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散文篇一
要我怎么說,我不知道,太多的語言,消失在胸口,頭頂藍天,沉默高遠。有你在身邊,讓我覺得安詳。
——題記
翻開《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幽幽的書香沁入人心,作者華麗的筆觸勾勒出豐富的情感,我為他們高歌,嗟嘆,感傷……
“盡情享樂吧,我們只此一生。明天你只留下余灰,化作幽靈,一切歸于烏有。”這是蒙田對生活的態度,讓我們學會《盡情享受生活之樂趣》。“其他一切快樂都抵不了它的痛苦。”這是愛默生對愛的感悟,參透了愛情的三味,讓我們領悟了《愛》的真諦。“只有幸運的人才被送到這條帶上行走,才被指定為建筑那座聯結上帝與人間的橋梁的、沒有薪水的總工程師。”這是愛徒生面對困難的坦然,一條《光榮的荊棘路》……
是約翰·濟慈對芳妮·布勞恩的無私而偉大的愛情感動了我?是夏多布里昂againtosea的宣言感動了我?是馬克·吐溫登勃朗峰的意志感動了我?又或是我被這一篇篇飽含情感的散文感動了。
但,在那么多篇散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還是《書》。就像在《愷撒大帝和克雷奧帕特拉》中一樣,蕭伯納曾說亞歷山大圖書館是人類記憶的中心。我想書便是記憶,是想象力。什么是對往事的追憶?還不是一系列夢幻的總和么?追憶夢幻和回憶往事之間究竟有些什么差異呢?博爾赫斯為我們解答了,這便是書的職能。我想說,這,也是書的魅力。
博爾赫斯在文中寫道“人們取來一本書,打開它,這本身就是有美學的含義。讓詞語躺臥在書中,讓那些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僵臥著又有什么意義呢?毫無意義。倘若我們不打開它,書又有什么用呢,它僅僅是一卷紙或一卷皮而已。”是啊,每本書都滿載著已逝的時光的含義,我們總能從中找到幸福,獲得智慧。郁悶時,書是敞開的窗戶;陰霾時,書是燦爛的陽光;意冷時,書是熊熊的火焰。如果我們不打開它,那真的就毫無意義了。
散文篇二
喜歡赤腳感覺野草的頑強,喜歡倚靠著青蔥鳥雀。輕靈跳躍的身影;喜歡享受著流水的清冷安然。喜歡感受著大自然的脈搏,探索它豐富的生命內涵。
其實,城市的綠化帶也有不錯的風景。行道樹高大平整;垂柳立于湖邊對鏡梳妝,姿態輕盈秀美,哪花花草草著裝整齊而體面,仿佛端莊的淑女,展示著她們的優雅整潔
然而,面對著這一切,我卻無法從心底里喜愛它,總覺著它美則美矣,卻缺少一種生氣。那種植物與生俱來的盎然生機和蓬勃向上的勁頭,硬是被人工修飾得所剩無多。沒有了那一種生命恣意綻放的精彩,無論多么整潔美觀的花草,多么新穎奇特的造型體態,多么完美和諧的景觀設計,也無法引起我的感動,一種對大自然的感動,對生命的感動。
最喜歡的,不是城市里的高樓林立,而是自然的滿目蒼翠;不是車輛行人的匆匆忙忙,而是自然萬物那綻放的生命;不是鋼筋混凝土的呆板,而是回歸自然,讓心靈自由。在物質化的社會里,我們被物質奴役著,驅使著。我們在名利場上,不停地追逐我們的目標,早已忘卻了生命的本質。
行走在物欲橫流的年代,當喧囂驅逐了寧靜,當蒼翠缺席,當心田荒蕪,不妨回到自然的懷抱,回歸到生命的本真。洗去充斥內心的浮躁。
當學習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當考試的緊張焦躁令我像根緊繃的弦,當生活中只剩下了學習,我總愛擠出點時間到野外走走,去呼吸那自由清新的空氣,去感悟生命蓬勃的力量。一走進那個綠色的世界,我仿佛魚兒回到水中般,歡喜舒暢,悠然自得。
與自然相依偎,我收獲了很多很多。石頭底下壓住的那一抹嫩綠,告訴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勃勃生機,狂風驟雨中搖擺的那一坡翠竹,啟迪著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頑強;還有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純美空靈,詮釋了生活的悠然自在。親近自然,也許會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邁曠達;也許會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也許會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溫暖素樸。親近自然,自然將告訴我們生命的生機和活力,生命的悠然自在。
蜜蜂在辛勤耕耘的同時,不忘欣賞百花的嬌艷迷人;溪流在奔赴大海的同時,也不忘歡悅歌唱領略岸邊的風景。我們又豈能只顧為生活奔波勞頓而忽略了生命的本真?
所以,辛勤忙碌的時候不忘親近自然,拋開一切束縛煩惱,澄澈我們的心靈,別讓鋼筋泥水消磨我們的性靈,我們將悠然自在,恣意地綻放我們的生命之花!這,便是自然給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