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呼蘭河傳讀后感字篇一
作者講述的那個呼蘭河時代,好像離我們有一些遙遠,但作者卻用自己的文字把我們帶回了那個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鄉。
在故鄉中,小蕭紅最親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這個“吃人”的世界里,小蕭紅寧愿依偎在祖父身邊聽那些講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愿去觸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這不僅襯托出了祖父的溫暖,也拉出了一個大的無情的背景。
文中講到:“我總是能不分晝夜地聽到團圓媳婦的哭聲”。團圓媳婦也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人,她年紀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卻總是被婆婆打罵,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請來大神,又是用各種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里塞。這不但沒把病治好,還把團圓媳婦嚇得天天做噩夢,也招來了街坊鄰居來看笑話。他們把這當成是好看的大戲,你一言我一語地評價著。在我們看來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個時代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卻從未感覺到他們正在慢慢地毀了一個人。
這個地方的深處,好似住著一個“吃人”的怪獸,但可悲的是,人們都喜歡它。
村中有一個大坑,卻沒有一個人愿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點錢。可卻有多少小孩,包括雞鴨羊這些牲畜,用這種方式無意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會發生的意外,這多么令人惋惜和無奈。
如今,我們再遠觀那個時代,那個遠去的呼蘭河,很遙遠、很陌生,又很無奈。
這本書有一個神奇的魔力,盡管有時間的差距,但那種黑暗時代給人帶來的來自心底的沖擊,卻是那么真切又深刻。蕭紅揭露了麻木的人性,這種感覺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記。
在我們如今的時代,沒有迷信的團圓媳婦的婆婆,沒有圍觀人的無情,沒有路上沒人填平的坑。可是那只“吃人”的怪獸還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適應了當下的社會。
所以,我們面對曾經遠去的呼蘭河,站在這個新的時代里,一定要堅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認定是對的事。
去奮斗吧,奔跑在這個可以實現夢想的時代中!
呼蘭河傳讀后感字篇二
西二道街、東二道街的對比,及東二道街的大泥坑,讓人感覺那個泥坑里是有魔力的,吸走了那么多的人,牲畜及馬車,但無任何人修補他,是諷刺還是人性的固然冷漠而這種現象在現代文明的都市依舊存在,只要不危及自家人的性命,便無任何關心的立場,只是作為莫名的、陌生的、堆滿笑臉的無情看客,他們從中感受到的是陌生、冷漠麻木自我精神的偶爾笑料和刺激。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來就任其自然生長,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看似如同感受到老子般的瀟灑,痛苦,但其隱含其中的淡然、不關心,像個活死人,更讓人心痛,沒有靈魂的活著,似乎從出生只是為了完成生老病死的過程一樣。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跳大神的利用人們對神鬼的敬畏,騙取人們的血汗錢和食物,裝大仙的人樂此不疲,進入其中被騙的也是從未懷疑過,任憑哀傷的鼓聲勾起內心深處最為難過傷心的回憶。
“人生為了什么,才有這樣凄涼的夜”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娘娘廟與老爺廟的區別和差異對待,顯現出的是男尊女卑。自古相傳下來的老規矩,對娘娘廟的不尊,對老爺廟的心悅誠服不都是這般體現的嗎?很多節日都是為鬼準備的。例如,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燈,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的祭鬼……鬼神成了第一位,那么人性應該放在何處呢?這個問題引人深思,也必須要重視起來。
呼蘭河城里住著“我”的祖父,一段快樂的時光,只屬于我,“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只有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和祖父共同擁有的后園及玩樂的日子,是祖父慈祥的愛溫暖著我,很令人羨慕和感動,祖孫之間純樸的友誼和愛的傳遞。除了后園的樂土之外,還有兩個小黑屋子的寶貝,任我隨意翻看。
