月餅。”向四周望去,熱鬧情景不比往日,處處泛出幸福。
在外不能回家的人,輕捎一輪明月與家人,讓自己與家人同在一片月光下,同家人一起思念對方。月光下的鄉愁,月光下的思念,月光下的孤寂與月光下的幸福共同融入這個滿月的中秋。
天上的月,地上的人,無不團聚在錦繡中秋之中;天上的月,地上的人,無不思念著家人之中;天上的月,地上的人,無不沉浸在淡淡的幸福之中。
啊,好一個八月十五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作文字篇三
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到了,我們開心極了!
夜幕降臨,不知是海面倒映出了天空,還是天空照亮了海面。月亮姐姐悄悄爬上了天空,今天,是它一年一度的生日。正當月亮開心的笑時,玉兔和小星星也來助威,圍著月亮姐姐歡快的跳舞,玉兔還偷偷的在月亮姐姐臉上親了一口呢!弄得月亮姐姐漲紅了臉,不好意思得低下了頭,也招來星星的羨慕。它們把煩惱都拋到九霄云外,開心地跳舞。
媽媽擺上一張桌子,端來各種各樣的熱乎乎的月餅。有紅棗味的,蛋黃味的,還有蜜糖味的呢!大家還沒動口,就陶醉在月餅的香氣中去了。我輕輕的拿起兩個爺爺奶奶最愛吃的紅棗味,二話不說塞進了爺爺奶奶的嘴里。爺爺品嘗著美味的月餅,還邊說:“嗯,這個味道真不錯!”奶奶也情不自禁的豎起了大拇指。我拿起了蜜糖味的月餅,慢慢咬下一塊,月餅的香味回蕩在我的嘴邊,讓我融化在甜美當中。全家都在享受月餅。
吃完月餅,我們坐在陽臺上,靜靜觀賞美麗的“大圓盤。”啊,他真美,里面好像還有一座“廣寒宮”呢!廣寒宮里有無數巨大的柱子,它們五顏六色,有的綠色,有的紅色,還有的是黃色,還有……爺爺被這景色打動了情不自禁地誦起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說完,還端起了一杯酒一飲而盡。
這時,奶奶嘆了一口氣,不知還有多少人不能與家人團聚啊!對啊,還有多少人不能與家人團聚啊!那些工人們,現在還在加班,醫生們,可能還在手術室,他們仍然在辛苦的工作。
夜深了,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所有人都和親人一起過中秋節,她們都在高興地笑著,無憂無慮,開心極了。
八月十五中秋節作文字篇四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愁。”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中秋時節對兄弟姐妹表達思念的詩句。“月亮”從古至今都代表著“團圓”,所以使得那些無法與家人團聚的文人墨客們紛紛對月寄情。而我是幸運的,能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這難道不是無比幸福的嗎?
今年八月十五,我們一家人為了能看到月兒,便早早地派我和弟弟來到樓頂。雖說是被“派”來的,但這待遇也不差呀!這不,我和弟弟各拿著一個圓圓的月餅坐在凳子上津津有味地吃著。我和弟弟吃得悠閑,天上的月兒也沒閑著,正努力掙扎想要趕快掙脫重重迷霧,將那最純潔最輕柔的月光灑向大地。
我和弟弟嬉鬧了一會兒,便不約而同再次將視線重新投向天空,只見天空中烏云密布,黑黝黝的一片,咦,月兒呢?還是沒有看到她美麗的倩影。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禱:月兒啊月兒,你趕快出來吧,我們全家人都等著觀賞你那驚鴻之姿呢!你可不能就這么半途而廢啊!這些烏云算什么?你才是夜的主宰呀!我想你也是這么想的吧!我相信你不會拋下天下的有情人的。
思緒回到天臺,我對著月兒重重地點了點頭,似乎她能聽懂我的話。可月兒還是如原先一般無動于衷,就像沒聽見一樣,我不由得輕輕地發出一聲嘆息,轉身牽著弟弟準備回家了。
就在這時,忽然一縷縷潔白的光芒向我射來,轉瞬間將我和弟弟包裹。一會兒她又躲進烏云里,一會兒又鉆出來,像是在跟我捉迷藏。我和弟弟瞬間喜上眉梢,臉色不由陰轉晴。我倆落在地上長長的身影似乎也在和風中舞蹈。月光照進我的心房,是那么的純潔,那么的無瑕。我轉身面對月兒,大聲地叫著:“哈哈,月兒,你是在讓我留下嗎?”
我們全家人都來到了天臺,滿頭銀絲的爺爺奶奶拿著甜甜的月餅,細細的品味著;年輕力壯的爸爸媽媽一邊吃著月餅,一邊和弟弟追逐嬉鬧;可愛的我依偎在爺爺奶奶的身邊,輕聲低語著。月兒也不忍躲進烏云,圓圓的高高的靜靜地懸掛在空中,默默地看著我們,為我們穿上了一件如水的紗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對著月兒,雖然我年紀尚小沒經歷過什么,也沒值得惆悵的,可還是莫名其妙的沉浸在這種氣氛,或許是已故的親人?或許是遠方朋友、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