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游記龍門石窟字游龍門石窟字篇一
去年暑假我和家人出去游玩,我們選擇了去龍門石窟,它位于一個美麗的地方——河南。
經過漫長的車程,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一進門,映入眼簾的一切都讓我嘆為觀止:各種各樣的小佛或坐或立在石壁上的凹槽里,好像非常歡迎大家來參觀呢!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我深深記在腦海里的是蓮花洞。它因為頂上的石壁有一朵大荷花而得名。中間立著三尊大佛,那三尊大佛立在石壁前,一副正襟危坐的樣子,三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直直地盯著熱鬧的人群,好像是這的守護神。在左右兩邊石壁上,還有數不完的小佛,似乎在招呼中外游客呢!
沿著蓮花洞向前走,我們可以看到著名的盧舍那大佛,當我們站在跟前時,不得不驚嘆一聲“哇!真威風啊!”。似乎有幾十米高呢?簡直就是一座高山屹立在我們的旁邊啊!盧舍那大佛坐姿端正,耳朵長長的,越看越嚴肅,不禁讓人倒吸了一口冷氣。大佛身后的石壁刻得栩栩如生,細看那些佛仿佛活了起來。
除此之外,擂鼓臺北洞也讓我記憶深刻,那中間有一尊大佛,高2米左右,赤腳立在圓形臺座上,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擂鼓臺北洞為穹隆頂,馬蹄形平面,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東壁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我們一邊游覽講解員一邊給我們詳細地介紹著。它頭戴寶冠,胳膊上戴著臂釧的菩薩裝形象,是我最喜歡的佛像之一。
這就是美麗的龍門石窟,聽完你心動了嗎?非常值得一看哦。
游記龍門石窟字游龍門石窟字篇二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親愛的小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光臨龍門石窟,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我是青春旅行社的導游,姓王,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非常高興能陪同各位欣賞它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共度這段美好時光。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處的伊水河畔。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壯若門闕,因而古稱“伊闕”。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最好的風景區,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家請往前走,現在就來到了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分三個洞:賓陽中洞、賓陽北洞和賓陽南洞。我們先看賓陽中洞:賓陽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于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唇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動內的四壁上布滿大小50余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
再往北走,就來到了賓陽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進10米,結痂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惟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再往南走,就來到了賓陽南洞。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生動活潑。
各位游客,我們今天的游覽就要結束了。非常高興能與大家度過這美好的時光。對我今天的導游有什么不滿意,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祝你們玩得愉快,再見!
游記龍門石窟字游龍門石窟字篇三
龍門石窟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這暑假,我們一家人來到這一名勝游玩。
踏過龍門大橋,我們來到石窟的入口,大大小小的石窟映入眼簾。這時,我發現在每個石窟里都有一個精美的小佛像,但是,有的頭沒了,有的手沒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聽媽媽說佛像有的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風花掉了,有的是在戰爭中被人砸掉了。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萬佛洞,一到洞里我們全家被震住了,洞的頂端左右兩壁,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小佛,非常壯觀,聽導游阿姨說,這里共有15000尊小佛,最小的只有兩厘米,所以叫萬佛洞。
最后我們參觀的是氣勢磅礴的盧舍那群雕,從這組雕像中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就連基座都比人高好幾頭,這絕對是唐代雕刻藝術的精華。
夕陽已經親吻著西山了,我戀戀不舍得與龍門石窟告別。我想,這石窟是祖先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它!
游記龍門石窟字游龍門石窟字篇四
八月中旬,我,爸爸和表姐一家一起去西安游玩。我是第二次去西安的,所以表姐一家去的很多地方我都去過,比如說大雁塔、明城墻、嵩山少林寺、華山……,但是他們還去了一個我沒去過的地方,讓我記憶猶新——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在武則天做皇帝的期間開鑿的。武則天是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當時洛陽為東都、神都,高宗和武則天長期居住于此。龍門石窟的造像在規模、雕刻技藝等方面都達到了空前完美的高度。它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杰出的古典藝術之一。這一時期造出的石雕數量之多竟占了整個龍門石窟的十分之六,成為當時中國佛教造像最多的石窟。
我們先看了一個名叫賓陽三洞的洞窟。堅硬的石頭上有三個大窟,窟上刻著一尊尊佛像,大的佛像旁邊還有許多小佛像,刻工非常精細。連佛的神情、衣服、姿態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大的石窟旁邊還有幾個小的石窟,里面的佛跟人差不多大,雖然小一點,但還是非常精致。
我們向前走到了萬佛洞。萬佛洞是有很多佛的洞。里面最小的佛像僅僅有兩厘米。我一開始以為是洞內的墻壁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東西是花紋,但仔細一看原來是許多尊佛像。每個只有兩厘米的佛像都雕刻得非常細致。真是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啊!