“家里邊多少年前放的東西,沒有動過,他們過得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就算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積極地希望著,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無怨無尤地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著。”他們對他們之外的人麻木,連同自己也忘了,也麻木,冷漠的對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呼蘭河傳讀后感字篇三
《呼蘭河傳》把人帶到遙遠的回憶里。似乎親身來到了灰色、平靜的邊境小城,土得掉渣卻如詩如畫。舊時的景象和人物在靈巧別致的筆下活了起來:凍裂了一切的寒冬、賣饅頭的老頭、街道中間的深炕、后園子、愛看熱鬧愛傳瞎話的小鎮居民、大神、道士、小工、童養媳。
《呼蘭河傳》的結構是越軌的,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確定的主角,沒有固定的主題,不是小說也不全是回憶,就這樣散散亂亂、隨心所欲地揮筆而去,卻一路帶著你走進憂傷、敏感、無助而又凄美的女性世界。能一氣讀完的書已經極少,能一氣讀完的文學藝術品則少之又少,超越偏見讀完《呼蘭河傳》是一種幸運。書中的人物定格在腦海深處,超越時空他們仍然處處存在著,善良而冷漠的爺爺、開朗卻無助的小團圓媳婦、勇敢而苦命的馮歪嘴、愛面子又委曲求全的有二爺。正是這普便的人性描寫,使《呼蘭河傳》歷久彌新,位列《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九名當之無愧。
然而《呼蘭河傳》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蕭紅樸實、獨特、細膩、真切的文筆,有什么故事能比作家的文筆更吸引人呢?受蕭紅影響而走向漢學之路的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如此評價蕭紅:"蕭紅是一個好畫家,她的文字簡單樸素,不華麗,但閱讀她的作品仿佛身臨其境,閉著眼睛就能看到她筆下描繪的那個地方,她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這位曾把蕭紅作為博士研究課題的漢學家說出了我內心真實的感受。可惜的是這位極具天分的女作家命運悲苦,31歲就離開了人世。
作為一個黑龍江人,我為第二故鄉哈爾濱的呼蘭城曾經有一位這樣獨特的作家而感到驕傲,這位義無反顧追求女性自由的蕭紅值得被人們永遠銘記。《呼蘭河傳》中蕭紅對兒時后園子的描寫似乎正是她人生的真實寫照: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
呼蘭河傳讀后感字篇四
掩上《呼蘭河傳》,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扎著羊角辨的小蕭紅,她指著天空絢麗燦爛的火燒云在說著什么,我沿著她身后一條青石板鋪的長路慢慢走進了呼蘭河這個地方。
呼蘭河小城中有走街串巷的小販、有路人、有鄰居街坊,他們之間的瑣碎日常,小城中的各種特色,在蕭紅的筆下綻放出不尋常的光彩。
東二道街上有一個大泥坑,深兩米左右。晴天灰塵撲面,雨天泥濘不堪。人們經過那段路只能在泥坑兩邊的沿上走,非常艱難。晴天反而是危險的時候,因為泥坑上結了一層殼,讓人誤會泥坑干了,其實殼下面還是粥一樣粘稠的淤泥。許多小動物不小心被粘住就淹死在了里面;也經常有車夫,為了趕路不小心把車子和馬陷進泥坑,馬越掙扎陷得越深。這時候周圍的人就會過來幫忙,趕過來的人,有擔蔥的、賣菜的、瓦匠,也有其他車夫。他們卷卷褲腳,脫了鞋子,擼起袖子,商量著法子,附近的人則回家拿來絞錐、繩索,然后抬的抬搬的搬,喊著號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橋梁似的,把馬抬起來。旁邊穿著長袍短褂,非常清潔的,則給這幫人加油打氣,這一番景象很是熱鬧卻別有風味。
他們只是一群呼蘭河城的普通人,大家素不相識,在他人有難處的時候,能夠自發的伸出援手,同心協力戰勝困難。這泥坑折射出的真善美和來自呼蘭河城的溫暖讓人久久回味。
回到現代在大街上遇到這種事情,我們也能有這樣毫無保留地幫助別人嗎?曾經有些人,對別人以怨報德,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責罵、訛詐舉動,讓愛心人士出了力還寒了心,而旁觀者則受到反面教育,遇到他人有難時會躊躇會猶豫,患得患失。
這次疫情,無數的英雄逆風而行,不顧個人安危、舍生忘死地投入到抗擊新冠病毒的戰斗中。他們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孩子,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也是普通人,他們卻用熱血和責任牢牢守護著家園、祖國。讓我們看到,人世間的美好依然存在。隨著疫情的勝利,這份美好會傳遞得更遠,傳遞給更多的人。
一個泥坑一場疫情,都是這世間的驗金石。讓我們吸取其中的真、善、美,并一代代傳承下去。
呼蘭河傳讀后感字篇五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后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呼蘭河傳讀后感800字左右。
寒假里,一本《呼蘭河傳》給我的感受頗多!
