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作文字篇一
從小,我便知道中國的“十大名勝古跡”之一的長城。小時候,媽媽給我講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使我知道了長城修建的艱辛,它是無數(shù)的百姓用鮮血堆建起來的。隨著成長時知識的逐漸積累,見聞的不斷廣泛,讓我了解了長城的更多信息。
長城之所以成為萬里長城,是因為它是古代中國不同時期為地域不同部落聯(lián)盟襲擊而修筑的規(guī)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tǒng)稱,它的長度達上萬華里。萬里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筑。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
我之所以喜愛它,并不是因為它多么難得,多么獨特,而是因為萬里長城代表的是中國,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凝結(jié)而成的,表現(xiàn)了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更體現(xiàn)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眾志成城,無堅不摧的民族凝聚力。
我之所以喜愛它,是因為長城穿越時空,歷經(jīng)滄桑,縱橫十余萬里,上下兩千多年,伴隨和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興衰更替和榮辱變遷,也是光輝燦爛中國文化的厚重載體。
我之所以喜愛它,是因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多少文人志士長嘯高歌,全方位的描寫長城,歌頌戍守長城將士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英勇奮斗的精神,反映統(tǒng)治者在修筑長城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苦難,揭露其昏暗和腐朽。這些有關(guān)長城的歷史文獻,詩詞歌賦,銘記碑文,雕刻構(gòu)筑等,以它們獨特的內(nèi)容和風格,成為中國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之所以喜愛它,是因為它本身的藝術(shù)感,無論是庸關(guān)云臺的石雕,雁門關(guān)的磚刻,都巧奪天工,因地制宜,因材構(gòu)筑,都令人嘆為觀止,是中華藝術(shù)文化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品。
我之所以喜愛它,是因為它譜寫了響徹云天的英雄樂章。長城不僅是古代中國的御敵屏障,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本侵略軍的戰(zhàn)斗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在《義勇軍進行曲》中,中國人民高唱著“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是一種多么高貴的象征啊!
如今,長城已被人們形象化為堅如硬石,無往不勝的象征和勝利的標志,人們對長城寄托了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期望,作為中國文化重要載體的長城,正在煥發(fā)著光芒照耀著我們。
江山留勝跡,長城換新姿。巨龍般的長城,將與神州大地同在,與中國文化并存!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作文字篇三
你給我一滴眼淚,我就看見你心中的全部海洋。——題記
我說中國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澀的焦灼、凄苦的迷離,構(gòu)建了華夏的高閣。
回望歷史,我們無法不直視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無法躲避他們臉上長流的淚。那淚,是一種包含,包含了人生諸多的坎坷,包含了時代留下的痕跡,包含了中華文明蹣跚的腳步。
你看,李煜在哭,哭聲中是他朱顏改的悲哀;陸游在哭,哭聲中是他北國久失的無奈;杜甫在哭,哭聲中是他渴望國強的期待;李白在哭,哭聲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態(tài)。淚,飄灑。你聽,蘇軾在淚中低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柳永在淚水里默念:“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淚,表達了千種風情。
我聽到阮籍呼號,“天下無智者,使豎子成名”,為窮途而哭,那是魏紛亂的憤恨之淚;我聽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還秋風又還寂寞”而雙淚長流,那是南宋敗落的無奈之淚。淚,記錄了一個時代。
中國文化,也許正因為這些淚流滿面的感傷文人才有它更為鮮活的生命力。而這些淚,又幾經(jīng)流傳,流在后人的眼中。我們無法忘卻這些感傷的文人,他們對人世的種種必然丟失不能對之以坦然,對人世必有的缺憾總耿耿于懷,他們無法安寧于生活的定數(shù),然而卻既不能戰(zhàn)勝世界又不能戰(zhàn)勝自己。這樣的現(xiàn)實于是只能由淚來承擔。
是的,一個又一個,一代接一代,悄然而來 ,溘然而逝,終于留下了風雨飄搖中的身影,流下了永不干涸的淚,而對無數(shù)的后人來說,則是流下了一個長久的永遠的標志,一個屬于東方的文化情結(jié),一個不息地祈禱著昌盛的記憶。淚,于是化為血液,流動在文化的全身;淚,于是成為烙印,鐫刻著中華的文明;淚,于是折射著一種永恒的文化流轉(zhuǎn)。
我總是這樣想,在這個年代,我們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淚眼中無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國的文化。淚,不只是一種實物,我們應清楚地明白,淚是一種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們可以看得見一切。
原來,小小的一滴淚,滋潤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原來,小小的淚滴,我們看見過去與未來。
從小小的淚滴中,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心靈史。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樣式,開頭提出論點“淚,是一種包含,包含了人生諸多的坎坷,包含了時代留下的痕跡,包含了中華文明蹣跚的腳步”;主體部分發(fā)掘歷代著名文人淚水的情感含量,升華淚水的文化價值;結(jié)尾總括全篇“小小的一滴淚,卻滋潤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觀點新穎,結(jié)構(gòu)嚴謹,讓人耳目一新。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作文字篇四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一直讓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自豪,但我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似乎只能從遠處看,而不能輕視。看完《開學第一課》,我的民族自豪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與此同時,我意識到,中國文化要想永遠保持生機和活力,我們普通人需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傳播和發(fā)揚。
在“尋根溯源”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一位將近70歲的外國人理查德西爾斯(richard sears)花了20年時間整理甲骨文、銘文、印章等文字,把電子版《說文解字》放到網(wǎng)上供人閱讀,在網(wǎng)上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
看到這里,不禁回憶起上課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場景:——抱怨?jié)h字難學難寫,卻忽略了漢字背后源遠流長的文化和漢字的獨特魅力。如果我們能認真看待《說文解字》,我們將更加珍惜我們深厚的民族文化。試想,如果一個外國人還這樣,我們中國人有什么理由怕困難?