最后,我們來到了最大的石窟——奉先寺。奉先寺里最大的佛高達17。4米。佛的一個耳朵就有1。9米。佛的穿著很樸素,面帶微笑,像一位和藹的老奶奶。石窟內壁的花紋雕刻得非常漂亮。最大的佛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菩薩和一個徒弟,非常壯觀。
這次旅游讓我去到了我夢寐以求的龍門石窟。龍門石窟這個景點讓我知道了不少有關歷史的知識。
游記龍門石窟字游龍門石窟字篇五
暑假里,我便游覽了我國的佛教圣地——洛陽“龍門石窟”。 買過票要過檢票處時,我才明白這..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感謝你的閱讀與支持!
本文《洛陽“龍門石窟”游記作文800字》由讀后感范文整理,僅供參考。
暑假里,我便游覽了我國的佛教圣地——洛陽“龍門石窟”。
買過票要過檢票處時,我才明白這座石窟為何要叫做“龍門石窟”,因為檢票處就在“龍門”口。
進入風景區,兩面連山,中間夾著一條大河,它叫伊河。聽說,現在供游客走的路已經向外擴展了很多,但是看著這條河還是那么寬敞,可想而知,它真的是條“大河”。再向里走,就是我們所說的“石窟”了。一尊尊大佛浮現在我的眼前,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有一尊佛像的手式不同于其他的佛像那么莊重,放的規規矩矩的,而是像我們現在俗稱的“剪刀手”。導游介紹說,這不是后來改造的`,而是原建筑就是這樣。還說佛祖有預知能力,在遙遠的幾千年前,就已經知道現在最流行的手勢了。呵呵,當然,這只是傳言而已。還有一尊“最美觀音像”,雖然只是墻壁上幾十厘米的小雕像,但是她的美麗卻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我們的印象中,觀音,就是一個坐著蓮花寶座,手里托著插著一條柳枝的寶瓶,一只手還拿著浮塵搭的莊重女神形象,而這尊雕像,觀音卻站了起來,一手拎著寶瓶,一手把浮塵向胳膊外甩。她丟棄了以往莊重的神態,以突出她優美的身段,仿佛馬上就要翩翩起舞起來,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不禁為我國古代的能工巧匠的靈思妙手嘖嘖稱贊起來,更為祖國有這么悠久、燦爛、美麗的文化而自豪。
再往前走,一些不和諧的東西開始出現在眼前。我注意到許多小石窟內的小佛像都沒有了,還有很多小佛像的腦袋也不見了。那一尊尊大佛像,雖然一動不動的端坐在險峻的山上仍顯得格外莊重,但也不再像昔日剛剛筑好后那樣完美了,有的耳朵沒有了,有的手指沒有了,還有的那臉上布滿炮灰風雨,看上去顯得更加滄桑。這些美麗的殘缺,有的是源于歷久風雨的侵蝕,而絕大部分都是由于當年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我國時所犯下的罪行,這里的一切,在向我們傾訴著那一段屈辱的歷史。想到這里,我的心情不免沉重了起來。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保護它們,保護我國的瑰寶,保護我國悠久、燦爛、美麗的文化!
“龍門”一游,是我今年暑假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游記龍門石窟字游龍門石窟字篇六
我常聽人說,坐落在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的龍門石窟景色壯觀,馳名中外,是雕塑藝術的寶庫,吸引著許多中外游客。今天,我們全家來到龍門石窟,終于實現了我夢寐以求的心愿。
遠望龍門山,山上的樹木十分茂密,大樹小樹肩并肩親密地挨著,蒼松翠柏,清秀挺拔。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賓陽三洞。三尊巨大的佛像端坐在洞內,他們衣裙飄飄,看起來那么慈祥、端莊,像是在迎接四方賓朋的到來。
然后我們參觀了萬佛洞。這里真是一個佛像的世界。他們大小不一,最大的有七八米高,最小的卻只有二厘米多,連眼睛都看不清楚。這些佛像神態各異,有的端坐沉思,有的神態威嚴。洞里面一共有一萬五千多個佛像呢。真不知道在技術落后的古代,能工巧匠們是怎樣在這峭壁上造就這不平凡的奇跡的。這一座座,一排排排列有序的佛像,像是在無言地訴說著這段傳奇般的歷史故事。
我們拾級而上,最后看到的是最大的,也是最壯觀的一個大佛——她就是聞名于世的盧舍那大佛。盧舍那大佛是唐代塑造的,她高17。4米,光耳朵就有1。74米長。原來我在電視屏幕上、宣傳冊上都多次見過她,對她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可站在真正的盧舍那大佛前,我還是感嘆不已。仔細端詳,大佛的面容端莊秀麗,一雙眼睛顧盼生輝,流光溢彩,手指的關節清晰可見,脖子上戴的佛珠也圓潤逼真。整個佛像線條流暢,栩栩如生。怪不得盧舍那大佛已經成為宣傳洛陽的名片,馳名中外呢。