作品中描寫了單純的“我”經過幾次大變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時代的一樁樁往事:伴“我”成長的大泥坑子,有著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園,留下了快樂的童年印記;迷信鬼神的人們,給生了重病的小團圓媳婦舉辦各種驅鬼活動,最終白忙一場;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實勤懇,對主子從不懷二心;馮歪嘴子疼愛妻子、疼愛孩子,雖遭人嘲笑奚落,卻樂觀積極……
書中的故事情節生動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個性分明!在眾多鮮活的人物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小團圓媳婦。
小團圓媳婦是她后來的婆婆花了好多錢買回來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罵她、打她、掐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場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憐的。可是,做婆婆的畢竟不能袖手旁觀,請來鎮上的人們幫忙。呼蘭河鎮的人們太純樸善良,這個出了個偏方,那個請了個“神仙”;但鎮里的人們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藥、熱水湯驅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個人,被她們折磨來,折磨去,最后無人問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憤呀!那時的人們真的是太愚昧迂腐!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識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僅僅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呀!我慶幸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遠離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個擺脫落后愚昧的知識時代!
故事的結局是凄慘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廚子也去世了,父親母親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后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
雖然童年記憶有著凄涼的往事,但“我”依然愿意去追憶那樣的童年,正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明白童年就是美好的,它像一塊玉,就算有點瑕疵,也掩飾不了光澤與質感。我正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我會好好珍惜它。
寒假里,這樣一本《呼蘭河傳》給我的感受頗多……
呼蘭河傳讀后感字篇六
通讀完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便是呼蘭河這座小城里面的愚昧無知貪婪——人性的一切丑陋,都似乎在這里集中了起來。文中出現的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三個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的受盡欺壓,有的愚昧無知。
然而文章用的語言卻十分樸素,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天真而又爛漫地述說著她眼前的一切,讀來更加令人回味無窮,具有很深的諷刺意味。文中“我”見到有二伯偷東西,而有二伯也恰巧遇到“我”,在“我”一個孩子看來,有二伯是見到“我”偷東西,“我”心中卻先著了慌,這樣的寫法讓人感受到“我”的天真的同時,也看到了有二伯的無恥,頗具諷刺意味。文中還有“我”見到馮歪嘴子的孩子,覺得小孩好玩,馮歪嘴子的房子零下幾度也很好玩,但實際上,更讓人看到了馮歪嘴子的凄慘境地,令人沉思。
但這樣的語言也并不是全盤反諷,天真可愛的語言,為這篇文章也添上了幾筆歡快的顏色。文中描寫“我”和祖父讀詩的描寫,對祖父的描寫,都具有小孩子的天真無邪,“我”讀了詩以后,每次都不滿足,要求祖父再來一首,祖父就會說道:“就一首。”讀完后“我”又會“耍無賴”,要求祖父再來一首,每每讀到這一幕,我就感覺很溫馨,腦子中就浮現出:在溫暖的炕上面,一老一少就在那里嬉笑,屋中的熱氣和氣氛的溫馨讓冬天不再寒冷。文中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全是用著那個年代所說的“大白話”。缺少文學的優美,但又不缺乏優美。
我印象最深的,還有團圓媳婦這個人物。
團圓媳婦最初來到婆婆家里,“我”看到的團圓媳婦是始終笑呵呵的,面色烏黑,令人想到一個天真的少女形象。可是隨著作者的筆,團圓媳婦開始遭到不公平的對待,天天遭到打罵。可是“我”每次見到她,她始終是笑呵呵的。后來被打生病了,卻越來越離譜,街坊鄰居們的各種藥都是一片好心啊,可卻讓人看得如此憤恨無奈。接著跳大神,接著抽帖……每個人都是起一片好心,可卻又有誰知道這明明就是虐待!到最后將團圓媳婦在大鍋里煮,讓人看得字字驚心,其中對群眾的描寫很有魯迅先生的色彩:無惡意的看客。看著團圓媳婦被煮,個個來幫忙把她按下去,可是當把團圓媳婦撈出來時,每個人又成了菩薩心,上去要救團圓媳婦。群眾的無知愚昧展現的淋漓盡致。