其實傳播中國文化的方法有很多,只是我們沒有想到而已。
絲綢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國,以南海為中心,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陸上商業(yè)貿(mào)易路線和海上貿(mào)易路線,不僅促進了商品貿(mào)易,也促進了文化交流和傳播。現(xiàn)代中國的國際貿(mào)易也可以盈利,同時將我們獨特的文化遺產(chǎn)傳遞給全世界。
《說文解字》電子化是科技促進文化傳播的重要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幫助下,傳統(tǒng)文化呈現(xiàn)出新的形式和光彩。科學技術(shù)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文化的傳播也逐漸離不開科學技術(shù)的幫助。
孔子學院為全國各地的漢語愛好者提供學習漢語的便利,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所有國家對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都有著前所未有的熱情。學習語言本身就是了解一個國家文化的過程。理解后的認可,認可后的喜愛,都為弘揚中華,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新的渠道。
當然,隨著廣播電視的發(fā)展,媒體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們正在看的《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它通過電視向觀眾介紹中國文化,并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這個觀眾。《戰(zhàn)狼2》也通過電影刷新了觀眾的民族自豪感,通過電影傳播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傳承五千年以來,得益于幾代人的傳承。今天,傳播中國文化已經(jīng)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希望我們都能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讓中華文化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共輝。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作文字篇五
五千年歲月的洗禮,五千年情感的積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的黃河禮貌,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韻情懷,一份沉甸甸的歷史傳承,永駐心間。題記
當瑪雅禮貌隱沒于未知的空間,當古巴比倫王朝終結(jié)于漫漫硝煙,當古羅馬斗獸場成為永久的遙想,當古埃及金字塔化身為玄妙的謎團惟有你,依舊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東方。挺過戰(zhàn)火,挺過饑荒,你步伐堅定,意志堅韌,你教我怎能不為你傾心偉大的中華,偉大的傳統(tǒng),偉大的文化!
但如今,對于你,我在喝彩之時更多了份感傷熬過了無數(shù)的苦難,為何你要在繁縻的花開間獨自黯然的凋零呢為何你要在這和平的年代里緩慢而沉重的邁向終點呢是為了不成為科技發(fā)展的絆腳石,讓十三億中華兒女過上更富裕的日子嗎抑或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為了追求那份物質(zhì)的滿足而無情的犧牲了你,讓你不得不與我們含淚訣別