龍門依山傍水,山崖峭面平整,這神奇的地理環境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交融在一起,才有了這絕妙的文化遺產。我完全沉浸在這美麗壯觀的景色中,它使我陶醉,使我流連忘返。
游記龍門石窟字游龍門石窟字篇七
龍門石窟位于歷史悠久的洛陽,相傳從南北朝時就開始建造,一直流傳至今,被稱為“天下最美石窟”。
龍門石窟的美,在于雕像栩栩如生。隨著導游的介紹,我們仿佛看到了眾多的雕像、石窟。在4的時間中,建造了大大小小2300多的洞窟,10萬多尊雕像。順著人流前進,大家果然發現了數以萬計的雕像。其中最大的有17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但無不雕刻地惟妙惟肖,讓人情不自禁地感到對神靈的敬畏,對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些雕像不但栩栩如生,而且神態各異。
我們爬上一層又一層的臺階,洞窟中的神像有的怒目圓睜,好象在威嚇想要破壞佛像的人;有的微微一笑,好像在歡迎賓客的到來;有的手指前方,好像在指引迷茫的路人;有的端坐臺上,雙目緊閉,似乎在思索看到的一切……這些佛像在工匠的手下變得活靈活現,擁有生命。
在龍門石窟內,無論哪個洞窟都有精美的裝飾,特別是在人流如潮、水泄不通的千佛洞內:美麗的蓮花寶座,耀眼的光環,散落一地的花瓣,精美的波紋,完美地交織在這座洞窟里,互相輝映,相互襯托,溶入了一個安寧、祥和的世界,雖然只是石刻卻讓我感受到了一絲精致、優雅的氣息。
龍門石窟,還因它的景色聞名,從山頂向下俯視,一片片金黃的花兒展示著自己的魅力,漫山遍野的.綠色抒發著內心的美麗。
走在山下,仰望這遍布全山的洞窟,我看到了工匠們沒日沒夜的開鑿,耗費畢生心血的調刻,聽見了用錘子敲打巖石的“叮叮”聲,這一個個的石窟簡直就是一本美麗,巨大的書呀!
游記龍門石窟字游龍門石窟字篇八
每次的旅行都是說走就走,沒有計劃行程,也不會刻意安排時間,要的就是這份自由和不羈。旅行本就是一種修行,是一種對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拓展和充實,將一顆俗世的心放逐于天地間,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待行滿歸來,除去美景之后的那份歡樂,剩下的余溫便是見過眾生后內心清澈的自己,一個誠然對天地有所敬仰的自己。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初聽這首詩,覺得寫這詩的人,呵!真是牛氣,眼中心里唯有牡丹,將之譽為國色,想來定是十分高貴驚艷。也或許是因為這首詩,從此,世人眼中的牡丹憑添了幾分高貴之氣,高貴到這牡丹之都的名號都要蓋過它十三朝古都的`名頭了。
下高鐵后的第一站到達同聞名于洛陽市的龍門石窟,龍門石窟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自然不言而喻。然而,我并非一個考古學家,也不是一個對佛教文化有所崇拜和研究的人,對于這些文化取向,我向來不會中意于此。若不是該處藏身于山水之中,風景旖旎,我斷然是不會來的,縱使它是多么得巧奪天工,多么的雄奇壯麗,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夜里的洛陽城下了一場應景的小雨,翌日清晨,雨過天晴,帶著對國色天香的悸動,起身前往尚未敗盡的牡丹花園。洛陽的牡丹花園實在太多,一番糾結之后,最終于洛陽國花園中與之邂逅。
天街小雨潤如酥,國色倒鉤小銀珠。花開時節動京城,花落時節詩滿都……
讓花繼續在洛陽城里盛開,讓詩不斷在洛陽城中傳誦,哪里來的人終究是要回到哪里去的,輕輕來的人,不帶走云彩,不帶走心!
對于自然風光,我們總有這么一種感覺:世間萬千山水,大抵相同,人們可以盡憑想象,勾畫出比現實中還令人神往的美景勝境,但我們還是要切身實地的選擇一探究竟。縱使是耗費足夠多的精力和體力也不惜!久而久之,我們便會覺得,其實,當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起,就已經不再關注這里的風景是否真的那么引人入勝了,而是由衷的感悟心在其中的那份舒適、輕松、自由和快樂,這些是詩畫山水所不能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