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病隙碎筆》讀后感字篇一
要把這一節寫滿:這怎么辦?
或要用一生來問:這怎么辦?
人將聽見,那無窮之在莫不是:這怎么辦?
這怎么辦?這怎么辦?這怎么辦?!感慨史鐵生的深邃,更是嘲笑自己的幼稚。
史鐵生拖著病體,坐在輪椅生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問自己,問天問地,問生命的意義,問存在的價值,更問自己既已存在,怎么辦?
常見有人說這本書討論了“心魂”,我倒是不覺得對,也不能說不對。我想,史鐵生造出這么一個“心魂”,無非就是想以此寄托愛的哲理,史鐵生的愛是博愛,更多的是愛他。愛人,愛世界,甚至也要愛敵人。我最想說說的就是這個愛敵人,為什么要愛敵人?別人是你的敵人,你往往也會使別人的敵人,那么你希望被敵人無人性地對待么?我想,這便是最基本的尊重,尊重一個人的人權,哪怕他是敵人,當你尊重別人的時候,也就邁出了愛的第一步。
有位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十分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練字,寫詩,賦詞,也信佛教。有一次他問我有沒有信仰,我說我是無神論者,但是,無神論者不是沒有信仰,信仰也不是只有馬克思和宗教。為什么愛不能是信仰?為什么公平,正義,對別人的尊重不能是信仰?這些,就是我的信仰。我想史鐵生應該也是個不信教的人吧,因為他的書中既有耶穌,也有佛祖。他的一句話讓我非常受用“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如果信仰只是一個目標的話,當達成以后,你再怎么辦呢?放棄信仰,另尋它途?亦或是了無生氣地得過且過?我不是說有一個具體的信仰有什么不對,只是對于我來說抽象的信仰更能讓我“在路上”,而不是想方設法地“找處所”。
愛是個玄妙的東西,常常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你覺得你愛別人,可別人不覺得你愛他,原因何在?我想,就是因為把愛當做了一個結果,一個彼岸,一個最終的抵達。須知愛是路上的幫助,是和信仰一樣的“在路上”。在路上交流,在路上體會,在路上給予和被寄予,用史鐵生的話說,只可以走向,卻永不能走到。
除了愛,還有苦難,陷苦難如史鐵生恐怕是我們一輩子也遇不到的,但苦難存在之合理就像幸運存在之合理一樣,為什么要有困難?其實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是不是更該問一句,為什么要有幸運?那些在生活的休止符前戚戚的人大多不會這么想,也許只有似史鐵生般在苦難中徘徊,才會這樣想吧。
有人說《病隙碎筆》沒有跋也沒有序是因為他的書是沒有辦法概括的,對于我來說也就是僅僅能在有限的方面發表一些淺見。史鐵生已駕鶴,就讓我們在他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字中試著窺探地壇輪椅上那顆孤獨自問的心靈吧。
《病隙碎筆》讀后感字篇二
一部人生的筆記。
《病隙碎筆》寫于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與病魔抗爭的時期,史鐵生以調侃的語氣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他是如何寫出這樣一句話,以一顆平靜的心,看待發生在身邊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換做是別人,恐怕早就自怨自艾,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一個竟日坐在輪椅上的人,以一種獨特的視角,為我們闡述不一樣的人生哲理,他對死和生的追問尤為精辟,把生與死當作是生活一部分,甚至說:“死是生之消息的一部分”因而,他總能看清楚生命本質。
早些時候他為病魔所困,后來他漠視病魔,這樣的堅強超脫讓我們這些健康的人自愧不如。我們總是找到許多借口回避我們的失敗,我們總是把客觀存在的困難夸大,而事實卻是另外一回事。“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我們總是將好的忘記,其實那些倒霉的事才是我們所要忘記的。
人生的很多哲理,并不像我們用筆寫出或者用口說出那樣簡單。深刻的體會,要與一個人所經歷的生活相聯系,不然沒有任何意義。史鐵生以多年的經歷總結出的很多有意義的東西,使我們少走彎路。但我知道,有些東西,只有經歷過才能學會分辨,一個人的一生,也總是存在著一條必須一個人走的路。
我們對未來的渴望總是那樣的強烈,愿望那么多,然而當我們真正去面對時,卻發現身上少了很多應對困難的法寶。“愛,即孤立的音符或段落向著那美麗與和諧的皈依,再從那美麗與和諧中互相發現:原來一切都是相依相隨。倘若是音符間的相互隔離與排拒,美麗與和諧便要破壞。”把愛帶在身上,才支持我們抵擋阻礙我們的種種磨難,提供有利的條件。“然而人什么都可能躲過,惟死不可逃脫。”史鐵生以平靜的口吻對我們說。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時,我們才會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博大,什么叫做寬容,才能學會平和的接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