不難發(fā)現(xiàn),國畫正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毛筆早被鼠標排擠到書架的角落,茶道在中原土地上逐漸失落:它們卻在異域文化里日漸興起,蓬勃發(fā)展。原先是我們的淡忘讓你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不難了解,一排滿載美食的搖船,滿足了游人們的舌頭,卻破壞了滿載詩情畫意的西湖水澄澈的美麗;如日中天的旅游熱,將旅行社的口袋染成了金色,卻給麗江古城的寧謐漆上了無法退卻的烏黑原先是我們的過度開發(fā)讓你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外來的敵人再強大也不曾將你擊倒,你悉心呵護的兒女卻輕易的將你傷得體無完膚;你賜予了我們禮貌后裔的光環(huán),我們卻在無知迷茫的腳步里將之粉碎。偉大的傳統(tǒng)文化,請等等懷著無盡歉意的十三億中華兒女吧!時間換得了科技的發(fā)展卻喚不回消逝的禮貌,金錢彌補得了物質(zhì)的匱乏卻豐富不了虛空的精神。你已給我們造就了無可比擬的財富,所以,我們難道不應當放慢追逐科技的腳步,去撿起心靈深處關(guān)于你的記憶;我們難道不應當?shù)瓍s金錢至上的觀點,去治愈你那血淋淋的創(chuàng)傷么此刻,我們懷著讓你在未來的五千年、五萬年乃至五億年的時間里依然君臨天下的決心去彌補我們的過錯,這樣,你會停止呻吟,重舒眉頭,展露笑顏,永遠相隨在我們的左右嗎
所以,請等等我們吧,不要就這樣離我們而去。把根扎下,心靈之花會璨然綻放;把根扎下,民族之樹會枝繁葉茂。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作文字篇七
看到由湖南衛(wèi)視播出的《漢語橋》以后,我的心輕輕地觸動了一下。一個個外國人由于喜愛中國文化而刻苦學習漢語的過程,不禁讓我想起我們的語言和文字。
漢語
五歲的我,這時,我在家鄉(xiāng),說著方言。天真的我還以為世界上只有一種語言。一天,在動畫片里聽見一種像我們家鄉(xiāng)的方言,卻又不是我們家鄉(xiāng)方言的對話,我便問媽媽:媽媽,為什么動畫片里的語言,我有點聽不懂?
媽媽說:那是普通話,與我們這里的方言有點不同。
那中國有多少方言?我不解的問。
每一個地方都有一種不同的方言。媽媽說。
我疑惑地點了點頭
八歲的我,由于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我漸漸地明白一些以前不太明白的事,而且也漸漸接觸了普通話。這要感謝電視,由于我迷戀電視,而電視里說的都是普通話,唱歌用的也是普通話。我喜歡唱歌,所以對普通話也就更感興趣了。不過,家鄉(xiāng)仍未改變。依久用方言交談,家鄉(xiāng)也沒有幾個人說普通話。除了長年在外打工偶爾回來的人用普通話。
十三歲的我,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了解普通話,也說著普通話。家鄉(xiāng)隨著發(fā)展也有人開始使用普通話來交談,慢慢地,方言被淡忘。
這也是普通話的推廣,大家都開始使用普通話,以后就不會出現(xiàn)聽不懂方言而發(fā)生小摩擦的事。中國只有一種語言也挺好的。
漢字
說起中國文化,漢字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記得那次,妹妹跟我埋怨老師,就是因為她在考試時字沒寫好,答案明明是對的,卻被老師扣了分。
雖然我在嘴上沒說什么,但也不知不覺地想起了一些事情。漢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標志。從古時的甲骨文到現(xiàn)在的楷書,盡管形態(tài)各異,但無一不是美觀的。
但是,與之相比的是我們現(xiàn)在的書寫態(tài)度。如今的規(guī)范字明明是楷書,卻把它寫成了標致極了的草書。中國的楷書又叫方塊字,顧名思義,一橫一豎都是極有講究的。但現(xiàn)在的學生,一筆一畫都是歪歪斜斜的。在《漢語橋》中,諸多外國友人苦練漢字,作為中國人,我們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中國的文化淵遠流長,而漢字是其代表。書寫是人的第二張面孔表。于情于理,我們都應該寫好規(guī)范字。
推廣普通話,書寫規(guī)范字。簡簡單單的十個字,蘊含的卻是十三億中國人的素質(zhì)。外國友人都在努力地學習中國文化,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難道不應該把中國文化發(fā)揚光大嗎?