全書以最天真的話,述說著這樣最殘酷的事實,讀來令人深思,令人沉默。呼蘭河是那一個時代的淚珠,落在讀者的心頭。
呼蘭河傳讀后感字篇七
前幾天我有幸讀了“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的巔峰之作《呼蘭河傳》。《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自傳性小說。蕭紅以他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城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艷的奇葩。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這樣評價過《呼蘭河傳》:“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的‘不像’之外,還有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的生活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在作者爛漫的筆調下刻畫出一個寂寞的世界。書中的故事里充滿了那時候人們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龍王啊,叫魂啊,說來說去還不是為了個大泥坑。那里的人是蕭紅那個年代最平凡的一種人,自力更生卻擺脫不了小市民的身份,往往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人們的生活除了迷信還是迷信,如給人看病時請跳大神,嫁女兒時需得先看了生日,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財萬貫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還有些扎彩鋪是為死人而準備的。人死了,靈魂就要到地獄里去。地獄里邊怕是沒有房子住,沒有衣服穿,沒有馬騎,于是,活著的人就要為他做這么一套,用火燒了,據說是到陰間就樣樣都有了。怪不得成里窮人都說“活著還沒有死了好”之類的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呼蘭河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成為全中國的寫照。
當然故事中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們事后的結果,又分好的結果、壞的結果……
自從讀過這本書之后,我知道了:人最關鍵的是要繼續生存下去,另外,還要有一種自由,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快樂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覺,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這是什么?是自由,其實,也是一種享受。同時,我也悟出了許多道理,例如:不能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做事;做事要有一定的規則和計劃;自由,是一個人的最大的需求和需要。從小,父母就應放任我們,不要做什么事都要經過家長的同意才肯做。
愛讀書,既可以哺育你的靈魂,增長你的智識,開闊你的視野,還可以增強、提升你的寫作能力。你所喜愛的一本書就像一個朋友,一位老師、一個溫暖的家庭。
我們以一種寬廣的胸懷召喚一份真情,一份溫暖。讓震撼心靈的華彩美文,滋養我們的精神、生命于靈魂。
呼蘭河傳讀后感字篇八
先說說老胡家的團圓媳婦。她是老胡家花了八兩銀子在女孩八歲時就訂下來的兒媳婦,之后的每年還要為這個兒媳婦支出頭繩錢鞋面錢等,為了減少花費,等到女孩十二歲的時候胡家就上門把她從外地的娘家接回了自家。
這個團圓媳婦雖說只有十二歲,但長的一個大個,辮子又很長,公婆怕人家笑話,就讓她對外人說她十四了。就這樣一個“十四歲”的團圓媳婦剛入門沒多久就討來鄰居們的非議,說她太大方了,見人總是樂呵呵的,一點兒都不知道害羞。還說她哪像個規規矩矩的團圓媳婦,女兒家家的,坐到那兒坐的筆直,走起路來走得飛快,吃飯一頓能吃三碗。
鄰居們總是閑言碎語,婆婆聽著覺著更是忍無可忍,三天兩頭的打她,覺得她是個另類,一點兒都不像媳婦的樣子。婆婆打她,她竟然還反抗,婆婆擰她大腿,她反咬婆婆,再不然就說要回家去。從此以后,這個團圓媳婦就十分不受家人和鄰居待見,常常受到婆婆的毒打和鄰里人的言語攻擊。
可團圓媳婦還是那樣,整天還是笑呵呵的,不知道害羞,一打她她就反抗,還一個勁的說要回家去。胡家就視這個媳婦為歪門邪道上來的,要么就是有病了,需要找法子治一治。接下來就開始對這個兒媳婦實施一系列的“治法”。先是天天夜里請神仙在團圓媳婦門前跳大神,說是媳婦被鬼附體了,跳大神給她趕鬼。這樣跳了一冬天,團圓媳婦的鬼不但沒走,還真的生病了。
這個時候旁邊善心的人都開始為胡家“出謀劃策”了,有說用這個偏方的,有建議用那個土辦法的。最終婆婆采納一個人的建議給媳婦吃了半斤豬肉加二兩黃連,由于黃連是大涼藥,媳婦吃了出虛汗,泄了元氣,病情開始加重了。夜里睡覺,她忽然就坐起來了,看了人她也害怕了,眼睛里還總是充滿著淚水。
胡家人一看這情況,錢也花了不少錢,媳婦的病還是總不好。于是更加堅定媳婦是妖魔上身了。又開始到處求偏方,請大神,“抽貼兒”。錢也被騙了不少,媳婦的情況還是每況愈下:不笑了,目光也呆滯了,一滴水也不進了,行尸走肉了一般。