說好普通話,寫好規(guī)范字,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作文字篇八
今天是天一校園藝術(shù)節(jié),學校組織我們少年部觀看了一場由著名錫劇演員特意為我們展現(xiàn)的錫劇表演。
演員們共表演了《珍珠塔》、《雙推磨》、《李三娘》、《小夫妻相會》、《雙玉蟬》和《贈蟬》等錫劇中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曲目選段。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歌舞,有形體,有對唱,有單唱,有表演唱。精彩不斷的表演獲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錫劇顧名思義,就跟無錫有著不解之緣。但我們大部分同學卻都是第一次欣賞錫劇。因此我們?nèi)潭汲錆M新鮮感和好奇感,豎起耳朵,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舞臺。
主持人告訴我們,錫劇是無錫的傳統(tǒng)戲種,距今已有百年發(fā)展歷史。它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格,深受無錫人民的喜愛。錫劇前稱灘簧,是江、浙一帶說唱藝術(shù)的一大支流,發(fā)端于古老的吳歌。現(xiàn)經(jīng)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錫劇的角色和京劇一般,分生、旦、凈、末、丑,其中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出現(xiàn)得較多。
這是一節(jié)別開生面的錫劇基礎普及課。深入淺出的講解加上臺上抒情優(yōu)美、悅耳動聽的音樂,演員們用生動的肢體語言,向平時對傳統(tǒng)戲劇毫無接觸的同學們展示了傳統(tǒng)藝術(shù)別樣的美。此次活動,使得錫劇走進了同學們心里,讓錫劇更具象的傳播,讓錫劇這個地方戲有了更大的舞臺,有了更多的觀眾。
一臺表演,一堂戲曲,看似與學校課堂無關(guān),但卻實實在在的融入到了教育教學的課堂中。這臺節(jié)目不僅讓我飽了眼福,更讓我長了見識。錫劇是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我們應該珍惜它,讓它能永遠地傳承下去。然而,現(xiàn)在我們小一輩對錫劇卻知之甚少。這一方面因為包括錫劇在內(nèi)的戲劇那慢悠悠的唱腔與如今這種快節(jié)奏的生活似乎不太相配,另一方面一些傳統(tǒng)曲目缺乏時代感,感覺離我們生長的年代太久遠了,多聽兩遍估計就會使人興味索然。更達不到百聽不厭的地步。
因此錫劇要想作為中國文化得到傳承并發(fā)揚光大,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潮流。錫劇這一傳統(tǒng)地方劇種只有在我國傳統(tǒng)的基礎上固本納新、與時俱進,才能長遠發(fā)展下去,為人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與精神動力。這些包括錫劇在內(nèi)的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擁有更廣闊的前景。而不是只能作為一個個冰冷的名詞被列在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希望我們的后人也同樣有欣賞到這些藝術(shù)的眼福。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作文字篇九
隨著中國不斷發(fā)展,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強大的沖擊。或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對身邊的中國文化反而不以為然了。直到司美來到我家,我才懂慢慢發(fā)現(xiàn)身邊的中國文化如此迷人,它們才是民族之魂。
司美是我家接待的一位美國高中交流生。她有著高高的個子,一頭蓬松的棕色短發(fā),濃眉下一雙藍眼睛亮閃閃的。她額頭高高的,臉蛋紅彤彤的,笑起來露出兩排整潔無瑕的牙齒。
“歡迎司美來我家!”――這是我在門廳的白板上寫的幾個龍飛鳳舞的中國字。司美看了很是激動,不僅因為高興,更因為喜愛。司美很喜歡文字,她曾在美國的學校學過一兩年中文,她認為漢字非常有靈性,寫起來就像畫畫一般。我?guī)久廊ズ鲜D書館參觀一個大型中國書畫展。一進展館,她緩緩地移動腳步,嘴里不時“嘖嘖”地贊嘆著。不久,她停在一幅草書作品前――那是仿毛澤東手書的《沁園春?雪》。細心觀摩半晌,她對我說:“這漢字寫得真漂亮真有力!”只見她用手比劃著,眼神發(fā)亮,眉毛翹得老高。我問她: “司美,這是你第一次看中國書畫展嗎?” 司美笑著說:“是的,謝謝你。中國文字太神奇了!”我愣住了,這些我們天天都要打交道的方塊字竟讓一個外國人產(chǎn)生如此濃厚的興趣!我不禁對這些“方塊們”肅然起敬起來。
司美與我一樣,是一個十足的“吃貨”,我們約定,各自做一份自己國家的特色風味食物,然后交換品嘗,看看誰做得更好吃。經(jīng)過一番思索,我決定包餃子――還是豬肉蝦仁餡的!司美則用烤箱做起了“pancake”――這是一種類似松餅、上面澆了楓糖的煎餅。這天晚上,我們一起吃了頓與眾不同的晚餐,“pancake”pk“餃子”,各有特色,都非常美味!
司美在來中國之前了解到在中國有一種叫“放風箏”的活動,也想嘗試一番。我?guī)退久捞暨x了一個小丑樣式的風箏,帶她來湘江邊放。“小丑”可真像個雜技演員,你看它快速地在地面上跑著,又“嗖”一下騰了空,到了空中,它更大膽了,一會兒翻著跟頭,一會兒左右搖擺,一會兒又玩倒立,嘿,真有趣!看著“小丑”在空中表演著雜技,司美高興極了!我們奔跑在美麗的瀟湘大道上,歡聲笑語也隨著風箏高高飄揚起來,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是這么有趣!
司美在我家只呆了三個星期,在和她相處的日子里我開始留心身邊的中國文化,品味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美麗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